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长安杂兴效竹枝体》

雨@薇

<p> 长安杂兴效竹枝体</p><p> 【清】庞垲</p><p> 万树凉生霜气清,中元月上九衢明。</p><p> 小儿竞把清荷叶,万点银花散火城。</p><p> 兴(xìng)垲(kǎi)衢(qú)</p> <p>  译 文:千株万树在凉夜清爽的霜气笼罩中,中元日的明月映照京城大道,儿童们结伴争相举起荷叶灯,到处是灯火,散落在繁华的街市。</p><p> 注 释1、竹枝词是一种诗体,是由古代巴蜀间的民歌演变过来的。唐代刘禹锡把民歌变成文人的诗体,对后代影响很大。竹枝词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由于社会历史变迁及作者个人思想情调的影响,其作品大体可分为三种类型:一类是由文人搜集整理保存下来的民间歌谣;二类是由文人吸收、融会竹枝词歌谣的精华而创作出有浓郁民歌色彩的诗歌;三类是借竹枝词格调而写出的七言绝句,这一类文人气较浓,仍冠以“竹枝词”。之后人们对竹枝词越来越有好感,便有了“竹枝"的叫法。2、中元:中元节又称“七月节"或盂兰盆会”,为三大鬼节之一。中元节是道教的说法,“中元”之名起于北魏,有些地方俗称“鬼节”、“施孤”,又称亡人节、七月半。根据古书记载:“道经以正月十五日为上元,七月十五日为中元,十月十五日为下元。”中元节与除夕、清明节、重阳节(除、清、九)等三节,都是中国传统节日里祭祖的四大节日。《道藏》载:“中元之日,地官勾搜选众人,分别善恶……于其日夜讲诵是经,十方大圣,齐咏灵篇。囚徒饿鬼,当时解脱。”民间则多是在此节日怀念亲人,并对未来寄予美好的祝愿。</p><p> 赏 析:这首诗形象描绘了中元节儿童持荷叶灯结伴游乐的情景。在民间的中元节习俗活动中,放灯是比较重要的。河灯也叫“荷花灯”,河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灯的目的,是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现代女作家肖红《呼兰河传》中的一段文字,是这种习俗的最好注脚:“七月十五是个鬼节;死了的冤魂怨鬼,不得托生,缠绵在地狱里非常苦,想托生,又找不着路。这一天若是有个死鬼托着一盏河灯,就得托生”。大概从阴间到阳间的这一条路,非常黑,若没有灯是看不见路的。所以放灯这件事是件善事。可见活着的正人君子们,对着那已死的冤魂怨鬼还没有忘记。</p><p> 作 者:庞垲,字霁公,号雪崖,庞家营人。幼年有至性,老成懂事。七岁时,其父庞克慎在束鹿官任受流言蜚语被逮入狱,其母忧愤死于束鹿客馆,无棺殓埋。庞垲哀痛之情“感动街巷”,有邻人张某将为母准备的柏木棺材借给他殓用。康熙十四年(公元1675年),庞垲中举人。十八年(公元1679年)以博学鸿儒科授官翰林院检讨参与修纂明史,后历任内阁中书舍人、工部都水司主事、员外郎、户部广西司郎中。康熙三十七年(公元1698年)调任建宁知府。在任期间,审断狱案简明公正、极少用刑,尤其是处理群众闹事,绝不滥杀无辜。遇到“骨肉讼案”,总是“发其天性令自悟”,尔后分别是非进行教育遣出公堂,所以百姓有歌谣说:“庞公判事,皎日当空,慈心弥勒,白脸包公”。 庞垲还是一位诗人,《清史稿·文苑》有庞垲传。说他“嗜吟咏,所作醇雅,以自然为宗”。清代诗人、户部侍郎田雯写过《题庞雪崖像》诗一首,其中有句云:“水曹郎是诗人例,何逊杜甫张籍徒。”“水曹郎”指庞垲,因他做过工部都水司主事。何逊、杜甫、张籍都是古代著名诗人,作者把庞垲与历史上的名诗人相提并论,足见对他的推崇。庞垲从建宁知府任上辞官归里后,在家闭门读书写诗,著有《丛碧山房文集》八卷、《丛碧山房诗集》四十八卷,六十九岁时去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