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爸爸

赵晓梅

<h3>金秋十月,风吹叶落,又到了爸爸的忌日。<br>2020年10月31日是爸爸离去整整20年的日子。<br>20年,刻骨的思念不曾停止和减少;<br>20年,遥远的记忆未有模糊和消失!<br>爸爸如果活着,97岁了!<br>真想再听到他爽朗的笑声,<br>真想再看到他读书的身影。<br>1923年11月8日(阴历一九二三年十月初一),爸爸出生在江苏省淮阴县丁集乡一个农民家庭,是家中长子,取名赵大田,8岁时生母病逝。爸爸初小毕业报考方圆几个乡唯一高小时考了第一名。因家里无力供他读书而放弃。第二年,他仍去报考,老师担心前一年空占一个名额会影响录取,为他改名赵稼增。爸爸仍然以第一名的成绩被录取,在舅舅的资助下读到高小毕业。因为家里没钱供他读中学,1940年,爸爸17岁的时候,离家出走。同年,爸爸参加了新四军。1948年,新中国建立前夕,爸爸转业到黑龙江省明水县工作。1984年,爸爸在牡丹江地委离休。2000年,爸爸在牡丹江市第一人民医院病逝。</h3> <h3>这可能是爸爸生平第一张单人标准照。当时部队里有一台从日本人手里缴获的照相机📷,爸爸有机会留下这张无比珍贵的照片,我们才得以见到爸爸当兵时候的模样!爸爸高额头,鼓鼻梁,黑发浓密,嘴角带笑,酒窝若隐若现,十分帅气!</h3> <h3>1948年12月18日于沈阳,爸爸和战友合影留念,时年25岁。<br>爸爸参军入伍的时候,高小文凭属于高学历。在部队选拔报务员的考试中,爸爸因为思维敏捷,记忆超群,脱颖而出。工作中,爸爸精益求精,刻苦学习,熟练掌握发报技术和代码。有一次,收到一封重要加急电报,另一位报务员还在翻查代码的时候,爸爸靠精准的记忆直接译出全文,争取了时间,受到首长的表扬👍👍!后来,爸爸担任了报务台长。<br>在部队服役担任报务员,影响了爸爸的一生。爸爸记忆什么事情,尤其是数字,快速而准确;爸爸说话实事求是,拒绝虚伪;爸爸做事雷厉风行,从不拖泥带水;爸爸遵守时间,最讨厌别人迟到和拖延。<br>当年爸爸工作时使用的电报代码,赵是6392,之后那么多年,爸爸私藏书籍的扉页上都是这四个数字,可见他对自己当年的工作多么喜爱。<br>爸爸在看电视或读书的时候,经常有意无意地用手指敲打书桌,可见他对自己当年的经历多么怀念。</h3> <h3>爸爸跟随黄克诚的部队转战南北,最后徒步走到黑龙江。当时,全国各地政府部门急需管理人员,1948年底,爸爸转业到黑龙江省明水县工作,1950年,经民主投票选举,爸爸高票当选为明水县人民政府第一任县长,爸爸当时年仅27岁。</h3> <h3>爸爸和妈妈黄静在工作中相识并相知相爱,1950年8月1日,爸爸妈妈在明水县结婚🎎,并在两年后的1952年,生下了长女赵晓明。自此,爸爸有了自己温暖的家。</h3> <h3>妈妈黄静出生于1930年1月25日(农历一九二九年腊月二十六)齐齐哈尔市梅里斯人,是当地一个大户人家的长女。妈妈自幼漂亮聪慧,由私塾先生在家里教导学习。后来妈妈毕业于国高(日本人建立的高中)。<br>妈妈和爸爸自由恋爱时,其实是有家里包办的婚约的,几经周折,才退了彩礼和婚约。</h3> <h3>爸爸妈妈结婚后,都有自己繁忙的工作,并且妈妈在1952年至1961年这10年当中,几乎每隔两年就怀孕生子,先后生下我们姐弟5个!一大家人,够妈妈辛苦的!所以爸妈几乎没有什么时间外出游玩或者结婚纪念日出去照相留念。这张照片还是当年我们几个自己学习洗照片用两张底板合成的。<br>无论工作生活多么辛苦忙碌,爸爸妈妈一直互敬互爱,看着我们一天天成长,一家8口都快快乐乐的,就是他们最浪漫的事了🌹❤️!<br>一家8口是爸爸妈妈加我们姐弟5个,还有我们的姥姥。我们能健康平安长大,要感恩我们的姥姥钟芳!<br>建国初期的土改改变了妈妈家庭的命运,姥爷失踪,家里财产被没收,妈妈刚刚高中毕业就参加了工作。妈妈的工资成为家庭生活的唯一经济来源。妈妈不但要养家,还要供弟弟妹妹们读书。姥姥为了减轻妈妈的负担,从妈妈结婚成家就和妈妈生活在一起,操持家务看管我们,每天都很辛苦。<br>姥姥有文化,什么大部头的书都能看,生活上照顾我们,还给我们讲故事,讲做人做事的道理。<br>爸爸从小失去自己的妈妈,一辈子再没开口喊过“妈妈”这个词。姥姥不挑爸爸的礼,照样关爱爸爸。<br>姥姥1983年1月因病去世,和爸爸妈妈共同生活30多年。应该说,爸爸从姥姥那里得到很多母爱。</h3> <h3>1950年到1969年,爸爸先后在明水县、克山县、齐齐哈尔市、牡丹江市工作,负责过全面工作,也管过农业,民政,党务等等。做什么工作爸爸就钻研什么,脚踏实地,亲民务实,毫无私心,清正廉洁是爸爸的一贯作风。</h3> <h3>爸爸出身农家,吃苦耐劳,既能高高在上发号施令,也能挽裤下地插秧育苗。<br>1960年6月28日人民日报第七版,要闻简报报道:<br>克山县各级党委书记到夏锄第一线总结经验,推广新式农具,帮助后进地区,加快夏锄进度本报讯 黑龙江克山县在夏锄运动中,各级党委第一书记带领县、社、区、队几级干部六千六百多人,到田间会师,和社员们同吃同住同劳动,深入踏实地工作,及时推广先进经验,解决生产中的关键问题,帮助后进地区赶上先进,加快了夏锄进度,全县夏锄铲的日进度节节上升,到6月14日全县二百万亩中耕作物在多雨情况下铲完头遍,比春旱的去年提前了三天。<br>县委第一书记赵稼增同志深入到古城公社民主管理区后,发现四队用畜力牵引改良锄草机锄草,因畜力不足,只出四副趟犁,每天锄草一百五十亩,只能趟九十亩。铲趟脱节。大家研究把畜力合起来用,改单犁作业为多犁作业,五马拉车能带三副犁,比单犁作业能省四匹马。实行这个办法后,全队每天能出七副犁,解决铲趟脱节的矛盾。赵稼增同志发现这一经验后,认为这不仅是解决铲趟脱节的好办法,也是保证改良工具和实现多铲多趟的关键。为了进一步推广古城经验,赵书记召集临近的河南、河北、克山镇等公社的第一书记到古城参观。全县大张旗鼓推广古城经验后,三天时间,全县改良工具使用数由二千一百五十七台猛增至七千零三十九台,全县铲地日进度由五万二千亩增至二十七万亩,趟地日进度由三万五千亩增至十五万亩。</h3> <h3>爸爸走访贫困家庭。</h3> <h3>爸爸在基层考察资源。</h3> <h3>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爸爸难逃一劫。牛棚三进三出,工作三起三落。关在政府专管“一小撮”的大宿舍里睡过上下铺,去过五七干校监管劳动割草砍柴,戴过高帽儿,胸前挂着“打倒牛鬼蛇神”的大木牌游过街,“飞机式”站台被红卫兵批斗……好在爸爸根正苗红,部队出身,没有叛变过革命,心中坦荡,平安熬过了艰难屈辱的日子。</h3> <h3>妈妈跟随着爸爸,20年间调转过4个市县,起起落落,风风雨雨,顺境逆境,妈妈都无怨无悔。<br>文革期间,爸爸关在牛棚里,多年一直从事民政工作的妈妈竟然被造反派调到托儿所当保育员。<br>生性懦弱胆小怕事的妈妈为了爸爸做过一件大胆的事儿,她把1毛5一盒的握手烟的封条洇湿掀开,装上大前门香烟🚬再封好,调包了一整条烟。爸爸得到“假烟”刚抽第一根,一屋子“牛鬼蛇神”都闻到了久未尝到的味道,爸爸的“假烟”立刻被抢了!当天,爸爸就被人检举揭发,管教没收了烟,妈妈也被单位点名批评了。<br></h3> <h3>文革时期的妈妈。</h3> <h3>1969年,省委组织部委派爸爸到大兴安岭地区工作。当时大兴安岭林区刚刚开发5年,高寒山区,工作环境十分艰苦。爸爸先是在呼中地区任区委书记,后来被任命为地委副书记。</h3> <h3>因为大兴安岭太冷太苦,爸爸让妈妈留在牡丹江工作,自此爸爸妈妈两地分居了10年。<br>爸爸一个人住在加格达奇,地委单身宿舍楼里爸爸有一个不到10平米的小房间,一张床和一张书桌一个木箱子,很多空间都被书柜占据着。<br>爸爸经常熬夜写材料,每天抽一包烟。</h3> <h3>1974年,爸爸在宿舍里不明原因的昏倒过两次,妈妈非常担心,希望有个人能去陪伴爸爸。1975年1月,我从高二辍学,独自乘坐24个小时火车到达加格达奇。我留在加格达奇工作,直到1979年1月我去哈尔滨读大学,陪伴和照顾爸爸4年。<br>爸爸老战友的儿子从青岛到大兴安岭看望爸爸,爸爸的司机和勤务员一起陪同到山上游玩留下这张照片。</h3> <h3>妈妈到加格达奇看望爸爸和我。<br>妈妈手里拎着的是她上班出门使用多年的黑色方包,看着很眼熟很亲切。我们小的时候,妈妈下班回家,如果手捂着包包的拉索,快速把包包锁进自己的书柜,多半是包里头有好吃的😋!大多是毛头纸包着的杂瓣糖🍬,晚饭后按块儿平均分配🤭🤭也有的时候是妈妈开工资发到了新的纸币,妈妈喜欢自己收藏起来,高兴的时候,也会把新纸币分给我们一人一两毛钱。</h3> <h3>和妈妈一起到加格达奇的还有爸爸最喜爱的儿子天宇。<br>天宇像爸爸一样,高额头,鼓鼻梁,不一样的是,酒窝明晃晃!<br>天宇像爸爸一样,天资聪颖,思维敏捷,不一样的是,天宇可以尽情的读书,读最好的小学中学,多年后,天宇考到中国建筑的最高学府上海同济大学,并先后获得学士、硕士、博士学位,多次获得各种级别的科研成果和荣誉,在自己的专业领域里展露锋芒。<br>爸爸在世时,看到了自己的儿子取得的成就,爸爸无比欣慰和骄傲👍👍👍某种程度上,天宇替爸爸实现了他儿时的梦想。</h3> <h3>妈妈在加格达奇。</h3> <h3>1976年,爸爸经常咳嗽,肺部放射线检查有不明阴影。我管制了爸爸的香烟,帮助他把抽了20多年的烟戒掉了。<br>10月份,我和妈妈陪爸爸到北京检查身体。<br></h3> <h3>爸爸妈妈在长城上。</h3> <h3>妈妈在农展馆。</h3> <h3>爸爸妈妈在颐和园。</h3> <h3>妈妈在北京。</h3> <h3>爸爸妈妈很少有机会一起游北京。照片都是我用镶胶卷的老式相机拍的。</h3> <h3>华从牡丹江也到北京了。我们一起住在全国总工会招待所,准备边陪爸爸做检查边一起继续游北京,结果一天半夜北京和天津突然发生了地震(唐山地震后的余震?)!幸运的是当时我们还没有睡觉,坐在房间里聊天,地震发生时,地板门窗吱吱作响,吊灯大幅度摇晃,我们四个人平安地逃到了楼外。<br>因为余震不断,爸爸妈妈和我转道上海,华回家了。</h3> <h3>爸爸妈妈在上海。</h3> <h3>爸爸在无锡。</h3> <h3>爸爸妈妈在杭州。</h3> <h3>妈妈在杭州西子湖畔。</h3> <h3>爸爸妈妈和我在杭州花港观鱼。</h3> <h3>爸爸妈妈在南京中山陵。</h3> <h3>爸爸的身体检查有惊无险,什么问题都没查出来。<br>爸爸妈妈决定从南京出发回江苏老家看看。<br>爸爸在南京军区工作的老战友派部队的吉普车专程送我们回淮阴丁集镇。<br>当时生活在淮阴老家的有爸爸的继母,我们的奶奶,奶奶的两个儿子一个女儿,我们的三叔赵伟田和老叔赵举田,姑姑赵华田。二叔赵楚田当时已经在牡丹江附近的林口县工作。<br>老家苏北的贫穷,不身临其境无法真切感受得到。到的当天晚上,我才发现,村子里竟然没有电。几公里外的邻村灯火通明,因为没有钱竖电线杆和买电线,村里家家户户都点着油灯。好多孩子都穿着“草窝”(木板鞋底,干草编的鞋帮)有的孩子连“草窝”都没有,因此冬天不能去上学😢😭😢。爸爸说,他小时候就是穿“草窝”去上学的,下雨天,就把“草窝”夹在嘎吱窝里,光脚走路,他也从来都没有带干粮上过学,早晨离开家的时候,把两侧的衣兜装满带壳的花生🥜,中午饿了,就剥花生吃。<br>整个村子,全都是泥房子,只有村支书家的房子上有一扇木框玻璃窗,其它人家,只在门旁有一个小方洞,关门后,可以透进一点点光亮。<br>当时,身强力壮的小伙子在地里干一天农活儿的工钱是8分钱。爸爸说,干一整天活,挣到一张邮票,想写封信的话,还差个信封✉️。<br>爸爸小时候的生活环境,应该比我1976年时看到的还要差吧。<br>爸爸从部队转业到地方工作,有了工资后,一直给老家寄钱。后来爷爷在文革期间因病去世了,逢年过节,爸爸也还是给奶奶寄钱。奶奶活到88岁,2000年初去世,爸爸和叔叔姑姑一起妥善地处理了奶奶的后事。<br>爸爸善待同父异母的弟弟妹妹,始终尽力照顾帮助他们,关系融洽,亲如一家。<br>爸爸心地善良,为人宽厚,重视亲情,知恩图报。<br><br><br><br></h3> <h3>1979年,爸爸在大兴安岭工作正好10年的时候,省委组织部把爸爸调回到牡丹江地委工作,任命爸爸为牡丹江地委副书记,主抓政法工作。<br>虽然爸爸的工作压力很大,但是他仍然坚持学习,不但自学国家法律法规,还通过函授学习考试,获得中国政法大学专科毕业证书。好多发言讲话稿,爸爸都亲自执笔,引经据典,羡煞旁人。爸爸从一个政法战线的“门外汉”成为学法懂法的专家,更重要的是,爸爸学以致用,任期内解决处理各种疑难案件以及其他积压遗留问题,公平公正,廉洁高效,成为优秀的领导者。<br>年近六旬的爸爸身体健壮,精神饱满,虽然头发花白却仍然浓密,仍然是高额头,鼓鼻梁,嘴角带笑,酒窝若隐若现,是个帅老头!</h3> <h3>爸爸结束了在大兴安岭地区的工作时,妈妈和晓兰专程去加格达奇接爸爸回牡丹江。</h3> <h3>爸爸回到牡丹江。</h3> <h3>爸爸妈妈在牡丹江人民公园。</h3> <h3>爸爸担任牡丹江地委副书记大约两年,由于政绩突出,省委组织部任命爸爸为牡丹江地委书记兼军区政委。</h3> <h3>爸爸最大的憾事就是小的时候读书少,后来也没有机会读高中上大学,所以爸爸一生酷爱两件事:一是读书学习,二是看报剪报。<br>读书学习是他多年始终如一坚持的习惯,直到70多岁时,他还能每天阅读大量书籍并从中获取新的知识。他系统学习了中医基础理论、文学欣赏,通过考试,获得河北中医大学函授中医理论毕业证书,牡丹江老年大学中医和保健证书。<br>从一个读不起书的穷孩子,到一个读书万卷,藏书近万卷,成为知识渊博的人,爸爸非常自豪👍👍!后来,好几家单位聘请他讲法律课、党课,他都认真准备,编写讲稿,免费上课,学有所成,学有所用,是爸爸最开心的事!😊😊😊<br>看报剪报是爸爸坚持了几十年的爱好。从建国前,他就收集剪裁报纸上自己感兴趣的各类文章,并分门别类粘贴成册。文革中,红卫兵“鬼见愁”造反队开着大卡车到地委常委楼抄家,用大麻袋装走了爸爸成套的古籍和文学名著,也装走了全部的剪报册!😢😭😢😢😭爸爸为此心疼不已多年!<br>我们从7、8岁开始就被爸爸训练成剪报贴报的熟练工,我们非常愿意和喜欢帮助他。后来,家里只剩下爸爸妈妈时,爸爸每天看电视新闻联播的时候,自己边听边看边剪。爸爸订的报纸很多,剪贴量也很大,他的剪报册占满了他书房一面墙的书架。剪剪贴贴半个世纪,爸爸乐在其中!👌👌👌</h3> <h3>爸爸在任期间,接待了好多国家领导人和重要客人,每次都非常圆满。<br>1983年,邓小平总理全家到访牡丹江,爸爸陪同参观考察。</h3> <h3>爸爸陪同邓小平卓琳夫妇及家人游镜泊湖。</h3> <h3>爸爸在游船上同邓小平总理交谈。</h3> <h3>爸爸陪同到牡丹江访问的万里委员长。<br>爸爸还曾陪同波兰共产党总书记卡齐米日·米雅尔到镜泊湖游览观光。</h3> <h3>爸爸随代表团访问朝鲜🇰🇵。</h3> <h3>爸爸妈妈访问年轻时工作过的地方—克山县政府。</h3> <h3>爸爸在兴凯湖。</h3> <h3>爸爸在兴凯湖。</h3> <h3>爸爸在山海关。</h3> <h3>1989年春节的全家福👪。五个儿女都顺利成家立业,我们姐四个都有了孩子,爸爸妈妈的宝贝孙女妮妮还在她妈妈的肚子里🤭🤭<br></h3> <h3>爸爸年轻时入伍经过部队训练,身体素质非常好👍👍,他十分注意平时的身体锻练,每天的走步风雨不误坚持了几十年。</h3> <h3>爸爸喜欢游泳🏊,水性很好👍👍无论江河湖海都无惧。</h3> <h3>镜泊湖是爸爸非常喜欢的地方,每年都会去那里休息,游泳🏊晒太阳🌞。</h3> <h3>每次去镜泊湖,爸爸必去看看瀑布。</h3> <h3>爸爸在金秋时节的镜泊湖。</h3> <h3>爸爸的照相馆上色全身照。</h3> <h3>1991年春节,和爸爸妈妈在一起的最后一张全家福。<br>爸爸17岁离家,只身闯荡,半个世纪过去,爸爸已从毛头小伙儿成为有辉煌成就工作业绩等身的离休老干部。<br>妈妈也离休了,经过党组织长达40年的考验,有家庭历史问题的妈妈还在离休前的最后一个月成为共产党预备党员。<br>爸爸妈妈二人组成的小家已发展成为18口人的热闹大家庭。爸爸妈妈已升级为姥爷👴姥姥👵和爷爷奶奶。<br>爸妈的有生之年,尽享天伦之乐,他们是幸福的。</h3> <h3>非常遗憾的是,妈妈因为长年累月的操劳,离休之后没多久,就被发现得了糖尿病。后来下楼跌倒导致腰椎压缩性骨折,卧床5个月后又得了脑血栓。脑血栓恢复期再次跌倒导致股骨头骨折。妈妈还没来得及好好享受离休后的生活,连续几次大病,妈妈无法下地行走了……</h3> <h3>爸爸脾气倔强性子急,可是他对慢性子的妈妈从来都来不急不躁,别说吵架,连高声说话都没有过。从1985年妈妈得脑血栓,到后来两次骨折,再到1992年妈妈完全卧床,妈妈数次住院,做手术,打点滴,日常在家里的护理琐碎繁杂。虽然在牡丹江的明华兰三姐妹及夫婿们全力以赴,后来又请了保姆,但爸爸顺理成章地成为“家庭总管”兼“主力队员”,从选医院找大夫到吃饭喝水,服药洗澡,换衣服换被褥,爸爸事无巨细,亲自过问,不愿让妈妈受一点儿委屈。为了陪伴和照顾妈妈,爸爸尽量减少社会活动,推辞很多会议,几次放弃外出休养的机会。<br>更难得的是,妈妈因脑软化,记忆模糊,经常不知道爸爸是谁,爸爸为她做的一切,妈妈并不明白。即使那样,爸爸仍一如既往。</h3> <h3>爸爸在宁安渤海国遗址。<br>爸爸在1980年前后患上了胆结石,经常因为饮食不当疼痛发作,严重的时候还会噁心呕吐,胆结石折磨得爸爸明显的消瘦了。<br>保守治疗了好几年,病情时好时坏。<br>恰恰是那几块儿胆结石成为了爸爸健康的重大隐患。<br>1995年,爸爸在上海一家部队医院做了胆囊切除术。手术很成功,不幸的是术后输血导致爸爸感染了丙肝病毒!<br>患病后,爸爸一直都在积极地治疗,可是,治疗得不系统,病情迅速恶化……</h3> <h3>  从1950年8月1日爸爸妈妈结婚,他们共同生活了50年。2000年的建军节是爸爸妈妈的金婚纪念日,如何庆祝成了难题。当时爸爸因肝腹水在哈医大附属医院住院,病情十分不乐观。不能和妈妈在一起共同庆祝金婚纪念日,爸爸心中非常难过!爸爸和我说,他想买一块好手表送给妈妈,我建议爸爸买一对情侣表,一人一块儿!爸爸看了看自己手上戴了20多年的梅花表,高兴地同意了。我用轮椅推着爸爸到秋林商场选购了一对漂亮的瑞士名牌手表,并把女款表捎回牡丹江。8月1日上午9点9分,我们分别为爸爸妈妈戴上了新手表,爸爸很开心的笑了😊😊!从小就扎了耳朵眼却从未戴过耳环的妈妈,还戴上了一对儿纯金耳环,是爸爸委托女儿买的。<br>爸爸妈妈携手50年,恩爱50年,50年风风雨雨,艰辛坎坷,他们相知相守,始终如一。</h3> <h3>2000年10月31日晚上8点半,在牡丹江市第一人民医院,爸爸在短暂的昏迷后停止了呼吸和心跳,走得十分安详。爸爸享年77岁。<br></h3> <h3>2004年11月22日,卧床13年的妈妈因多脏器功能衰竭离开了我们,追随爸爸而去。妈妈享年75岁。<br></h3> <h3>2015年,我们姐弟五人达成一致意见,决定把爸爸妈妈的骨灰撒在镜泊湖湖水里。<br>这是天宇为爸爸妈妈选定的一湾最宁静的湖水。</h3> <h3>2015年7月17日,星期五,阳光普照,湖水清澈平静。<br>由儿子天宇手捧爸爸妈妈的骨灰盒,我们姐弟五人在湖边举行了简单而郑重的仪式。</h3> <h3>我们事先准备好了漂亮的鲜花花瓣儿,我们姐弟一起带着爸爸妈妈的骨灰划船到湖中央深水区,轻轻的把爸爸妈妈的骨灰合在一起,伴着鲜花瓣儿,一捧一捧慢慢撒入湖水……<br></h3> <h3>但愿爸爸妈妈能喜欢他们的长眠之地。</h3> <h3>只要是和妈妈在一起,爸爸肯定是非常愿意的。</h3> <h3>2007年10月,兰在“天之园”为爸爸妈妈建了网上纪念馆。<br>纪念馆里可以看到爸妈的个人档案,祭奠留言,纪念文章,还可以献花、点歌、点烛、献供、上香、祭酒、烧纸,寄托哀思。<br></h3> <h3>爸爸妈妈夫妻恩爱,家庭和美,白头到老,相濡以沫。<br>爸爸妈妈敬老爱幼,珍惜家人,一生圆满,无愧无悔。<br>爸爸妈妈携手同行,安息天堂。<br>爸爸妈妈曾经给予我们的父爱母爱,已够我们享用一生。<br>永远怀念亲爱的爸爸妈妈!</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