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辑 加强文艺理论修养 树立精品意识

深诗文艺

<p><b style="font-size: 20px;">加强文艺理论修养 树立精品意识</b></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向理事会报告“大美中国圆梦福田”情况</span>(罗锡文副会长即兴讲话)</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b>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理事:</b></p><p> 大家下午好!</p><p> &nbsp;“大美中国圆梦福田”全国诗词大赛今年是第四届了,现在进入评选的最后阶段。因为我们去年学会刚换届,新的理事、新的领导班子可能对这次活动还不太了解。在这里,我做一个简单的介绍。“大美中国圆梦福田”诗词大赛,是由福田区公共文化基金资助的项目,属于从财政中开支、完全官办的一个活动。主办方是中华《诗词月刊》社和福田区人民政府。承办单位是中国文化传媒集团,还有广东创图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我们深圳市诗词学会在这次活动中主要作为诗词学术支持单位。但是,在实际运作中,具体的工作,就是我们深圳市诗词学会在做。作为主办方,主要是制定规则、提供资金支持、提供宣传阵地(媒体);还有就是活动的组织,包括流程的管理。这个活动举办到现在已经是第四届,前三届,虽然说不上好评如潮,至少在全国几十个诗词大赛中是最没有争议的活动。很多全国性的活动,出了很多笑话,很多丑闻。最起码,这个活动给人家的评价都是非常正面的。现在各种诗词比赛,有官方的,有民办的,也有传媒的。但是这些都参差不齐。那么,这次活动,为什么能够做得这么有条有理呢?</p><p><br></p><p><b> &nbsp;一是从这个机制上去管理。</b>主办方和协办方组成一个组委会, 这个组委会有三位主任,首先就是福田区委宣传部选派一名领导,其次中华《诗词月刋》社的社长,还有一位就是作为承办方的中国文化传媒集团选派的一位企业高管。这三位组委会主任,各司其职,一点都不冲突。福田区委宣传部委派的组委会主任,只管活动的运作规则,具体的业务不管。 </p><p><br></p><p><b> 二是严把人员关和事权关。</b>中国传媒集团委派的组委会主任,除了负责对外宣传材料的整合和审核,还根据组委会确定的规则,把好聘任活动工作人员跟评委的关,并在全过程提供保障和服务。</p><p><br></p><p><b> 三是学术和专家团队。</b>由中华《诗词月刊》社社长担任的组委会主任做什么呢?就是对评奖负总责。三个评委主任平时都不参与具体的事务,但对负责范围都有一票否决的权力。感到欣慰的是,到目前为止,没有什么负面影响的事发生。最起码在整个评选的过程中都非常科学,非常成功。那怕有时候读到的作品,如果站在我个人的角度来说,可能有一些调整的余地。但,只要方向正确,因为都是评委投票选出来的,所以,我都会尊重评委的意见。</p><p> 评委们的评选过程大致是这样:初评和终评各有十二个名评委,其中有二个初评的评委也参与到终评来。这个机制就是我们前任会长林锡彬先生提出来的,便于信息的沟通。这是非常科学的。因为评委主要是我们学会的骨干。从这几年的活动,足以看出我们深圳市诗词学会的学术水平!在全国性的诗词大赛中,最起码评选出来的这些作品都没有引起争议的问题。当然,一首作品好或更好,都是见仁见智,没有一个量化的标准。但基本上,整体的评选都是公平公正的。</p><p>&nbsp;</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评委今年做了一些调整</b></p><p>&nbsp;</p><p><b> 第一就是初评评委、终评评委原则上只在我们现任理事以上骨干中产生。</b></p><p> 我们诗词学会去年换届,按照组委会的要求,就是已经不在学会任的就不再参与。我们首先是把理事和领导班子的名单给他们,由他们去勾,他们去选。当然他们选评委也不是盲目的,现在信息化程度非常高,所以,他们也会收集相关的理事包括我们学会领导资料,然后再来选。</p><p><br></p><p><b> 第二是应要求增加两名异地评委。 </b></p><p><b> </b>我给组委会提供了三、四个名家供组委会选择,最后,选了《羊城晚报》出版社的朱复融先生,他长期从事诗词教育工作,是《改革开放与广东文艺40年》诗词部分的负责人;还有就是中华《诗词月刊》社主编赵林英。</p><p><br></p><p><b>&nbsp; 通过这个几年的评选,我也谈一些个人的想法:</b></p><p>&nbsp;</p><p><b> 一是缺乏精品。</b>每届参赛的作品都在一千五百首到二千首左右,作品来自全国各地,也包括香港、澳门的,这个面是非常广的,作品的质量总体上也都过得去,但缺乏精品。说实话,举办到现在已经第四界了,真正看到让我特别心动的作品(自笑)还没有。有一些“大家”已经就没有兴趣参加这些诗词大赛啦。所以,参赛的年轻人比较多,这也是诗词创作传承与普及的效果。</p><p> 不说具体的比赛,我们平时会员的创作,也面临这个问题。我们深圳市诗词学会,应该说汇聚了全国各地的精英,我们深圳市诗词学会的学术水平也是得到广泛认可的。但,平心而论,虽然我们总体水平都不错,但真正精品还是缺乏的。所以,在这里我想跟在座的各位理事呼吁一下:我们从事诗词创作还是要有精品意识。</p><p><br></p><p><b> 二是要树立精品意识。 </b>现在因为网络比较发达,这种快餐文化,速成文化,比较普遍。经常看这个群那个群,唱和作品太多,动不动就几十首,甚至上百首的,有些接龙太长,要看某个人的作品,翻到手发麻还找不到,就是这种情况。当然,这些不能说没用。这些作为平时沟通交流,我认为真还是起到一定作用的。但真正对我们创作有多大帮助呢?我认为,这一点是非常值得商榷的。最起码,应酬类的作品,如果创作的太多。有句老话:“笔尖打滑”,可能就是速成了,没有进行深层次的思考,而且因为同一题材,甚至限韵,这就对个人的这种创作思维造成限制,这是非常不鼓励的。所以,对以上这些应酬诗,可以偶尔参加下,但如果一个《微刊》或者是一个群里面太多这些的事。那么,慢慢的就会让这个精品比例下降,这是比较可怕的。</p><p><b>&nbsp;&nbsp;&nbsp; 我认为,提倡“精品意识”,应该是我们诗词学会一个最基本的态度。 </b></p><p><br></p><p><b> 三是加强文艺理论,特别是诗词创作理论的修养。</b>那么,什么样才是精品呢?这就涉及到文艺评论、诗词评论的问题。我们诗词学会的领导与骨干,除了平时创作之外,还要多关心一下文艺理论,特别是诗词创作理论。是从古代到当代。这方面的理论是比较多的。袁枚、王国维、张惠言、叶嘉莹等等古人和今人,他们都有的诗词理论的专著。在理论指导下的创作实践才能不断提升。</p><p><br></p><p><b> 四是好诗与精品是有距离的。</b>我长期从事诗词和文艺评论工作,所以对于何谓好作品,可能跟大家有一点点小的区别。</p><p> 就讲讲我平时为诗友们写评论的例子吧,很多诗友,特别是我的老师和前辈。当我想为他写一个评论的时候,我会把他我能接触到的作品从头到尾读一遍。但哪怕我这么投入、这么拼,很多人的作品,我现在真的还找不到一首有亮点、可以拿来点评的作品。</p><p> 因为我们现在都是家里人,没有太多外人,我可以说说实话。我跟前会长卢绍武先生的交情是很深的,他来深圳,到特区文艺部我们就有交集。一直很想为他点评一首诗。但是他能提供给我的作品,包括我能收集到的,我都抱着学习的心态非常认真的读,应该说,卢绍武会长的每一首作品都很好很好,但我却没有撰评所需要的兴奋与冲动。后来我无意间找到他在暨南大学读大二时候写的作品,读后兴奋不已,连夜动笔,这就是《惊天闻石破 堪壮少年游》这篇评论的由来。很多诗友,从我想为其撰评到完成心愿,这个过程三年、五年、七年十几年不等,最长的已经有二十多年了。当然,很多作品是读完就萌发撰评的念头的, 这类作品写的就是真性情。&nbsp;&nbsp;&nbsp;&nbsp;&nbsp; </p><p><br></p><p><b> 五是“诗要展示人类的真性情”。</b>我跟很多诗友平时聊天都提到:诗,要展现人类真性情,好诗,往往就在灵光一闪之间写出来的。</p><p> 如果动不动就写霜降三十律,立冬三十律,立春三十律,这样写,练习可以,创作就不是这个态度。我们对诗词,对文字必须抱着敬畏之心。我知道在座很多老师,很多诗友,他们在这方面涉猎的比我更深刻更广泛。但是,也许大家还没有朝这个方面去想,所以理论功底比较好的会长、理事,我认为大家不妨拿起笔来,都从这个评论这方面下点功夫。 一方面,对自己诗词鉴赏的提高;另一方面,有了发现美的眼睛,相信我们这个队伍才能创造出更多更好的精品。</p><p> 今天就跟大家分享这些,谢谢大家!</p><p>&nbsp;</p><p>(记录整理:杨飞云)</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惊天闻石破&nbsp;&nbsp;堪壮少年游</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读卢绍武先生早期作品《石工》</p><p style="text-align: center;">罗锡文</p><p> 卢绍武先生是深圳诗词学会和深圳市书法家协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并长期在这两个学术团体中担任重要领导职务。卢先生治学严谨,平易近人,德艺双馨,备受同行尊重。两会每有联谊或笔会,卢先生都喜欢以现场创作的形式来加强与诗友和笔友的交流。铺好宣纸之后,卢先生略一沉吟,诗章便奔腾而出,笔走龙蛇,一挥而就。一刻工夫,书法和诗词作品同时完成。卢先生中年以后的艺术造诣,是“果然”而且“应当”的事,行内行外人所共知,不用我来评价。而卢先生少年时作品艺术水平之高,则令我惊叹不已。&nbsp;&nbsp;&nbsp;&nbsp;</p><p> 下面这首绝句是卢先生在暨南大学读书时的作品:《石工》</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千古巉岩一凿开,山霞起处撒轰雷。</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浑身筋骨如坚石,的是风磨雨洗来。</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千古”和“一凿”数量的强烈对比,烘托出石破天惊的一凿之威。于谦写石,所以用“千锤万凿出深山”&nbsp; (《石灰吟》),卢氏写人,石工是主体,石是客体,故此用“一凿开”来表现石工的力量,殊途同归。在硝烟象山岚和云霞一样升腾起来的方向,传来了天公撒下雷霆的轰鸣。声音传播的速度比光要慢得多,先有影而后闻声,可见诗人观察非常细致。<b>“浑身筋骨如坚石”</b>笔锋一转,从“以人破石”到“以人比石”:石工有破石惊天的力量,是因为他们浑身是象石一样坚硬的筋骨。而他们的身躯,也是象石一样,经过了长期的风磨雨洗,发肤血肉也被磨砺成为象石一样坚硬的筋骨。这是《卢绍武诗词集•少年游》中的一首诗。《少年游》收集的全部是卢氏求学阶段的作品。这首绝句是通过描写石工劳作的场景和石工形象来表达诗人对于个人修养的感悟。在这首绝句中,诗人借景言事析理的功夫已十分老到。可见卢绍武先生少年时的出众诗才。 </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本文由作者提供,并发表在中华《诗词月刊》2012年02期 )</span></p> <p><b>杨会长为副会长、监事长颁发聘任证书</b></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全体副会长、监事长</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为理事、监事颁发聘任证书</b></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1, 1, 1);">罗锡文&nbsp;简介</b></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nbsp;罗锡文,1969年生,广东普宁人。文艺评论家、企业家、诗人。深圳潮人海外经济促进会驻会副会长,中华《诗词月刊》社社长,深圳市诗词学会副会长,《中国文化报》特约评论员。北京市中企富信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深圳市中安裕通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span></p> <p>深圳诗词美篇编审:张奕元</p><p>深圳诗词美篇工作室主任:杨飞云</p><p>主编:李斯达</p><p>副主编:梁英剑</p><p>本期校对:戴玉玲</p><p>主办:深圳市诗词学会办公室</p><p>地址:深圳市荔枝公园寄趣园二号</p><p>办公电话:18938861505</p><p>QQ:669210172</p><p>2020年11月31日</p><p><br></p> <p>制作:杨飞云</p><p>摄影:王少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