歙县,黄山市所辖,地处皖南山区,丘陵起伏,溪谷纵横;地貌多样,有黄山山脉高耸于西北,天目---白际山脉屏障于东南,为渐江、新安江谷地和练江谷地为两大山系的接合部。<div>秦朝置歙县,宋设徽州府,府县同地1400年,是古徽州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div> 新安江,古称渐江、浙江,又称徽港。为钱塘江水系干流上游段,发源于安徽徽州(今黄山市)休宁县与江西省交界的五(六)股尖山,有两大支流,南支率水,北支横江,于屯溪区附近的老桥下汇合,始称新安江。其干流流经休宁县、歙县,至街口镇入浙江省新安江水库,在歙县的流域面积2043.65平方公里。 新安江山水画廊,全长约百里,是黄山---徽州古城歙县---千岛湖旅游线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起点为歙县深渡镇南源口。 昔日的深度是古徽州通往浙地的水上咽喉,名噪天下的徽商就是在此,乘舟南下江浙,开始他们的经商旅程。 新安江山水画廊,以中国独特的徽文化与自然风光、古村落的结合著称,似一幅流动的山水画卷,故称之。 两岸生态环境极佳,呈现出高山林、山中茶、低水果、水中鱼的立体生态格局。 与掩映其间的粉墙黛瓦的古村落、古民居交相辉映。 乘上山水画廊号游轮,饱览两岸风光,沿线有九砂古村、新扬民居、古老作坊、大川岛、凤凰岛等,画里青山,水中乡村,确如一幅幅美妙的山水国画。 烟雨朦胧。 斑斓山岭。 新安江素以清新、幽美著称,唐人早有“深潭与浅滩,万转出新安”之句。 “水如翡翠,山似玉簪,茶园碧绿,枇杷堆金”,既有漓江之胜,亦有三峡之奇。 白墙,灰瓦,绿水,青山,翠竹,小舟。 奇雾缥缈远山深,群峰叠翠碧水清。 游轮行至“三潭”,将靠岸登陆。三潭,指以江水深潭取名的三个村庄,分别是瀹潭、漳潭和绵潭。 三潭至深度段,是画廊精华景区。两岸依坡就势的枇杷林,环村临水的油菜花,犹如步入画境。 登上漳潭村,只见一棵巨大的千年古樟树,树高26米,树身周长近10米,荫地面积1850平方米,树龄逾千年。 硕大的树干,需十余人才能合抱。被称为“樟树之王”。 相传,汉代张良葬于此处。古樟旁边建有“汉张留侯祠”,千百年来福荫子孙。 传说,张良离开刘邦,与一小妾隐居漳潭。村中大都姓张,有宗谱记载已传76代。 漳潭村巷。 漳潭村另一看点,红妆馆。这里陈列的是,过去大户人家女孩出嫁的陪嫁物品,可谓琳琅耀目、绚丽多彩,集古代婚嫁器具和徽州习俗为一体。 这顶大轿,号称“天下第一轿”,高4.67米,宽2.5米,轿身长2.9米,约一吨重,需32人抬轿。<div>轿身四周有窗,所有立柱、隔板上都有精雕细刻的花鸟、龙凤等,仅人物就有上千个,个个栩栩如生、神态活现。艺术设计巧夺天工,古今罕见。</div> 迎亲亭。 大小各色游船、渔船。 游轮在此掉头,返回深度。 天人和谐,人在画中。 皖南山区多雨,水利资源丰富,沿新安江黄金水道东下,尽可饱览浙江的千岛湖、富春江、桐庐江,至杭州,是一条山青水秀的旅游风景线。 绵潭村, 看徽戏。 徽派民居,依山而建,白墙黛瓦,马头墙高耸。 九里潭,看冰灯。 据传,诗仙李白游新安江,写下这样的诗句“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 <p>假以时日,雨过天晴,再游山水画廊。</p> 棠樾石牌坊群与鲍家花园,位于歙县城西6公里的棠樾村。 棠樾为鲍氏家族聚居地,历代经商。棠樾鲍氏为东晋新安太守鲍弘后裔,到南宋建炎年间,文官鲍荣在棠樾建别墅,始居此地,绵延800余年。 鲍家花园,原是清代私家园林,现为徽派盆景艺术博物馆。 园内摆满修剪精致的盆景。 <p>馆内还有竹木根雕艺术展览,令人叹为观止。</p> 鲍家花园展现着徽派园林的特色与美感。 棠樾鲍氏以孝治村,推崇忠、孝、节、义。鲍氏祠堂分男祠,女祠。 敦木祠,俗称男祠,坐北朝南,三进五开间,五凤楼门厅。<div>祠中悬挂着清乾隆帝所赐对联“慈孝天下无双里,锦绣江南第一村”。</div> 整个祠堂结构简洁,银杏为柱,樟木作梁,砖、木、石雕洗练不繁。 清懿堂,俗称女祠,坐南朝北,五开间,三进,马头墙。造型流畅,结构紧凑,内秀而外朴,端庄而不刻板。 棠樾石牌坊群,系鲍氏家族为旌表本族历史人物的建筑群,是国内仅有的明清牌坊群。其中明代两座,清代五座。 牌坊以忠、孝、节、义为序,由两头向中间依次排列,呈半弧形,自西至东坐落在村首大路上。七座牌坊,庄重威严,连成一线,鱼贯而立。 明建牌坊为三间四柱三楼式,清建牌坊为三间四柱冲天式。皆高伟犷放,体现了徽派石雕艺术风格。 <p>牌坊群的兴建,与历史上徽商发迹有关。明清徽商号称“富比王侯,债放朝廷,泽及乡里”,因此一再获朝廷旌表而建牌坊彰示纪念。</p> <p>居中的“乐善好施”牌坊,建于清嘉庆二十五年(1821年)。据传,棠樾鲍氏家族当时已有“忠”“孝”“节”牌坊,独缺“义”字坊。其村鲍氏世家鲍濑芳,官至两淮盐运使司,掌握江南盐业命脉。他为求皇帝恩准赐建“义”字坊以光宗耀祖,便捐粮十万担,捐银三万两,修筑河堤八百里,发放三省军饷。此举获得朝廷恩准,于是棠樾村头又多一座“乐善好施”牌坊。</p> 鲍象贤尚书坊,雄表兵部左侍郎鲍象贤,建于明天启年间。 牌坊群中建有碑亭,名“骢步亭”,清代书法家邓石如题额。 七牌坊逶迤成群,古朴典雅,无论从前还是从后看,都是以“忠、孝、节、义”为序,每一座牌坊都有一个情感交织的动人故事。 牌坊的对面是女祠“清懿堂”。 两座牌坊之间是男祠“敦木堂”。 棠樾牌坊群周围油菜花开,树木葱郁,花团锦簇。 走出“鲍家花园”,便结束了此次闽赣皖之旅。 <p>后记:</p><p>此次闽赣皖之旅,正值初春,除游武夷山天气晴好外,大都阴天小雨,照片多为雨中所拍,虽不理想,却也别有风韵。</p><p>美篇共6辑:厦门,福州,武夷山,婺源,黟县,歙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