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韭

保温管科技

<p>蒙古韭(学名:Allium mongolicum Regel)是百合科葱属植物。鳞茎密集地丛生,圆柱状;鳞茎外皮褐黄色,破裂成纤维状,呈松散的纤维状。叶半圆柱状至圆柱状,比花葶短,粗0.5-1.5毫米。花葶圆柱状,高10-30厘米,下部被叶鞘;子房倒卵状球形;花柱略比子房长,不伸出花被外。</p><p>分布于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和蒙古西南部;在中国分布于新疆(东北部)、青海(北部)、甘肃、宁夏(北部)、陕西(北部)、内蒙古和辽宁(西部)。生长于海拔800-2800米的荒漠、砂地或干旱山坡。</p><p>蒙古韭的叶及花可食用,地上部分可入药,各种牲畜均喜食,为优等饲用植物。其具有耐风蚀、耐干旱、耐瘠薄的特点,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极高,是一种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兼具的重要荒漠植物。</p> <p>植物学史</p><p>中国人民对蒙古韭认识较早,最初的研究要追溯到明代,中药学家李时珍在其药学宝典《本草纲目》中有详细的记载,不过他称蒙古韭为茗葱,其实,茗葱就是蒙古韭,从俗名来看,许多地方的农牧民至今仍将生长在荒漠区叶粗壮而长、颜色稍绿的蒙古韭叫水葱。《本草纲目》中,不但对蒙古韭的得名,生存环境,形态特征、食性做了详细的记叙,而且对蒙古韭的药性和药用功效做了较为科学的考证,这比瑞格(Regel E.)的《Alliorum.Monographia Acta HorciPetropolythanii》(1875)书中,对蒙古韭的命名、描述、分布、生长条件生境、形态特征、重要性等,要早300多年。</p> <p>形态特征</p><p>鳞茎密集地丛生,圆柱状;鳞茎外皮褐黄色,破裂成纤维状,呈松散的纤维状。叶半圆柱状至圆柱状,比花葶短,粗0.5-1.5毫米。</p><p>花葶圆柱状,高10-30厘米,下部被叶鞘;总苞单侧开裂,宿存;伞形花序半球状至球状,具多而通常密集的花;小花梗近等长,从与花被片近等长直到比其长1倍,基部无小苞片;花淡红色、淡紫色至紫红色,大;花被片卵状矩圆形,长6-9毫米,宽3-5毫米,先端钝圆,内轮的常比外轮的长;花丝近等长,为花被片长度的1/2-2/3,基部合生并与花被片贴生,内轮的基部约1/2扩大成卵形,外轮的锥形;子房倒卵状球形;花柱略比子房长,不伸出花被外。</p> <p>近种区别</p><p>该种与疏生韭(Allium caespitosum Siev. ex Bong. et Mey.)极为相似,但疏生韭具细长的横走根状茎,植株因而疏离;鳞茎外皮膜质,条状破裂,易于区别。</p> <p>生长环境</p><p>蒙古韭生长于海拔800-2800米的荒漠、砂地或干旱山坡。[1]在中国青海海拔达2800-3400米。蒙古韭分布区的年均降雨量39-370毫米,对降水具有较宽的生态适应幅度。中国甘肃和内蒙古的沙地、戈壁等是蒙古韭集中分布的区域,在此区域蒙古韭呈斑块状分布于部分县(区),常见于山前冲积、洪积扇,石质山坡和季节性河流的干河床上,在部分石质山坡和石质戈壁上可成为群落的优势种。</p><p>蒙古韭属长日照喜光植物,耐旱、抗寒、耐瘠薄能力极强,遇降雨时生长迅速,干旱时停止生长叶片纤维素多,食用性变差。生长适宜温度为10-26℃,既耐高温也耐低温,在10-40℃的温度范围内都能成活。弱光条件下,生长细弱,叶片呈灰绿色,野生条件下生长要求较低的空气湿度和通透性较强的纯沙地。</p> <p>分布范围</p><p>分布于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和蒙古西南部;在中国的分布区约在北纬36°28′-46°14′、东经88°39′-116°05′之间,分布于新疆(东北部)、青海(北部)、甘肃、宁夏(北部)、陕西(北部)、内蒙古和辽宁(西部)。</p> <p>栽培技术</p><p>蒙古韭采种地种植是在人工驯化反季节栽培的基础上进行的,该技术也适用大田栽培。</p> <p>选地整地</p><p>选择地块平整,通风和光照条件好、排灌水方便、沙层厚度在20厘米以上,纯沙达到80%以上的沙地,掺入充分腐熟的有机肥1-2千克/平方米,拌匀铺平。用机械将表层粪沙翻入20厘米的耕作层拌匀,然后将地表铺平,高温晾晒10天左右,没有羊粪的地区可先不施肥,直接进行播种。</p> <p>种子直播</p><p>种子直播主要在3月下旬至5月底播种为宜。尽量避免7-8月高温季节播种,以免影响发芽率。实生苗移植可在5-8月进行。采用开沟直播即可,播前浇足水,待沙土墒情适宜即可播种,沙土用手捏指缝间无滴水现象,松开手掌湿润时即可播种。为了使播种均匀,可在饮料罐底打上许多大于沙葱籽的孔,装入适量种子来回顺沟撒摆2遍,这种方法播种的蒙古韭出苗整齐一致。播种深度2厘米,行距20厘米,每亩播种量为2千克,播后覆湿沙。由于沙葱苗细,顶土力弱,在顶土出苗期间须保持沙土湿润松软以利出苗,播后出苗前,如墒情好,不宜浇水,以免沙土板结和降低地温,但若地干,应立即浇水,确保出苗和出全苗。春季风沙大,沙土容易被吹干,为防止表层沙土水分蒸发快,不利出苗,用覆盖物或杂草覆盖以看不到地面为好,气温高时15天即可出苗,气温低时15-20天出苗,苗高1厘米以上去除覆盖物。</p> <p>育苗移栽</p><p>实生苗可用野生的蒙古韭植株直接分株开沟移栽,也适宜大田栽培。可在春季4月下旬或秋季8月进行,首先组织人力到野外将蒙古韭植株带根挖回,经人工择选,剪去老死根,淘汰弱苗,叶子上部只留3厘米长,择选出的苗放置阴凉处,分株进行栽培。移栽的蒙古韭苗生长快而健壮,方法又简单,成活率高达100%。其方法多用簇栽,将整好的地按行距20厘米开沟,把蒙古韭苗一簇一簇地栽上,簇距一般为10厘米为宜,每簇苗子15-20株,边栽边覆土,用手稍压,栽后随即浇浅水,以后地干就浇,促进成活。缓苗后,可适时浇浅水,当苗高约10厘米时,控制浇水,中耕松土锄草,促进生根,防止徒长。</p> <p>田间管理</p><p>蒙古韭原为野生,抗逆性强,对环境要求不严格,人工驯化栽培成活率高,田间管理也较粗放,省时省工。</p><p>浇水:适宜蒙古韭生长的沙土保水性能差,春天随着气温升高,水分蒸发快,沙土容易干透,播种或移栽后根据墒情及时浇透水,以利出苗和缓苗。浇水以沙土全部渗透为度,水量不宜过大,否则会引起根层积水,沙土透气性变差,使蒙古韭沤根引起死亡。</p><p>施肥:在播种前已进行施肥,生长旺期满足水分条件即可。但在采种后要及时补施一定量的肥料,露地栽培蒙古韭在生长过成中会出现缺素症状,要勤观察、早判断,及时根据缺素症状来施肥。</p><p>中耕除草:蒙古韭人工驯化栽培过程中由于沙土松软,田间杂草生长速度快,必须勤中耕,及时拔除杂草,以利蒙古韭生长。</p><p>花期管理</p><p>用种子直播的蒙古韭当年不会开花,第2年6-7月开始开花结籽。春季移栽的蒙古韭当年6月进入抽墓期,花期一般是7月中旬至8月中旬,花期是形成种子的关键时期,此间缺水和养分供应不足,会造成大量的落花,从而使种子数量减少,因此花期应适时进行漫灌水,不宜喷灌,8月下旬至9月中旬种子开始成熟,要适量灌1次水,当年移栽的蒙古韭不需要再施肥,次年可进行适量施肥。</p><p>采收管理</p><p>种子采收:人工栽培蒙古韭8月中旬至9月初是种子成熟期,由于蒙古韭植株抽薹期和开花时间不一致,种子成熟的先后顺序也不一致,因此采收种子要分批进行。采收时选择成熟度好,花梗干枯并有少量种子开始散落的花朵,种子不散落不宜采收,采收过早种子青秕,影响发芽。采收时从花梗上摘下已成熟的花朵装入纤维袋中,采收完后置于水泥晒场上薄摊晾晒,每天人工进行倒翻,晾晒25-30天干透后进行碾压捶打,然后在自然风力下人工进行筛选,去掉秕瘦种子,装入布袋放在干燥通风处低温保存。</p><p>采种后管理:采收完种子后可将蒙古韭全部采割,及时浇水施肥,中耕锄草。进入9-10月,即蒙古韭生长到20厘米以上时可进行采割销售,采割时用锋利的小刀,从蒙古韭生长地面高1厘米处进行采割,整理摘去干黄枯叶,扎把或用塑料袋包装销售。</p> <p>病虫防治</p><p>蒙古韭生长过程中,会有一些地下害虫为害,主要有金针虫、根蛆。利用农业方法和物理方法及生物方法进行防治,并配合药剂防治。可选用市场上出售的一些生物源或植物源杀虫剂品种,可收到较好效果,配药时选用最低药量,尽量避免产生药害。</p> <p>食用</p><p>蒙古韭为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是产地牧民最广泛食用的野生蔬菜,食用方法有以下几种。</p><p>新鲜蔬菜:用新鲜嫩叶,凉拌、油炒或肉炒。当地民间认为,炒蒙古韭时最好放油,否则中毒,食用过量会导致全身发肿和胃痛。</p><p>腌制食用:夏季采集嫩叶,加入酸奶和适量食盐腌制,或与地梢瓜幼果、沙芥嫩叶混合腌制,一周左右后可开始食用。</p><p>作调味品用:新鲜嫩叶作调味品,调味面条、炒饭和肉食;秋季采集花序,捣碎成团后晒干,称其为“扎蒙”,冬季煮肉、做面条时可作调味品。</p> <p>生态</p><p>蒙古韭的根系特别发达,其根系生长幅度为:纵深可达70-80厘米,横向50-60厘米,其中90%的根系主要分布在横向30-40厘米、纵深5-30厘米的范围内。其固沙、防风蚀和水蚀的能力极好,是一种较好的防风固沙植物。此外,蒙古韭的适应性极强,在降水量低于50毫米的地区,即使几年没有降水,其根系也不会死亡,而一直处于休眠状态,一旦有降雨,便能迅速萌动发芽,10天左右,叶片长度即可达最大。这对于荒漠区及其脆弱的生态系统植被恢复与重建,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因而有较高的生态价值。</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