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毛泽东纪念

阿桂

<p>走进“毛泽东故居纪念馆”,赞叹一个不朽的传奇。</p> <p>根据网上预约顺序,我们参观的顺是:铜像广场一生平展区一毛泽东故居一专题展区一滴水洞一实景剧演出“中国出了个毛泽东”。</p><p>铜像广场位置非常开阔,周围青松翠竹掩映,群山供护。铜像身躯高大,体态稳健,面带微笑而又沉思,成功的塑造了领袖在开国大典的风采。铜像基座上,镌刻着江泽民题写的“毛泽东同志"5个贴金大字。此地是作为人民群众表达对毛泽东崇敬、纪念、追思的主要场所。</p><p>我们达到时,就有许多团队穿着“八路军"军服在广场整队集合,他们先唱共和国国歌、中国出了毛泽东等歌曲,然后迈着正步走向铜像三鞠躬,再敬献花兰。我们也跟随团队,向他老人家致敬,瞻仰伟人雄姿,拍照留念,感受一代伟人骄人的风采和无往而不前的巨大力量。</p><p>据酒店老板给我们介绍,当年从南京运送铜像,途径江西时天色已晚,车子突然“有灵性”的抛了锚,怎么也发动不起来,又检查不出什么毛病,只好在此休息了一晚,第二天车子不用修就启动了。江西人民安慰说:当年主席在这里拿起枪杆子闹革命,他老人家要在这里住上一晚,好好看看。当铜像运抵韶山时,铜像由运输车卸下那一刻,10吨的吊车竞然吊不起这尊铜像,任凭操作人员如何启动都无济于事。后来经人指点,是连接方式不对,一定要从基座启吊才行。果然,如此这般之后,才顺利卸下来。安装铜像这天上午10时许,天上同时出现太阳和月亮的奇景,真是“日月同辉"的自然景像,山上的杜鹃花已在这个冬季开了。</p><p><br></p> <p>毛泽东生平展区始建于1964,至今走过了48个春秋,接待中外观众近七千万人次。该展馆即是对毛泽东同志个人的生平介绍,更是对中国革命的历史梳理。他老人家年轻时激扬文字,映衬出中国当时复杂多样的思想格局;井冈山时期乐观昂扬,展示了中国共产党正在以农村包围城市的路线茁壮成长;延安时期的运筹帷幕,显示了中国共产党在解放战争中进一步走向成熟;西柏坡时期的自我告诫,彰显了以吏为鉴的赶考精神。</p> <p>毛泽东故居坐落于茂林修竹,青翠欲滴的小山冲中。房屋结构是一栋坐南朝北、泥砖青瓦、土木结构,前面是毛泽东少年时期游泳过的池塘和种过的稻田,后面是长满青松翠竹和其它杂树的小山,左边是菜地树林,右边是菜地、稻田、晒谷场。整个房子占地500多个平方,大小房间20间。东边是毛泽东的房子,大小14间,西边是邻居家的房子共5间,堂屋共用。1893年12月26日毛泽东诞生于此,并在此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代。1910年,毛泽东立志救国救民,为寻求真理,离家外出求学。现在,在故居复原陈列了毛泽东卧室、毛泽东父母卧室、毛泽民卧室、毛泽覃卧室、横堂屋、厨房及所有房间。</p> <p>参观专题展区一一“风范长存,毛主席遗物展”,展览面积2200平方米,展区分5部分,第一部分:勤政为民,鞠躬尽瘁;第二部分:反腐倡廉,清廉如水;第三部分:博学多思,孜孜不倦;第四部分:亲情如歌,友情似海;第五部分:雅情逸趣,坦荡襟怀。这五部分真实再现了一代伟人丰富多彩的生活画面,昭示了一代伟人不朽的崇高思想和品德风范,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一份珍贵而独特的精神食粮。展馆共展现了主席遗物1000余件,诠释了主席一生“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謀复兴”的奋斗追求。</p> <p>毛泽东的补脑方法很特别,一定吃红烧肉,二是篦头。</p> <p>参观滴水洞,据高德地图介绍,此景在距离毛泽东故居以西,有4.8公里,我们开车前往,到达时已是下午4点钟,所以我坐了观光车直奔别墅一号楼。据百度介绍,滴水洞一号楼是1959年6日,毛泽东回到了阔别32年的故乡,来到了滴水洞洞口的韶山水库游泳,兴之所致,随口对湖南省委书记周小舟说:“小舟呀,在这山沟里修几间茅屋,我老了来住一住,中南局有些小型的会议…”,于是就有了滴水洞别墅之建,别墅始建于1960年,房屋建筑形式与北京中南海房屋建筑形式相似。1966年6月,毛泽东南下视察韶山,在一号楼住了十一天。他于这年7月8号在长沙写信称此处为“西方的一个山洞”。我们为了蹭导游,紧随团队参观了别墅一号楼。一号楼专供毛泽东使用,双回廊,内设主房(毛泽东卧室)、副房(江青卧室)、办公室、餐厅丶娱乐室等,后面有防震室和一条防空洞,整栋楼朴实、大方而实用。</p><p>由时间关系,另外2个景点一一虎歇平和龙头山就不去参观了,沿着小溪走廊走路回停车场呗。小溪沿岸林木繁茂,挺拔的松林中夹杂着茂密约楠竹,路边的银杏叶在夕阳的映射下熠熠生辉,真是人在景中人置身于仙景,仿佛回到了世外桃源。</p> <p>观看大型实景演出:“中国出了毛泽东”,全剧由巜序》、《安源煤矿》、巜万里长征》、《民族抗战》、巜扭转乾坤》与《开国大典》六个篇章组成,通过声光电技术和机械调度装置,把毛泽东为中国革命立下的丰功伟绩呈现到缩小的中国版图式舞台上,还原了中华民族谋求民族解放和民族独立、直至新中国成立的辉煌征程。</p><p>现场演出“飞夺沪定桥”的表演,观众席中突然二八起一座20米高的“铁索桥”,“红军战士”在观众头顶上飞跃、作战,“桥下”是“炮弹”轰起的水柱,“桥上”是浴血奋战约战士,场面让震撼不已,当桥上的“红军勇士”们在高空九索上完成了百米翻功下沪定桥后,现场观众纷纷起立鼓掌,为红军渡桥胜利连声欢呼。长征精神“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永值得我们学习。</p><p>杨开慧临刑前的那一段告白,我的眼泪止不住的流了出来,真的,太打动人了。</p><p>时代不断变化,现在的年轻人需要传统教育的精神食粮,需要红色基因为自己为国家传承使命。通过观看演出,自觉地把这宝贵的精神财富转化为了内心强烈的自豪感和自信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