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西街又名齐宁街,是休宁县最负盛名的老街。发轫于南宋,鼎盛于明清,乞今已700多年;解放后由于一些政府机构的迁入,一度更加繁华。</p> <p>上世纪九十年代起,休宁县城在房地产热潮中不断东扩,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新的小区、街道、商场、农贸市场如雨后春笋。西街由盛转衰。</p> <p>西街的东头是一个沉降式的入口,街口右边最为醒目的海阳菜馆如今已经关张,代之的是一家纸扎店和一家杂货铺,生意不温不火。与之相邻的王家老哥俩,兄长修理钟表。眼下机械钟少了,手表也逐渐被手机所代替。虽然退休有退休工资,店里一个月还挣不到两千块钱,但老手艺舍不得丢,权当打牌、下棋一样,找个乐子;老弟开的是一家夫妻面馆,店面不过五、六个平方,摆两张小桌,坐三、四个客人,生意却十分红火,从早上到午后都客流不断。</p> <p>沿街继续西行,零星分布着棕扎店、修车店、纸扎店、五金店、杂货店、小超市,最多的要数理发店和弹棉花的店铺,都有四、五家之多。</p> <p>一家没有店招稍显杂乱的店铺引起了我的好奇,一个五十多岁的男人正在一块大红花布上比比划划的描绘着,店里堆着半成品的沙发和席梦思床,我上前与店主攀谈,店主姓郑,今年56岁,浙江温州人,16岁时随父亲来到休宁,先是学徒,学习制作沙发、席梦思,十多年前改做老布鞋了。温州人就是精明,嗅到商机就敢闯敢干。我和郑师傅说,布鞋现在又时兴了,做好了也是一个不错的行当,北京老布鞋比皮鞋还贵呢。郑师傅笑笑,“老了又没文化,不想去了折腾了,子女都不愿干这行,只想帮衬他们一点算了”。郑师傅的这个店铺只是个作坊,制作鞋邦,纳鞋底则分包给农户,在农贸市场还有个营销的鞋店。这个店还真是不错!可持续发展又有地方特色,还能帮助农村中的留守妇女增收。</p> <p>许先生是一位弹棉花的老匠人,也是祖传的老手艺了,在西街经营着一家弹棉花店,打十五岁学徒开始至今已近半个世纪,虽然我们更喜欢棉花在弓弦上跳舞的镜头,但如今弹棉花其实已经不用弹了,看他制作棉絮,比以前大为简易和方便了。这也是时代的进步,有些事非要回到从前已经是不可能啦。</p> <p>我在西街上来回梭巡,这是我第二次来到西街,我从西入口进入不久,见一位老先生坐在门前悠闲地喝茶,便上前行礼问讯:老先生,请问您这是一条什么巷呀?“巷?这里可不是小巷”。老先生姓刘,67岁,随父亲迁入西街差不多6O年了,是西街由盛而衰的见证者。见我问话,一下子打开了话匣:“看到了吗,这里许多大柱子",刘先生指着身后的大柱子告诉我:“这里之前是一个大宅子的大厅,房主是一个崔姓地主,六十年代我父亲几个人花六百块钱买下来的,当时拆老房子的时候还发现一个金麻雀和一个细竹筒装着一幅字画,字画上还书写了几个字“桂花树下取宝",结果他们几个遍寻不见桂花树的影子,更别提什么宝贝了。后来在猪圈旁的一堵墙边意外挖出了一坛乌金,因几人分配不匀事发被充公"。老人喝了口水无限惋惜地说"以前西街上许多老房子都没了…"</p> <p>从西街看这对联下象个门洞,可走进一看又分明是一个巷子,再往里走见到一位阿姨,这位阿姨是二十年前迁入的住户,这里原来也是一个大户人家的大厅,两侧都是厢房,后面还有大院,可惜都坍塌了。</p><p> 西街,随便你走进一个巷子或一户人家,都有一段难忘的历史。</p> <p>据统计西街现在挂牌的古建就有二十四处,同安堂、胡开文墨庄便是其代表。</p> <p>西街著名的百客厅巷、东青巷、水碓巷,古建更是不胜枚举,然而它们的处境也都是岌岌可危,面临着随时倒塌。朋友几年前拍的哪个巍峨的高墙大院,我再也找不着了。</p> <p> 有人说西街落寞了,有人说西街最具烟火气,是的,这都是西街。目前西街上有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建筑,也有明目张胆在建的新建筑,也有拆古建假名修旧如旧的赝品,还有不少长满着杂草的废墟。 </p><p> 保护还是利用?一直也是休宁民间一些人士忧虑、焦灼的地方。一种观点认为要开发,还有一种观点认为要原封不动的加以保护。这样的保护能持久吗?鄙人粗浅见识:利用是为了保护,保护更是为了能永续地利用。不盲目跟风、拆真迹建假古迹,这是休宁历届政府的灼识。然而,老街也在悄然的改变,古建正在悄无声息的老去…</p><p> 西街还能浴火重生吗?我行走在西街,听到的是一声声叹息。没有成熟的建设方案,维持原貌加以保护,也不失为一种明智。但是西街的杂乱、违建,乱如蛛网的老化电线,阴暗潮湿、拥挤不堪的居住环境,特别是西街石板缝隙中散发出的一阵阵异味…</p><p> 这些脏乱差,这些隐患,这些恶劣的生存环境,我们能无视吗?</p><p> 东青巷的老宅虽然仍倔强的屹立着,一如昏暗的油灯只等最后的一滴油尽了。不知何日的一阵风、一场雪就会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p><p> 西街,向何处去?</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