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助词</p><p>古代汉语助词的语法特点与现代汉语助词 相近,不同的是古代汉语助词只有结构助词与语气助词两类,没有现代汉语中的时态助词。 下面分别介绍结构助词与语气助词。(一)结构助词</p><p>古代汉语的结构助词,比较典型的只有一</p><p>个“之”字,其主要用法如下:</p><p>1.用于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表示定语和</p><p>中心词之间具有修饰或领属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这是助词“之”常见的用法。</p><p>2.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p><p>文性。这种用法又分两种情况:</p><p>其一是:“之”用在主语谓语之间,使一个独立的句子变成偏正词组,充当句子成分。使一个独立的句子变成一个偏正词组,只充当句子的一个成分,这是“之”字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一种情况。</p><p>其二是:“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使一个独立的句子变成复句的一个分句,表示语意未完让读者或听者等待下文。这种用法的“之”构成的分句,有时表示时间或情况,后边往往有语气助词“也”与之呼应,表示语气的停顿。这种被取消了独立性的结构,仍然是复句的一个分句,它与同一复句的其它分句共一个主语。</p><p>以上两种取消句消句子独立性的“之”字,有时勉强可以译为“的”,但一般不译。</p><p>3.“之”有时用在句末或表示时间的词语之后,没有任何意义。</p><p>“之”用于表时间的词之后调剂音节。</p><p>另外,古人还常在姓 名之中嵌入一个“之”</p><p>字如“烛之武”、“官之奇”、“介之推”等,这里的“之”是助词,只起一个音节作用。</p><p>作为助词“之”,它还有一个重要用法是</p><p>作宾语前置的标志,这点放到“古汉语的词序”关于宾语前置的问题中介绍。</p><p>(二)语气助词</p><p>古代汉语语气助词与现代汉语语气助词一</p><p>样,是用来帮助表达各种不同的语气的。句子表达的各种语气,古今汉语应当说是一致的,但是古今使用的语气助词却是不同的,而且古今语气助词之间也不存在绝对的对应关系,就是说,古代的有些语气助词不一定能确切地译为今天的某一个语气助词。</p><p>在谈古汉语的语气助词之前,先简单说说</p><p>句子的分类。句子可以按其表达的语气分为:①陈述句;②疑问句;③祈使句。</p><p>又可以按其主语和谓语的关系分为①判断句②叙述句;③描写句。这两种分类是交叉的。例如表陈述语气的句子,可以是判断句,也可以是叙述句;而叙是叙述句,可以表陈述语气,也可以表疑问、祈使、感叹语气。在讲语气助词时,主要讲它可表哪一种语气,有时也要讲它可以用在哪一种句式(判断句、叙述句、描写句)的句尾。</p><p>下面介绍常见的古汉语语气助词。1</p><p>(一)陈述语气助词:也、矣、焉、耳。</p><p>古代汉语陈述句可不用语气助词。《礼</p><p>记·诚意》“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 君子必诚其意。“也有用语气助词表陈述常用的是也、矣、焉、耳。它们同为 陈述语气助词,但文各有不同的用法。</p><p>“也”</p><p>“也“的最基本的用法是用在句末对某 事物或情况表示肯定和确认。其体用法是</p><p>1.用在判断句的末尾他说:帮助判断。</p><p>未完待续</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