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最美课堂的样子——听张齐华老师关于“社会化学习”报告有感

徐睿

<p>  2020年10月24、25日,有幸到古都开封参加“第十一届‘双核素养视角下’的‘教’与‘学’育人方法引领暨小学数学名师课堂观摩研讨会”。在此次活动中观摩了“数学王子”张齐华执教的数学综合实践课《K和M为何开一起》,并聆听了主题报告《社会化学习:基于共同体的学习重建》。观摩课上所有人都被张老师幽默风趣的语言、深厚的专业文化底蕴和高超的助学引导能力深深折服,课上学生们激烈的思维碰撞和争辩声、欢笑声此起彼伏,他们学得不亦乐乎,听课教师听得意犹未尽。张老师这节课并不是特意教授某个数学知识,而是通过课堂将一个更真实、更多元的世界呈现给学生,让他们有机会在看似虚拟又足够真实的现实情境中,完成对话题的探索、分析与解决,提升学生综合运用知识与常识解决问题的能力。</p> <p>  观摩课之后的报告伊始,张老师却说刚刚上的观摩课是一群人的“狂欢”,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好课”,因为总是有“游离”在课堂讨论之外的学生,没有做到全员参与。随后他为在场教师带来了自己团队对“社会化学习共同体”的研究过程和成果展示,更是刷新了教师们对“好课”的固有认知。</p> <p>  一、思考:如何让“每一个”学生的“深度”学习“真正”发生?</p><p>课堂观察视角:</p><p> 1、教师是否关注到“每一个”学生的学习?</p><p> 2、学习活动中是否有“深度”思维发生?</p><p> 3、学生是否“全程”卷入思维活动之中?</p> <p>  二、分析:对于传统问答式课堂互动中,大部分学生学习活动情况:</p><p> 1、学习机会:严重不足</p><p> 2、学习深度:浮于浅表</p><p> 3、学习生态:竞争个体</p> <p>  三、基于学习共同体的学习场景重建</p><p> 社会化学习是指以表达力、倾听力、提问力、思考力、对话力、合作力、批判力、反思力七大学习力为底层逻辑,以共同体学习为核心,为更多学生创造学科素养与社会化素养协同发展的学习新生态。此类学习能够做到:</p><p> 1、重心下移,创造更多的学习机会</p><p> 2、场景转换,建构全新的学习生态</p><p> 3、结构调整,重塑全新的责权关系(师生/生生)</p> <p>  四、数学课堂中的社会化学习过程:</p><p> 1、独立研究(课前完成)</p><p> 明晰目标,清晰路径,独立研究,多元支持</p><p> 2、团队共学(20分钟)</p><p> 确认目标,有序共享,协作共赢,组内过关</p><p> 3、质疑深化(10分钟)</p><p> 提出问题,答疑解惑,教师追问,查漏补缺</p><p> 4、评价反思(10分钟)</p><p> 当堂检测,目标比照,团队反思,教师展望</p> <p>  五、反思:可见的变化与巨大的挑战</p><p> 所谓社会化学习,是指“学生基于学习小组而开展的致力于数学素养与社会化素养协同发展的交往式数学学习。”把更多的课堂学习场景,由原来的一个教师面对数十个学生,转变成学生们在学习小组内充分地进行交流和思考。通过学习场景的切换,让更多学生拥有深度参与学习的机会,而不至于沦落为被动的倾听者与沉默的大多数。</p> <p>  张齐华老师说:“这是一趟艰辛而迷人的探险之旅”,在进行课程实验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的困难,但是老师和学生们都在积极应对,主动探索,深度反思。</p><p> 特别是当看到张老师播放课堂上小组四人合作交流的视频片段时,我不禁热泪盈眶,脑海里响起了一个声音:这就是最美课堂的样子!在小组长的带领下,组员们有序的进行发言、质疑、肯定、鼓励……</p><p> </p> <p>  在基于共同体的学习中,学生既能“学会思考”,获得数学思维的发展和数学素养的提升;又能“学会学习”,在“教师缺席”的情况下实现“学习自治”,让他们真正成为一个个自主、自在、自觉、自由的学习者;还能“学会交往”,在发展自身学科素养、学习素养的同时,让各自的社会化技能和素养,包括如何与他人沟通、对话,如何在团队中承担责任,如何面对异己的观点,如何学会坚持和妥协,如何对他人保持理解与宽容等等,每个人不仅仅是学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人际交往、机会分配、协同合作等能力都获得长足的发展。</p><p> 向张齐华老师学习,朝着心中的“最美”课堂前行,帮助学生构建社会化学习共同体,实现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权利,并努力为学生创生出无限丰富的学习世界。</p>

学习

课堂

学生

社会化

素养

教师

数学

共同体

张齐华

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