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种子课》感悟

数学草根

<p>  来马小之前我就对小学数学课有所研究,但还不够深厚。通过网络学习,我听过俞正强老师的一次线上讲座,正是这场讲座震撼了我,使得我对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性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同时也是这场讲座让我接触到了《种子课》一书。当时也想过购买,后来想想是小学的就又放弃了。今年支教到马小,领导非常支持教师读书。为了尽快熟悉小学数学教学,我就迫不及待的选择了这本书。</p><p> 这本书共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种子课,生长的课堂。主要是围绕什么是种子课,如何上好种子课来讲的。第二部分是种子课,为了每一个人的生长。主要是围绕感悟学生发展,反思教师成长来讲的。下面结合自己的阅读我浅谈一下自己的阅读感悟:</p><p> 感悟一:通过阅读,我认识到了数学课可以分为种子课和生长课。俞老师之所以这样分是根据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他用“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来描述对“树”的态度。所以余老师认为如果将某一知识系统作为一棵树,这棵树的生长过程表现为若干节“课”,那么,一定有一些课需要“莳也若子”,充分理透脉络;一定有些课可以“置也若弃”,让学生充分自主。“莳也若子”的课通常处于起点或节点,谓之种子课。“置也若弃”的课,通常处于点与点之间,谓之“生长课”。对于这两种课型,余老师没有直接给出定义,而是给出了《厘米的认识》、《商不变性质》、《用余数解决问题》等案例来解说的。每节课的问题设置都是层层递进,步步引领学生进入深度思考。对于生长课,我们可以尝试放手于学生,利用他们已有的经验去自己动手动脑思考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从而更好地提升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在我们教学完整式乘法这一种子课之后,小数乘法我们就可以适当放手要学生思考如何转化成已学习的种子课上来。进而去感悟小数乘法的方法。从而将未知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已知的数学知识。同时也会无形中提升学生的分析能力,逻辑思维能力。</p><p> 感悟二:通过阅读我还掌握了两个词语。一个是先期学习,一个是学习起点。</p><p> “先期学习”是指这样一种学习:以某知识点为对象,在教师还没有组织全班学生进行系统学习之前,学生已经以个体的方式对该知识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学习或经历,从而形成了个性化的理解。学生的这种“先期学习”对处于课堂一线的数学老师来说并不陌生。有时老师正煞有介事的启发学生思考、探究某一知识内容,结果某些学生却把结果一股脑儿地讲了出来。把探究的气氛一扫而光。因此,有的老师为了杜绝此类现象发生,以免学生的“先期学习”打乱预先设置的教学进程,便千方百计的“控制”学生。这样,原本学生以为自己的“先期学习”会得到老师的肯定,结果有时却遭来“白眼”,学习的积极性就会受到影响,而老师也觉得烦恼。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学生的“先期学习”进行探讨,并以此作为提高学生课堂学习质量的有效途径。面对“先期学习”我们应该巧妙的运用,可以让他们当小讲师,讲一讲他们是如何理解的。教师则应对正确的加以表扬,错误的加以引导,从而利用新的课堂生成帮助各种各样的孩子理解并掌握所学知识。学生之间的讲解有时候比我们费尽心思的讲解还要有意义。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重视“先期学习”,更应该鼓励孩子们进行“先期学习”。目前的社会是多元化的,学习必然是终生的,可持续发展的,作为老师我们要培养孩子们的这这种学习力。使他们拥有终身学习的能力。</p><p> 学习起点:对于小学生来说,一次完整的课堂学习可以描述为学生从他的认知起点,到课堂学习目标之间的认知发展过程。就这一过程而言,在学习目标既定的情况下,起点的选择决定着这一过程的距离长短。因此,在教师选择认知起点的时候,学生课堂学习的距离空间便被设置了。显然,距离空间过长与过短都不是好事,因此我们必须选好学习的起点。小学课堂教学的起点氛围逻辑起点与现实起点。学生的逻辑起点是指学生按照教材学习的进度应该具有的知识储备。学习的现实起点是指学生在多种学习资源的共同作用下,已具有的多于教材所提供的知识准备。两者比较而言我更喜欢现实起点。因为它跟容易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形成以交流与研究为特征的学习方式,同时也为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创设条件。这也更符合目前所倡导的生本教育。</p><p> 以上是我读《种子课》的一点浅显的感悟,感谢马小为我提供的精神食粮,也感谢领导,同事对我的关心与帮助。作为一名老师,教育的专业之路属于时间,这条路的厚度与长度,取决于教师对教育的情怀。一个有教育情怀的教师,他的专业成长是有温度的,既温暖自己,亦温暖同行者。愿我能在这里和大家一起成为一个有教育情怀的老师。</p>

学习

学生

起点

先期

感悟

老师

种子

课堂

教师

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