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深秋时节,江西广播电视台摄影协会走进奉新创作采风,摄影师们“以镜头为笔,用光影为墨”,用摄影的语言给你展现一个不一样的奉新,为你讲述那些悠远的人文故事。</p> <p> 奉新,古老而神奇。虽然名曰“新”,却是历史悠久的地方。二千年以来,这里人文蔚起,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天工开物、天下清规、八大山人、华林胡氏,天下闻名。</p> <p>伍坚 摄🔻</p> <p> 地以人贵,人以地传。奉新山水奇胜,历代人才辈出。明代宋应星的一部《天工开物》,就是古代的百科全书。现在经过天工开物文化园还原重现了古代科技文化,实现了对古代科技文明的体验与理解。</p> <p>涂晓路 摄🔻</p> <p> 千年文化积淀久,文物古迹遍奉新。我们探寻历史古迹,感受文物之美。</p> <p>余飞 摄🔻</p> <p> 济美石坊,仿佛是一个幽谷佳人,风华绝代,却藏于深闺。石坊就伫立在清澈的潦河边,四周是大片的农田。这是一座明代四面形制的石雕牌楼,现存极少,初见令人惊艳,细看令人赞叹。经过了几百年的风雨消磨,历史的沧海桑田之后,石刻依然清晰可辨。</p> <p>赵伟 摄🔻</p> <p> 在古代,济美石坊这里是水岸码头要道,当年人们迎来送往,好不热闹,但是今天除了我们之外,没有其他游客。秋风里弥漫着稻谷熟透的醇香,只有济美石坊静静地守望这片热土。摄影师们分散开来,用各自视角,将这份美丽留住,定格住流动的时光。</p> <p>陈艳 摄🔻</p> <p> 百丈山上百丈寺,天下清规出此寺。百丈山高大雄伟,唐朝宣宗天子曾在此隐身学修多年。秋日百丈山,展示着它最深沉的颜色,将百丈寺显得更加古朴庄严。佛教禅宗“天下清规”在此发轫,沿用至今。万籁在此俱寂,但余钟磬梵音。同行老师不禁吟道:“秋深黄叶隐百丈,霜降幽径袭禅房。”</p> <p>王跃峰 摄🔻</p> <p> 在这清凉之地,使得忙碌于城市里生活的我们暂时脱离了生活的轨迹,把所有的与城市有关的消极与烦躁一步步都清除出去,获得的是那重新出发所需的能量和再简单不过的信心。而摄影对于我们的意义,也是在于涤荡思想和心灵,换一种眼光,重新认识自己。</p> <p>廖祥坤 摄🔻</p> <p>何淑华 摄🔻</p> <p>易云霞 摄🔻</p> <p>黎江虹 摄🔻</p> <p> 画僧白眼向青天,耕香寺里寻遗踪。八大山人朱耷在奉新耕香寺隐居长达二十余年,在八大山人最美好的年华里,奉新的秀丽山水对八大山人的创作产生了深刻影响。史书对耕香寺都语焉不详,成为历史之谜。而寻踪八大山人与耕香寺也充满悬念曲折,过程的本身就是一段传奇。</p> <p>王世华 摄🔻</p> <p>肖骞 摄🔻</p> <p>陶泳棋 摄🔻</p> <p> 如诗如画株梓村,乐拍锣鼓十八番。株梓村是江西十大秀美乡村,四面环山,风景优美。田野阡陌间,清澈见底的小河淙淙潺潺,牛马在河边田头悠然自在地啃草,一派田园风光。在村里万寿宫旁,摄影师们拍摄了村上正在表演的锣鼓十八番,这已成为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摄影师们通过自己的视觉和感受,将奉新民俗生活和人文气息真实记录拍摄,用艺术形式表现出来。在这个微雨的下午,民间艺术家们表演着独有文化的代表性曲目,伴随我们度过一段欢乐的时光。</p> <p>陆勇 摄🔻</p> <p>蒋南 摄🔻</p> <p> 九仙村,依水而生,传说是九仙女下凡在此洗浴而得名,深秋九仙的街边桥头,人们或聚拢聊着家常,或邀约同去温泉,或沿水岸漫步,悠然享受着静好的慢时光。</p> <p>黄海燕 摄🔻</p> <p>黄健华 摄🔻</p> <p>黄智 摄🔻</p> <p>范亚萍 摄🔻</p> <p> 一方水土一方人,人杰地灵相辅成。这次台摄协外拍采风活动,承蒙奉新几位朋友作为我们的向导。他们说起家乡的人文历史如数家珍,恨不得带我们踏遍奉新的山山水水;他们无比的深爱着这片土地,希望更多人了解奉新,期望着家乡变得更加美好。他们这份对家乡的热爱和对朋友的挚诚,尤其令人感动。</p><p> 美丽的山水,千年的人文,好客的朋友,舌尖上的美味,都是我们对于奉新难以忘怀的美好记忆。</p><p> 好山好水,古老神奇。走过千年,依然奉新。</p> <p>友情出镜:</p><p>台摄协奉新外拍组、模特Chen.M</p><p><br data-filtered="filtered"></p><p>2020年10月30日</p><p><br data-filtered="filtered"></p><p><br data-filtered="filtered"></p><p> 图:江西广播电视台摄影协会</p><p> •版权所有•</p> <p> </p><p> ———END———</p> <p> 编辑:肖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