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地坛》:爱与善意是一切苦难的救赎

大嫚

<p><br></p><p><b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i>能与苦难抗衡的,只有爱,在爱的滋润下,再孤单的心也能变得丰富。</i></b></p><p><b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i> </i></b></p><p><b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i> </i></b></p><p><b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i> ——题记</i></b></p> <p>没有人不对自己的未来怀有美好的期许与憧憬,史铁生也是。</p><p><br></p><p>史铁生曾饶有兴致地描述过自己的“好运设计”:在令人艳羡的名牌大学就读,因博学多才而被众多异性倾慕,然后顺理成章地与一位同样优秀的姑娘结为百年之好……</p><p><br></p><p>然而,这一切愿景都在他二十一岁这个最狂妄的年龄上,因残废了双腿而化为了泡影。任谁也招架不住上帝开的这个天大的玩笑,<b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font-size: 18px;">“无论怎么说,这招是够损的,我不信有谁能不惊慌,不哭泣。”</b></p><p><br></p><p>他一下子被命运击昏了头,他变得暴躁:即便是甜美的歌曲也会让他心烦,忍不住肆意摔砸手边的东西;他变得脆弱:不敢去羡慕那些漫步的健康人和打羽毛球的年轻人;他变得忧伤:脚踩在软软的草地上是什么感觉,想走到哪儿就走到哪儿是什么感觉,踢着石子儿走是什么感觉?——他的愿望很简单,只要能像那位身着病号服的老人在草地上踱着方步晒太阳就行了,就够了……可他终究没能站起来,被伤痛桎梏在了轮椅上。</p><p><br></p> <p><br></p><p>若史铁生一味地沉湎在自怨自艾与颓废消沉中,那自然也成就不了他后来在文坛上的佳话。一个人之所以还能够绝处逢生,带着镣铐起舞,在自己的人生舞台上倾情演出,固然有诸多的因素,比如直面苦难的勇气,比如不能束手就擒的行动力,比如常人所难以承受的坚毅与耐力……但爱与善意却是最不可或缺的,它是让绝望的人与痛苦诀别,从而获得新生的精神力量!</p><p><br></p><p>北京的同学的探视给史铁生带来了欢乐和安慰;乡下插队的同学的来信软硬兼施,劝骂并举,以期激发他活下去的勇气。也正是友情的陪伴,让史铁生萌生了最初的创作欲望,把他这样一个被痛苦淹没的人引领出死谷!</p><p><br></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在心里是完全的空白,只由着一个死字去填满时,唐大夫贴近耳朵、轻轻柔柔的一句问话“午饭吃了吗?”,顿时让人的愁眉略略地舒展;而王主任的那句“人活一天就不要白活”,更是让史铁生受用终生。</span><b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在以后的若干年里,我频繁地对死神抱有过热情,但在未死之前,我一直记得王主任的话。使我没有去死的原因很多,但这句话亦为其一,于是慢慢地做些事,慢慢地有了活的兴致和价值感。”</b></p><p><br></p> <p><br></p><p>最终让心力交瘁的灵魂得到安抚和慰藉的是地坛。当史铁生失魂落魄地摇着轮椅进入地坛公园时,它像是上帝苦心安排来的一位老者,用宽厚的胸襟和博大的爱接纳了这个年轻又不幸的生命。</p><p><br></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这是一个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正是在这个荒芜却并不衰败的宁静的去处,史铁生“推开耳边的嘈杂,理一理纷乱的思绪,去窥看自己的心魂”,开始了对生命的思考与心灵的独白:</span><b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我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也以同样的耐心和方式想过我为什么要出生。最后事情终于弄明白了: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这样想过之后我安心多了,眼前的一切不再那么可怕”。</b></p><p><br></p><p>川端康成说过:<b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如果一朵花很美,那么我有时就会不由地自语道:要活下去。”</b><b> </b>园子里有苍幽的柏树、茂盛的荒藤、漂浮的鸽哨、高歌的雨燕、冗长的蝉歌,以及羽毛蓬松的老麻雀,发出随意而空旷的啄木声的啄木鸟……这些在大自然中邂逅的盛景, 定会日复一日地触及史铁生的心灵,让他的内心变得淡定、平和、从容,并撩拨起对这个并不完美的世界的留恋和热爱之情。正因为如此,他才会<b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一走进园门,心便安稳,有一条界线似的,迈过它,只要一迈过,便有清纯之气扑来,悠远、浑厚,于是……人便不那么慌张了”。</b></p><p><br></p><p>可以说,地坛是史铁生的心灵归宿,它让“一个无措的灵魂仿佛走回到生命的起点”。地坛不言不语,但它施于史铁生的爱是博大与慈悲的,所以他才会有“我不在地坛,地坛在我”的感喟。</p><p><br></p> <p><br></p><p><b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这园中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b>凡是读过《我与地坛》这本书的人,想必大都将这句话烙印在了脑海里。是啊,这书中最动人心弦的人物,莫过于这位苦难而伟大的母亲了。</p><p><br></p><p>她只有一个儿子,可这个儿子却在风华正茂时截瘫了。儿子还太年轻,还想不到为母亲着想,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人,却意识不到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是要加倍的,母亲才是活得最苦的那个人!</p><p><br></p><p>我们可以想象她承担着的压力与痛苦有多大!当儿子大发雷霆、乱摔东西时,她悄悄地躲到一边抹眼泪,只等着儿子的情绪平复下来;当儿子狠命地捶打两条没有知觉的腿,并叫嚷着“我可活什么劲”时,她并不会说“你为我想想”,而是忍住哭声安慰他“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活儿,好好活儿……”</p><p><br></p><p>她的全副心思都放在给儿子治病上,找大夫,打听偏方,虔诚地抱着希望。她理解儿子的苦闷,所以她支持儿子“出去活动活动,去地坛看看书”。可儿子在园里待久了,她却又心神不宁,坐卧难安,免不了去园里找寻,步履茫然而急迫。为了在偌大的园子里寻找儿子,她带着一颗焦灼的心走过了多少焦灼的路啊!母亲在49岁时猝然去世,临终前说的最后一句话仍是满含牵挂:“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p><p><br></p><p>母亲对儿子的爱是真挚深沉的,浓烈的母性的光辉使得史铁生坚信:<b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母亲的灵魂并未消散,她在幽冥之中注视我,并保佑了我多年,只等到我的眺望已在幽冥中与他汇合,她才放了心。</b></p><p><br></p> <p><br></p><p>这本书中还有两处情节令人动容,一个是哥哥对弱智妹妹的爱护,一个是恋人间的至死不渝。他们的身上同样闪耀着人性的光辉,他们对亲情与爱情的坚守,让我们相信:这个世界或许残酷,但真情却从未缺席。</p><p><br></p><p>央视主持柴静说过:<b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生与死,苦难和苍老,都蕴涵在每一个人体内,总有一天我们会与之遭逢”<i>。</i></b>人生一世,谁都不会一直顺风顺水,谁都会遭遇凄风苦雨。这时候,爱与善意就如同冬日的暖阳,驱走我们内心的寒意,让我们看到生活的光亮,充满前行的力量;也如同黑夜里的一束光芒,照亮我们的行程,指引着我们走过至暗的时刻。</p><p><br></p><p>常有人感叹世态薄凉,人情冷漠,人与人之间虽近在咫尺,却远似天涯。那么,我们是不是就该以善意之举来驱赶冰冷麻木呢?即便我们不能像钟南山院士他们那样,在危机时刻扛起一个民族的安危,谱写人生大爱的篇章,但我们至少可以在亲人、朋友,甚至素昧平生的陌生人深陷人生低谷时,用一个善意的微笑、一句暖心的话语、一份绵薄的援助……让伤痛得到慰藉,远离心中阴霾,有继续前行的勇气和力量。</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记得我曾在《瞬间》一文中这样写过:这世界并不完美,很多时候充满了悲伤和泪水;但这世界也没有那么糟糕,总会有穿尘而来的暖意,浸润着我们的情怀,让我们感受到岁月薄凉里的暖,和生生不息的希望!让我们心持善念,心驻美好,做个温暖的过客,在被世界温柔以待的同时,也用爱与善意对待这个本应温暖的世界。</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因为,爱与善意是一切苦难的救赎,<b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与苦难抗衡的,只有爱。在爱的浸润下,再孤单的心也能变得丰富!”</b>——这是《我与地坛》这本书带给我的最大感受。</p><p><br></p> <p><br></p><p> ( 写于2020年10月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