<p> 今年重阳节,我会机关老干支部组织退休老同志外出秋游。我是第一次来到永泰县嵩口镇古厝参观,可以说嵩口镇古厝是非常不错的一日游景点,</p><p> 嵩口古镇历史悠久,古称嵩阳,早在新石器时期就有古越先人活动,目前已发现八处新石器时代遗址,南宋时期嵩口渐渐形成一个繁荣的小集市,元代设镇后,这里逐渐成为人口密集、货船如梭、商埠兴隆的永泰西南重镇。元代至正年间设立的漈门司,在明万历时移至嵩口,称为“嵩口司”。嵩口人杰地灵,古有“小荆州”之称,嵩口古民居“品种之多、数量之众、保存之好、艺术之高,堪称奇迹”,被誉为“民间古民居博物馆”。</p> <p>2014年中山村就被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命名为: 中国传统村落,开始受到外界的重视和关注。</p> <p> 如果你去嵩口镇游玩,那么嵩口镇的民俗博物馆是一个必看的景点。</p><p> 它坐落在古街巷中,醒目的博物馆大牌匾,吸引着不少到古镇游玩的朋友为之驻足观赏。博物馆分为三层,一层是一些小买卖及长条桌凳子可供游人席坐,再往里走是个小庭院,绿色植物、石碑、石刻,石磨等等……,特别是那静卧在墙根下“古石槽”,是一件宋代古寺遗物,如今却成了该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二层、三层展示大都是民俗生活用具、农耕物件,各种各样的老物件和器具,还有很多工具,农具等都是我们小时候才有见过的农田耕作用具及生活用具等。 另外还有一些有趣的书籍、证件,票据等,许多还是我们不曾见过的,这一切让我们仿佛走进古时候农家舍耕耘场,即熟悉又那么陌生。</p> <p>下了车,大家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首先去看看民俗博物馆。</p> <p>指示牌指引着我们要去的地方。</p> <p>这就是我们要去看的嵩口镇民俗博物馆。</p> <p>博物馆已被县政府列入科普文化教育基地和文明实践中心,进行重点保护。</p> <p>一走进小院子就看见院中心树立的一块聖指碑石,使小院子一下子增添了不少神秘色彩。</p> <p>“节孝流芳”、“后踞”、“集瑞”等石碑和石刻。</p> <p>这就是镇馆之宝——古石槽。据传此物乃是寺院之物,已年代久远,但不知道何时如何落到此处。</p> <p>碾饼——古时候人们用来碾压豆麦谷物等脱壳之石头器具。</p> <p>古代的人很聪明,舂米在过去有多种方法,其中这一种。即将方石凿孔,成臼,然后掘地安放石臼,上架木杠,杠端装杵或缚石,用脚踏动木杠,使杵在石臼中反复上下起落,脱谷物皮或舂成粉, 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舂米方法,这种方法在当时全国农村十分流行。</p> <p>非常珍贵的一对石狮却被用来晾晒拖把,着实的有点太可惜了!</p> <p>以下博物馆中收藏的农具等用品你能认识几件?试一试看。</p> <p>看了民俗博物馆,大家约好一起上街看一看。寂静的古厝老街,便是一家接一家的特色小店铺,老板娘叫卖声一家比一家声高。卖力地推销着自己小店的手工制作的特产,引得我们一行人忍俊不住停下脚步,纷纷掏钱购买。</p> <p>吃过午饭,大家没有一点休息的意思,倒是兴致更高,简单收拾一下就又出发了,一致同意去参观一下嵩口镇有名的古镇名厝。</p> <p>这是龙口古厝</p> <p>这是拔魁古厝。</p> <p>嵩口镇各古厝内虽然已经没有什么人居住了,但是经过修复和整理,古厝内及村巷道路都还是十分干净和卫生,都有着专人管理和维护,几分清新,几分僻静,倒是让游人十分惬意和舒服自在。</p> <p>这是张氏祠堂。著名人物——张元幹。</p><p> 张元干(1091—1170)字仲宗,号芦川 居士、隐山人, 永福(今福建 永泰人)。北宋 政和初年,为太学上舍生。宣和七年(1125),任陈留县丞。 靖康元年(1126),金兵围汴,入李纲行营使幕府,后被李纲罢官,亦遭贬逐。 绍兴元年(1131),以将作监致仕。绍兴八年, 秦桧当国,力主议和, 胡铨等人上书奏请皇上斩秦桧等以谢天下,时任李纲亦反对和议,后被罢官隐居长乐,张元干赋《 贺新郎》词赠李纲,对李纲抗金主张表示积极支持。胡铨被除名送新州编管,张元干持所赋《贺新郎》词送行。后秦桧闻此事,以他事追赴大理寺除名削籍。张元干从此后漫游江浙等地,客死他乡,卒年八十。生前存词180余首。 至今,在福建永泰县嵩口镇镇上还有保存完好的“张元干纪念馆”,供后人瞻仰。</p> <p>宁远庄——嵩口镇最大的古厝。</p><p>这是宁远庄的正大门。虽然门面不是很气派,但是走进里面却是玄机重重,让人遐想。</p> <p> 宁远庄也叫“文隅寨”,建在嵩口月洲村金鸡潭旁的一座小山包上,坐北朝南,背山面水,庄内建筑依山势而建,一座座呈品字形的木楼彼此相连,让人觉得仿佛走进一座迷宫。整个寨堡占地3000多平方米,寨墙长数百米,高六米,用近一米厚的青石块堆砌而成,既高且厚。</p><p> 站在门口,居高临下整个村庄尽收眼底。传说宁远庄建在虎形山上,此大门正是虎口,每开庄门如同虎啸,对面下寨洋里的牛羊都会发抖。庄内建筑依山势而建,从正门进去穿过小厅,迎面是一排台阶,拾级而上进入第二重门,门两边墙上砖雕间尚留有“傲不可长”、“欲不可纵”、“志不可满”、“乐不可极”的墨迹。门的内侧一联:“欲高门第须为善,要好儿孙在读书。”横披“安宅在仁”。跨门而入,又是一排台阶,才到达正厅。文革前,厅堂四周镏金木雕精镂细刻,花草虫鱼人物栩栩如生,金碧辉煌。厅堂上为 “四梁扛井式”结构,传为朝廷特许所建。三块匾额在前梁依次排列悬挂,一块是孟超然(福州人,清乾隆二十五年进士)题写的“月渚耆英”,两块是邑侯王作霖题写的“世德作求”、“克笃前烈”。出廊两边大柱联曰:“地以人灵,非数百载树人而文笔金钗,岂能长发;福由善庆,是六十年积善其竹苞松茂,乃足贻谋。”为张谦六秩寿庆贺联。</p> <p>宁远庄厅堂里曾经挂着一块乾隆皇帝御赐的匾。当年,并非谁家都能盖大房子,而那块匾就相当于皇帝赐给盖大房子的权利。加上当时张谦在朝为官,月收入300担,家境殷实,宁远庄从内到外的精致可想而知。也是因为这块匾,宁远庄厅堂上方出现寻常百姓家少有的“四梁扛井式”结构(纵向两道房梁与横向两道房梁相互交错,成井字回廊状)。可惜文革时期,赐匾被烧毁,残垣断壁中只留下挂匾的框架。</p><p><br></p> <p>原先破旧不堪的宁远庄旧址。</p> <p>宁远庄的寨墙,是永泰县新发现55座明清风格古建筑之一。寨墙数百米长,6米高,用近一米厚的青石块堆砌而成,是永泰县新发现55座明清风格古建筑之一。寨墙数百米长,6米高,都是用近一米厚的青石块砌成的,寨墙上开有四个大门,东正门装有两重木门,门口尚留古石马槽,门上赫然写着寨堡的名称———宁远庄。</p><p> 宁远庄始建于清雍正七年(1729年),费时5年才建好。建寨者张谦,生于清康熙年间,曾授文林郎,他从24岁就开始建寨,一生做了很多公益事业。</p><p> 寨墙上,见到大大小小、排列整齐的圆孔和方洞。村民说,寨墙是中空的,里面有煮水的设备。当外敌来袭,宁远庄就紧闭寨门,可从方洞往外射箭,当敌人靠近,圆孔就喷出滚烫的水,不让敌人近前。除了放哨眼、射枪孔外,宁远庄还设有通往寨外的地下取水暗管、地下盐仓、粮仓。当地还流传一个说法———宁远庄还担负着朝廷的秘密使命,听上去更增添不少神秘色彩!</p> <p>图上为文革前的宁远庄一角。</p><p>图下为现在新修缮的宁远庄一角。</p> <p>修缮后的宁远庄更加气派非凡。</p> <p>宁远庄内景。外圆内方的庄中有120个房间,寨中左边墙外还有20多个房间供长工、勤杂等人员居住,最多的时候里面住了200多人。</p> <p>寨内住房分为三层,房屋与房屋,每一间都紧挨着,房间前有走廊相连,相互贯通。</p> <p>宁远庄寨中心设为集义堂大厅,用于在此商议重大议事之场所。</p> <p>今天的宁远庄已经成为嵩口镇旅游的一张热点门票,吸引着省内外在和国内外的观光客到此一游。</p> <p>我们的重阳节参观活动结束了,但是大家仍然兴致勃勃,欲犹未尽,不忘留下自己的倩影。</p> <p>左起 : 林旭,张琦,余道情,朱永源,卢文彬,林幼健,仲超,黄必勋,盛盈林,李一灯。</p> <p>总制作 : 仲 超</p><p>照片提供 : 林幼健,卢文彬,余道情,张琦。</p><p>(部分数据来自网摘)</p><p> 制作于2020年10月30日</p><p> </p><p> ( 完 )</p> <p> ——★★ 花絮 ★★——</p><p>左图余道情。</p><p>中图仲超,林幼健。</p><p>右图卢文彬。</p><p><br></p> <p>左图上盛盈林。</p><p>左图下林旭。</p><p>右图朱永源。</p> <p>左图李一灯。</p><p>右图上朱永源,卢文彬。</p><p>右图下李一灯,黄必勋。</p> <p>我会原会计张琦。</p> <p>左图林幼健,余道情。</p><p>右图林幼健,林旭。</p><p><br></p> <p>左起朱永源,卢文彬,林幼健,仲超,余道情,黄必勋,林旭,盛盈林,张琦,李一灯。</p> <p> </p><p> ( 完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