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2020年乡村中小学校长影子培训班(二)

幽灵将军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建设高素质校长队伍</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助力乡村教育发展</span></p><p>国培项目“乡村校长影子”班学员交流</p><p>内蒙古自治区教育科学研究所—刘彦泽</p><p><br></p> <p>刘彦泽:内蒙古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硕士生导师,内蒙古自治区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内家古自治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主任、内蒙古心理学学会常务理事、内家古自治区大中小学禁毒教育专家指导组长。</p><p><br></p> <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span><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2px;"> 办好农村教育意义重大</span></p><p>农村教育是什么?就是农村里的教育。一是指所有旗县和县以下的教育,这种教育还可以称之为行政意义上的农村教育;二是指以农牧业为主要产业的旗县和县以下的教育,这种教育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农村教育。更准确的讲农村教育是以农牧业为主要产业的县和县以下的教育,包括县、乡(镇)、村的教育。 农村教育对于我们未来社会的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党和国家非常关注农村教育,实施各种政策和手段来发展农村教育,农村教育是农村的希望。农村教育发展了,农民素质提高了,就会形成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相反,如果农村教育跟不上,众多的人口就会成为发展的巨大压力。如果不把农村教育办好,不努力提高农村人口的文化素质,要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城乡之间协调发展,就是一句空话。从这个意义上说,农村教育直接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目标的实现。 可以说,农村教育是我国教育的重点和难点,农村教育的成效如何,决定着我国农村劳动者的素质和社会经济的发展。</p> <p>目前乡村教育状况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p><p>一、学生的家庭教育问题</p><p> 二、是学校教育问题。</p> <p>推动乡村教育发展</p><p> 一、要培育教育情怀的乡村校长。</p><p>二、做有担当责任的乡村校长。</p> <p><span style="font-size: 22px;">推动乡村教育稳步发展校长要有作为</span></p><p>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陆续出台一系列农村教育新政策,内容涵盖薄弱校改造、特岗教师、免费师范生、乡村教师生活补贴、营养餐、校车安全、远程教育、“两免一补”等,着力解决农村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乡村中小学面貌焕然一新,办学条件显著改善。但要清醒看到,农村人口正在加速向城镇流动,乡村日益“空心化”,这是城市化进程加快的产物之一。 乡村教育衰败的趋势没有根本性转变,城乡中小学教育资源配置差距依然存在,农村中小学对学生、家长和教师的吸引力持续下降,很多地区存在“城挤、乡弱、村空”的现象,一些农村孩子面临新的“上学远、上学贵、上学难”的问题,教师显性流失和隐性流失也对乡村教育造成了负面影响。乡村教育振兴是破解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关键。 “逆城市化”将为乡村教育振兴增添新动力。西方国家城市化历经百年进程,但在1970年以后,西方发达国家大城市人口及资源的流向,开始转向中小城市,特别是大城市周围的农村及郊区小城镇,被称为“逆城市化”现象。 新鲜空气、有机蔬菜、旅游休闲、度假养生等绿色慢生活,成为逆城市化消费的主要内容。与之相随,社会将出现资本、人才、产业和资源的回流,为提振乡村人气,增添乡村活力,乡村教育振兴将迎来难得机遇。</p> <p>厘清乡村教育发展短板 近几年来,农村教育的基础设施和校园文化建设不断地完善,教师住房、学生食宿也有了保障,教室教具给配充足(比如实现多媒体教学)。但目前农村教育面临着软件瓶颈问题。主要体现在: 教师质量不高,优秀教师难以留住,青年教师储备不足等方面。教师质量水平直接影响学生受教质量。教育质量提不上,导致学生基础不牢,竞争力不强,加大城乡教育的差距,使得农村孩子难以与城里孩子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寒门难出贵子”的情况越来越成为现实。 教育不公平影响教育质量。合理配置教育资源,给每个学生提供相对公平的教育机会,让孩子们接受公平的教育,这是十八大报告中对教育公平提出的要求。但现实教学体制机制中,城镇重点学校和乡村快慢班的存在,偏离了教育公平主线,影响着教育公平公正,进而削弱教育教学质量。 农村教育的经济基础难以保障,导致农村教师流动性强,师资力量薄弱。老教师虽经验丰富但缺乏运用新设备新理念教学的优势,年轻教师迫于生活工作压力,往往难以持久坚守乡村教师岗位,新旧不能接继,无法切实保障教育教学的连续性和高效性。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不能很好的同时发力,由于父母长期在外务工,留守儿童在心理上也制约着其学习的发展和成长,进而牵涉整个基层教育的发展。</p> <p>城乡学校管理政策存在隐性差异。</p><p>农村学校“习得性落后”现象较严重。</p><p> 坚持统筹规划,准确把握布局要求,妥善处理撤并问题,让乡村教育布局优起来; 坚持尊师重教,在“招得进”上出实招,在“留得住”上下实功,在“干得好”上见实效,让乡村教育师资强起来; 坚持优质均衡,完善办学标准,补齐基础短板,加强安全管理,让乡村教育环境好起来; 坚持改革创新,依托现代先进技术、借助城市优质资源、强化考核管理提升教学质量,让乡村教育质量提起来。 </p><p> 校长要借力顺势,抓住国家把更多优质教育资源向乡村学校倾斜的时机,率先实现农村教学的现代化设备,用好现有设备,更新旧设备,培养和使用好现代教学教学设备人才,现代化教学是现在农村教育应该着重发展的重点。</p> <p>  深挖“乡土味” 培植学校特色 。 </p><p> 要带领教师加强学校与村社的联系,深度挖掘地域乡土文化资源,开发学校课程,健全学校课程体系;要充分利用小校小班优势,实施个性化教学和帮扶,让每一个学生得到最大程度发展,使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升;要自觉融入乡村经济社会发展,坚持开门办学,向村社共享学校教育教学资源,从农村教育、科技、文化中心的高度定位学校发展,真正让学校成为乡村振兴计划的命运共同体,实现持续内涵发展。否则,只能走向越办越小甚至成为空壳的死胡同。</p> <p>  要抱团取火。</p><p> 充分发挥学区中心校辐射带动小规模学校(教学点)的联盟帮扶、联系托管的作用,实现教学点与学区中心校抱团发展、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良好局面,最大限度弥补农村小规模学校音体美等专业师资不足问题,解决课程开设不齐、不足问题。在此基础上,探索推行“一校多点”一体化管理模式,遴选名优学校、确定薄弱学校,落实定校联点帮扶和捆绑考核,从而实现抱团发展和整体提升,促进农村学校实现华丽转身。</p> <p>要发挥小规模学校、小班教学优势。</p><p> 加强多样化教学和针对性辅导,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支持小规模学校大胆探索,创新教育思想、教育模式、教育方法,形成具有农村乡土气息的教学特色和办学风格。</p> <p>  上世纪六十年代,毛主席说“一切可以到农村中去工作的这样的知识分子,应当高兴地到那里去。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我想只要有高素质的“这样的知识分子”校长,在农村教育这个广阔的天地里,他们一定会大有作为。在这个作为里,我们的老师关注的是儿童的健康、娱乐、休息、安全,尊重的是儿童的个体差异,重视的是社会人所需要的素养和能力的培养。培养出的学生具有健康的体魄、科学的头脑、艺术的兴味、生产的技能、改造社会的精神…… </p> <p>任重道远,奋力前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p>

教育

农村

乡村

学校

教师

教学

发展

校长

学生

中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