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纳家营,幸福穆斯林,

阿依莎

<p>我的故乡;云南省通海县纳家营乡,他是全国民族团结先进集体,同时还享有云南省多项美誉,欲知前情请往下看……。</p> <p>故乡纳家营,位于云南省通海县西北部,背靠狮子山,面临杞麓湖,南去县城14公里,北上昆明110公里,平均海拨1800米,气候宜人,四季如春,是著名的“侨乡"和“手工业之乡"。</p> <p>七百余年来,纳古人农工商多业并举,元,明两代,手工业主要有军用马具;清代有火药枪,民用刀具,民国时期有手工仿造的拉七,左轮,二十响等手枪,以及双箍,毛瑟等各种步枪和子弹,还能仿造轻机枪,有“小兵工厂"之称。清代和民国时期,有15%左右的人家赶马经商,长年往来于中缅,中泰之间,发展国际贸易交流。</p> <p class="ql-block">一进入纳家营的大街小巷,便能清淅地听见真主召唤弟子的独特声音,抬眼望去, </p><p class="ql-block"> 高大的伊斯兰建筑四处耸立着。这里的气息,有一种神圣的安详,让人能感受到信仰那沉甸甸的份量。</p><p class="ql-block"><br></p> <p>纳家营是云南省的“小麦加”,伊斯兰文化浓厚,独具特色的穆斯林风情给人一种浓烈的异域感,是云南回族人民最具精神文化圣地。</p> <p class="ql-block">看见“纳家营清真寺"就基本看懂了纳家营,他代表了这里的一切,民风,民俗在纳家营展现得琳漓尽致,走在大街上,你能感受到他们来自心底的成挚以自豪,那厚重的伊斯兰民族气息萦绕漫漫天际。</p><p class="ql-block">这一切都来原于700年前我们的祖先……赛典赤.赡思丁,(我这一代人是赛典赤.赡思丁的第二十五代孙)。</p> <p class="ql-block">赛典赤.膽思丁,穆罕默德之圣裔,</p><p class="ql-block">出生于中亚布哈拉,一个没落的贵族之家(今乌兹别克斯坦境内),少年时随其父投靠(成吉思汗)几十年间直至(忽必烈)时代一直受到信任和重用,</p><p class="ql-block">(此图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赛典赤家族是伊斯兰教至圣穆罕默德女婿阿里次子候赛因的后代。</p> <p>一位穆罕默德后裔,为何会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定居,并在此开技散叶呢?</p> <p>这就与那场史无前例的西征有关了,据《元史》记载,1219年,成吉思汗大帝远征西域,赛典赤随父率部归顺,那时他只是个十多岁的孩子,被大汗编入卫队中,在其后漫长的40年中,当过中央宰相,管理过乡村,也治理过大都市燕京,遍任行政,军事,财政,粮饷转运等官。</p> <p>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任赛典赤为云南省最高长官——平章政事,</p><p>云南省第一任省长,(逝后被追封为咸阳王)。</p><p>在任期间;抚治云南,建立行省,政通人和“省会由大理迁至昆明",关注民生,兴文重教,兴修水利,是云南最好的一位人民爱戴的好省长。</p> <p>赛典赤一手创建行省,一手遍置郡县,他获得忽必烈许可,把过渡性质的军事统治机构一一万户,千户,百户,改为路,府,州,县,变成中央统辖下的正式行政组织。</p><p>就这样,行省在云南变成常设机构,而赛典赤被后世誉为"中国省长之父"。</p> <p>位于昆明三市街口的“忠爱坊“是为"赛典赤·瞻思丁“的功德而建。之所以取名忠爱坊是缘于“塞典赤“在滇时,体贴民情,造福于民。谓其“忠于君而爱于民”。其中最显著的有开僻金汁河灌溉良田上万亩,松华垻水库是由"赛典赤"亲自勘察修建的,至今仍惠泽着昆明市民,后人对他的评价是;没有他就没有昆明,没有他就没有我们云南,“赛典赤"是我们云南省第一任省长,也是最好的一位省长。</p> <p class="ql-block">赛典赤的几个儿子在元朝都是历任要职,家族显赫,形成了一个庞大家庭,元、明之交,他们参照前辈的姓名、按汉族习惯采用单一的字作姓氏,其中有;纳.马.赛.哈.撒.沙.苏等…。我原本姓哈,(央视春晚总导演哈文和我还是本家)哈哈哈!具老辈人说我们的祖先,写汉字不习惯,认为两个口多余,就改为姓合,我们这个合姓原本只有纳家营才有,</p><p class="ql-block">纳家营;纳姓具多,(我奶奶也是姓纳),姓马,姓合,及其它姓偏少。</p> <p class="ql-block">1290年,赛典赤重孙子,纳数鲁,出任元江临安广西元帅府元帅,其随军家属,几经迁徏,最后定居于狮山脚下,杞麓湖畔的纳家营,</p> <p>纳家营的人说着古老的波斯语言,像700年前遥远的布哈拉人那样,信仰,生活,这多么不可思议!</p> <p>原来我们回族生活中与众不同的语言,都与赛氏家族有关,</p> <p>如:宗教生活中的“五番拜功",称作("邦多",“撇申",“底格勒","沙姆","霍虎坦",)拜前小净叫“沃布代斯",这些都不是阿拉伯语,而是波斯语。</p> <p>走进纳家营,真不知置身于哪个国度,圣洁的穹顶,高耸的邦克楼,"混搭“上颇具气势的中国檐歇山顶,透露出赛典赤后裔神秘而复杂的“身世"。</p> <p>元未祖先迁来此地时,就创建了这座清真寺,而且七百年来不断重修维护,如今也是文物级的清真寺。</p> <p>伊斯兰教规定,穆斯林每天必须做5次礼拜,而男性礼拜都在清真寺中进行,</p><p>礼拜使穆斯林身心同时受到锻炼,对修身养性,保持心灵纯洁,提高思想和认识境界,具有积极的意义。</p> <p>纳家营回族先民与波斯穆斯林之间,无论是血缘还是宗教文化,都存在悠久而亲密的关系,</p> <p>2020年10月25日,侄子纳子贤,新婚大喜,</p><p>结婚仪式在新娘家,由阿訇主持,念"尼卡哈",(主婚经文)</p> <p>送亲的队伍紧随"阿訇"到新房,发邦介(念诵古兰经)送祈祷,送祝福。</p> <p>为明天的筳席做准备,</p> <p>置办筳席款待宾客,一般都是九菜一汤, 绝不奢侈,浪费,</p> <p>盖头下的新娘遮不住的靓丽,眉眼如画,清心可人。</p><p>身着洋装的新郎,真是帅的无与伦比。</p> <p>遥远的波斯,古老的中国,在这个神奇的家族身上,回响,交融,绵延……。</p> <p>千年前的波斯服饰,“赛氏家族鲜明的波斯血统,使得纳家营的回族较诸其他地区的回族胞,从对波斯语言的习惯到日常宗教,经济,饮食礼俗,乃至相貌民族服饰等方面,都打上了深深的波斯文化烙印。</p> <p>有这样的后代,我们有理由相信,赛典赤的信仰将在纳家营一直传承下去。</p> <p>我家今年喜事连连,两个姪女,一个姪子媳妇,叁个新娘子一个赛一个的美。</p> <p>中亚文化及血统在新娘母女俩身上显现无疑,</p> <p>送亲的闺蜜们,身着回族传统服饰,个个貌美如花,</p> <p>色彩缤纷的盖头,白帽,在大街小巷,随处可见,街道清洁整齐,透出了回民特有的“洁癖"。</p> <p>《一千零一夜》中国读者可谓家喻户晓,但对其翻译者"纳训"却知之甚少,</p><p>纳训,纳忠,被称为阿拉伯历史文化学大师,(两位大师都是纳家营人),</p><p>他们的爱国思想,爱国热情,和学术活动及其不朽的业绩,是他们留给后人的一份宝贵精神文化遗产是纳家营年轻人学习的榜样。</p> <p>700多年了,赛典赤大儿子纳速拉丁的一支子孙就是这样在纳家营安静地出生,成长,壮大,</p><p>绵延不绝,仿佛可以地老天荒!</p> <p>家族的传承,靠的是一代一代的接力。</p> <p>在纳家营,纯粹而虔诚的信仰,自小就开始重视。</p> <p>大街小巷,人们戴着盖头,骑着摩托,既虔诚,又现代,纳家营独有的一道亮丽风景。</p> <p>党的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祖国大地,"赛典赤"的子孙们凭着他们的聪明才智,个体户,私营企业,实业公司,像雨后春笋层出不尽,大大的推动了县里的经济发展,改善和提高了自己的生存环境和生活水平。</p> <p>植根于内心的信仰,</p><p>无需提醒的自觉,</p><p>以信仰为前提的自由,</p><p>为别人着想的善良。</p><p>这就是我故乡的亲人…。</p> <p>信仰的力量是伟大的,纳家营的穆斯林们,认真尊从圣训,不抽烟,不喝酒,不赌博,不打架,不斗殴,不偷盗,尊老爱幼,等等…。</p><p>良好风尚,是人人都能做到的。</p> <p>  和谐纳家营,幸福穆斯林</p> <p>赛典赤.赡思丁(1211~1279),元代初期一位优秀的回回政治家,</p><p>赛典赤:身份极富传奇色彩,除了是他本人以外,他还兼具其他四重身份。</p><p>第一重;先知穆罕黙德的后裔,</p><p>第二重;云南省“第一任省长",以及"全国省长之父",</p><p>第三重;郑和的六世祖</p><p>据考证;郑和的曾祖父"拜颜"是赛典赤第五子的长子。</p><p>第四重;周恩来的先祖,</p><p>周总理曾对卫士韩福裕说过这么一句话,我祖上的先人有伊斯兰血统,又据周总理侄女周秉宜《周恩来始祖迁浙新考》中考证,赛典赤为周总理之先祖。</p> <p class="ql-block">根据纳家营合氏家谱记载,我们这一辈是:“赛典赤.赡思丁”,长子"纳速拉丁"支系,是赛典赤的第二十五代孙。</p> <p class="ql-block">"赛典赤,赡思丁",在云南持政期间,政绩卓著,为发展经济,文化教育,宗教民族等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逝世后“百姓巷哭"人民怀仰,为其建墓有二处,一处是位于昆明北郊松华埧马耳山,马家庵村的真身冢,一处是位于昆明市吴井街道民航路小学西南边的纪念冢,(2019年10月7日)赛典赤.赡思丁墓,被国务院核定并公佈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