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别胡老 (旧作新发) 作者:王家干

玩石不恭居士王家干

<p><br></p><p>知道他名字的人不多,原本都叫他老胡,不知从哪天起,又一起尊他为胡老。</p><p>胡老是我多年的老朋友了,他长我9岁,1936年出生,1959年考入我国最高学府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文学专业,5年后分配在北京一所中学任教。是当时的中共昌平县委书记陈希同(此人也是北京大学毕业,30年后举世闻名)点名把他调入广电系统搞宣传的。老胡如果换另一种方法处世的话,满可以扶摇直上、平步青云。人如其名,也许是他的名字“心良”局限了他的官运,他不会乱吹乱捧,只知实事求是地埋头苦干,结果连个公务员都没混着。听六合广电系统的人说原本属于他的那个公务员名额被人调了包,是一出新版的《狸猫换太子》。尽管他荣誉多多,口碑好好,但却是责任大大,实惠少少。不过,正因为“心良”的原因,他也就没有机会重蹈陈希同手下干将王宝森在东窗事发后开枪自杀的复辙,顺顺当当、太太平平地活到了73岁。</p><p>老胡在京城里干了15年,因妻子女儿在六合老家农村,便于1979年经组织调动回到了故乡,在六合县广播站当一个普通编辑。他编发过我的许多文章,无论在《六合广播节目报》还是《六合报》期间。他的文学感觉都极好,对我文章中的关键词语不会乱改一个字。他是在退休后的第8个年头被都市文化报•江风楚韵周刊聘用的(报社驻地就在六合)。2005年他打过好几次电话给我,说他兼编报纸的文艺副刊,要我帮忙赐稿。当时我也已退休,本不想惹事(民间有“宁可跌在屎上,也不要跌在纸上”的说法),但由于过去的友谊,我不忍拒绝他的要求。而且年近古稀的胡老收入也不高,他老伴又没有工资收入,如果有一点额外的经济贴补也是及时雨。不久后我也应报社总编杨跃之邀加盟了该报主编文化副刊,才有幸与他成为亲密的同事。</p><p>胡老的编辑室在顶层6楼,干的是不挂名的副总编的事情:报纸版面上的每一篇文稿,几乎都得经过他的红毛笔修改过,我说他桌子上墨水瓶里装的不是一般的红墨水,而是他的心血。报社初办不久,进进出出的“记者”很多,大多是刚刚走出大学校门的毕业生,有些人并非对新闻有兴趣,只是因为求职的不易才暂时来过渡一下。胡老给这些青年的帮助特大,好多文稿从题目到内容都已经被他改得面目全非,只有作者名字依然如故。尤其是对外地来六合的求职青年,他的指导真可谓不遗余力,胡老一辈子专干这种“为他人做嫁衣裳”的事情。他是报纸的好“厨师”,有时稿件不够,还主动“找米下锅”,求张三、托李四帮忙突击。什么叫“全心全意”,什么叫“专门利人”,什么是“老黄牛精神”?老胡都默默地用自己的行动一一作了详尽的注释。</p><p>胡老是从农村走出来的,同是乡下出身的我也完全能理解他,这所有的一切都是他“心良”的驱使。他干了一辈子新闻,只是在退休后才真正找到独立操作施展才华的领地(经他用红笔修改的稿件不会再动了)。在我的印象中,不管什么时候,他总是在案前奋笔疾书,如不是胰腺癌病魔的袭击,他是不可能主动在72岁时从报社撤退的。</p><p>我们俩曾经共同为一本挂“作家出版社”之名的本地文化官员主编的书找过错别字,一篇文章中就有十几个之多。我告诉他:“这还算是好的,另一个也是‘文’字头的机关出的一本《六合民歌》错了一千多处,平均每首歌错十多处。投入十几万元的书最后全送进造纸厂去化成了纸浆。这些人也真是,上级领导把你放在文化单位当头头,是叫你执行政策,发动、组织、联合行家里手一起干的,谁让你既要出名又要得利越俎代庖编书写稿、洋相出尽?这还真的是跌在了纸上呢!”</p><p>他说:“我是见怪不怪了!可恶的是他们为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竟把家乡父母官的大名全都挂在如此低劣的书上当编委,这不是败坏领导人的名声吗”?时刻都在为家乡人民和领导者担忧,胡老的心也太善良了!</p><p>胡老曾费了不少心血为我在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中外诗歌精选》写过一篇评论,在我们共同编辑的报纸上发表,我好几次要请他吃饭,他都婉言谢绝了。</p><p>我平生到胡老家只去过两次,第一次是在二十年前,他全家挤在广播站内的一间平房里。第二次是在他去世后的第二天,我们报社的同仁为他送别。在楼下不是哀乐的“哀乐队”伴奏声中,我一步步登上顶层的6楼,边爬边想:真是巧合,最高学府毕业的人居然也住在最高层,这世界真的是无奇不有:众口夸奖的人活得未必就好,而大家一致摇头的人又活得未必就差!种瓜的得了豆啊,种豆的反而得了瓜!顶替他公务员名额的那人“阳光”过了,收入是胡老的两三倍!胡老所在的事业单位据说也快“阳光”了,但胡老是无论如何等不及了,好在胡老生前对身外之物是从不计较的,他走的时候应该是绝对没有遗憾的呃!</p><p>小小灵堂里挤满了为他送行的吊唁者,以至于我在人群里向胡老的遗像鞠躬时也没被人发现。我因想写一篇纪念他的文章要搞清楚他毕业于北京大学的时间而逗留着,他的二女儿认出了我,我哽噎着说出了这个要求,并告诉她:我的构思已经有了,要把最高学府的人住最高层的细节写进去。她也哭诉着说:“我们给他买的墓地也是在最高层,还得麻烦你帮家父用四字句写一篇碑文呢。”</p><p>我当即答应了她,并且随后很快就写了出来:</p><p>“胡心良君,</p><p>瓜埠镇人;</p><p>北大毕业,</p><p>专长中文;</p><p>服务社会,</p><p>司职新闻;</p><p>为人正直,</p><p>做事勤奋;</p><p>任劳任怨,</p><p>清廉清贫;</p><p>生前生后,</p><p>都住高层;</p><p>鸟瞰人世,</p><p>五彩缤纷;</p><p>惟愿后辈,</p><p>锦绣前程!”</p><p>(2009年8月发表于《都市文化报》,后被《西祠胡同》及《天涯社区》收录)</p> <p class="ql-block">二排右二为本文主人公胡心良先生,右三为本文作者王家干。</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和站着的我讲话的便是胡心良先生,后面站着的正在使用手机的是《都市文化报》主编杨跃。</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p><p class="ql-block">王家干,男,1945年8月出生,系中国音乐家协会二胡学会会员、国家二胡考级考官、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江苏省音乐家协会会员、群众文化副研究馆员。他自幼喜爱艺术,10岁习琴,13岁被特招入艺术师范,16岁至专业文艺团体,由主胡而指挥,由指挥而作曲,由作曲而作词,由作词而作诗,由作诗而作文。曾任靖江县歌舞团、六合县文工团乐队队长兼指挥、六合师专音乐老师、六合县文化馆常务副馆长、六合区文艺创作室主任等职。</p><p class="ql-block">王家干一生以“手艺人”自居。自称“不甘寂寞的小人物,不肯盲从的老百姓”。“不信天命信拼命”是其座右铭。信奉“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坚持“不吹牛、不拍马、不落井下石、不墙倒众人推”。极力“与人为善、成人之美”,但也“嫉恶如仇、针锋相对”。追日追月追真谛,觅琴觅弦觅知音。有感而发创作,很少无病呻吟,且为文始终坚持四个标准:民众欢迎、行家认定、总编放行、自己过瘾。曾在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有《弦外集》、《中外诗歌精选》、《现代诗歌精选》。参与过《江苏二胡考级教材》和《放歌南京》等书的编辑。长篇传纪文学作品《芬芳人生》(经典《茉莉花》收集加工者何仿传)在南京出版社付印出版。也曾应中国中央电视台音乐频道《民歌中国》栏目邀请,于2004年率领12名民歌手进京录制了20多个江苏民歌专题节目,在央视的多个频道中向世界播放过。退休后被南京《都市文化报》和《周末新江北报》聘用主编文化副刊。先后参加南京钟山民乐团和南京市文化馆的群星民乐团,演奏二胡、高胡、板胡、中胡及自己改良的三根弦的胡琴。1983年率先发起举办雨花石展览而担任过南京雨花石协会副会长二十载,现仍任其顾问。70岁后依然在全国的征文和南京市的器乐创作和比赛中得创作奖和演出奖。其中《灵岩石说》获中图书馆学会阅读推广委员会二等奖、《妹打号子哥等待》获南京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二等奖和创作奖。</p><p class="ql-block">王家干2007年被南京民乐团邀请,任其在因特网《西祠胡同》的《金陵乐谈》的版主,并兼任《雨花石文化园》的首席顾问和名誉版主。曾被西祠胡同《六合人家》评为十佳网友。2017年获江苏省百名健康文化老人称号,2019年获江苏省最美文艺志愿者称号。百度里输入“王家干”可看到江苏电视台教育频道为他摄制的电视专题片《跨界奇人王家干》(上下集)和他演奏的很多视频及大量文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