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上谈兵:上智为间

姜发挥

<p>  昔殷之兴也,伊挚在夏;周之兴也,吕牙在殷。故惟明君贤将以上智为间者,必成大功,此兵之要,三军之所恃而动也。</p><p> 这是《孙子兵法》收尾的文字。译文如下:</p><p> 从前,殷王朝的兴起,在于重用了夏臣伊挚;周王朝的兴起,在于重用了殷臣吕牙。所以只有英明的君主和贤能的将帅,使用了具备有智力超群的人为间谍,一定能成就大业,这是领兵打仗的重要决窍和关键点,整个部队都是依靠间谍所提供的情报去实施进攻防守等军事行动。行动</p><p> </p> <p>  足足6个月的时间,时断时续,终于将6000字的《孙子兵法》原文从头到尾进行了认真的研读。研读之后,我有几个感受:</p><p> 一是《孙子兵法》这本书,不仅仅是兵书。孙子以战争为背景,同时表达了政治、外交、社会、文化等方面的观点,尤其是有关古代朴素的哲学思想和辩证法,放在今天依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p><p> 二是巜孙子兵法》这本书,分成始计篇、作战篇、谋攻篇、形篇、势篇、虚实篇、军争篇、九变篇、行军篇、地形篇、九地篇、火攻篇和用间篇,首尾呼应,具有很强的逻辑结构;而且,其中的内容,都是实践中提炼而成,很容易理解和掌握。</p><p> 三是巜孙子兵法》虽然是兵书类的经典,但是,孙子并没有宣扬好战思想,而是贯穿了“慎战”的思想。</p><p> 四是巜孙子兵法》中的很多原理,可以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比如企业管理,比如商场竞争等。</p> <p>  我们今天读兵书,不是为了打仗。我们更多的是为了感受中国古代文化。</p><p> 从文化层面进行理解,《孙子兵法》贡献了很多至少依然常用的成语,比如“知己知彼 百战不殆” ,比如“以佚待劳”等等。更为惊喜的是,巜孙子兵法》奠定了古代中国兵书文化的基础,在此后的2500年间,凡中国军事理论,无一例外受此影响。</p><p> 从军事层面进行剖析,巜孙子兵法》已经为各国军事家所重视。如在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苏联、日本、德国的军事专家无一例外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并且,依此军事思想逐渐提升和完善了各自的军事思想。同样,在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革命战争中形成的毛泽东军事思想,也到处都是《孙子兵法》的影子。</p><p> 回头看看,古代的著作,言语不多,而内涵丰富。我在想,这些书籍为何能流传数千年,成为经典,不是“孙子们”自吹自擂的宣传,而是在日后的反复锤炼中得到检验的结果。结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