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情万种说吾乡》加拿大高校文学社2020年第43期(总207期)

青城子

<p class="ql-block">主题说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山一水一处景,异国异乡两种情。你或许走过了千山万水,但在你的记忆里刻得最深的,很可能是与你家乡有关的某些特殊片段。本期主题是“风情万种说吾乡”。提起你的笔,写一写在你家乡目睹、听闻或亲历的特殊的人、情、景、物,比如某种奇人怪人,某种习俗、传统,某种人情世态,某种民风、家风,某种观念、规矩,某种技能、手艺,某种小吃、特产,某个历史遗迹或人物,某个独特风景或建筑,某种穿着或装饰,某种戏剧或表演,某种仪式或活动。展开你的想象,理一理你能想起的桩桩件件、点点滴滴,把精彩分享给我们。</p> <p class="ql-block">目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 飘荡在岁月里的气味滚滚泛滥 </p><p class="ql-block"> 作者:程炯</p><p class="ql-block">2. 齐天乐•浙江 </p><p class="ql-block"> 作者:陈舸</p><p class="ql-block">3. 京妞爱上浦东的N条理由 </p><p class="ql-block"> 作者:小涟漪</p><p class="ql-block">4. 五绝•魔都晨早 </p><p class="ql-block"> 作者:杨鸿</p><p class="ql-block">5. 故乡 </p><p class="ql-block"> 作者:张丹</p><p class="ql-block">6. 思乡三角洲 </p><p class="ql-block"> 作者:艳子</p><p class="ql-block">7. 鱼米之乡 </p><p class="ql-block"> 作者:孔展文</p><p class="ql-block">8. 炸油糕 </p><p class="ql-block"> 作者:Wendy/了了</p><p class="ql-block">9. 草原无处不飞歌 </p><p class="ql-block"> 作者:孙瑞祥</p><p class="ql-block">10. 谁不说俺家乡好 </p><p class="ql-block"> 作者:Sally</p><p class="ql-block">11. 铃铃作响的青春飞扬 </p><p class="ql-block"> 作者:小涟漪</p><p class="ql-block">12. 华州唐槐 </p><p class="ql-block"> 作者:张清</p><p class="ql-block">13. 永远的故乡 </p><p class="ql-block"> 作者:子苓</p><p class="ql-block">14. 说说家乡的板枣 </p><p class="ql-block"> 作者:原野</p><p class="ql-block">15. 何处是归乡 </p><p class="ql-block"> 作者:湖滨堂主</p><p class="ql-block">16. 妈妈做油糕 </p><p class="ql-block"> 作者:子苓</p><p class="ql-block">17. 不要惊扰别人的幸福 </p><p class="ql-block"> 作者:爱米</p><p class="ql-block">18. 不敢许诺 </p><p class="ql-block"> 作者:爱米</p><p class="ql-block">19. 北京小吃老豆腐 </p><p class="ql-block"> 作者:王今中</p><p class="ql-block">20. 无尽沧桑西岳庙 </p><p class="ql-block"> 作者:张清</p><p class="ql-block">21. 青城长面 </p><p class="ql-block"> 作者:罗谨平</p><p class="ql-block">22. 羊城春美 </p><p class="ql-block"> 作者:冯文侣 赖展兴 </p><p class="ql-block"> 何畅航 陈小芬</p><p class="ql-block">23. 故乡的冬天 </p><p class="ql-block"> 作者:一叶飘萍</p><p class="ql-block">24. 再见了,五里河 </p><p class="ql-block"> 作者:清牧</p><p class="ql-block">25. 倾心一石 </p><p class="ql-block"> 作者:曼都娜</p><p class="ql-block">26. 有关本期主题的感慨 </p><p class="ql-block"> 作者:赖展兴</p><p class="ql-block">27. 我错过了家乡的八大碗 </p><p class="ql-block"> 作者:晓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飘荡在岁月里的气味滚滚泛滥</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程炯</p> <p class="ql-block">  最近社交少了,宅在家中的时间多了,常常颇有兴趣地做些好吃的。在搜肠刮肚地回忆制作方式后,总可以在餐桌上呈现新鲜少吃过的食物。每当女儿一边狼吞虎咽一边赞不绝口时,我脸上本来荡漾着的微笑会嘎然而止,沉默不语,或视线模糊又情不自禁地移向远方,泪水不断涌出来......</p><p class="ql-block"> “豆腐脑,豆腐脑, 豆腐脑哟”,壮年男人雄浑的声音一连串地响彻在门前小巷,他摇着清脆的铃铛,单肩挑着豆腐脑担子小步向前,不断吆吼着。每当听见,小孩子们便迅速地从四面八方的门缝里冲出来,一只手拿着零钱,一只手提着空碗,欢笑着扑向他。他便急急忙忙地放下担子,揭开用厚厚的毛巾裹着的木桶盖子,顿时,洁白、娇嫩的豆腐脑在胆水(一种碱水)的浸泡中升腾着热气,一股浓浓的清香味儿扑面而来,让围在周围的孩儿们个个直眼盯着木桶,嘴巴不停地蠕动,口水毫无节制地在口中盘旋,然后顺着嘴角往下流。而他,一边招呼着饥渴的孩子们,一边用一个不大的勺子,小心地在每一个碗里放上两勺,再慢吞吞地依次浇些酱油、黑醋、蒜汁、花椒油和四川才有的红油泼辣子,再用小勺舀一勺金黄色的油炸豌豆,撒些青翠的葱花,孩子们便欢天喜地端回家慢慢地吃,我尤其喜欢咀嚼油炸碗豆儿的感觉,香甜、疏松、清脆......</p><p class="ql-block"> 由于父母的阶级成分不好,我们家的姊妹们都不能正常在当地就近入学读书,父亲托关系把几姊妹分别放在离家很远的学校去,隐姓埋名,住在教师宿舍里,每隔两周才可以在周六的夜幕下回家。那时候,生活物资缺乏,少有海鲜吃,鸡、鸭肉是奢侈品,每次一家人聚拢时,父亲便到附近的集市上买回来好几只活鸡、鸭,在院坝里宰杀(那些年农贸市场只卖活鸡鸭),全家人一起动手清理,也舍不得丢掉血和内脏,肝、心、肠等都通过精心清洗摆上餐桌:蒜香红烧鸡血、鸭血青菜汤、泡椒鸡杂、卤鸭、青椒鸡肉丝、红烧玉儿鸡等佳肴在几个小时后就上桌了。</p><p class="ql-block"> 父亲的卤肉技术特别好,农贸市场上没有配制好的卤料粉,是父亲通过十几种卤料不断研制其配方成分比例而制成了味道最好的卤汁。卤鸡、鸭的时候,一股浓浓的四川卤的香味儿飘荡在屋里,我们一边闻着香味儿,吞着不断在嘴里旋转的口水,渴望着母亲早点喊“开饭啦”,一边围坐在父亲身边听他讲古今中外的趣事和当下事,调皮着你言我语地接话逗趣,一家人十分欢快,幽默,风趣,健谈。常常,母亲会由厨房走进卧室,换上漂亮的花衣裳,在客厅里一边欢唱一边舞蹈。接着,一大家人一边开心吃着美味一边欢天喜地地谈论着各自的遇见,学习、社会新闻等。</p><p class="ql-block"> 到了周日下午,几姊妹又要回到各自的学校去了,父母便给每一个人的包里放上一只卤好的鸡或鸭,带到学校里去慢慢吃。父母一路叮咛,送了一程又一程,最后,不得不立在阳光下高高地挥着手,望着我们逐渐消失在视线里。那依依不舍、一步一回头的情景至今十分清晰在目,背包里的卤肉的香味儿,一路飘香伴着我们继续前行。</p><p class="ql-block"> 后来工作了,不与父母住在一起,想父亲的卤味儿时,便经常邀约朋友开车去白市驿的一个餐馆吃卤鸭舌和鸭肉,那里的卤味道儿特别正宗。牛角沱和打铜街的川北凉粉和担担面也是重庆最好吃的,很像母亲的手艺。</p><p class="ql-block"> 而今,每年回到重庆的第二天,来不及等暮色和浓雾聚拢,便邀约姐妹们一起去小吃街,那里总有许许多多的人来来往往,只要走进街口,必须摩肩接踵,各种香味迎面扑来,虽没有了店主的吆吼声,却总是需要在每一个小吃店门前排在长长的队伍中等待。在阴冷而潮湿的冬天里,站在冷风中,吐一口白气,便能迅速吸进在空气中弥漫开来的冻成白烟的香味,那种闻香后就有了强烈的食欲,只有在挤进店门寻找到座位时,才可以通过扯着嗓门喊“老板,来一碗酸辣粉,一碗凉面、一碗凉粉,放辣点”,发泄出来,然后在嘈杂声中接过一碗红油油的酸辣汤粉,汤面的正中央撒着金黄色的油炸豌豆儿小点和青翠盎然的香菜,等不及品种上齐,便迫不及待地埋头就吃,舌头不停地在嘴唇里打转,辣麻得合不拢嘴,不断发出唏嘘声,并用手在嘴前摇晃着,扇着热气。在各种香、美味儿中,心灵得到了很大的满足与快乐。</p><p class="ql-block"> 解放碑有一条好吃街,闻名于世,凡去重庆的人都会去那里光顾,挨门店地挑选着各种美食,或站在街边直接狼吞虎咽,或打包带回家慢慢陶醉,慢慢品味。没有人能够经得住那里的香味萦绕,而可以拒绝去买、去吃,止不住的是口水不断地流。</p><p class="ql-block"> 那里的豆腐脑、酸辣粉、凉面、凉粉、凉皮、担担面、卤猪蹄、串串香,太多的东西让人思念。</p><p class="ql-block"> 好吃街已经由原来的地摊小店变成了如今的装潢精美的各种名店,然而好吃狗们也不在乎装潢与环境,只是总会拥挤在店门前的队列中。也许,门店与装潢可以改变,但飘荡在空气里的气味和人们好吃的欲望是不会因为岁月的漫长而改变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2020年6月20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齐天乐•浙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陈舸</p> <p class="ql-block">  水沙浮湿凌云翠,凭阑几朝春富。桐影千庐,萏香一国,迷断兰溪烟树。晴催野渡。问芳迹无分,物华为许。小峡屏深,更留清绝独寻处。</p><p class="ql-block"> 风流难拟淹久,怕尘颜易老,等闲时序。灵洞惊眠,青山梦钓,重拾开天新句。沉浮问古。料有意重来,忘名归去。百里帆扬,趁潮音叠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3.</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京妞爱上浦东的N条理由</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小涟漪</p> <p class="ql-block">  我是一个地理方位感不强的人,从二号线地铁站出来,直奔喷香四溢的面包店买个面包,或到临街的正大百货逛逛,累了,一坐上陆家嘴始发的公交,心就定了,快到家了。上海地铁天罗地网地有十多条,最熟悉的还是2号线,浦西到浦东,虹桥机场到浦东国际机场。交通便捷,算是浦东特色之一吧。</p><p class="ql-block"> 海外学成归来,入职一家知名外企,总部在浦东,广招海外学子与各路精英。 我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激情,跃跃欲试,如同自己创业一样。</p><p class="ql-block"> 人力资源总监对我说:“公司有政策,海外留学人员可以入籍上海户口,你够条件。考虑一下吧。” 我是珍贵的北京户口呀。我犹豫着。</p><p class="ql-block"> 宝贝要上小学了,她只有北京上的幼儿园的教育背景,我们没有上海户口,这些都是竞争环境中的弱势。话说那时的房子行情真是便宜,张杨路的一大套复式租金才二千人民币。没有考虑好是否要定居上海,定居浦东,是否要在这里买房子并转户口……统统没有列到决定的日程表。</p><p class="ql-block"> 一个阳光明媚的周末上午, 带着孩子,几张打印好的简历(孩子人生第一份简历)和乐器(万一有才艺表演呢),参加崂山西路的一个著名小学的面试。队伍很长,一列是有户口的;我们站在另一列,没有户口的。我突然有了“飘在浦东”的苦涩感觉。</p><p class="ql-block"> 有一个戴眼镜的据说是教导处主任的老师,站在边上,凭着我的勇往直前的勇气,我凑上前,对她自我介绍一番。她笑了:“父母是高学历的,重视孩子教育,孩子不会弱的,我们十分欢迎呀!”</p><p class="ql-block"> 就这么简单和顺利,宝贝入学名小学而且还是特长班!没有动用任何关系,没有递条子与走后门,没有费劲。唯有那种知遇之恩和理解!之后,李亚鹏在电视里吐槽说他孩子要上北京的某名校,门儿都没有。我更是感恩上海的老师。</p><p class="ql-block"> 我跟人力资源总监说,定了!我要把户口转上海。有人曾问我北京户口还是上海户口值钱。我说,喜欢合适就是最好的价值所在。合适是相互的。</p><p class="ql-block"> 接孩子的时候,我逐渐熟悉了宝贝小学位于崂山西路的临街的店铺,淘淘宝。这样的随意与自在,在北京,是未曾有过的。顺便吐个槽,自小生活在大院里,哪天出门逛逛,就会有人( 小脚侦缉队)向我妈“反映”:看见你家老三了,怎么不打扮呀,似乎胖了很多呀……</p><p class="ql-block"> 那留香味浓,滋滋作响的“月亮生煎” 总是排队长长的。 据说是孩子家长开的。我,第一次尝试生煎,从那个小店开始,爱上了上海各色生煎,自己还尝试做了几次呢。</p><p class="ql-block"> 开车不很远处,上海著名“石库门”餐厅开业了,我一下子就爱上了,实惠,美味。毛蟹炒年糕,烤麸,还有那么多种类丰富的蔬菜:豆苗、茭白, 说实话,这些品种,我是到上海才认识的。</p><p class="ql-block"> 工作忙的时候,家里有上海阿姨帮忙做家务,她精打细算,日子过得细致。她告诉我哪家菜市场最实在、新鲜,哪家货品最齐全,告诉我哪里可以自制香肠,干净又安全。我会时常去逛逛,跟她学学上海菜。这么平静的居家生活,不眼高手低,都是她教我的。</p><p class="ql-block"> 浦东生活满惬意的,住在浦东的她说,老观念,“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的说法,早已经变为历史了!</p><p class="ql-block"> 途径世纪公园,洁净而时尚,鲜花盛开。我们全家都很喜欢:广场上放放风筝,科技馆熏熏科技风。那崭新的浦东图书馆与少年宫,我们流连忘返地徜徉在知识的海洋中。</p><p class="ql-block"> 上海浦东,就如那款款春风, 滋润而柔和。</p><p class="ql-block"> 特小资的我,爱上浦东的理由,还有一个,那就是位于浦东丁香路的东方艺术中心,我钟爱的文化生活!崭新,有魅力的东方艺术中心,离浦东行政文化中心不远,东望陆家嘴,南濒上海科技馆,西临内环高架,北接源深体育中心。四通八达。</p><p class="ql-block"> 那位常常嘲笑我,过去,听个歌剧还想要托关系“弄票”。这里太方便了,网上买张票,不贵,戏却是世界级别的高大上。喜欢这上海的标志性设施,法国建筑师保罗·安德鲁的设计,也许是留学法兰西的情结。外形如一朵漂亮的 “蝴蝶兰” 。 不愧是“上海最新的高雅艺术发布地”。</p><p class="ql-block"> 艺术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这都发生在我的浦东。在这里,从来不缺少一个普通市民的快乐!</p><p class="ql-block"> 一晃,我们北京一家人落户浦东有N多年了。浦东是多元化包容的区域,我们还结识了众多来自世界各地、祖国各地、上海当地的朋友。我们是新上海人,浦东人。</p><p class="ql-block"> 又是一个温暖的夏日,朋友开着她时髦的SMART小车到我家接我,我们一起去参加社区课程。这几年,在民生路的片区中心,我已经学完了上海话,学习茶艺班,学跳肚皮舞…….我们还组建了女子旗袍模特队。业余生活,丰富多彩。</p><p class="ql-block"> 从年轻少妇到中年妇女,时光荏苒,我没感觉自己变老了。即便与心爱的浦东,慢慢变老,也心甘情愿吧。</p><p class="ql-block"> 谁说京派与海派不兼容? 我这个京妞独独偏爱上海,庆幸定居在浦东。爱上这里的理由很多,文化、餐饮、交通、事业、教育,朋友和生活理念…….</p><p class="ql-block"> 浦东飞速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有我,一个新浦东人的见证和贡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4.</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五绝•魔都晨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杨鸿</p> <p class="ql-block">  2017年喜回故乡上海,与一班影友欢聚一堂,并登高拍摄,喜得《魔都晨早》,去年这幅作品入选英国伦敦举行的「中英黄金时代 」中国艺术展。赋五绝一首以记之:</p><p class="ql-block"> 魔力新天地,</p><p class="ql-block"> 都居上海滩。</p><p class="ql-block"> 晨时犹梦幻,</p><p class="ql-block"> 早鸟正凭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5.</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故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张丹</p> <p class="ql-block">  (新疆巴州• 图片来自井彦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一去天涯日月新 ,</p><p class="ql-block"> 边关回望梦如亲 。</p><p class="ql-block"> 千秋白雪昔犹在 ,</p><p class="ql-block"> 万里黄沙史到今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18年5月9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6.</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思乡三角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艳子</p> <p class="ql-block">  我的家乡在湖北一个小小的县城,四面环山,民风淳朴,人心善良。记忆中的城只有两条主街,一条护城河,三座桥,一个文峰公园。三角洲是那时最繁华的城中心,所有地方都清晰可记,所有地方都走路可达。</p><p class="ql-block"> 羁旅异乡多年,重回故里。县城改制为市,成片的新楼拔地而起,新扩的道路纵横交错。老同学请吃饭,预订的餐厅需要打的前往,出来也不知身在何方。老同学说走走路,直到三角洲,好了,这里我最熟悉,知道怎么回家了。</p><p class="ql-block"> 三角洲是一个环岛,有四条出口。 </p><p class="ql-block"> 三角洲往西,就到老一中校园。老一中昔日的正门已经变成后门,但是我仍然会沿着西街走到后门望一望。有个晚上几位老同学相约到校园操场转着圈忆着过往。每根树枝,每个角落,每个台阶,每个窗口,每缕灯光,每丝空气,都充满回忆。</p><p class="ql-block"> 适逢学生夜自学结束,仿佛看到当年的你我他。不知是否有位女生会像当年的我那么孤独那么忧郁?曾经同坐一间教室,同听一堂课,走着走着,都已走在远方,活成不同的姿态。 归来已不再是少年,但至少我们还有回忆!</p><p class="ql-block"> 三角洲往东,前往文峰公园。</p><p class="ql-block"> 古老的新华书店依然还在,那是我年少的圣殿,可是当时我口袋里没有几毛钱,只能贪婪地望一望那满架的书。</p><p class="ql-block"> 继续往东就到文峰公园。公园亭台楼阁,鸟语花香,是如今市民休闲散步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想起那时候每年清明节学校组织到文峰公园的烈士纪念碑祭奠先烈。每次老师都要求穿白球鞋,我却总是缺双白鞋,只能偷了老师的粉笔将鞋子擦白。</p><p class="ql-block"> 月华如水,古老的文峰塔依然还在,见证一代又一代芳华。时光斑驳了记忆,苍老了韶华。已多年不到此地,但文峰塔一定还记得我们初次相遇的心动,却不解两颗欢喜的心为何还是松了手消失在人海里?</p><p class="ql-block"> 三角洲往北,路过瞎子街,就到人民医院。瞎子街现在叫东门路,但老人们仍叫作瞎子街。瞎子街变成时尚购物街区,不变的是依然坐着很多瞎子。十分不解,为何明眼人要瞎子来算命?曾经被瞎子算过命的人们,不知道后来怎么样了?</p><p class="ql-block"> 城市日新月异,亲人却日渐衰老直至离去。这是每次回归故园的理由,有时甚至一到达就直奔医院。</p><p class="ql-block"> 有一天我站在人民医院七楼,北往远山淡影,那里是马刨泉公墓。清明节,我在公墓一一拜祭。我的亲人、我的老师,还有英年早逝的同学都会聚山头,眺望着他们生活一辈子的土地。</p><p class="ql-block"> 花开一季,草生一春,人生百年,最终尘归尘,土归土。那一刻,我深切地意识到,没有亲人故去的地方,怎能叫家乡?</p><p class="ql-block"> 三角洲往南,过二桥,惠亭山脚下是我的老家。</p><p class="ql-block"> 当年每天走这条路到一中上学,夜晚的大中路一片漆黑,下了夜自习的我,偷偷跟在一个男同学的后边才敢走。想道声感谢,可老同学得了癌症已静卧公墓,只去了他的墓前擦了擦喝剩的酒瓶。</p><p class="ql-block"> 现在的大中路枝叶繁盛,护城河两岸杨柳依依。上到二桥坡顶至三角洲路口,一株古树依然守恒。</p><p class="ql-block"> 有一年因父亲住院,回去陪护两月,每天来回走这条路至少六次为父亲送去一日三餐,从三月到五月,眼见那古树从枯枝到嫩绿再到枝繁叶茂。</p><p class="ql-block"> 我曾留恋过你的绿荫,你也注目过那个忧愁的少女。你有你脚下的土地,我有我远方的梦想。你陪我长大,我却没有陪你变老。</p><p class="ql-block"> 每次路过这古树,我都会伫足片刻,触摸长满结痂的老树根,将手探进树洞,还会有多少秘密藏在里边?</p><p class="ql-block"> 站在三角洲的街头,看着车辆川流不息,人们来来往往,商店喧嚣热闹。</p><p class="ql-block"> 现在我一开口,人们都说我是外地人。我熟悉老街的每一个地方,满眼却是陌生人。转角过去,恍惚看见少年的你笑望而来,定睛一看,却只是幻觉。</p><p class="ql-block"> 或许有些伤怀,但丝毫不会慌张。陌生的熟悉,时光的交汇,记忆的重构,心却很安定。只有家乡才会有这种独特的感觉。因为这里是养育你的土地,人有根,心不再漂泊。</p><p class="ql-block"> 曾经想逃得远远的,真地越走越远。家乡成了扎在心里的刺,时间久了以为忘了,可不经意间又被触动。我的忘却,就是我的怀念。家乡不是地方,是年少时光。那最初的感动,最纯的感情,是生命最珍贵的礼物,除了怀念别无他法。走得到的远方,走不出的家乡。刻骨的思念在哪里,家乡就在哪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7.</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鱼米之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孔展文</p> <p class="ql-block">  海鸥岛上百花香,</p><p class="ql-block"> 先进农业好风光。</p><p class="ql-block"> 万倾良田乡村景,</p><p class="ql-block"> 鱼米之乡妙无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名荟异草飞禽赏,</p><p class="ql-block"> 科技飞骏惠民方。</p><p class="ql-block"> 闲游亲子临福地,</p><p class="ql-block"> 农业致富造粮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8.</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炸油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Wendy/了了</p> <p class="ql-block">  小时候在家里过年</p><p class="ql-block"> 妈妈总是做炸油糕</p><p class="ql-block"> 不是白面泡泡油糕</p><p class="ql-block"> 她用的是老家的黄米面 </p><p class="ql-block"> 那时交通不方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老家的黄米面很稀罕</p><p class="ql-block"> 走亲访友送几个</p><p class="ql-block"> 是老乡们最欢迎的餐点</p><p class="ql-block"> 都把妈妈的手艺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金黄的油糕糯糯软软</p><p class="ql-block"> 外面的皮却是蓬松脆甜</p><p class="ql-block"> 刚出锅像皮球圆圆</p><p class="ql-block"> 过一会儿成了冰球扁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里面的馅总是不同</p><p class="ql-block"> 白糖红糖甜在心间</p><p class="ql-block"> 我总是在厨房门外偷偷看</p><p class="ql-block"> 想提前吃一个解解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哥哥姐姐都回来了</p><p class="ql-block"> 一家人快快乐乐过个年</p><p class="ql-block"> 炸油糕的香气四处飘散</p><p class="ql-block"> 一直飘在我的心里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离家已经二十年</p><p class="ql-block"> 再没有吃过妈妈做的年夜饭 </p><p class="ql-block"> 今天我也做了炸油糕</p><p class="ql-block"> 白面的泡泡油糕好吃又好看</p><p class="ql-block"> 各种果仁果脯营养齐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可就是没有妈妈的味道</p><p class="ql-block"> 心里酸酸</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吃着油糕望着天</p><p class="ql-block"> 落叶纷纷秋色残</p><p class="ql-block"> 不见长安旧时月</p><p class="ql-block"> 可怜伊人倚栏杆</p><p class="ql-block"> 吃着香甜的炸油糕</p><p class="ql-block"> 一口一口往下咽</p><p class="ql-block"> 吃下的是思念</p><p class="ql-block"> 吃下的是温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那香气</p><p class="ql-block"> 一直飘向大洋彼岸</p><p class="ql-block"> 那滋味</p><p class="ql-block"> 一直萦绕在心间</p><p class="ql-block"> 源源不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何时归故土</p><p class="ql-block"> 何时能梦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0年11月2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9.</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草原无处不飞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孙瑞祥</p> <p class="ql-block">  八月,对于内蒙古人来说,是个好梦成真的收获季节。八月的大草原碧空如洗,白云如画,草场丰美,五畜兴旺。自古以来,蒙古族富有传奇色彩的“诈马宴”、“敖包会”、“那达慕”等民间活动,都选在这个美好季节举行。八月,充满诱惑;八月,给人的感受,是歌。</p><p class="ql-block"> 我有幸在这一时节来到内蒙古采访。东到科尔沁,西到阿拉善,北到呼伦贝尔,南到鄂尔多斯,漫步在那莽莽苍苍的草原森林,以及一望无际的千里沃野,这里简直就是歌儿的海洋。</p><p class="ql-block"> 内蒙古素有“歌海”之称。生活在这块广袤无垠土地上的蒙、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等各族人民,自有其豪放豁达、热情开朗的独特性格,同时也形成了表现他们生活和感情的粗犷、爽朗的民族歌曲。</p><p class="ql-block"> 歌之于牧民,是生命的一部分。清晨,当火红的太阳露出地平线的时候,鄂温克小伙儿便策马挥鞭,把羊群赶到草场。一夜细雨,使如毯的草浪更加油绿。羊儿啮草、马儿嘶鸣、鞭儿弄响,一曲美妙的草原牧歌便这样形成了。</p><p class="ql-block"> 牧民的歌儿千姿百态,说不尽,数不清。在呼伦贝尔一座别致的蒙古包里,十六岁的小姑娘乌云对我得意地说,羊群有多少,草原的歌儿就会有多少。</p><p class="ql-block"> 当地一位民歌研究者介绍说,蒙古族民歌多得实在无法统计,能歌善舞的草原牧民个个都是作曲家。他们常把自己最熟悉、最喜爱的东西编成歌曲即兴演唱。</p><p class="ql-block"> 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古老的内蒙民歌,主要分长调和短调两种,长调多用蒙语演唱,流行于牧区,如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中的《赞歌》就是长调民歌。短调民歌多流行于河套平原、土默川平原及其它半农半牧地区,多用汉语演唱,如《嘎达梅林》。</p><p class="ql-block"> 不管你能否听懂,那一曲曲尾声悠长高亢、音调激昂动听的草原民歌,都在诉说一段美丽的传奇,都在寄托一片赤诚的祝福。</p><p class="ql-block"> 草原的歌必与酒相伴,无歌不饮酒,无歌不成席。初到伊克昭盟,多情的鄂尔多斯姑娘手捧哈达和美酒,在蒙古包前一字排开。看那架势,同行者你推我让,谁也不肯打头阵,怕的是先听到那首祝酒歌必先饮尽那碗浓烈的“下马酒”。</p><p class="ql-block"> 姑娘们劝酒的方式实在简单得难以拒绝,她们手捧着装满美酒的银碗,站在那里一首接一首唱个不停,直到你把碗里的酒一饮而尽。我问姑娘到底有多少祝酒歌,姑娘回答:有多少酒就有多少歌。望着姑娘们那一副副火辣辣的神情,直到你觉得面红耳热……</p><p class="ql-block"> 酒不醉人歌醉人。纵有百杯千盏量,怎敌过千歌万曲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91年9月17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0.</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谁不说俺家乡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ally</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那是拥有闻名天下</p><p class="ql-block"> 趵突泉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那里有最甜的水</p><p class="ql-block"> 那股股琼浆玉液般的叮咚泉水</p><p class="ql-block"> 任何地方都无法与她媲美</p><p class="ql-block"> 回家掬一捧自来水</p><p class="ql-block"> 清冽甘甜</p><p class="ql-block"> 就是家的滋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夏天</p><p class="ql-block"> 一池池荷花盛开</p><p class="ql-block"> 婷婷玉立</p><p class="ql-block"> 濯清涟而不妖</p><p class="ql-block"> 秋天</p><p class="ql-block"> 趵突泉畔金菊斗艳</p><p class="ql-block"> 好风好水清景无限</p><p class="ql-block"> 雨天</p><p class="ql-block"> 杨柳依依</p><p class="ql-block"> 随风摇曳</p><p class="ql-block"> 轻盈婀娜别有情趣</p><p class="ql-block"> 四面荷花三面柳</p><p class="ql-block"> 烟雨朦胧赛江南</p><p class="ql-block"> 谁不说俺家乡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那里还有大明湖</p><p class="ql-block"> 红阁画舫小桥流水</p><p class="ql-block"> 云鱼同游湖水蓝</p><p class="ql-block"> 更有齐烟九顶千佛山</p><p class="ql-block"> 松柏环绕秋高爽</p><p class="ql-block"> 登高望远诗意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那里还有豪爽大方的热心肠</p><p class="ql-block"> 山把刚强大气赋予人</p><p class="ql-block"> 泉把为人好客留心间</p><p class="ql-block"> 欢迎光临我的</p><p class="ql-block"> 美丽家园</p><p class="ql-block"> 济南</p><p class="ql-block"> 送一张名片请存留</p><p class="ql-block"> 好客泉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0年11月3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1.</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铃铃作响的青春飞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小涟漪</p> <p class="ql-block">  单车还是骑起来更有感觉,当微风划过脸庞,铃铃作响,划过天空,长发飘飘,脸上洋溢着笑容,像一幅青春校园般的电影一样,唯美而浪漫,太有感觉了。</p><p class="ql-block"> 骑单车往往都是中学时代的回忆,上学那会儿有的骑着自行车潇洒帅气,有的骑单车就文艺十足,而坐在后座的人往往都是被宠爱的那一位。我曾经坐过后座,浪漫一回的后果严重,长摆、漂亮的裙子被卷在车轮里,我差点露怯。 呵呵,我果断地扯断裙摆,没有发生尴尬的一幕。</p><p class="ql-block"> 那两位闺蜜,深夜,我们看完《女大学生宿舍》,兴奋得不能自已。一路聊着,聊着,跟着她,落后了,再迎风赶上。北京初冬的风,已经有点刺骨,我们的脸红扑扑的,眼泪流下来,鼻子有点堵了,吸着鼻涕,眼睛依旧是亮晶晶的,那是一股青春的激情。</p><p class="ql-block"> 我那时,骑着妈妈淘汰的女士26寸自行车,经常掉链子。从蒋宅口一路骑到我们的和平里的中学,又迟到了。学校把我们这些“老迟”人员,集中在大礼堂里,等广播结束了,才释放到各个班级。 我们的组长经常在里面,我特喜欢听他瞎掰和。</p><p class="ql-block"> 我们相对一笑,又迟到了!但不要尴尬,还有更晚的。上语文课一半了,那体育健将,英俊的男生才到。他很是帅气,如果现在,肯定秒杀各类小鲜肉。 他每天一手扶28男式自行车车把,一边从家跑步到课堂。</p><p class="ql-block"> 老师点头示意他进来,坐下。满眼的慈爱。我们私下里常抱怨老师偏袒他。只是这样的美好的场景,晨光普照在高大健美的他身上,他黝黑的明眸里满满是可爱的歉意,谁又好意思责怪呢?</p><p class="ql-block"> 多少年之后,同学聚会的照片传给远在北美的我们。我们怎么也猜不出:这位消瘦憔悴的是谁呀?再过了一年半载,他去世了。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他愈发念旧情,每每国外回去的同学聚会,都拖着病身,积极参加。</p><p class="ql-block"> 感叹命运多舛,我们脑海里始终是那个风尘仆仆的他,青春洋溢。</p><p class="ql-block"> 那个总与我一起迟到的幽默的组长,从来不参加任何聚会。连他的微信都是他孩子代持的。不知道为什么。</p><p class="ql-block"> 长大了的岁月,自行车,自然成了恋爱的时髦道具。自行车是有价证券,不容置疑。当然,丢自行车是家常便饭,有男生立即给我买了新的,这样的厚礼,我自然不能接受。一起从东城区一路骑到天坛,夕阳火红,下车,汗流浃背,屁股生疼,连路都不会走了。 那是爱情。约会时候,继续掉链子,男生帮我修车,不厌其烦。充分考验细致,不抱怨不怕苦不怕累的严谨作风!这个男生,成为我的那位。</p><p class="ql-block"> 那时的我,长发飘飘,关键是苗条娇小,身轻如燕, 26寸的车,既可以从前面跨横梁上车,也可以从后面潇洒跨上车。估计凭这样的身姿身手,有追求者难免吧。</p><p class="ql-block"> 那两位闺蜜,一个很早就成为全职太太,偶尔做做义工,那时,我头一次知道义工的名称。另一个在美国,遇到郁闷的时候,我会直接语音通话,不要预约的。</p><p class="ql-block"> 我们生活了六年的中学,经一个特像濮存昕的著名摄影师的传播,已经远近闻名。那就是北京171中学。</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2020年11月3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2.</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华州唐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张清</p> <p class="ql-block">  沐浴过唐时明月唐时的春风</p><p class="ql-block"> 听过唐朝少年吟诵的唐诗</p><p class="ql-block"> 浸淫过宋代骄阳宋代的秋雨</p><p class="ql-block"> 听过宋代才子唱和的宋词</p><p class="ql-block"> 听过原汁原味的元曲</p><p class="ql-block"> 听过正宗的明清小说</p><p class="ql-block"> 槐花开了又谢</p><p class="ql-block"> 谢了又开</p><p class="ql-block"> 一树槐花香了千年</p><p class="ql-block"> 在故乡的土地</p><p class="ql-block"> 在故乡的土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曾经在明末的兵火中“化为乌有”</p><p class="ql-block"> 又在余烬下涅槃重生</p><p class="ql-block"> 十七年前曾经主干枯死</p><p class="ql-block"> 两年后半边树身又发出蓬勃的新枝</p><p class="ql-block"> 看历朝州官放火点灯</p><p class="ql-block"> 看历朝的学子踏槐赴考</p><p class="ql-block"> 槐花开了又谢</p><p class="ql-block"> 谢了又开</p><p class="ql-block"> 一树槐花香了千年</p><p class="ql-block"> 在故乡的土地</p><p class="ql-block"> 在故乡的土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看过了太多的朝代更替</p><p class="ql-block"> 亲历了悲欢离合得宠失意</p><p class="ql-block"> 不惧兵祸天灾</p><p class="ql-block"> 如此执着坚毅</p><p class="ql-block"> 你是否承载了神秘的天意</p><p class="ql-block"> 想永远福佑我故乡父老平安如意</p><p class="ql-block"> 槐花开了又谢</p><p class="ql-block"> 谢了又开</p><p class="ql-block"> 一树槐花香了千年</p><p class="ql-block"> 在故乡的土地</p><p class="ql-block"> 在故乡的土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0年11月3日于弗吉尼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注:</p><p class="ql-block"> 原华县政府(自唐至清朝一直是华州公署,民国改县)院内有一株古槐,相传为唐代所植,曾有过最少两次死而重生的奇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3.</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永远的故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子苓</p> <p class="ql-block">  偏安在晋西北一隅的小小县城,是迎接我生命的地方。“岚”在字典里的意思是“山中的雾气”,任谁人看了这个解释,脑海里升腾起来的是“静谧空谷,碧树环绕,水汽升腾,人间仙境”。</p><p class="ql-block"> 因为偏远,注定了贫瘠荒凉;因为隔绝,注定了外人眼里的土气;因为气候恶劣,我收获了黑里透红被山风皴了皮的脸,因为度过了美好的童年,注定被我时时记起,被标记成难忘的故乡。</p><p class="ql-block"> 县城里永远不缺的就是黄土。北边倚着的“鞋(音”hai”)坡梁”(我至今在怀疑,这个不是名字的名字,仅仅是当地人因其形状而信手拈来),是一座名副其实的黄土山梁。一道道的梯田从梁底延申至高高的土岗之上,说是梯田,其实是肩挑手推,硬是在土梁上平整出形状各异的土地,三角的,四边的,扇形的,见缝插针,因地制宜,恨不得每一个犄角旮旯都有所利用。</p><p class="ql-block"> 县城的农民选择了适应高寒地区的特有作物-莜面和山药蛋。赶上风调雨顺,春天里,青青嫩苗寸把高,沿羊肠小道往上走,一道黄,一道绿,满眼的希望一层层扑到眼前;夏日里,雨水适宜,拔节的莜麦帅气整齐,微风吹过,从梯田顶上顺羊肠小道而下,田间荡起绿色的涟漪,忍不住想用手去抚摸;秋天里艳阳高照,秸秆染成了麦色,分不清哪里是土隔棱,哪里是麦浪。</p><p class="ql-block"> 县城的南边,自西向东流淌着一条河流,县城人朴实,取名为“岚河”,河道不宽,经由汾河最后汇入黄河。这么说来,间接给母亲河贡献了力量。河道两侧自然少不了肥沃田地,是农民眼里的上上田,不需要多的打理,便可以得到丰足的回报。金贵作物-小麦以及自家需要的瓜果蔬菜,皆出自这些田间。</p><p class="ql-block"> 北面的黄土山梁挡住了西北风,南面的岚河水带来了丰润的水汽,一软一硬的天然屏障,界限分明,又无不宠爱地环抱着县城的腹地,县城的人们就生活在西高东低微微倾斜的摇篮中。</p><p class="ql-block"> 南北和东西两条阔气的柏油马路(主干道)把长条的县城一分为四,场面依次递减的洋灰面支路,沙石小路,直至羊肠土路,像是由粗而细的蔓延开来的血管,串起县城中心的电影院,广场,供销社,书店,然后是散布在小路两旁的政府单位,学校,最后变成仅容一两人通过的高底不平的土路,在斑驳的木头罗门前猝然消失,完成使命般不见了踪影。</p><p class="ql-block"> 两条主干道交会的拐角,“红星”电影院毗邻“二一九”露天广场,带着强烈的时代烙印的名字,是全县人都知道的地方。电视没有普及之前,这是全县的文化中心,每逢电影放映的日子,全县人像过节一样高兴,万人空巷,看一场电影是兴奋的事,也是值得炫耀的事。赶上名角王爱爱主演的晋剧《打金枝》,更是一票难求。舞台上绛紫色的大幕拉开,金枝女哭着,几度哽咽,凤冠霞披,翘起的兰花指,精美的皇袍,厚底的皂靴,武生插在背上威武的四面旗子,两米长的花翎,翻滚的打斗,文化生活极其缺乏的年代,所有这些一一印在了我的脑海里。</p><p class="ql-block"> “二一九”广场在白天演戏,多是为了配合重大的集市,台上人咿咿呀呀地唱。远远可以看见舞台顶上巨大的灯光投下,照在女演员脸上,炽热难挡,只是担心流出的汗污了脸上的油彩。台下的广场是热闹的农贸市场,讨论牲口的年岁,显示农具的精巧,夸耀粮食的质好价低,买卖吆喝,讨价划价,声音此起彼伏。偶尔闲暇,还可以瞄几眼台上的演出,顺便自我陶醉地哼几句经典唱词,说不出的惬意。</p><p class="ql-block"> 大到缝纫机、自行车,小到豆腐、酱油,那个凭票供应的年代,供销社是个令人羡慕的地方。大人们羡慕在里边工作的“吃公家饭”的人可以“近水楼台”,优先得到市场上罕见的好货,便宜货,小孩们则是嘴馋里面卖的各色食品。烤得焦黄的“油旋饼”,馋人的糖色和油刷在表面,零星撒在上面的冰糖碎粒好像故意挑逗人似的;几色中式酥皮点心,待售货员在台秤上秤好,仔细包裹在麻纸里,扯了纸捻绳左右上下打了十字捆好,末了不忘盖一块体现身份的红色纸张。除了好吃的,收款的售货员和坐在高台上的出纳,彼此用纸夹子夹了钞票和找零,“嗖嗖”两个回合,构成购物精彩的不可或缺的环节。小时候的我,两眼跟随着夹子,享受夹子和铁丝摩擦的清脆悦耳声音,幻想着什么时候可以像飞行侠一样,趁他们低头之际,劫持了在铁丝上飞翔的钱币。</p><p class="ql-block"> 民风淳朴,是人们对一个地方失之偏颇的赞美。“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自然环境的恶劣,终究会在土生土长的人们身上留下印迹,造就男人耿直的同时势必加入了倔强的成份,造就女人忍辱负重的同时势必也加入了斤斤计较的小气。村东的张三和李四,为着宅基地的纷争,不是你家捉了我家的鸡,就是我家打你你家的狗。会计局的陈二和赵五,为着涨工资的名额,吵破了嗓子,本来亲如兄弟的两家人,反目成仇,老死不相往来。如此种种,戏台上上演的剧情,活生生搬到了街头巷尾,邻里乡亲。县城承载了人们的家长里短,嬉笑怒骂,悲欢离合,如同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烟火味,缓慢地向前行进。</p><p class="ql-block"> 有一个地方,三十年未经碰触,可是看到万圣节的南瓜,就想起泥土芳香的黄土坷垃;看到超市里的玉米,就想起整齐的轻纱帐;看到大眼睛渴望读书的孩子,就想起古寺的槐花香气里弥漫的朗朗书声;看到纷飞的大雪,“家何在”的诗句就涌上心头。这个地方,就是家乡!越是年长,越是回忆。对家乡的梦牵魂绕,也许是探究“从哪里来”这一哲学问题的物理层面的解释。</p><p class="ql-block"> 生在山青水秀的地方固然可喜,贫瘠凋敝,不被厌弃,真诚接纳,那才是我心底深处的最可爱的故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jianshu.com/p/927d193a363b" target="_blank"> 更多的精彩请看《永远的故乡》完整版</a></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4.</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说说家乡的板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原野</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今年中秋节、国庆前夕,2020年中国农民丰收节在我美丽的家乡山西运城举办。中央电视台CCTV13花了整整5分6秒钟时间专题报道了板枣之乡山西省稷山县的板枣。看到这个报道,除了自豪和激动外,老家的板枣又一次让我在乡愁的笼罩下垂涎三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EYm8grRXKLYvZ9gGti1-7Q" target="_blank"> 中央电视台报道板枣之乡</a></p> <p class="ql-block">  我的老家稷山县隶属于运城地区,是黄帝的玄孙后稷(注*)的故里,“稷山”也是由他而得名,拥有人口35万多,是以“板枣之乡”而闻名遐迩的板枣生产基地。那里镶嵌着长达1400余年之久的枣树园。这些饱经沧桑的板枣树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这块母亲般的土地上见证了明朝以来祖国悠久的文明和曲折的历史。</p><p class="ql-block"> 稷山板枣个头不大不小,直径和长度之比接近黄金分割。其色泽红艳,肉厚核小,质地细密,含糖丰富,久储不干,一种内秀而端庄的气质让你在忍不住开口品尝前先要情不自禁地多看几眼。无论是新采摘的鲜枣还是久储的“干”枣,那口感,那味道,抑或清脆而爽口,抑或柔软而缠绵,吃在嘴里甜在心里,真是甜得恰到好处。那初恋般的甜蜜感让人回味无穷。甚至吃完枣的枣核像口香糖一样地含在嘴里舍不得吐掉,据说这样做还有利于津液的分泌,从而提高身体的免疫力。难怪稷山板枣被列为历代贡品,全国十大名枣之首。想必当年的皇帝因为吃了稷山的板枣而鹤发童颜,延年益寿了吧。</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80年代初在老家流传一个有趣的笑话,说集市上的两位商贩,一个卖枣,一个卖核桃。卖枣的吆喝:稷山板枣,大枣小核,小枣无核。不一会儿顾客们潮水般涌来,很快他的稷山板枣被抢购一空。那位卖核桃的看着羡慕嫉妒,于是他也跟着模仿吆喝:大核桃小核,小核桃无核...…</p><p class="ql-block"> 每年的中秋节前后是板枣收获的季节。枝头上成群结队的熟透的枣像挂满田间褐红色的珍珠召唤着四面八方的顾客。乡亲们怀着无比喜悦的心情奔向田间地头,像照看自己的孩子一样小心谨慎地以专业而娴熟的手段采摘并进行分类,俗称“打枣”(用长长的木杆,轻轻敲打枣树的主干,红透的枣就会应声落在提前铺就在地面的布料上)。我在稷山县城上中学的时候,就兴高采烈地应邀到同学的家里去“打枣”。边“打枣”,边尽情品尝美味,好不惬意!那种丰收在望的情景和“打枣”时的欢声笑语以及汗流浃背的劳动人民的高大形象至今记忆犹新,历历在目。</p><p class="ql-block"> 那一筐一筐的红红的板枣是枣农们一年的盼望,那里凝聚了老乡们起早贪黑的辛勤汗水,那里寄托着乡亲们勤劳致富的美好愿望。</p><p class="ql-block"> 人们品尝甘甜可口的稷山板枣时也许不知道枣农背后的艰辛付出、苦恼及担忧。一位枣农兄弟曾告诉我,枣树的年龄从千年以上到十年以下不等,每年从草长莺飞的初夏季节,漫山遍野的枣花飘香(有千年稷山枣,万里枣花香之说),蜜蜂满天飞舞时 ,他就要绞尽脑汁地考虑如何采取措施预防长出的枣肉内生虫。等枣花变成了小青枣,要每天到枣园子驱鸟、赶虫、除草、浇水、施肥,并盼望着风调雨顺,让枣儿长得丰满、圆润、光泽。等枣儿泛红快到熟透的那段时间恰恰需要阳光陪伴,他要每天祈祷老天千万不要下连阴雨,因为连阴雨会使得大片成熟的枣儿无法收获而在树上烂掉,即便冒雨采摘了,那些可爱的枣儿也会因为没有阳光照晒而腐烂变坏。自然一年的辛勤劳作也会毁于一旦。谁愿意看到这样的结果呢?</p><p class="ql-block"> 从地理位置来看,老家稷山是晋南商贸重镇,素有“晋陕豫交界的小天津和旱码头”之称,所以稷山板枣连同稷山麻花(注**)这两张响亮的“名片”已在辽阔的晋南地区乃至山西省境内家喻户晓。目前稷山板枣的美誉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传遍祖国的大江南北和世界各地。</p><p class="ql-block"> 家乡的板枣已是我终生的铭记,她伴我走过千山万水,走过天涯海角。她承载着老乡们的美好祝愿走向祖国的千家万户,走向世界的各个角落。</p><p class="ql-block"> 每当看到有家乡的报道,每当品尝那日思夜想的板枣,我多么希望瞬间飞回到可爱的家乡去享受像那板枣一样甜蜜和父母、家人幸福地团聚啊!</p><p class="ql-block"> 我常常看着我珍藏版的板枣,默默地衷心祝愿家乡的父老乡亲们风调雨顺,人寿年丰;祝愿他们的日子像熟透的板枣的诱人的颜色越过越红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0年11月2日于Oakville</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注1:</p><p class="ql-block"> 后稷,姬姓,名弃,是黄帝的玄孙,生于稷山(今山西稷山县),被尊为稷王(也作稷神)、农神、耕神、谷神。童时,好种树、麻、菽。成人后,有相地之宜,善种谷物,教民耕种与稼穑之术。尧舜时,为司农之神。他第一个建立粮食储备库和畎亩法,放粮救饥,赐百姓种子,被认为是禹最倚重的三公之一。</p><p class="ql-block">注2:</p><p class="ql-block"> 稷山麻花是山西运城的特色传统风味小吃,始创于隋朝开皇年间,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为油炸食品,硬面和就,配料考究,口味独特,纯手工制作。据传,麻花原是宫廷食品,清乾隆年间,翟店镇西位村的一位商人把它带回家乡稷山,制作出售,食者甚多。后来,这位商人不断改进制作技术,将麻花由两股改成三股,然后拧成炸制,呈金黄色细丝花纹状。目前,稷山麻花已进入北京、深圳、黑龙江等10多个省市销售,颇受欢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5.</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何处是归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湖滨堂主</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青色的草地</p><p class="ql-block"> 铺满秋日的落叶</p><p class="ql-block"> 踏着你的脚步</p><p class="ql-block"> 追寻着你的背影</p><p class="ql-block"> 若隐若现</p><p class="ql-block"> 何处是归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清风的河畔</p><p class="ql-block"> 你我依偎在一起</p><p class="ql-block"> 看那一片片花瓣</p><p class="ql-block"> 随波漂向远方</p><p class="ql-block"> 孤帆点点</p><p class="ql-block"> 何处是归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飘落的雪花</p><p class="ql-block"> 染白了山野</p><p class="ql-block"> 你静静地等待</p><p class="ql-block"> 我默默地守候</p><p class="ql-block"> 北风吹过</p><p class="ql-block"> 何处是归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握住你的手</p><p class="ql-block"> 凝望你的眼</p><p class="ql-block"> 倾听你的心</p><p class="ql-block"> 原来,原来</p><p class="ql-block"> 有你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就是归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6.</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妈妈做油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子苓</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想起油糕,我仍然心有余悸。原因有两个,一是别人嘴里喷香的油糕,在我嘴里倒来倒去,总是不见下咽,招来妈妈的数落:喉咙太细。二是制作油糕的繁复过程用“工程”两个字形容一点也不为过。</p><p class="ql-block"> 还没有桌子高时,踮起脚尖,两手攀着案板,歪着头,看妈妈忙前忙后蒸面,捏糕,油炸,热火朝天的场面至今记忆尤新。</p><p class="ql-block"> “呼哧呼哧”的白汽还是从蒸笼的缝隙里倔强地钻了出来,尽管妈妈已经用细条的笼布堵住了所有可能的缝隙。这些细小的事,我已经会帮妈妈做了,我亲眼看见妈妈在铺满笼布的笼屉上,先铺满一层半干不湿,和成絮状的糕面,紧接着捂紧锅盖,有时甚至为了防止蒸汽掀着锅盖“噗噗”作响,妈妈会在上面压一个重物。</p><p class="ql-block"> 县城里把外县嫁过来的女子唤作“岚县的媳妇”。爸爸不是本地人,但妈妈必须承担起“岚县媳妇”这个称号和背后赋予的期望。从一开始,妈妈就必须做好和县城里陌生的一切和平相处的准备,如何和这个倔强的糕面做斗争是许许多多挑战中的最艰巨的一个。</p><p class="ql-block"> 几分钟之后,估摸着第一层糕面已经五六分熟,揭开锅盖,再次撒上一层糕面,如此往复两三次,妈妈的手指在蒸汽围拢的笼屉上飞舞,保证糕面铺撒均匀的同时,还要防止被蒸汽烫伤。时间火候掌握很重要,短了会有夹生的面,长了糕面过于稀软,口感不好。</p><p class="ql-block"> 等待糕面蒸熟的间隙,妈妈从不闲着,炒菜的麻油倒在手掌心里,均匀涂抹在案板上。样样讲究合适,少了,糕面会粘在案板上;多了,油浸入糕面,破坏味道。捣碎的芝麻,拌了红糖,掺了压碎的饼干末、果仁,或是几天前在炉火上慢慢煨好的红豆馅。油糕的馅料被妈妈一一备好,单等蒸熟的糕面。</p><p class="ql-block"> 把蒸熟的,带着好大热气的糕面倒在案板上,才是做油糕的第二小步。滚烫的热气把妈妈的手熏蒸得通红,妈妈一边急切地两三下快速揉面,一边抽回两手,在一旁的冷水碗里浸一下,稍微缓解灼痛。妈妈皱着眉,嘴里呼着气,不停嘟囔着“真烫”,却没有丝毫停下来的意思。</p><p class="ql-block"> 等我长大了,妈妈解释说,糕面冷了不易揉均匀,极容易造成大小不等的硬块。紧张的场面给我上了一课:稍纵即逝的机会,一定要“奋不顾身”抓住。</p><p class="ql-block"> 原本疏散的糕面经过几个回合地揉卷,温度下降的同时变得驯服起来。妈妈像是魔术师,十指生花般来回摆弄,糕面渐渐变得通体油光,像一条蛇安静地盘在案板上。切成均匀的剂子,两手使劲一拍,之后手掌、 食指、拇指通力合作,小小的胚子瞬间转了出来,放入馅料,拇指、食指再次转圈,封口捏合。</p><p class="ql-block"> 小孩子哪里忍得了这么长时间的等待,眼巴巴等到妈妈的许可,迫不及待吃下还带着热乎劲的素糕。素糕虽不是外焦里嫩,当年糕面的新鲜味,滑中带涩,却分明在舌尖跳动。</p><p class="ql-block"> 素糕包完,锅里的油热到八成,妈妈小心把糕一个个潜入油锅,不一会功夫,糕浮了起来,被 “哔哔啵啵”翻起的细小泡沫包围。妈妈用笊篱仔细反转,直至表面焦黄,捞出盛盘,撒上白糖,到此为止,终于完成了这项浩大的工程。</p><p class="ql-block"> 我曾经帮妈妈捏过糕,包过馅,炸过糕,泡沫破碎迸溅到手上,像尖利细密的小剑一样刺痛手背。我还学会了贴着油面小心把糕溜进锅里,这样反倒可以避免溅起热油,烫伤手指。 </p><p class="ql-block"> 晋西北地处黄土高原,气候寒冷,最适宜的作物是谷子,退去麸皮,就是黄灿灿的小米。据当地人讲:小米是最养人的,女人坐月子,乡亲邻里拿的出手的礼物便是几斤当年新打的小米和一篮鸡蛋。</p><p class="ql-block"> 第一次端午节,拨开粽叶,锥子一样的粽子滚落碗里,小米般大小的米粒,更黄,更黏。爸爸说这是小米的近亲,名字是黄米,粘性大,平日里的糕面就是黄米碾成的。北方干旱缺水,不能种植水稻,糯米更是少之又少,好在黄米粘性和糯米类似,天生就是北方粽子里独特的主角。第一次吃到糯米粽子时,我知道小米对应大米,顺势把黄米和糯米对应,不禁惊诧自然界的公平与和谐。</p><p class="ql-block"> 油糕虽好吃,制作却费时费力,加之不好保存,费油,只是逢年过节,亲戚到访的高档食品。平日里,庄户人家还有一种更接地气的做法,名叫枣糕或ci(我至今也不知道这个字怎么写)糕。同样是蒸熟的糕面,在案板上调理均匀,分成几份,擀成寸余厚,然后撒上一层蒸熟的红枣,再覆一层寸余厚糕片,如此几层下来,然后压紧,让红枣嵌进糕面里,和糕完全融合,可以直接食用。</p><p class="ql-block"> 因为制作简单,不需油炸,且取食方便,枣糕是县城集市上最受欢迎的食品。四临八乡来赶集的庄户人,一早上的赶路,一上午叫卖,讨价还价,不到中午,已经饥肠辘辘。枣糕摆在平整宽大的案板上,饱满的红枣嵌在金黄的糕面里,极其诱人。主人通常会用一个厚厚的毯子盖住,保温,防尘防干燥。客人来买时,一尺长,一吋宽的刀顺势切下一长条,不油不腻,不需要专门盘碟,不需要坐下来,两手抓着就可以吃完。不干不湿,不需要其他的佐菜就可以下咽。最最重要的原因是耐饿,最符合赶集人的要求,有农谚“三十里莜面,四十里糕,二十里豆面饿折腰”,说的就是这个意思,最能够支持庄户人吃苦出力。</p><p class="ql-block"> 每当火炉上的水壶吹着尖利的哨声,喷出白色的蒸汽,每当煮饭的雾气罩满玻璃窗户,我便怀念小时候。那时候我像一个绊脚石一般,围着妈妈,吮着指头,等着吃糕……依稀中,我仿佛又重回了故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7.</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不要惊扰别人的幸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爱米</p> <p class="ql-block">  曾读到一篇文章,大意是:在别人感到幸福时,虽然,那种幸福,在你看来,是一种不幸,遗憾或者可惜,但你千万不要点破那层薄薄的美丽,否则,幸福便成了人生故事里的一个配角。这让我记起小时候见到的一个孤寡老头,大家都叫他蔡老头。</p><p class="ql-block"> 蔡老头叫什么名字?估计只有给他发工资的会计和分管档案的人知道。据说,解放前,他是一名和尚,解放后,蔡老头被妇联分配到我的父母所在的单位。与蔡老头一起来的,还有他的师弟,他们俩没有什么工作技能,就被安排到打扫卫生的岗位,主要负责清洁公共厕所。</p><p class="ql-block"> 那时候的公共厕所,是一溜长排的蹲坑,没有什么抽水冲洗系统,粪便累积在蹲坑里,如果不及时清理运走,必定臭气熏天,即使每天打扫卫生,厕所的味道还是很难闻。我那个时候上小学,我们家住在苏联专家设计的楼房里,厕所有现代抽水马桶,所以,我尽量不在学校上厕所,实在没办法,就用最快的速度方便,同学们也都憋住气,跑进冲出,很怕在厕所多耽搁一分钟。</p><p class="ql-block"> 我们学校的厕所也归蔡老头和他的师弟打扫,他的师弟从来不主动与外人说话,每次外出,他必跟在蔡老头身后,绝不会越过蔡老头半步。蔡老头总是笑容满面地挑逗任何遇见的孩童:“哈哈,叫爷爷,好孩子。”小屁孩几乎全都不买他的帐,异口同声地高呼:“蔡老头。” “好,好。”蔡老头依旧皱起满脸的纹路,笑道:“叫爷爷。” “才不呢,一、二、三。”又是一阵哄笑:“蔡老头儿扫厕所。”蔡老头还是笑,一点也不气恼。</p><p class="ql-block"> 有时候,我们会看见蔡老头坐在学校女厕所外面的地上,一直等到里面没有人,他再进去打扫卫生。每逢这个时候,他的师弟多半不在场,师弟是很怕羞的君子,从来也不进女厕所,也免得去听到更多嘲笑蔡老头的话语。</p><p class="ql-block"> 蔡老头和他的师弟如影随形,无论是打扫卫生,去单位食堂打饭买菜,还是星期天外出逛街,蔡老头总是昂首挺胸走在前头,师弟永远低眉顺眼跟在后面,距离半步,不远也不近。蔡老头会热情地与熟识的人打招呼,见到孩子更是眉开眼笑:“喊爷爷。”只要旁边没有大人,他就会肆无忌惮地提出要求。如果遇到一位明理的家长,要求自己的孩子:“叫蔡爷爷。”不等孩子开口,蔡老头必定笑逐颜开地摆摆手:“别客气,不用叫。”</p><p class="ql-block"> 蔡老头的师弟什么时候离开人间,没有几个人知道,孩子们根本不在乎蔡老头的身后是否还跟着一位耷拉着脑袋的师弟,孩子们只喜欢拿蔡老头逗乐,远远地喊声“蔡老头儿”,以吸引他的注意力。而蔡老头只要看见孩子就高兴:“叫蔡爷爷。” 他见旁边无大人就会说这句话。“蔡老头,扫厕所,扫女厕所的蔡老头儿。”小屁孩们一点也不示弱,没大没小地与他周旋。如果遇上一位才转学来的新生,怯怯地喊一声:“蔡爷爷。”他那满是皱纹的脸也就变成一朵斑驳的老菊花,提高嗓音应答道:“哎,乖孩子。” 等到新生知道了他的底细,也不会再叫他蔡爷爷,就多了一个喊“蔡老头儿”的小顽童。</p><p class="ql-block"> 终于,孩子们发现有很久没有见到蔡老头了,听说他外出跌伤了腿,被人送去市医院诊治。再后来,听说他丧失了劳动能力,被居委会送到养老院去了。那时,我已经转学上重点高中,不再去原先的小学校,也早已把蔡老头忘到脑后。</p><p class="ql-block"> 我得知蔡老头去世的消息时,他已经死去多年,也不知怎么会提起他,小学校已经翻建得面目全非,公共厕所是否也改建一新,我没有考察过。我把我们小学校厕所的昔日状况描述给在北美出生的俩女儿听,她们睁大眼睛,耸耸肩膀,怎么也想象不出是个什么状态。</p><p class="ql-block"> 蔡老头儿留给孩子们的印象模模糊糊,只是那句口头禅让孩子们记住了他。他本想与小孩子们套近乎,找乐子,通常都是招惹来一阵嘻笑怒骂,甚至,还有蛮横的楞小子向他砸石头子,可这倔老头儿一根筋,仍然笑眯眯地对着孩子们喊:“叫蔡爷爷。”不管遇见男孩还是女孩。</p><p class="ql-block"> 这就是蔡老头儿,一个想当爷爷的还俗和尚,活在自己的幸福快乐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16年11月30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8.</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不敢许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爱米</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记得高中刚毕业时,我们同班十来个学生去班主任家聚会。班主任是我们的语文老师,他是位行为刻板有点老学究味道的夫子,当了多年右派,平反后再婚,还带着三个孩子。我见过他的三个孩子,却是没见过他的太太。</p><p class="ql-block"> 我们这群去他家聚会的学生,一般都是学习成绩比较好的,还有就是班干部,但也有例外,有两个总被他拿捏的异类学生也悄悄来了,并且在正式聚会开始前又悄悄走了。</p><p class="ql-block"> 我家离老师家靠得最近,于是,我从家中带去当时还算高级的收放两用录音机给大家助兴。聚会中,同学们表情不一,各有心事。有踌躇满志,准备在大学里施展鸿图的;有高考失意,不得不远离家乡上普通大学选修冷门学科的;还有初恋夭折,苦苦相思落落寡欢的。</p><p class="ql-block"> 老师看着他的学生们神采飞扬,羽毛渐丰,黝黑的国字脸露出欣慰的笑容,有人提议春节再聚会,老师叹说难。我随口问:“这有什么难,明年春节我来给你拜年。”也有同学附和道:“我保证每年春节来给老师拜年。” “能坚持三年就不错。”老师这句话现在看来真是未卜先知。</p><p class="ql-block"> 来年春节的第二天,我第一个到老师家拜年。后来,又有别的同学来给老师拜年。因为没有约定时间,同学聚会也就落了空。</p><p class="ql-block"> 以后,一个又一个春节,有时,我去他家,他不在家,或者,他在家,已经没有太多可以交谈的话题。从他的口中得知,到他家探访和拜年的学生越来越少。虽然,后来也有新年级学生加入,他还是对我们这一届学生特别称道。</p><p class="ql-block"> 渐渐地,我也忘了去老师家拜年这回事。后来,听说他搬了家,又离了婚,就再没有音讯。“人心不古呀。” 如今,当我想起他常说的这句话,更加感叹沧桑的人生和莫测的世事。</p><p class="ql-block"> 大学毕业后,我们高中同学曾有过几次聚会,却没有见到班主任的参与,好像同学聚会已经与老师无关。</p><p class="ql-block"> 八年前,我回国一趟,临别前又参加了一次同学聚会,谈论的主题已经变得零乱模糊,无非是创业和挣钱。至于多年以后,谁发达了,谁又落魄了,都是在谈论别人的故事,与同不同学无关。</p><p class="ql-block"> 有些当时看似很简单的事,施行起来才知岁月变幻坚持不易。有些当时看似不可能的事,实现后方知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p><p class="ql-block"> 所以,我告诫自己,轻易不要许诺,也不要给自己找任何违背诺言的借口,只要心里看重,尽力去做,行动才是最好的诺言。</p><p class="ql-block"> 在下一个春节到来之时,我会不会记得给老师拜年?我还是不敢许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10年4月19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北京小吃老豆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王今中</p> <p class="ql-block">  北京小吃全国有名,经过宫廷盛举、民间流传,致使其品种和数量举不胜举。我曾看到一本图文并茂的小册子,介绍的北京的小吃竟有200多种。像一般人熟知的驴打滚、豌豆黄、冰糖葫芦、豆计、豆切羔,以及较少提及的蜜三刀、甜咸卷果、爆肚等等,应有尽有。虽然这本小册子介绍了二百多种小吃,可是却没有我要说的这种北京小吃:老豆腐。</p><p class="ql-block"> 一提起老豆腐,又是小吃,自然叫人想起了豆腐脑。老豆腐确是归于豆腐类,但与日常见的豆腐脑不是一回事。二者制作过程中,除去泡豆、煮烂、磨浆类同外,制作老豆腐所用的凝固剂与豆腐脑不一样,它是海水或井盐水烧制盐后的殘留物,再蒸发后冷却下来的结晶品,俗称为盐鹵,而制作豆腐脑用的凝固剂是石膏。制作好的老豆腐最后成为成品前要再稍煮,最后其表面洁白如雪外,其成品也成堆如雪,似蜂窩状。其成形状态的软硬介于豆腐脑和成块的豆腐之间。</p><p class="ql-block"> 昔日销售老豆腐有两种方式,一种为货郎担式的走街串巷,担子一头为小火炉带铁锅,担子另一头为放调料等物的小柜子;另一种形式则为摆摊定点出售。七八十年前我的小时候,已经很少有走街串巷的了。摆摊售卖时,在未给食主之前,老豆腐是放在一口大铁锅内,锅内有水,锅下有炉子在烧着,所以食主吃的老豆腐都是热乎乎的。老舍先生的著作《骆驼祥子》一书里,有专门描述祥子吃北京老豆腐的细节。</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种普通老北京人吃的小吃。在食客坐定后,摊主会递上一个底部加有葱花、韭子末、酱油、花椒油等底料,上面盛上一大勺热乎乎老豆腐的碗给食客。讲究一点摊主的摊子上放有各种调料供食客选择添加,所以才有了老舍描述祥子吃了”热腾腾的一口老豆腐后,对顶香美的味儿,闭着气吸了一口,心里炸开了一条河,添加了两勺辣椒油后吃完了一碗,又伸手要了第二碗”。</p><p class="ql-block"> 作为老北京的一种小吃,老豆腐真正讲究的是做法和吃法。一是调料品种众多,除去基本的葱花、韭菜末、酱油、花椒油之外,还有酱豆腐、鹵虾油、辣椒油、芝蔴酱、炸黄豆等,供食客依自已口味和愛好,自已随意增添(祥子就自已加了两勺辣椒油)。二是要加卤,卤分回民、汉民两种卤,这卤还一定是要用张家口野外的蘑菇熬成的湯鹵。当然,作为普罗大众,一般不是太讲究,但这小吃的全面情况是要说清楚的。</p><p class="ql-block"> 记得上小学时,我有时早上就带上半个玉米面窝头,拿着相当与现在的五分钱,在去学校的马路边上,买上一碗老豆腐一起吃,这就是早点了。因为是实实在在的一碗豆制品,从现在的观点来看也是满实惠的营养品,所以直到上午放学回家也不觉得饿。这个摊子直到下午才收摊。</p><p class="ql-block"> 从自已的经历,以及老舍先生和梁实秋、汪曾琪等文人的描述来看,老豆腐确是北京旧时普通人家钟情的饭食。汪曾祺就写过:”一张烙餅裹上一张薄脆(炸食),再加一碗老豆腐那真是一顿美食了。”</p><p class="ql-block"> 远离故土的人,当忆及和叙述小时故乡的吃食时,任何人都会眷恋起那远去的吾乡,那是因为它调动起来了人们的情感,令人回忆起来昔日印象极其深刻的一人一事,一情一景。在所见世面还不广的少儿时代存留下来的记忆,尤其让人久久不会忘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0年11月6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无尽沧桑西岳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张清</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华阴城东,离西岳华山约八公里处,有一座历尽沧桑的西岳庙。始建于西汉,东汉时迁到长安到洛阳的大路旁,即现在的地方,为历代帝王祭祀华山之神之地,也是道教主流全真教的圣地。</p><p class="ql-block"> 西岳庙的主轴线与华山主峰连成一线,坐北朝南,面向华山主峰,整个建筑群气势恢宏,庄严典雅,有陕西的故宫之称。</p><p class="ql-block"> 院内曾有数千株古柏,相传为西晋所植,又称晋柏,最老的柏树已有三千余年高龄。</p><p class="ql-block"> 庙内碑刻极多,现存后周“华岳庙碑”,明重刻“唐玄宗御制华山碑铭”,明万历刻“华山卧图”,图首附王维、杜甫、陈抟等唐宋名人游华山的题诗和华山图,还有乾隆御书“岳莲灵澍”石额,素有小碑林之称。</p><p class="ql-block"> 上高中时,班上有一华阴同学,阳光向上,健谈开朗,三混两混被叫成了“华阴县令”,源自课文中“有华阴县令,欲媚上官”。用今天的话说,纯属躺枪。他经常讲起西岳庙如何如何,使我很神之往之,但居然一直没机会去一次。每次去华山,都是直奔山门,拾级而上,过回心石,越苍龙岭,踏千尺幢、百尺峡,攀天梯,经北峰到东峰,在黎明前的寒风中瑟瑟发抖,双眼在黑暗中炯炯发光,只为看日出东方那一瞬。下山再走十里山路,是石头台阶的十里山路,早已没有力气去看看岳庙了。去华山少说也有七八次了,就这样一次次与西岳庙失之交臂,辜负了“华山县令”的一片热情,也错失了很多领略岳庙神韵的机会。</p><p class="ql-block"> 去年再去华山时,我决定兵分两路,我陪自己的父母亲一起去西岳庙,而让夫人、三弟夫妻陪我女儿女婿去上山。这可能是我一生中为数不多的正确决定中的一个!</p><p class="ql-block"> 华山固然险峻奇绝,每去一次都会留连忘返,但想去的人实在太多了,一年四季,就没有个淡季,照个相都要在人海里拼命地伸长脖子突出自己,才能勉强照一张到此一游的照片,不管你愿不愿意,照片上不可避免地经常有很多不认识的人笑颜如花。</p><p class="ql-block"> 西岳庙与西岳华山有天地之别。在四月的明媚春光里,没有人声鼎沸,没有人流如织,安静祥和地令人惊讶,令人动容。灏灵门、午门、棂星门、金城门,皆高大宽阔,各有洞天。每个“门”其实都是一座宏伟的建筑,雕梁画栋,金碧辉煌,加上同治、慈禧等人的御书,显得庄严肃穆。</p><p class="ql-block"> 我成人以后其实很少和父母呆在一起。一起游岳庙时才有机会聆听父亲讲岳庙的前世今生,那些典故和传说,或者面对一个残碑颓迹,感知岳庙曾经的沧桑。</p><p class="ql-block"> 西岳庙供奉西岳华山兵神金天王,是唐玄宗封的。历朝历代,凡遇天灾,朝廷都会派人祭祀,求山神保佑。到了明清时期,不仅是天灾瘟疫,平定疆域,荡平叛乱要祭,甚至皇帝生日、皇后加封等等都要祭西岳。据说前后有一百多个皇帝曾亲临拜祭。</p><p class="ql-block"> 这些庄重虔诚的祭祀活动有没有用无从考证,但西岳庙历经磨难却是有案可稽。五胡乱华时曾遭重创,北魏时重新修建。后来的宋、明、清都进行过多次修缮,其中明宪宗时的修缮工程持续了二十八个春秋。</p><p class="ql-block"> 匪夷所思的是,到了近代,冯玉祥将军的部队曾经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末起驻进西岳庙,将大殿作为兵工厂,把登高远望的万寿阁作弹药库。1932年,弹药库不慎爆炸,万寿阁毁于一旦。部队的驻扎,使西岳庙惨遭严重损失。</p><p class="ql-block"> 前面提到过,西岳庙里曾经有数千株古柏,今天只剩下几十株了。绝大多数的价值连城、历尽沧桑的三千年高龄的古柏被不肖子孙伐倒换钱了!</p><p class="ql-block"> 一棵柏树可以生长几千年甚至更长,锯倒它不会超过一个时辰。锯树的人满心欢喜,眼里看到的都是钱;凭吊古柏的人心静如水,又悲从心来。</p><p class="ql-block"> 今天,任何人从这些古柏前走过,都会情不自禁地感慨不已:感慨岁月无情,感叹人心难测。更感慨西岳庙曾经经历的无尽沧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0年11月6日于弗吉尼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1.</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青城长面</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罗谨平</p> <p class="ql-block">  假如谁不知道兰州,那我就告诉他,你知道兰州拉面吧,我就来自那个城市,兰州拉面是兰州的名片(准确地说应该叫兰州牛肉面)。兰州是我的家乡,但落到根上,我是青城人,我的老家青城镇(以前叫青城乡)位于兰州市所辖的榆中县。兰州拉面是天下美食,说到拉面,人们必然想到兰州,拉面这个名字已和兰州密不可分。有一种美食也和我的老家紧紧联系在一起,它叫青城长面,它不像兰州拉面那么驰名中外,但在临县的十里八乡,它是家喻户晓的。</p><p class="ql-block"> 青城长面是一种长寿面吗?说到长面,人们一定会想到长寿面,把它与人们过生日联系到一起。其实,青城长面主要是一种过年的美食,它是过年时我老家家家户户餐桌上的主角,我们老家人过年,吃的是长面,而不是饺子。当然,我们家搬回到兰州城后,谁要过生日,我们也会想到做一顿青城长面庆祝,毕竟,长面的长字寓意着长寿的美好。</p><p class="ql-block"> 我对青城长面的美好记忆,来自七十年代过年时的童年印象。那时候快要过年的时候,我们最为期盼的就是放鞭炮、吃长面。那时候农村条件差,平时包谷面散饭是我们的主食,我们很少有白面面条吃,所以过年期间几乎天天吃着调有香喷喷臊子汤的长面,简直是大饱口福。</p><p class="ql-block"> 我们青城长面是用当地产的新鲜小麦白面做的,制作过程非常考究。记得小时候每次快要过年了,各家都会轮流请一些小脚老太太来专门擀面、切面,有的站在炕沿边,有的盘腿坐在床上,大家围成一圈,每人一个小案板、一个切面刀,连续干一整天,干不完第二天一大早再来,好不热闹。我的记忆其实有些模糊了,据妈妈讲,请来的都是附近的邻居,可以多达十来人,有小脚老太,也有大脚媳妇和大姑娘们,你家帮完帮我家,互相合作。她们各有分工,有经验的相对年轻的媳妇专门负责和面,其他有力气的年轻媳妇和大姑娘负责揉面和制作面饼,老太太们则发挥擀面、切面的看家功夫。</p><p class="ql-block"> 青城长面的生面条不是现做现吃的,之所以请这么多的人来,是为了给一家人准备整个过年十五天足够自己吃和招待亲戚的长面。因此,要用浅底宽口的半大黑色陶缸和面,和很多面,和面的人不仅要有经验,也要有劲。传统的青城长面和面时,要放入适量的蓬草烧制的蓬灰(以前农村没有或缺少食用碱),这样会使面条更劲道,但揉起面来就更费劲。要把一缸面揉好,要反复在缸里、大案板上挤压、对折和推揉,确保面团内部的软硬程度分布均匀,然后取出和面缸,揉成胳膊那样粗细的圆面棒,切成大小一致的小块,进一步在案板上揉压,做成一个个二指厚度的光洁均匀的圆圆的小面饼,一一整齐叠摞到和面缸中,最后缸上盖上白色粗布,把面饼封存二十来分钟。之后,拿出相对变软的圆面饼分发更年轻有劲的人,专门负责把圆面饼擀压成薄厚均匀的四四方方的薄面饼,并轻轻用手指抹上防粘连的包谷面干面粉,整齐地卷到小擀面杖上,小心地递给负责擀面的老太太们。老太太们都是擀面的好手,她们会轻轻压着小擀杖来回快速转动,把缠在上面的方形面饼很快擀成一片一尺多见方的薄薄的方方正正的面张子,然后来回折叠整齐,用专门的短把长身、刀背加重的切面刀切出一毫米左右粗的粗细非常均匀的圆面条,接着把一个细细的短木棍穿过面条的折叠层,两手抓住稍稍伸出的小木棍的两端,把切好的面条齐齐地提起来,轻轻抖净防粘结的干面粉,整齐有序把面条平放到一个大木板上。青城长面的生面条的一大特点就是需要提前做好、晾干,以防止变形,方便在较长时间储存,方便在整个过年期间随用随取,所以需要这样的大木板晾面。一般晾干面条需要若干天,晾干后一叠一叠的长面就被连带小木棍一层层放进木箱或纸箱里,准备自家食用,同时还可作为礼品日后送人</p><p class="ql-block"> 青城长面之所以特殊,不仅仅在于它有特别的面条,也在于他有特别的臊子汤和特别的下面过程。青城长面吃的是汤面,用的是专门的青城风味的臊子汤。臊子汤是吃面时现做的,但做臊子汤的臊子是提前炒好的,一次一般炒很多,储存起来备用。青城长面臊子汤的臊子是猪肉做的,要把肉切成七八毫米左右的小方丁。炒肉时要放花椒粉、大香粉、生姜粉、盐和酱油,炒一炒,然后加上少量水煮,直到肉丁熟透,所剩水分不多。调制臊子汤时,要事先烧半锅水,水开后挖一大块猪肉臊子放到锅里,然后加上切好的豆腐丁、切碎的木耳、黄花菜等。考虑到肉臊子入水后味道会变淡,汤里要再加一些调料。另外,青城长面的臊子汤里还要倒入事先油泼过的小半碗青城醋(小麦酿制的青城醋也是青城的特产)。放入这些东西后,要进行搅拌。大概烧煮几分钟之后,再打上鸡蛋花,用舀勺搅匀,让人垂涎欲滴的青城长面臊子汤就做好了。值得一提的是,做臊子汤时加醋,这是青城长面的特色之一,有了适量的醋,臊子汤就会肥而不腻,而且平添了一股特别的香味。</p><p class="ql-block"> 臊子汤做好之后,汤锅要搭在一个小火炉上温着,接下来就开始下面。青城长面有严格的下面、捞面和调面过程。逢年过节要吃长面的时候,一般都是一人下面,然后一碗一碗地端到短腿炕桌上,长幼有序地坐盘腿坐在床上,侧腿坐在床边,围着桌子开吃,先端到谁跟前,谁先动筷子,碗筷都是相对精致的碗筷。下面的时候,一般一次从干面条储存箱中取出两块干面,连带穿在面条中间的小木棍一起下进锅里,等面条在滚滚的开水中开始舒散开后将细木棍用筷子夹出,然后不时用筷子搅动锅里地面条,煮几分钟,就可以捞面出锅,每次捞一大筷头,小心翼翼地用筷子夹着折叠整齐,平放到成人手掌大小的碗里。接着,就开始独特的冲面程序。所谓的冲面,就是将只调有盐和醋的热汤水舀一两勺,浇到碗里的面条上,用筷子稍稍搅一下,然后用筷子压住保持基本整齐的面条,把汤再倒回酸汤锅里,这样舀了倒,倒了舀,来回过三四遍,味道就渗入了面条中,同时面条也会更劲道。最终倒掉酸汤后,就可以在碗里的面条上放上一些切好的葱花、碎香菜,把热腾腾的臊子汤舀到碗里,让肉香四溢的臊子盖在面条上,热汤浸泡面条,地地道道的青城长面就做成了,可以端上桌消受了。</p><p class="ql-block"> 除了好面配好汤,吃青城长面时,还要我们摆上青城特色的小凉菜,比如腌咸韭菜、腌胡萝卜丝、腌洋姜丝和其它凉拌生切丝或凉拌水煮蔬菜,直接吃,或拌上醋、盐吃。这些用精细的小碟呈上、摆放有序的小菜,也构成了青城长面宴乐图中必不可少的一景。</p><p class="ql-block"> 因为特殊时期的特殊政策,1969年妈妈曾带我们三兄弟和姐姐下放到老家农村落户生活,我在青城度过了大约十年时间。那十年是我们家最为艰难的十年,但也因为那十年,我有机会生活在青城,真正感知了我自己的老家,与它真正结缘。青城给我留下了许多记忆,而过年的时候家家户户坐在烧热的土炕上、火炉边暖暖和和、欢欢乐乐吃长面过节的情景,则是我最美好的青城记忆之一。1979年新政策下经过爸爸的努力,我们又回到了兰州城与在兰州当工人的爸爸团聚,从此过年时天天吃青城长面的事便成了故事,很快地我们听着广播,学着新俗,本来就是北方节日美食的饺子成了我们家过年的主角。但每逢过年,老家亲戚们总会带来几纸箱晾干的青城长面,解解我们的乡馋。当然,已没了十来个小脚老太、大脚媳妇和大姑娘一起到我们家协作揉面、擀面、切面的老家风景,只剩下妈妈一人在为我们炒臊子,调汤,下面,舀汤,让我们还能继续尝到地道的青城长面。八十代初,听老家亲戚说兰州城里已有人开了青城长面馆,但不知是不善经营还是品种过于单一,我们找到那地方时,那家面店已经关了。之后,吃青城长面便永远成了我们在兰州家中和到老家走亲戚时偶然才能获得的享受。</p><p class="ql-block"> 如今时过境迁,旧时代留下的小脚老太早已完全消失,新时代的大脚媳妇也都成了老太太,当年的大姑娘们则成了媳妇们,已然老去,众女人制作青城长面的大场面恐怕在青城也已经不复存在,但青城长面作为我们老家的名吃依旧存在。从七十年代中期开始,能做青城长面的压面机就慢慢取代了人工,虽然做出来的面条已略有不同,但依旧用着同样的配料,保持着原有的特色,至少形似。今天已经成为知名旅游古镇的青城,已经把品尝青城长面作为旅游活动的一个环节,用青城长面招待着来自全国各地甚至国外来的游客。</p><p class="ql-block"> 小时候我没有想到,我家还可以回城,告别老家的艰苦生活;长大了我没有想到,我会怀念老家的那些美好日子;再后来,我没想到,我何止会背井离乡。现在,早已身居海外我,更加怀念我的老家青城。当乡情泛滥的时候,我最爱回味的东西之一,便是粗细格外均匀、细细长长、肥香可口的青城长面。</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2020年11月7日于多伦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2.</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羊城春美</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冯文侣 赖展兴 何畅航 陈小芬</p> <p class="ql-block">  春到羊城分外娇,百花争艳柳招摇。</p><p class="ql-block"> 云山珠水钟灵秀,青峰脉脉水迢迢。</p><p class="ql-block"> 岭南春日晴光煦,归来紫燕不辞遥。</p><p class="ql-block"> 春风十里长堤岸,翠叶嫣花锦上描。</p><p class="ql-block"> 高树东皋迎旭日,木棉花绽映清霄。</p><p class="ql-block"> 平湖清晓轻烟霭,乳燕双双掠柳条。</p><p class="ql-block"> 兰圃飘香风细细,荷塘涟动雨潇潇。</p><p class="ql-block"> 渔歌唱晚荔湾美,流溪桥头酒旗招。</p><p class="ql-block"> 粤峰苍翠松如海,摩星岭上白云飘。</p><p class="ql-block"> 明珠北麓浮绿水,紫荆南门迎桂轺。</p><p class="ql-block"> 月下鹅潭波渺渺,轻舟短棹缓吹簫。</p><p class="ql-block"> 晚风轻传南粵韵,银波拍和水乡谣。</p><p class="ql-block"> 越秀远眺当晴日,莲峰观海趁春朝。</p><p class="ql-block"> 尽日微风拂桃李,时听夜雨打芭蕉。</p><p class="ql-block"> 罗岗岁岁雪梅傲。花地年年桃菊姚。</p><p class="ql-block"> 五羊金穗承福永,高塔蛮腰新地标。</p><p class="ql-block"> 高楼广厦连成片,南国江河处处桥。</p><p class="ql-block"> 车水马龙人烟旺,穗城风流领新潮。</p><p class="ql-block"> 源远流长四千载,吾辈吾人当自骄。</p><p class="ql-block"> 南越王台寻古迹,镇海雄楼思匡尧。</p><p class="ql-block"> 宝墨园盈刚直气,陈家祠荟砖木雕。</p><p class="ql-block"> 虎门桥接珠三角,威远炮台淀烟硝。</p><p class="ql-block"> 黄花皓月伴英烈,浩气長存日昭昭。</p><p class="ql-block"> 结伴清明来拜祭,犹闻当年号角嘹。</p><p class="ql-block"> 自古岭南神眷地,雨顺风调人富饶。</p><p class="ql-block"> 蔗基鱼塘花木秀,农家春早插秧苗。</p><p class="ql-block"> 食在广州名气响,百味珍馐巧手调。</p><p class="ql-block"> 清蔬鲜果四时有,野味海鲜任意挑。</p><p class="ql-block"> 老火靓汤真特色,陈皮老姜葱蒜椒。</p><p class="ql-block"> 早餐粉面点心粥,午晚炒蒸炸焗烧。</p><p class="ql-block"> 珠江两岸灯璀璨,携手游船食夜宵。</p><p class="ql-block"> 解热凉茶廿四味,润肺清肝饮一瓢。</p><p class="ql-block"> 闲来知己茶楼坐,一盅两件海天聊。</p><p class="ql-block"> 都说在家千日好,莫羡离乡四海漂。</p><p class="ql-block"> 愿作岭南隐居士,江风山月远尘嚣。</p><p class="ql-block"> 出世无心名与利,情怀坦荡任孤超。</p><p class="ql-block"> 江流不息归南海,禺山东西接二樵。</p><p class="ql-block"> 赐穗仙人今安在?神羊万载沐春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16年4月 于多伦多</p><p class="ql-block"> 2020 11月修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3.</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故乡的冬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一叶飘萍</p> <p class="ql-block">  2020年初冬的第一场雪落在了11月的第一天,比往年来得稍微早了一点,满地的落叶还没来得及清理,就被一层薄雪覆盖。雪前一夜间就变成光秃秃的大树,露出了高高树枝上的鸟巢,在风雨中飘摇,不见鸟儿进出,估计它们飞去南方了。</p><p class="ql-block"> 松鼠还在木栅栏高速路上快速地奔跑着,忙着准备冬储的食物。看着忙碌的松鼠,想着自己也该储备一些过冬的食物了,10磅一袋的土豆买上几包,大白菜买上几棵,胡萝卜洋葱、红薯等根茎类蔬菜也要备一些。自己园子里的大葱、洋姜等也该收了,腌些咸菜,种上大蒜,一年的农活也告一段落了,该猫冬了。</p><p class="ql-block"> 坐在暖暖的屋子里,想起了故乡的冬天,不禁打了个寒颤,尽管隔了几十年,故乡冬天的冷,让我想起来仍不寒而栗。</p><p class="ql-block"> 小时候和祖父母在豫北老家生活了一段时间,豫北处在中原地区,气候不像东北和西北那么冷,比枫叶国的冬天也暖和多了。但家里没有暖气,屋里和屋外一个温度,进了房子就和进了冰窖一样,寒冷刺骨,冬天在家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坐在火炉台上。</p><p class="ql-block"> 那时每家都有一个用砖头和黄泥盘成的大灶台,中间有个火眼,烧些碎煤和黄土和成的煤泥,热力不大,只有灶台周围比较暖和。不大的灶台上也只能坐两三个人,冬天去人家串门,主人常常把灶台上的位置留给客人,做饭时坐在灶台上就不方便了,一般都是不做饭的时候在灶台上坐坐,双手伸到火眼上烤一烤。冻裂的手烤了后,裂口更大,又痛又痒。</p><p class="ql-block"> 灶台虽暖,但不是久留之地。为了省煤,不做饭时,就要用湿煤把火封住,回到冰冷的被窝里,把脱下的棉衣棉裤都搭到被子上,旧的僵硬的被子一点都不暖和,慢慢用体温把被窝暖热。等到天亮出被窝时又得挣扎一番,每天就在冷呀冷呀的吸吸溜溜的叫声中度过一夜又一夜,漫长的冬夜何时才能结束?</p><p class="ql-block"> 豫北是产麦区,也种少量的棉花,每人一年也分不了几斤籽棉,除了做棉衣棉裤用一点外,大部分的棉花都要纺成线织成布。家里的被子大都是自己用棉花纺线织的土布做里子,又粗又硬,被子用了好多年,也不换棉花,或把棉花弹一弹,又僵又硬的被子一点也不暖和。很少人家有床上垫的褥子,床上垫的都是麦秸杆子。</p><p class="ql-block"> 豫北平原很少丘陵山地,没有树林,也没有山坡地上长的灌木,柴火的来源就是一些玉米杆子和豆类、棉花杆子等,有一些青玉米杆子还要做猪饲料,柴火比较缺。不像东北有大片的林子,可以砍柴捡柴,家家都有火炕,外面冰天雪地,家里温暖如春。坐在火炕上磕着瓜子聊着天,出了不少幽默大师。当然我没在东北待过,这些也都是从影视作品中看到的,豫北的冬天可没有这么惬意,冻得人吸溜吸溜的,那顾得上瞎谝呀!</p><p class="ql-block"> 吃的也比不上东北,从没见过老家的人腌酸白菜,也不种土豆。冬天家里的主食以红薯为主,早晚都是玉米面红薯疙瘩。赶在霜冻前把红薯从地里起出来,然后就存放到地窖里。村口地边有家家户户挖的地窖,一个大洞直直地挖下去大约两米深,然后左右再掏两个洞,洞口不大,只能下去个半大的孩子。</p><p class="ql-block"> 差不多10天半月的,爷爷就带我去窖里取红薯。拿个绳子捆在我的腰上,然后慢慢把我放下去,再放个竹篮下去。我猫着腰把洞里的红薯捡出来放到篮子里,再喊爷爷把篮子拉上去。取完红薯后再把我拉上来,满身满脸都是土,拍拍身上的土,用原来的红薯秧子把洞口盖上。放在地窖里的红薯能保持很长一段时间,据说刚收回来的红薯也不好吃,红薯在地窖里放一段时间后出出汗,口感更好。天天吃红薯,也没吃腻。以前红薯都是穷人的口粮,现在的红薯成了健康保健食品,都有点吃不起的感觉了。</p><p class="ql-block"> 冬天里捧个烤红薯,热热的红薯从左手倒到右手,嘴里呼次呼次地吹着,等红薯稍微凉一点,迫不及待地撕开皮,咬一口,干面沙甜,噎住了,赶紧喝口水,吃完一个再来一个,烤红薯就是冬天最好的食物。在炉台的火眼上放个铁圈,把红薯挨着铁圈放一圈,上面再盖个铁鳌子,等红薯烤熟的过程比较漫长。烤红薯虽然好吃,但也不是经常能吃到,大多是把红薯蒸熟了,没吃完的,放在火炉边热着,等到第二天早上,红薯变得筋筋的,很有嚼劲。自从离开老家后就再没有吃过这样做出的红薯了,微波炉烤箱里出来的红薯都没有那个味了。</p><p class="ql-block"> 冬天的晚上黑得早,那时没有电视等娱乐活动,甚至连电都是半夜来一会。吃完饭后,借着微弱的煤油灯光开始剥玉米。爷爷拿着纳鞋底的锥子,先在每个玉米穗上划开三、四道,我左右手各拿一个划好道子的玉米,让两个玉米不停地摩擦,手小劲不大,很费劲地剥完一穗玉米,再拿一穗,就这样两手不停地搓来搓去,一直到把每天的任务完成。</p><p class="ql-block"> 奶奶剥完玉米后,还要再纺会线,盘腿坐在纺车边,一手摇着纺车,一手从棉花里牵出线,我听着吱扭吱扭的纺车声,头开始不听使唤地点着,等奶奶给我暖了被窝睡觉。</p><p class="ql-block"> 三九寒天,外面大雪飘飘,出不去门,坐在家里,有时会在屋中间点个火盆子。干的玉米叶做引子,玉米芯在铁盆里烧着,火苗不大,烟也少。搬个凳子坐在火盆边,有时把脚伸过去烤一烤。有一年过年时,穿了刚流行的白塑料底黑灯芯绒面的布鞋,一不小心,鞋底子被火盆烤化了一大块,把我心疼了好几天。</p><p class="ql-block"> 现在回想起来为什么那时的冬天那么冷,一是因为那时气候还没有变暖,冬天确实比较冷。二是因为那时御寒的衣物不像现在这么保暖,棉花的御寒能力当然比不上羽绒之类的,更不要说和现在能抗御北极严寒的大鹅羽绒服比了。记得考高中时,有道物理题,问新棉衣为什么比旧棉衣暖和?废话这还用问吗,新棉衣就是比旧棉衣暖和,你穿一下不就知道了吗?就是这道送分题我也没答对,听老师说新棉花的密度小,贮藏在里面的空气多,保温作用就显得特别强。老棉花密度大,贮藏在里面的空气少,保温作用就弱了。</p><p class="ql-block"> 故乡的人们习惯了冬天的冷,现在家里也是没有暖气的。但现在物资充裕了,有新棉被甚至羽绒被盖了,冬天应该没有那么冷了吧?慢慢长夜有了电视陪伴也不会那么难熬了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0年11月7日立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4.</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再见了,五里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清牧</p> <p class="ql-block">  庚子年是一个不寻常的一年,由于疫情的原因,很多的国际体育赛事都停办了或推迟了,甚至包括奥运会。如果想继续看体育比赛,那么在网络上看过去的体育比赛录像,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中国足球冲击世界杯的亮点儿也值得回忆和观看,那就是中国成功晋级2002年世界杯的几场比赛。而最激动人心的一场比赛地点就发生在沈阳,它就是五里河体育场。</p><p class="ql-block"> 2001年世界杯预赛,亚洲区预赛,中国以所在小组第一名的成绩参加十强赛。中国队被分在了B組,包括中国在内共有五个球队,他们是中国、阿联酋、乌兹别克斯坦、卡塔尔以及阿曼。共进行八场比赛,积分第一的队伍出线,代表亚洲参加2002年的日韩世界杯。</p><p class="ql-block"> 沈阳五里河体育场被成功申请为十强赛国内的主场比赛地点。共有四场比赛在这里举行。首场,在五里河体育场的比赛,中国对阵阿联酋,国足首战3比0取胜;第四场,主场对阵乌兹别克斯坦,中国足球队2比0取胜;第六场,2001年10月7日,国足在五里河体育场迎战阿曼,根据之前的比赛积分,如果中国队能够赢得这场比赛,中国队就可以提前两轮锁定出线。在教练米卢的带领下,在球员积极配合,顽强拼搏的努力下,最后凭着球员于根伟将球射入网,中国队就此1比0击败阿曼,成功出线;第七场,国足主场对阵卡塔尔,国足此战3比0取胜。最终国足8场比赛6胜1平1负,打进13球,丢2球,积19分列小组第一,昂首参加韩日世界杯。</p><p class="ql-block"> 从1957年中国第一次冲击世界杯失败,到2001年10月7日成功出线,四十四年的拼搏,四十四年的付出,四十四年的等待,世界杯的赛场终于出现了中国人的身影。这一天突然变成了一个节日。无论是体育场里的观众,还是全国各地的球迷,都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和激动,挥舞着国旗,高唱着国歌,《祖国万岁》等。欢呼着,拥抱着,高声喊着“出线了!”,“我们赢了!”。他们将象征胜利的啤酒洒向周围认识和不认识的人群,他们按响汽车的喇叭报道着胜利的到来。据说当晚,近10万名北京球迷涌向天安门广场,欢庆这一历史性胜利,这样的时刻理所当然会成为球迷的狂欢节。体育界的领导称赞球员为:“改写中国足球历史的英雄”;多年的足球教练们的心理负担也放下了,连连说:“解放了,解放了。”各大报纸和媒体也用大量的篇幅来报道和庆祝这一节日般的盛况。五里河体育场也被认为是中国足球的福地。</p><p class="ql-block"> 五里河体育场始建于1988年,原址位于沈阳市青年大街南端,与二环快速道相通。可容纳观众 5 万多人。2001年10月24日晚,《共圆足球梦,同唱一首歌》大型庆祝活动也在这里举行,多名国脚和教练与会。这里还举办过多种文艺和体育盛会。2008年奥运会的分赛场也将有部分比赛将在沈阳举行,五里河的硬件条件已经不符合奥运会的要求,外加一些交通方面的不足等原因,省里再三讨论后决定,于2007年2月12日,成功爆破拆除五里河体育场。爆破当日,有不少球迷前来观看,甚至流下了热泪。新的体育场命名为“沈阳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在不远处异地重建。</p><p class="ql-block"> 虽然五里河体育场被拆除了,但它见证了中国足球运动员和教练员们的不懈努力;但它见证了中国足球的发展历史和辉煌;它见证了球迷们的欢乐和喜悦。它圆了中国人44年的长久梦想。它被认为是中国足球的福地,它留在了人们的心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5.</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倾心一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曼都娜</p> <p class="ql-block">  我胸前挂着一枚红白相间晶莹通透的心形石。一半红如血,另一半白如玉,名为巴林石。它产自于美丽富饶的巴林草原,我的故乡。</p><p class="ql-block"> 我十七岁那年,离开故乡远赴京城时,是心灵手巧,时任雕刻师的表姐亲手刻之,送给我的礼物。她嘱咐我,把它戴在身上会保右平安等。记得,家乡有句谚语“故乡的的石头如同奇宝”,从此这枚小小的玉石一直没再离开过我身上。那时候也不懂得它的价值不菲,只觉得它不仅很奇美,还印证着我们姐妹亲情与我对家乡的眷恋。 </p><p class="ql-block"> 这种名扬海内外的草原瑰宝巴林石,因出产于巴林草原而得名。巴林石矿位于内蒙古巴林右旗亚玛特山(有羊群的山脉)北面的大小化石山一带,希腊姆润河北岸。巴林石是与寿山石、青田石齐名的中国三大珍稀名贵彩石之一。经专家评定,巴林石的质量、色泽、形态均属上乘,更在韩国和印尼的腊石之上,可同玛瑙等高档宝石相媲美。1979年,国家轻工业部为巴林石正式命名。巴林石矿的矿床规模、品种、色泽均为全国之冠。</p><p class="ql-block"> 巴林石,矿物学名为叶腊石。据史料记载,早在八百多年前,十三世纪之时,人们已发现了巴林石。它色泽斑斓,纹理奇特,质地温润,钟灵毓秀,堪称精美绝伦。它层作为贡品进奉朝廷,被成吉思汗称为“腾戈尔朝禄”——“天赐之石”。在“四大印石”中,巴林石最为年轻,但因品质高,且产量逐年减少,升值潜力巨大,目前的市场价值已经高于其他的传统印石。</p><p class="ql-block"> 香港回归时,中国政府给当时回归祖国的港府赠送过由巴林石雕刻而成的,一件洁白如玉的骏马石刻艺术品,让巴林石再一次名震天下。</p><p class="ql-block"> 到今天,巴林石名品辈出,为中国印章石重重地描出精彩的一笔。中国央视,新华网,各大主流媒体曾经都报道过我家乡巴林石的今日精彩。</p><p class="ql-block"> 巴林石晶莹瑰丽,温润柔和,适于雕刻。它斑斓多姿,色彩丰富,宜于表达意境,因而成为治印、雕刻的优质石材。明清以来,文人治印成为一大雅事,于是寿山、青田、昌化等</p><p class="ql-block">印石风行天下,有的一石之价重于黄金。在全国为数不多的著名彩石品种中,巴林石是发现最早而开发最晚的一种。</p><p class="ql-block"> 巴林石花色品种繁多,从质地颜色上区分,有鸡血石、冻石、彩石三大类。鸡血石质地温润,透明体内含的辰砂条纹若鸡血泼洒,鲜红悦目,娇艳欲滴。鉴别石质的标准是“细、结、润、腻、温、凝”“六德”,巴林鸡血石“六德”俱佳。“金有价而玉无价”,这种石头极为名贵。主要品种有“黄冻鸡血石”、“羊脂浆鸡血石”、“水草花鸡血石”、“芙蓉鸡血石”等十余种。冻石类,持地细腻清亮,呈透明、半透明状,色泽丰富。有“巴林黄”、“桃花冻”、“牛角冻”、“鱼子冻”、“瓜瓤红”等几十个品种。彩石类以色彩见长,绚丽多姿,富于情趣,常伴有天然图景隐现其中,品种有“黄山石”、“朱砂红”、“象牙白”、“豹子头”、“金沙地”、“鬼脸青”等。随着采掘工作的深入,还有新品种不断涌现。</p><p class="ql-block"> 为向世人展示巴林石瑰丽多姿的风采,巴林右旗特在大板镇建立了一座巴林石奇石馆。馆内收藏展出的几百件珍品,令人惊赞不已,一饱眼福。</p><p class="ql-block"> 巴林石的开采,促进了内蒙石雕工艺美术工业的发展。艺术家们根据不同石质的自然色泽、形状,精心雕刻成独具特色、意趣盎然的各种工艺品,走俏国内、国际市场,远销五大洲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p><p class="ql-block"> 在我心目中,巴林石就像那些我老家巴林草原上括静的女子,深情而内敛,高贵而不奢华,端庄而不张扬,秀丽而不妩媚,有着不可言说的魅力、难以名状的神韵、若有若无的灵气,让我总是对它留恋忘怀,怦然心动。 </p><p class="ql-block"> 我一直相信自己佩戴的巴林石是有灵性的。 我佩戴这只巴林石这么多年,每当我遇到不如意或不顺心之事,或心情低落,难以平静的时候 ,就会伸手触摸它,指尖会立刻感应安静与清凉。那种冰肌玉骨、妙不可言的感受让我惊叹今世这般人石缘,瞬间感恩感念、倾心倾情占据身灵,心态开始平和,宁静愉悦。 </p><p class="ql-block"> “君子无故,玉不去身。” 或许是受于这句话的影响,嫁人之时,出国之际,也曾与黄金、白银、珍珠、白玉不期而遇过,但它们就像我生命中的那些闪闪而过珍贵的记忆一样,最终走进了首饰盒被珍藏了。唯独我的巴林石与我日夜兼程,相惜相伴至今。 </p><p class="ql-block"> 忘记谁曾经说过,“其实每块玉都在寻找它真正的主人,纵然走过山重水复的人间烟火,有一天也会和你不期而遇,相约和你同享这烟火人间。那么,在有限的时光里,等侯或者寻觅那只属于自己的玉石吧,不求地老天荒,只求一世情长”。与玉石的一次倾心相遇,是经过百转千回、踏过千山万水后蓦然回首的惊喜与感恩。人与石的长期亲密接触,石的品质秉性渐渐与人的性情合二为一,密不可分,心灵共鸣。失散多年的亲人,仍然可以凭着这块小巧玲珑的贴身物品,找回失落多年的亲情。当我们在欣赏一款千年国宝古石时,不仅仅是欣赏它巧妙绝伦的风韵,心中油然而升的更是一种强烈的亲情感。</p><p class="ql-block"> 巴林石文化是巴林文化史上灿烂的一笔,玉石也因此被赋予了卓然不凡的品质,在那碧草连天、山花烂漫的美好季节,这座古老的草原曾经举办过几次中国巴林石文化节、石文化展,让全中国的名石雕刻艺术家、石学专家学者们汇聚一堂,共商中国石文化发展大计。</p><p class="ql-block"> 由此可见,勤劳智慧的巴林人是爱巴林石的,他们不仅欣赏巴林石,佩戴巴林石,更珍惜巴林石的未来,爱它的温润,爱它的谦和,爱它的卓越,爱它的气节,甚至是只为它那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万丈豪情……</p><p class="ql-block"> 此生作为一名有幸有缘拥有一枚巴林石的女子,我是何等幸运啊,想想知足了。 我只爱我的巴林石,但更爱它的精神与风骨。</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6.</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有关本期主题的感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赖展兴</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本期主题“风情”勾起我们内心的是对过去日子的恋恋不舍, 对故土、故人感情上的牵挂。那里是我们成长的地方, 有我们的父母、兄弟姐妹以及最亲的亲人, 血浓于水的那份不绝的亲情。</p><p class="ql-block"> 年青时我们对很多东西都不以为然, 这个世界很大, 海阔天空地任由自己闯荡。但当时光在不知不觉间流走, 自己在海外也有了家,仿佛还是昨天,每次出外总是会撒娇让抱起来才肯上车的任性孩儿已经大学毕业, 开始出去工作了。孩子长大了, 我们头上长出的白发再努力也拔不完拔不掉了。再看看我们的父母,年轮的印记刻满了面容,一天天地衰弱老去。时光把我们都催迫得太紧,往往当明白到亲情的珍贵懂得要去珍惜时,已经太迟了。</p><p class="ql-block"> 近一两年, 我们文学社群不时听到有文友痛失慈亲的事件,每次自己都感同身受。这是我们这年龄层正在经历和必须面对的悲哀。 记得有一首八十年代听过的粤语歌曲《空凳》, 由较为小众和另类的歌手夏韶声主唱, 当年听到并不觉得有什么特别, 但今天从“油管”里翻出来听, 这首歌调子和节拍中间不规则地、一反常态地改变, 现在听下来都竟然是那么和谐, 我想主要是勾起了内心的感触和感概——树欲静而风不止! 就让这歌曲来表达我们对老去了的父辈最真挚的感情和寄托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a href="https://m.bilibili.com/video/av18935687" target="_blank"> 空凳(可点击聆听)</a></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主唱: 夏韶声</p><p class="ql-block"> 作曲: 林敏怡 作词: 林振强</p><p class="ql-block"> 一张丢空了无人坐的凳,</p><p class="ql-block"> 仍令我再不禁地行近</p><p class="ql-block"> 曾在远远的以前</p><p class="ql-block"> 这凳子里</p><p class="ql-block"> 父亲仿似巨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0年11月8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7.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我错过了家乡的八大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晓霞</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家乡有一个不成文的习俗,新出嫁的姑娘,大年初四首次回门,乡亲们家家户户要用八大碗宴请。看着本村的姑娘们,从出生到长大,被他人领走去经风历雨,乡亲们多有不舍,吃一顿盛宴,算做最后的送别。</p><p class="ql-block"> 七八十年代物资缺乏,红焖猪肉、炸肉丸子、卤煮豆腐、红烧片粉、鸡块、鸭肉、煎鱼及炒蛋装在八个大碗中,丰盛至极。只有过年,才能凑齐八大碗,给初为人妇的女儿们品尝,是最好不过了。</p><p class="ql-block"> 新年,杀猪宰羊,走亲戚拜新年。欢乐的气氛意犹未尽,又迎来了不一样的风景。初四,新婚燕尔的姑娘们回乡,一个个朝气蓬勃,红光满面。分别数日,伙伴们又可以凑在一起,欢欢笑笑了。她们手挽手肩并肩,燕语莺声,开心快乐地挨家挨户去吃八大碗。</p><p class="ql-block"> 说来有趣,全村四十几户人家,姑娘们一家一口肉,岂不要撑破肚皮?原来,其中是有窍门的。</p><p class="ql-block"> 乡里乡亲,在平常生活中,已经了解了谁家做饭好吃,谁家宅心仁厚,做的八大碗用尽心思,好吃到收不住口。</p><p class="ql-block"> 姑娘们商量着先去谁家吃。第一家八大碗肯定好吃,肉烂香绵,吃到嘴里,软软的不油不腻,入口而化。还有特色小吃——片粉,放到嘴里,舌头都醉了,佳肴不过如此,美味销魂。</p><p class="ql-block"> 第一家吃个半饱,剩余的人家,姑娘们就是走走过场,动动筷子,唠唠家常,并不是真地吃。最后一家,做的八大碗也是最棒的,姑娘们把那半饱填满,结束了乡亲们的盛情款待。</p><p class="ql-block"> 要分别了,真应了那句“聚散离合终有时,历来烟雨不由人”。姑娘们互道珍重,以后添人进口,再想重聚,可就不容易了。</p><p class="ql-block"> 八大碗习俗在我村由来已久,一定是先人们爱护女儿,疼爱女儿们的举措。家家有女,互通往来,让女儿们在迈入新生活中,交流经验,领略生活甘苦的真谛。</p><p class="ql-block"> 村民们为了让新婚姑娘们吃上自己下厨做的八大碗,大显身手,堪比考厨艺。谁家让姑娘们品尝了一口,吃了一顿,可是无比的荣光。损失了些食材,得到了村民们称赞尊重,何乐而不为呢?</p><p class="ql-block"> 能够做好八大碗,是要费工费力的。没有女儿的人家,不免心生芥蒂。</p><p class="ql-block"> 村里有一户外来人家,姓于。听说是旧社会,背着童养媳沦落我村,被我村收留。那时候常听老人们讲笑话,说姓于的媳妇因为晚上热,和村民们唠家常,唠着唠着睡着了,她丈夫会抱着童养媳回家。</p><p class="ql-block"> 于家生了五个儿子,个个智力发育不足,每到请吃八大碗的时候,按乡里民规,于家也会叫女儿们来吃八大碗。他的儿子们见有人来,坐在一旁老老实实,不做声不说话,静静地看着姑娘们鱼贯而入,热闹非凡。</p><p class="ql-block"> 于家做的八大碗半生不熟,肉连着筋,带一丝丝血渍,根本咬不动。姑娘们刚一走,五个小子牙齿够好,狼吞虎咽,一扫而光。</p><p class="ql-block"> 于家就是我村的笑柄,村民们常拿他家玩笑打趣。于家人也不生气,打是亲骂是爱,生活向来如此。如果都不理他家,就真成绝户门了。何况村民们一向善良,没有恶意。</p><p class="ql-block"> 我小时候,每年都会看到我的父母,为了做好八大碗,头一天尽心尽力地烹饪,盼望着姑娘们能够来我家吃上一顿。</p><p class="ql-block"> 记忆中,每次姑娘们来我家吃八大碗,都是中间过来,动动筷子说说话,根本没有吃食物。我就想,快快长大吧,嫁了人,领着一起长大的女伴们,先来我家吃一顿,好给我的父母争光。我也暗暗揣摩:谁和我同龄?能不能和我同一年结婚?如果和我最好的女伴,一年出嫁,一起吃八大碗,那该多好!</p><p class="ql-block"> 可惜,我年少离家,越走越远。回不去的故乡,斩不断的乡愁,伴随着我漂泊半生。</p><p class="ql-block"> 八大碗,我梦中的乡土气息,多情多义丰厚无比。八大碗的人文地貌离我远去。吃不成八大碗,领略不到乡亲们的送别,很是遗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0年11月11日于多伦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