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首都北京,千年历史,六朝古都,名人荟聚。下面介绍的,是谭鑫培旧居。</span></p>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谭鑫培(1847年4月23日-1917年5月10日),中国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大师,京剧谭派艺术的创立者,被尊为京剧界鼻祖,亦有伶界大王之赞。其对京剧艺术的革新,起到了继往开来的作用,对后世影响极其深远,行内有“无腔不学谭”之说。出生于武汉市江夏区大东门外谭左湾九夫村,籍贯湖北黄陂。主攻老生,曾演武生。因堂号英秀,人又以英秀称之。其父谭志道,主工老旦兼老生,谭鑫培为其独子。1905年,谭鑫培在丰泰照相馆拍摄了黑白无声影片《定军山》,该片成为了中国第一部电影。</span></h1><p><span style="font-size: 22px;"></span></p>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谭鑫培故居位于北京前门外铁树斜街大外廊营1号,其范围东西40米,南北21米,平面呈不规则矩形。故居坐西朝东。故居为三进院落,房屋共43间半。第一进由大门(已拆),正北房及配房组成,现三半间北房保存尚好,原用来存放戏装及刀枪把子。第二进是一套完整的四合院,布局规范,严谨。北房面阔三间,旁跨半间,院内露明一间,五檩进深前出廊,硬山顶,灯笼框装修。为谭鑫培夫妇居住。</span></h1><p><span style="font-size: 22px;"></span></p>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戏曲界有"龙不离海,虎不离山,唱戏的不离韩家潭"之说。前门外百顺胡同、韩家胡同(韩家潭)、铁树斜街、陕西巷一带是四大徽班进京的聚居地,旧京名伶多居于此。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谭鑫培故居。谭宅名曰"英秀堂",位于前门外铁树斜街大外廊营1号,是谭鑫培于1878年购置的。</span></h1><p><span style="font-size: 22px;"></span></p>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追溯京剧的根本,实乃源于湖北汉调的京化。今天,京剧形成凡160余年,京剧谭门七代薪传至今,堪称人间奇迹。从当年谭鑫培拜师程长庚 余三胜,到拍摄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及《群英会》,《沙家浜》等电影在全国放映,获誉海内外,哪一件都离不开这一历史悠久的梨园世家,在京剧发展史上占据着不可忽视的地位。</span></h1><p><br></p>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程长庚曾预言:“吾死后,鑫培必成大气候。”谭鑫培曾师事程长庚、余三胜,并向张二奎、卢胜奎、王九龄问艺,博采众长化为己有,终成一家,与汪桂芬、孙菊仙被誉为“新三鼎甲”,并成为京剧史上第一个老生流派--谭派创始人。</span></h1><p><br></p>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相比“四大名旦”的家传至今大都不过三代的历史,另一梨园世家——谭家却成为京剧史上的一个传奇。自1863年谭鑫培随父亲谭志道在京城“广和成”搭班演戏算起,这个世所罕见的艺术家族七代都从事同一戏种、同一行当,且一脉相承,整个家族算下来共40多人从事京剧事业,堪称一部“浓缩的中国京剧史”。</span></h1><p><br></p>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谭鑫培的儿子谭小培不仅继承了全部家学,更培养了他的儿子谭富英。谭富英发展创新了“新谭派”,后被誉为“四大须生”之一。谭派第五代谭元寿少年进入富连成科班,有扎实全面的功底,他将谭氏门风的精华体现无遗,并因主演现代京剧《沙家浜》而驰名全国。谭元寿之子谭孝曾是北京京剧院谭派当家老生,他的儿子谭正岩是谭家第七代,其扮相、唱腔颇有谭富英遗风。</span></h1><p><br></p>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谭鑫培在艺术上文武昆乱不挡,能戏甚多,其中有代表性的剧目为:《空城计》《当锏卖马》《李陵碑》《击鼓骂曹》《捉放曹》《洪羊洞》《桑园寄子》《四郎探母》《武家坡》《汾河湾》《定军山》《战太平》《连营寨》《南阳关》《珠帘寨》《打渔杀家》《八大锤》《琼林宴》《胭脂褶》《南天门》《坐楼杀惜》《清风亭》《战宛城》《别母乱箭》等。</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发此《美篇》之,意在让后人记住这位京剧艺术大家。</span></h1><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