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本周五,杨老师在我们班进行了两课时的试讲,所讲课文是第四单元的第一课《秋天》。秋天是一年级学生所接触的第一篇课文全文共三个自然段。在上课伊始,杨老师以问答的形式引出课题,让学生谈一谈到了秋天有什么样的感觉,几个学生的回答都引起了大家的共鸣,杨老师就这样将学生带入了秋天的世界,为学生学习课文,奠定了情感基础。</p><p><br></p><p>在学习生字时,老师要求在文章中把它们圈出来,既熟悉了文章又找到了生字。为了能快速熟悉新学习的字,同学们在老师的引导下学会了“熟字加一加”的方法记住了它们。</p><p><br></p><p>在重要的朗读课文环节中,杨老师先让学生一人读一段,而后对同学们说:“同学们读得真好呀,老师也想表现一下,你们能给老师一个展示的机会吗?”同学们回答的异口同声并且专心的听。用这样的问答方式来衔接教师范读课文,比直接下命令让学生仔细听老师来读效果好很多,是值得我学习的。马卡连柯说:“教师永远是儿童模仿的典型。”学生朗读能否达到预期效果,教师的范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一年级的学生,刚刚学习有感情地朗读,杨老师以身示范,范读课文,学生有了模板,朗读课文更抑扬顿挫,绘声绘色。</p><p><br></p><p>《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阶段口语交际教学要“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良好的听说态度和语言习惯。”在短短的课文中,杨老师很好的贯彻了这一标准,并拓展了很多知识,如训练学生用“一会儿……一会儿……”说话,拓宽思维,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体现语文工具性这一特征。又如让同学们观察思考“一片”和“一片片”的区别、“一”作为量词出现在不同位置的不同声调等。大屏幕出示图片让同学们更直观的看出差异。一年级的学生年龄偏小,对于全是文字的课文难免会觉得枯燥,不易集中注意力,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善于也能用多媒体来进行插图,小孩子对于图画的兴趣更浓自然也就学得进去了。</p><p><br></p><p>杨老师的这节课采用多种方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包含的知识点很多同时兼具愉快的课堂氛围,令我受益匪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