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行摄河洛之十——初识阳城逛三天,探寻山西厚重的历史</p><p>一石一菩提</p><p>苏幕遮·在阳城·一石一菩提</p><p> </p><p> 商汤庙,繁如星,初识阳城,却闻万世颂。赤身为民祈甘露,上天有情,如愿把雨送。</p><p> 顶无瓦,草满院,墙倒梁塌,凄凉悲空寂。天官旧府换新装,旌旗遍插,疑到大王家。</p> <p> 河南隔了条黄河紧邻山西,洛阳距离阳城不远,大约也就是一百多公里的样子。大概是因为分属不同省份的原因,虽然去往嵩县、栾川超过了这个距离,但却从未关注过阳城,盖因心理作用拉长了空间长度。</p> <p> 自从对古建筑起了兴趣,一直是限定在洛阳及其周边。偶尔搜索了陕西古建筑,发现遍地是古迹,瞬间感觉发现了宝藏般的惊喜。</p><p> 十一不想跑的太远,阳城成了最佳目的地。然而三天的逛游,非常的失望,与想像中的情况大不同。不得不说,山西最少在明清的时候,民间是非常富有的,这从随处可见的、尚存的民居可以看出来,比较有名的王家大院、乔家大院、李家大院等,现在是有名的旅游地。</p> <p> 明末清初,基本以长城为界,两边贸易繁荣。说白了也就是走私猖獗、利润惊人,以清四大皇商为首,完成了巨额的财富积累,前几年著名的走私案大家应该都很熟悉,很能说明问题。大人物吃肉,平头百姓喝点汤还是能做到的,加之晋商善于经营,故此民间积累了大量财富。有钱了就盖房子,这是中国人千百年来的情节,有的能持续几十、上百年。因此,留存有大量明清建筑。</p> <p> 没有去皇城相府,害怕十一期间人多不愿去人挤人,选择了附近的天官王府和布政司李府。然而入眼的是彩旗在房顶屋角、大门小院的各处高高飘扬,大喇叭里反复播放着不知名的歌,人不算很挤但也绝对不能说少。房子很新,砖是现代的砖,灰是现代的水泥,一眼望去明显感觉缺乏那种味道。我们戏说是进了山中大王寨、村中土匪窝,两个大人物的居所岂能是如此品味?只能说是修复的太过了,古迹是需要沉淀的。一下就没了兴致,全国性的第二次造景运动又开始了,第一次是在八几年,年龄稍大点的大概都知道。</p> <p> 原先的计划全部取消,自此开始了我们漫无目的游逛。这是真正的逛,无兴趣、无目的、无计划,大的方向就是回家的路。幸亏矛头提议去阳台宫,上篇文章我已写过,不然这一趟真得憋屈死。因此,本文只能杂乱的写,想哪写那儿,没有系统性。</p> <p> 山西的寺庙多,阳城的汤王庙多,多到几乎每村都有汤王庙,这是最初的印象。中庄的汤王庙紧挨布政使府,也是本世纪初重建的产物。值得说一说的是汤王,商朝的建立者、中国历史开启朝代传承的人物之一。</p> <p> 夏商二朝距今太久远,出图文物也极少,多数还是来自上古的传说。对此我肯定是说不清楚的,所以不管说的对错也只能是个大概。</p> <p> 国外有诺亚方舟的传说,中国有大禹治水的传说,人类之初应该是在世界范围内经历了洪水之劫难。大禹治水成功,在当时应该是立下了旷世之功,获得了各个氏族的普遍拥戴,有着极大的威望,因此他才有能力、有可能将禅让制废弃,进而传位于其子启,建立夏朝并传了14代延续了约471年。根据考古,夏朝都城在偃师二里头,现在建的有博物馆,主要的活动范围大致应该是在黄河以北区域。</p> <p> 商汤部落应该是主要活动在黄河以北地区,崛起后与夏桀决战于现在的洛阳附近,将其击败后建立商朝。商朝建立之初,都城经常迁移,最后定都殷就是今天的安阳。从阳城附近存在着众多的汤王庙来看,当初阳城附近大概是汤王活动的重要区域之一,后世留下众多的传说。其一,传说天下大旱,汤王赤膊为民祈雨,感动上天降下甘霖,解救了子民。</p> <p> 还有一个人和汤王有关。伊尹在历史上也很有名,一说他生于洛阳伊河之滨故姓伊,尹是官名。本来是个厨子还是个奴隶,因“治大国如烹小鲜”的名言,和汤王扯上关系,在夏和商之间玩起了无间道,最终登上人生巅峰。后世称他是“政治家、思想家,商朝开国元勋、道家学派创始人之一、中华厨祖。”</p> <p> 后则腰村这个名字很特别,应该是有故事的,但查遍资料不得。据说该村自唐代就开始烧制琉璃,其工艺和材料都与洛阳唐三彩雷同,区别就在于釉质较厚。唐三彩主要用于墓室内做冥器,是阴宅的物件;琉璃用于宫殿、庙宇上的构件,属于阳宅的物件。</p> <p> 莫名的我很喜欢琉璃制品,行车途中偶尔发现后则腰村竟然是中国琉璃之都,素有“南有景德镇,北有后则腰”之称。马上停车准备参观一番,却发现展厅大门紧闭,透过门缝仍能窥视到其展品的精美。村口大门有天安门的影子,两侧墙壁上各有一条彩色的琉璃龙;一对琉璃烧制的狮子分列展厅大门两边,石狮子见过不少,琉璃的还是第一次见。沿着街道粗略的找了一圈,除了“乔氏”没发现其他琉璃厂子及展厅,想遇到好的作品就购买一件的想法只好放弃。</p> <p> 此行偶尔能见到有些感觉的物件,但比较零散,需要细心的去发现。这是在砥洎城住户门前看到的抱鼓石,直觉应该是有些年头了。房屋为新建,没有什么特别的要说。</p> <p> 椒图,古代中国神话传说中龙之第九子,最反感别人进入它的巢穴,辅首衔环。形像为螺蚌,遇到外敌侵犯总是将壳口闭紧,人们将它用在门、石上,除取"紧闭"之意以求平安外,还因其面目狰狞,负责看守门户镇守邪妖;另"性好僻静",忠于职守,故常被饰为大门上的铁环兽或挡门的石鼓,让其照顾一家一户的安宁,被民间称作"性情温顺"的龙子。</p> <p> 信马由缰来到洪上村,这里据说有个范家大院,共有十三院,房主从初建始历时60年,几乎是三四辈人的努力。我似乎能感知到,房主从初建时的兴奋、在建时的勤恳、以及建成时的自豪,我似乎能看到他站在院子里,凝视着自己的作品时的自豪感。然,后人不争气祖业渐失,又遇到特殊年代房子被分给社员不知道维护修缮,如快进键里食物腐败的过程一般,迅速的萎靡坍塌下去。我看到的范家大院破败不堪,貌似危房。门前却仍遗留一对精美石雕,再前有上马石,转角处也能看到精细的石雕物件,所有这些依稀有当年的财大气粗模样。</p> <p> 院内杂草丛生,房梁杵地,墙体也有多处倒塌,一副凄惨景象。最后面的院子貌似早先有道石门,尚留石门框,其余物件不见。上房及左右厢房都为二层,楼梯坍塌,唯见楼梯上石构件幸存,雕刻精细。站在空无一人的院子里,没来由的感觉心头一阵发寒,虽然头顶蓝天白云晴空万里,心里的一丝恐惧不知来自何处,料想夜晚是不敢进入院内的。</p> <p> 特别要说一下大门的匾额。虽然对此行有许多的看法,但是每家每户的门额还是有些看头的。门额大都老旧,似是饱经风雨洗涤,早已不见当年色彩艳丽的漆皮,只留下灰扑扑的土灰色。然而,上面的内容最能反映出房主的品味,引经据典的用词不是现代人所能信手拈来的。</p> <p> 回来后翻看照片,比较喜欢的是范家大院门上的门额“乐山居”。中间的 “山”字写的很有特点,左看右看好像应该是有点文章在内,很像一种手势。查了资料,和佛手印的“禅定印”可以吻合,和所要表达“乐山居”这个意思也一致。佛手印表示佛教的各种教义,称为“释迦五印”有五种:说法印、无畏印、与愿印、降魔印、禅定印。所谓禅定印,是表示禅思,使内心安定之意。</p> <p> 再来看一块。这是块砖雕匾额,猛一看我们都读成“春榆”,春天的榆树,里面肯定是种了不少树吧。进去一看,和猜想的十万八千里,里面是什么你们绝对猜不到。回来查了资料,这俩字念舂(chong) 揄(you),出自《诗·大雅·生民》: “诞我祀如何?或舂或揄,或簸或蹂。”我理解的意思就是“怎么来祭祀祖先?有人舂谷也有人舀米,有人簸粮也有人筛糠。”翻译的原文也挺有意思,我们来欣赏一下:“祭祀先祖怎个样?有舂谷也有舀米,有簸粮也有筛糠。沙沙淘米声音闹,蒸饭喷香热气扬。筹备祭祀来谋划,香蒿牛脂燃芬芳。大肥公羊剥了皮,又烧又烤供神享,祈求来年更丰穰。” 舂(chong):用杵臼捣谷类等;揄(you): 舀取;“蹂”(rou): 同“揉” ,用手搓揉。相传周始祖后稷[ jì ]曾率民祭祀上帝,以求来年粮食丰收。想知道的里面是什么文后留言。</p> <p> 另一块“搃芳径”。 搃通总,芳径是指花间的小路。宋范成大《岩桂》诗之二说:“越城芳径手亲栽,红浅黄深次第开。”你看看幽深的巷道,是不是很贴切和有味道?</p> <p> 最后来一块。猛一看,“酒英茁秀”!几个意思,咋跟酒扯上关系了,难道这家卖酒?不太对呀。描着笔画总算猜到应该是个“涵”字,这就好办了,挨个字查意思吧。到最后终于搞清楚意思了,往下一翻拍的照片,有!欧欧~</p> <p> 由于浮躁,许多的匾额没有认真的去拍,粗粗的掠过自己认为不错的。匾额,惯用典故来表述,因国文根基太弱一时领会不了,一定还有许多经典之作,就这么错过了。余下的匾额就不再一一评述了,有兴趣的可以自己查一下。</p> <p> 就这么把阳城走马观花逛了一遍,隐隐的感觉阳城还可以再去,唯一要做的就是把功课提前做仔细。这次感觉不好的原因,应该还是对山西、对阳城没有了解,或者说了解不深,因此做出来的计划就有点想当然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