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街拾旧

耐心

<p>早想去公园路看看了。</p><p>这条改建了一年多的老街,终于在庚子年的国庆、中秋长假里,摇身变成了网红一条街,正式向市民开放了。</p><p>碍于节日的人多,没去凑那个热闹。心想还是腾点空间给上班属吧,咱一个退休老儿,什么时候想去,都是可以的。</p><p>虽然这么想,心里却仍然惦记着这条以往与我烂熟的老街。</p><p>前几天,去老一医验血,等化验单的间隙,匆匆打卡了一下这条“老店新开”的公园路,走马观花了一圈,拍了些记忆里有特别映像的照片。</p><p><br></p><p>那天从一医出来,左拐,穿过一条紧挨中山公园的不算小的小路,就到了东起中山桥,西至五马街的公园路了。</p><p>站在拐角处,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县前湯园店”了。湯圆店新装的门面,像过节似的挂着一串串红灯笼,吸引人着过往路人的目光。</p><p><br></p><p><br></p> <p>人有时候就是这样,走过熟悉的街角,看到熟悉的东西,会突然想起一件事或一个人。</p><p><br></p> <p>看着崭新的店,眼前迅速浮现的,是从前那个冬日里冒着热气的馒头店。那清晨热呼的早点,有5分钱一个的肉包,3分钱两个的实心包,还有温州特有的香香甜甜的马蹄松,此时都一样样来到眼前。</p><p>太熟悉这一带了,我小学65甲班的不少同学的家,就散落在这条东西惯穿的公园路上。记得馒头店后面的门庭里,就是同学叶大聪的家。</p><p>那个被老爸捧在手心里的宝贝女儿,现在不知怎么样了?同学会也未见她的身影。</p><p>世事变迁,愿她一切都好。</p><p><br></p> <p>县前湯园店大门,正对着县前头路口,我拍了这个新景点三十六坊,说实话,我也不知道它的故事和来龙去脉。</p><p>记忆里,这里曾经有两幢浙南老早特有的三层小木板楼,它们像两座碉堡,一座临街,一座背靠华盖山,左右把守在县前头路口。</p><p>记得左边那幢木楼里,住着我小学同学胡小珍,右边木楼里住着同学戴新华。我小时候还爬过她家那窄窄的、颤颤巍巍的木楼梯。</p><p>不知她们的家是什么时候被拆掉的,她们搬去了哪里?</p><p>看着眼前的三十六坊,脑海里依稀浮现的是那两座被岁月冲刷的,露着经骨的褐色小楼。</p><p>童年的记忆是那么牢固,没有刻意去记,就是不会忘记。</p><p><br></p> <p>抬头看,湯园店左边,从前那一排杂七杂八的小吃店,现已被眼前的“都喜串烧”取代。</p><p>嗨,都是些现在年轻人的最爱。</p> <p>串烧店旁边就是老早温州知名的南阳照相馆了。</p><p>以前马路斜对面还有一家和南阳照相馆齐名的“露天照相馆”。现在已不知去向。</p><p>说起这两家照相馆,温州人谁家没有两张在那里拍的全家福?谁没有几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提字的同学集体照?</p><p>时代的步伐快呀,它淘汰你的时候连声招呼都不打。</p><p>现在谁还会特意跑去照相馆,隆重地拍照留纪念?</p> <p>南阳照相馆左边,以前有一条蛮宽的死胡同,小学同学李小红家就住在里面。</p><p>记得李小红母亲就在隔壁照相馆工作。她母亲长的很漂亮,雪白的脸上配着西式的五官,令人过目难忘。</p><p>漂亮的女人都逃不出那句老话,红颜多薄命。</p><p>话扯远啰。</p><p>眼前是一家休闲的“杏仁腐”店。</p> <p>马路对面,对着杏仁腐店的,是一家温州知名小吃“矮人松糕”。</p><p>它搬到这里来,倒是门当户对。</p><p>矮人松糕所在的这个位置,以前是一排木质街面房,记得苏州人张阿婆就住在这里。</p><p>因为张阿婆和我家一样,同属老温州人嘴里的“外路人”。她和我母亲有他乡遇乡音的熟络,所以,我记忆里有特别深的映像。</p><p>张阿婆有个独养儿子,白白净净的方脸上架着副眼镜,儒儒帅帅的。当时在银行工作,讨了个人民教师当老婆,生了两个小姑娘。</p><p>哈哈,又扯远了。</p><p>人的思想总是这样,在特定的时间点,记起了许多那个时间点的人和事。</p><p><br></p><p>那片临街房中间,嵌着个门庭,门庭里是一进一进深深的庭院,同学陈小文一家就住在这里面的边厢房里。</p><p>陈小文有姐妹五个,个个长的脱俗漂亮。</p><p>那个年代的五朵金花,老大去了新疆,老二下了乡,老三支边去了黑龙江,等到老四老五时,我这个同学旁观者也去了北大荒。</p><p>所以就不知下文了。</p><p>反正我们那一代人,都去了祖国最需要的地方。</p> <p>順着杏仁腐店往前走,路过新开的绿豆饼店。</p> <p>经过不知何用的7号馆</p> <p>就到了最熟悉的,生于斯、长于斯、穿越我一生的地方,九柏园头。</p><p>九柏园头的名字,是因从前这个地方种着九百棵柏树而得的名。</p><p>它窄窄的巷弄,从公园路起头,九曲十八弯,一直拐到府学巷。</p><p>建国初期,我父亲从杭州调来温州工作,前后在“花柳塘”“县前头”小住,最后落脚在“九柏园头”。</p><p>这一住,就是一生。</p><p>我在这里出生,在这里长大。</p><p>在这里,母亲牵着我的手,带我去积谷山脚下的第一幼儿园入托。</p><p>在这里,蹦蹦跳跳的我去了公园路小学,当了一名小学生。</p><p>九柏园头里住着我好多小学同学,有夏小华,赵银弟,呂小微,徐秀娟,胡宪娟,高嵩安,应新民和陈兴中。</p><p>弄堂口就是公园路小学,巷弄腰对面,就是上体育课的操场。我们在那里读书学习,度过了六年快乐的童年时光。</p><p>在这里,我背着花书包,成为了坐落在南站的,第五中学的一名中学生。</p><p>还是在这里,我被敲锣打鼓送去了北大荒。</p><p>当十年一梦归来,又是这个老地方,我走出家门,做了新娘。</p> <p>往往复复的春去秋来,这里留下了我多少欢乐和离别的忧伤。</p><p>如今父母驾鹤西去,我隔三差五回老屋一趟,掸掸灰尘,忆忆过往,无尽的相思和我生命一样长。</p> <p>九柏园头弄堂口,新开了一家“码头故事”火锅店。</p> <p>“城南诗酒”,这个名字我喜欢,听着就很有故事的感觉。</p><p>曾经这一带,开的是日用杂品店和供销社。</p><p>那时方圆百米的人家,柴米油盐酱醋茶,大多来这里买。这些小店像一根根市井烟火,点燃着每家的日常生活。</p><p>对了,马路对面曾经是个大食堂。六十年代这里热热闹闹,每家都在这里打饭。</p> <p>上海黄河路老馄饨,多馋人的地方。</p><p>按以往的性格,我肯定进去来一碗。</p><p>可此时却无心流连,因为满脑子都是从前。</p> <p>瓯越鲜风</p> <p>领舍小酒馆。</p><p>真希望此时偶遇一位熟人,进酒馆小酌一杯,回味那远去的从前。</p><p><br></p> <p>瓯字号</p> <p>哈哈,只有原来的报社还在原地站岗,只是改了头换了装。</p><p>想当初,每每路过这里,都会听到印刷机隔墙传来的印报纸声响。</p><p>记得老报社的大门口,靠墙一排大厨窗,这里是这个城市的喉舌,里面贴着当天的报纸。人们清晨买菜,或上下班路过,都会在这里停下来,看看新闻,关注一下国内外有什么大事发生。</p><p>马路斜对面是报社的宿舍,住着编辑们和印刷工的家人。</p><p>记得有个年轻的编辑,大家都管他叫兰先生,他油亮的头发,斯斯文文。</p><p>里面还住着杭州来的印刷师傅韩伯伯和韩师母,ta们有两个儿子。韩伯伯是劳动模范,还去过北京领奖。他们和我家常来常往,因为是同乡。</p><p><br></p><p>报社左边的温州饭店已关张停业。</p><p>马路对面的温五中教工宿舍也人去楼空。</p><p>那里曾经住着我同学徐建新和温五中的苏德明书记全家人。</p><p>上学时,因为喜欢打乒乓球,常去教工食堂蹭乒乓球桌,苏书记过来和我开玩笑,“好好打,将来做个女庄泽栋”。一句玩笑,我却记的深。</p> <p>这间不起眼的民生药店,还是原来的模样。只是那时候,它在我眼里,是间很大很大的大葯房。</p><p>周边的住户,大病去一医,小病小疼、上火感冒一准在这里买药。</p><p>记得小时候,用一分钱在这里买两根甘草解馋。然后一边在弄堂里玩,一边嚼着甘草棒,直把一根甘草的前段,嚼得像毛笔的头一样。</p><p>那甜甜的回甘,感觉现在还在嘴里回荡。</p> <p>永嘉麦饼也来赶时毛了。</p><p>驻足在网红街,生意可好?</p><p>老早人说,吃麦饼,爬山岭。</p><p>因为永嘉麦饼好吃耐饥,吃了它,才翻的过永嘉的嵩山峻岭。</p><p>我的注意力没在麦饼的喷香上。</p><p>我在回忆这里以前好像有个大杂院,同学苏和生和陈眉眉就住在这个地方,宋尚勋和陈正鵬好象也住这一带不远。</p><p>旁边的小胡同里还住着林郎音和楊和平。这条曲里拐弯的小胡同一直通到县前头。</p><p>县前头驻扎着温州军分区,军分区大门口,有解放军站岗。</p><p>每天每天的天光和夜晚,那熟悉的滴滴哒、滴滴哒的军号声,比时钟还准时。</p><p><br></p> <p>这里的流水环廊,以前是总工会坐落的地方。</p><p>它正对着兴文里路口。兴文里有个菜市场,从早起的热闹,到日落打烊,是周边一圈烟火气最旺的地方。</p><p> 小学六年的班长游微微,还有方国平就住在菜场旁。</p><p>那个体育一级棒的李文华,老师嘴里调皮倒蛋的徐国豹也住在这条街上。</p> <p>总工会过去就是以前的工人文化宫了。</p><p>这里是温州文化娱乐的中心,那时候的很多娱乐活动,都是在这里举办。</p><p>当暮色四合,华灯初上,这里曾经是温州夜晚最闹热的地方。</p> <p>这个重塑的戏台,记忆里没映像,应该是我出生那个年代前的产物。</p><p>这里老早是温州的东南剧院。</p><p>东南剧院往西,跨过解放路,五马街上还有个大众电影院。它们都是我儿时最想去的地方。</p><p>那里有电影、戏剧和各种演出,是我孩提时心中的一抹亮光。</p><p>那时候的电影数量虽少,却部部深入人心。“女蓝五号”“英雄儿女”“烈宁在一九一八”。那王成的一句呐喊“向我开炮”。瓦西里的“面包会有的,牛奶也会有的”,我们那个年代过来的人,哪个能忘?</p><p>那剧院大厅上挂着的王新刚,王晓裳,孙道临,王丹凤等众多明星的照相,都深深地印在了我心上。</p><p><br></p> <p>一路往西,想起了以前的一排排临街木板房。板房间还夹着一个大杂院。那嘈杂的大杂院进出口边上,是我同学夏筱珍一家人住的地方。</p><p>还记得夏筱珍父亲病怏怏的样子,一张瘦削的脸上架着高高的鼻梁。之后她父亲过世,是她母亲瘦小的身板,辛苦扶养她们姐妹四个成长。</p><p>此时我仿佛又看见她母亲疲惫的身影坐在她家靠门的一张小竹椅上。</p><p>大杂院深处的院落里,还住着同学胡铭换。他后来和住在对面胡同里的张志勤同学结了婚,他俩是我们小学同班同学里,唯一的一对鸳鸯。</p><p>大杂院对面也是一排临街板房,那里分别住着我的同学薛少华还有应国光。应国光的父亲是个靠手艺吃饭的匠人,他用他精湛的手艺供养着大大小小全家人。</p><p><br></p> <p>此时街心的电子广告牌上,跳出一个硕大的家字,很附合我当时的心境。</p><p>这条老街,以及周边的胡同、院落,正是我们这些从小在这里摸爬滚打长大的孩子,共同的老家。</p><p>这个熟悉的老地方。</p> <p>路的尽头了,这里开着一家“耐克”店,生意看着清冷。</p><p>旧时这里是一家“天津馆”,里面有面条、水饺、鹵兔子头,生意热闹非凡。</p><p>想起这里曾经排着长长的买锅贴的队伍,想起了队伍里那一双双眼神迫切的目光。</p><p>又仿佛闻到了大平底锅里,煎的滋滋作响的锅贴飘出来的无法抵挡的诱人的香。</p><p>在极度缺食的,一条油条四人分,一根豆芽配三口饭的年代,天津馆的热闹,是多少人的梦里向往,是几多人难得奢侈的地方。</p><p>如果这家天津馆,能像报社,像民生药店那样坚守在这条街上,那有多好。</p><p>那是一代人记忆里的一份,少有的和着油味的香。</p> <p class="ql-block">一路走来,往事历历,目之所及,皆是回忆。</p><p class="ql-block">说是来网红街打卡,不如说是来寻旧,眼前的新貌和记忆里的旧事绞织着。</p><p class="ql-block">转身又转回县前头口,望着秋天里仍满山绿叶的华盖山,想起了山脚下的那口八角井。天空飘起了零星小雨,实在也有事在身,只好等下回再来细看了。</p> <p class="ql-block">时间过得真快。一个甲子的时光,在岁月的长河里,也不过弹指一挥间。</p><p class="ql-block">时光仿若流沙,不知不觉就悄悄见底了。</p><p class="ql-block">这落了一街的旧事,被我一路拾起,还在记忆里鲜活着。</p><p class="ql-block">都说军营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p><p class="ql-block">这老街又何曾不是,人来人往间,已然是一张张陌生面孔了。</p><p class="ql-block">几片枯叶在秋风里打着滚儿,带来几许怅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