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歌谣资料

张三五

<p>红色歌谣</p><p>红色歌谣是指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及以后的流行而传唱革命歌谣。红色歌谣是广大群众适应革命的需要创作出来的,同时也是中国共产党倡导和鼓励的结果。</p><p><br></p><p>名称</p><p>红色歌谣</p><p><br></p><p>歌谣特点</p><p>风格明快,曲调激昂</p><p><br></p><p>历史影响</p><p>人民与红军的深厚情谊</p><p><br></p><p>背景</p><p>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p><p><br></p><p>简介</p><p>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革命歌谣。</p><p><br></p><p>创作背景</p><p>红色歌谣是广大群众适应革命的需要创作出来的,同时也是中国共产党倡导和鼓励的结果。中国共产党重视民间文学的宣传教育作用,在古田会议决议中即规定要运用歌谣等形式编写教材,作为宣传革命的工具。许多革命领导人,如澎湃、方志敏、韦拔群等,都曾编写民歌或运用传统民歌曲调填上新词,宣传革命道理,动员群众参加革命斗争。这些民歌有的至今还在流传。</p><p><br></p><p>历史影响</p><p>1934年中央苏区曾编印了一本《革命歌谣集》。红色歌谣内容丰富,它反映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有名的兴国山歌《嗳呀来》,在动员参军,鼓励英勇杀敌等方面都起了鼓动作用。“小小黄安,真不简单,铜锣一响,四十八万,男将打仗,女将送饭。”这首《小小黄安》反映了当时黄安人民参加革命斗争的蓬勃热情和踊跃状态。又如《老子本姓天》:“老子本姓天,住在洪湖边;要想捉住我,神仙也叫难。枪口对枪口,刀尖对刀尖;有我就无你,你死我见天。”既表现了洪湖地区革命战士叱咤风云的英雄气概,又描绘出洪湖人民对敌斗争的坚毅果敢。红军北上抗日,离开革命根据地时,又产生了有名的《十送红军》等情真意切的民歌,表现出人民与红军的深厚情谊。   各革命根据地所流行的传统民歌形式,如陕北的信天游,甘肃、宁夏的花儿,川陕革命根据地的四句头、五句半,湖北、湖南的五句头,江西的兴国山歌等。也有些新的歌谣体如徒歌《小小黄安》、《老子本姓天》等。</p><p><br></p><p>相关歌谣</p><p>红色歌谣红色歌谣</p><p>红色歌谣</p><p>《磨盘底下榨黄连》、《土豪恶》、《骂蒋介石》、《血泪的控诉》、《十骂反革命》、《军阀的罪恶》、《革命山歌》。[1]</p><p><br></p><p>歌谣特点</p><p>红色歌谣,风格明快,曲调激昂,把新的革命词汇及革命道理,溶进歌体之中,并多有比兴的运用。一般章段、句式比较灵活。吸取了传统民歌的表现手法,又有一定的创造和发展。也有一些作品,由于流传时间短,艺术上显得粗糙。红色歌谣是新的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具有明显的革命 教育作用。它对后来的抗日歌谣也有所影响。它在中国歌谣发展史上占有一定位置。  红色歌谣,风格明快,曲调激昂,把新的革命词汇及革命道理,溶进歌体之中,并多有比兴的运用。一般章段、句式比较灵活。吸取了传统民歌的表现手法,又有一定的创造和发展。也有一些作品,由于流传时间短,艺术上显得粗糙。红色歌谣是新的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具有明显的革命教育作用。它对后来的革命歌谣也有所影响。它在中国歌谣发展史上占有一定位置。</p><p><br></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