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传承7︱纪念新中国开国少将陈其通将军,万水千山军魂永铸

朱祖阳文集

<div><b><br></b></div><b>红色传承7</b>︱纪念新中国开国少将陈其通将军,万水千山军魂永铸<div><br><div>…………………………<br><br><b>■本文要目</b><div><div><br></div><div>□第一部分 抗美援朝跨过鸭绿江<div>□第二部分 全景再现长征万水千山<br></div></div></div><div><br></div></div></div><div><br></div> ▲新中国开国少将陈其通将军<div><br></div><div><br></div> …………………………<br><br>■□□□<br><b>第一部分 抗美援朝跨过鸭绿江</b><div><b><br></b></div> <div>1951年,党中央决定将两水洞战斗的1950年10月25日,定为抗美援朝纪念日。2020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br></div><div><br></div><div>志愿军将士雄赳赳跨过鸭绿江,回望烽火硝烟,我们相聚在一起齐声高唱红色经典《英雄赞歌》,致敬最可爱的人!“烽烟滚滚唱英雄, 四面青山侧耳听, 晴天响雷敲金鼓, 大海扬波作和声,人民战士驱虎豹, 舍生忘死保和平。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为什么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开鲜花……”<br></div><div><br></div> <div><b><br></b></div><b>■开国少将陈其通将军,在抗美援朝期间,曾代表总政慰问团赴朝鲜前线。</b><div><br></div><div>以下是付铎的回忆录记载的相关内容:<br><br>一九五一年冬,第二次赴朝。<br><br>一九五一年七月去总政文工团上班。过去在火线剧社时,我不仅是一社之长,要做组织领导工作,还是一名主要演员,并兼搞戏剧创作,调到总政文工团后,由于是新建单位,人多事杂,行政领导任务繁重,我只好主动告别了舞台,忍痛割爱不再当演员了,这当然十分遗憾。<br><br>可是戏剧创作我是绝不能放弃的,我把它当成第二生命,文化部陈沂部长很关心我的戏剧创作。明文规定我只管大政方针,除了一些比较重要问题外,日常工作可以少管,必要时允许请创作假,尽量抽出时间写剧本,这样我的戏剧创作活动,时断时续,基本上没有断线。<br><br>五一年冬,我第二次赴朝。这次是和文化部文艺处陈其通处长、鲁勒副处长、文工团史行副团长,还有俱乐部朱白同志一同去的,任务是去志愿军政治部帮助整编志愿军文艺工作团,我想这是个深入生活的机会。完成工作任务之后,借机去部队生活一段,此事一举两得。<br><br>此时志愿军出国作战已一年有余。战线基本稳定在三八线上,两军对峙,停战谈判已经开始。我们的空军也已参战,地面高射炮部队大大增加。沿途都有防空监视哨,敌机虽然仍十分疯狂,但不敢低空飞行了。经常可以看到空战的场面,我们的银燕拉着长长的白烟在高空飞翔,打击美国空中强盗,颇有一往无前的气势。与第一次赴朝时的形势大有改观,我们下午乘坐一辆中吉普从安东出发,路上虽有敌机骚扰,未影响汽车行驶,当天黎明即到达志愿军总部。<br><br>到了朝鲜才知志愿军文工团已经整编完毕,于是我们就借机去部队生活采访。经志愿军总部介绍,四十七军正在召开英模大会,我们当即驱车前往。四十七军驻成川郡以西温泉地区。部队参加粉碎敌人“秋季攻势”战役后,刚从前沿撤下来休息整顿,评模庆功,总结交流经验,以利再战。<br><br>在英模会上,听取了很多英雄的典型报告,感人至深,又进行个别采访,一天我们正和少数英雄人物座谈,敌机轰炸成川郡,成川郡离此地仅二十里路,空战十分激烈,我们跑到山坡上看热闹。忽然一架敌机朝我们驻地飞来,我们正准备防空,发现敌机后尾起火,飞行员跳伞,眼看飞机拖着火焰从我们头顶上擦过,一头载进万山丛中。飞行员飘落在我们驻地附近一条山沟里,我们跟着一群战士跑去抓俘虏,跳伞飞行员是上尉军衔。<br><br>抓回来之后,陈其通在地下隐蔽部审讯,这个俘虏开始挺不知趣,当了俘虏还不规规矩矩,说话还摇头摆尾的,陈其通把桌子一拍,声色俱厉的说:“你严肃一点,不准乱说乱动。”俘虏这才老实了,经过初步审讯,把俘虏上送志愿军总部,下午有两架敌机在这里飞来飞去,反复侦察,可能是来向被击落的飞机和跳伞的难友吊丧的。<br><br>军英模大会之后,我们随着英雄们返回连队,继续深入生活,我和鲁勒同志去一四O师,分别到团、营、连深入采访。许多英雄模范,真是可歌可泣,那种有我无敌的动人事迹,使我们发自内心的崇敬、钦佩。并为他们而骄傲、自豪。<br><br>范佛里特发动的“秋季攻势”,象风暴卷来,在激烈战斗的日日夜夜,我无敌的勇士们据守山头,顽强阻击,不让敌人前进一步,堑壕被敌炮火摧平了,他们边打边修,工事被打翻了,他们从这个弹坑跳到那个弹坑打,子弹打光了,用石头,枪筒打红了,设法冷却,肚子饿了吞口炒面,有的身上几处负伤,仍然坚持战斗,不下火线。<br><br>经过反复冲杀,敌人的攻势终于以失败而告终,我军阵地屹立不动。我们的采访座谈从这个团转到那个团,从步兵转到炮兵,从连队转到机关和医院,英雄模范事迹吸引着我们,鼓舞着我们,尽管敌机经常在头上嗡嗡的飞来飞去,我们也习以为常,不屑理睬,你叫你的,我们的座谈照常进行,本来打算再多访问几个连队,多接触一些不同类型的英雄人物,突然接到军部转来北京电话,催我们迅速返京,参加“三反”运动,令行禁止,无可奈何只有遗憾而归。<br><br>天气寒冷,军里派了一辆救护车送我们回国。夜里敌机仍然活动频繁,中途休息时,天上月明星稀,地上白雪皑皑。夜静更深我们几个人下车方便方便,活动活动,靠着汽车吸烟聊天。忽然敌机飞来,防空哨位上发出报警枪声,我们赶紧把烟火熄灭,仰望天空,听得敌机已飞临头顶。<br><br>我们觉得地面没有灯火,又是黑夜,敌机不会发现目标,所以未加警惕,仍然继续聊天,突然有一种刺耳的声音传来,司机同志急喊:“敌机投弹,防空!”司机话音未落,炸弹就在南山角下爆炸。随着火光闪烁,一阵气浪顺耳掠过,我们迅速散开隐蔽,以防敌机返回继续空袭,没想到敌机一去再没复返,司机催我们赶快上车,这时却找不到陈其通处长了。<br><br>我们大声呼叫,才把他从遥远的北山根喊叫回来。要准备上车了,一看还缺朱白,我们又喊又叫,听不见朱白的反映,敌人丢弹并未伤人,朱白那里去了?结果朱白就在车上睡觉,敌机投弹都未惊醒,睡的可真香甜啊。汽车又继续前进,我们边走边议论。敌机为什么投弹,发现地面上有什么目标,可为什么只投一枚炸弹就扬长而去不再复转了呢?如果是发现了我们的汽车,为什么炸弹没有投准?大家在议论,司机风趣的说:“投准了,你们还能回国?”<br><br>二次赴朝回来,国内“三反”运动已经轰轰烈烈,当时毛主席有句幽默的话:“新年洗个澡,舒舒服服的过春节。”(洗澡是指干部做个检查)“三反”是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我一无贪污,二无浪费、官僚主义不能说一点没有。做三个检查就领导运动。在志愿军生活、采访的材料,无暇整理、消化。更没有时间考虑剧本创作。“三反”运动结束不久,全军定级工作开始,七、八月份中国人民第二届赴朝慰问团开始组建,我又参加了慰问团文工团的筹备工作。准备第三次赴朝。<div><br></div><div><br></div></div> <b>音频:</b>山花红旗合唱团团长、原总政歌舞团女高音歌唱家陈拉拉演唱的《英雄赞歌》,气势磅礴,动人心魄。<div><br></div><div><br></div> ▲志愿军后代、开国少将陈其通将军之女陈拉拉<div><br></div><div><br></div><div><br></div> <div>…………………………</div><div><b><br></b></div><div>■□□□</div><div><b>第二部分 全景再现长征万水千山</b></div><div><br></div>红军戏剧家陈其通:16岁参加革命,将长征精神搬上舞台<div><a href="https://article.xuexi.cn/articles/index.html?art_id=13061914555924159799&item_id=13061914555924159799&study_style_id=video_default&pid=&ptype=-1&source=share&share_to=wx_single"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请点此浏览</a></div><div><br></div><div>陈其通将军(1916年7月1日—2001年9月22日),四川巴中人。曾任中国文联委员、中国剧协理事、中国作协理事、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国家文字改革委员会委员等职。他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三、四、五、六届全国委员会委员,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著有话剧剧本《黄河岸上》、《炮弹》、《同志间》、《万水千山》、《井冈山》,歌剧剧本《柯山红日》、《两个女红军》等。</div><div><br></div><div>陈其通将军是我军自己培养出来的艺术家,被誉为“红军戏剧家”。在他几十年的创作生涯中,创作的各类剧目多达百余个,获各类创作、导演奖28次。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br></div><div><br></div><div><br></div><div>▼以下内容来自中共中央宣传部“学习强国”学习平台</div> ▲新中国开国少将陈其通将军<div><br></div> ▲新中国开国少将陈其通将军长子陈嘉陡<div><br></div> <div><br></div><div>话剧《万水千山》是新中国第一部描述红军长征的文艺作品,它的编剧陈其通是一位16岁就参加革命的“红小鬼”,亲身经历了红四方面军千难万险的长征历程,才有了这部波澜壮阔的作品。然而不为人知的是,他的右手手指却因和敌人拼刺刀受伤而不能弯曲,就是这只手指不能弯曲的右手,用几十年的时间锤炼打磨这部《万水千山》,以及更多聚焦革命的作品。<br></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 ▼以下内容来自中共中央宣传部“学习强国”学习平台<div><br></div><div>■<b>《陈其通:“红小鬼”写就大史诗 全景再现长征万水千山》</b>(来源:《北京日报》)<br></div><div><br></div><div>□作者:牛春梅</div><div><br></div> 李有国、罗顺成、赵志方、李凤莲……听到这几个人的名字,有人或许不明所以,有人却会热血沸腾,热泪盈眶。他们是中国第一部全景式描绘长征的话剧艺术作品《万水千山》中的主人公,是千千万万参加长征的红军战士凝练在舞台上的形象。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长征胜利85周年,在这样的日子里,我们重温这部经典作品,也是在向千千万万牺牲在胜利路上的先辈们致敬。<br><div><br></div> ▲上世纪70年代复排的《万水千山》舞台照<div><br></div> <b>只上过一年私塾的编剧</b><br><br>原总政话剧团导演、演员陈嘉陡曾出演过话剧《万水千山》,同时也是该剧编剧兼导演、“将军戏剧家”陈其通的长子。父亲的这部作品,也是陈嘉陡一生最看重的艺术作品。<br><br>作为第一部全景式描绘长征的话剧艺术作品,《万水千山》可谓是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但陈嘉陡介绍说,其实父亲文化水平并不高,小时候只上过一年私塾。原来,陈其通出身于四川巴中县一个贫穷的雇农家庭,家里没有一分地,靠给别人种地过活。<div><br></div> ▲新中国开国少将陈其通将军<div><br></div> 当时在四川,贫苦人家的生活水深火热,不仅吃不饱穿不暖,军阀、地主、土匪、民团都对普通老百姓随意盘剥欺压。“在这种情况下,突然来了一支队伍,告诉你可以建设一个美好的、幸福的、人人平等的社会,这个社会叫社会主义社会,肯定人人就都踊跃参加。”陈嘉陡说,陈其通很早就走上了革命道路,1932年加入共青团,1933年正式成为一名党员时,还不到17岁,参加长征时被大家称作“红小鬼”。<br><br>但这个“红小鬼”的心思可不小,他跟随红四方面军“三过草地”,亲身经历了长征的千难万险,看到过无数战友倒在长征路上,心里一直想着要把这些都记录下来。长征胜利后来到延安,他先是写了一些活报剧和通讯报道,后来又用了一年多时间写出了话剧《艰苦历程两万五千里》,也就是第一版话剧《万水千山》。创作这样一部作品,对只上过一年私塾的陈其通来说并不容易,但他心里就是有一种按捺不住的激情,要把那些他亲身经历、亲眼看到、亲耳听到的可歌可泣的英雄们和伟大的长征历程记录下来。<br><br>因为这部作品规模很大,当时延安的剧团根本没有能力演出,第一版完成后并没有排演。后来陈其通又修改了很多次,直到1949年3月,他所在的沈阳部队政治部文工团首次公演该剧,当时叫做《铁流二万五千里》。受文工团规模所限,这一次舞台上的呈现也并不令陈其通满意。<br><br>这部剧真正意义上的首演是1954年6月在北京,由陈其通亲自组建的总政文工团话剧团演出。这个剧团集合了全国各地文工团中最具实力的话剧演员,包括他亲自招收的著名演员蓝马。当时的演出非常轰动,观众要想买到票都得带着铺盖卷连夜在剧场外排队。<br><br><b>那些身影久久挥散不去<br></b><br>在话剧《万水千山》第一场中,有一段和敌人拼刺刀的戏,非常惊险。陈嘉陡说,这个故事来自父亲的亲身经历。<br><br>在长征中的一场战斗里,陈其通把刺刀捅进敌人的肚子里还没拔出来,对方又有人向他刺过来,来不及躲开的他,就同时用右手抓住敌人的刺刀,左手抓住自己的枪管,两个人互相僵持着的时候,又来了一个敌人,情况万分危急时,幸亏一个战友赶过来,才救了他一命。就是因为这一次用手抓刺刀,让他右手受伤,四个手指头从此再无法弯曲。没有人能想到,他能用四个手指不能弯曲的右手写出那么多作品。<br><br>话剧《万水千山》中不仅有陈其通自己的故事,还有许多他听到和看到的人和事。指导员李有国是剧中主角,他的原型不是一个人而是很多人。剧中有一场戏是李有国在翻雪山前发烧了,如果坚持跟随部队,在恶劣的环境中很可能会死在雪山上。如果留在老乡家会安全很多,可这意味着脱离了革命队伍。最终,他还是决定跟着红军继续走,哪怕面对着的是死神。<br><br>“李有国身上集中着很多战友的故事和精神,他们宁可死也不能丢弃信仰,认为没有信仰活着也没什么意义。”陈嘉陡说,父亲跟他讲过许多长征路上的感人故事。陈其通在西路军时,有一次在战斗后的战场上,看到一个受伤的战士还活着,想把他抬走救治。可那位战士说:“你别救我了,带着我只能连累你们,留一把枪给我就行了,回头敌人打扫战场时,我还能再杀死一个敌人。”没有人知道这个战士的最后一颗子弹留给了谁,但他的形象在陈其通心中久久挥散不去。<br><br>话剧《万水千山》将笔触放在了普通的指导员、战士身上,他们出身贫苦,相信跟着共产党一定能够建立一个人人平等、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社会,他们甘愿为这个理想奉献生命。“信仰不仅仅是信不信的问题,更是相信了还能够为之行动,《万水千山》的主角就是一群为信仰而行动的人。”陈嘉陡说。<br><br><b>不能让观众觉得这是戏<br></b><br>“我记得很清楚,排练时蓝马距离我只有三四米远,但那种感觉一点不像是在演戏。”陈嘉陡小时候常跟着父亲去排练厅,至今还清晰地记得当时《万水千山》排练的情况。<br><br>陈嘉陡说,“真”是父亲在创作、执导《万水千山》时一以贯之的要求。这个戏与一般的戏不同,没有技巧性的开始、高潮、结尾,没有人物之间的矛盾不断变化、激化。<br><br>陈其通很喜欢苏联电影《夏伯阳》,那种真实、自然的感觉也体现在他的《万水千山》里。为了追求真实,当时选的演员都非常年轻,因为长征时战士们都是十八九岁,二十多岁当上军长、师长的也不少。在表演时,陈其通要求演员从内心到外形都要做到真实,“蓝马就有这个功力,他没有学过什么表演体系,但从内到外都是真的,没有话剧腔调和做派。”在陈嘉陡看来,就是这一批像蓝马一样经验丰富的演员,成就了《万水千山》高水平的演出。<br><div><br></div> ▲20世纪50年代《万水千山》舞台上的彝海结盟场景<div><br></div> 表演之外,陈其通对舞台细节也力求真实。陈嘉陡记得小时候看《万水千山》剧组制作舞台布景时,工作人员制作山石道具,不仅把表面喷绿,还把丝瓜染上颜色粘在上面模仿青苔的感觉。<br><br>坚持现实主义创作的同时,陈其通也不排斥其他新的技术和观念。很多人不知道,陈其通还组织研发了国内最早的无线麦克风。当时,陈其通看到朝鲜歌舞团来华演出时使用了无线麦克风,演员在表演中不必刻意提高声音也能让最后排的观众听清楚,更适合表达丰富真实的情感。为此,他研究开发了我们自己的无线麦克风。虽然当时的无线麦克风有钢笔那么大,后面有一段线,在舞台上几个话筒同时使用还会互相干扰,但他坚持在《万水千山》中使用。<br><br>对于新的表演观念,陈其通也会为我所用。1974年复排的《万水千山》在坚持现实主义的同时,也加入了表现主义的手法。比如“遵义会议”这场戏是非常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到了下一场“四渡赤水”,就用舞蹈来表现红军四渡赤水的过程,再下一场又是现实主义的表演。“父亲认为如果把现实主义和表现主义糅合到同一场戏中,会有一种不伦不类的感觉,而他不想让观众觉得自己是在看戏,希望大家觉得事儿是真的,情感也是真的。”<br><br>2011年,为庆祝建党九十周年,陈嘉陡作为导演将阔别舞台几十年的《万水千山》搬上舞台,并重走长征路进行巡演。在陈嘉陡看来,《万水千山》对今天的观众依然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它是在叩问:你有信仰吗?你能为信仰行动吗?<br><div><br></div> <div><b>时代寄语</b><br></div><div><br>信仰不仅仅是信不信的问题,更是相信了还能够为之行动,《万水千山》的主角就是一群为信仰而行动的人。——陈其通将军之子陈嘉陡<br><br>◎◎◎<br>原文链接 <a href="https://article.xuexi.cn/articles/index.html?art_id=9658440588110764057&amp;item_id=9658440588110764057&amp;study_style_id=feeds_default&amp;pid=&amp;ptype=-1&amp;source=share&amp;share_to=wx_single&amp;from=singlemessage"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请点此浏览</a><br></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 ▲新中国开国少将陈其通将军长子陈嘉陡<div><br></div><div><br></div><div><br></div>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新中国开国少将陈其通将军,16岁就参加了红军,被誉为“红军戏剧家”。他的钢铁意志和博大胸怀永远值得我们铭记与学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为了保家卫国,维护和平,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不朽!红军、八路军、新四军、志愿军、解放军都是在民族危亡、国家危难时刻诞生的,他们是一脉相承的,都是抗击外来侵略的中流砥柱、民族英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致敬先辈,丰碑永存!在新时代,我们要继续弘扬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砥砺奋进,永铸军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朱祖阳</b>(北京新四军研究会理事、北京新四军研究会二师分会副会长、北京新四军研究会《铁流》编委会编委、国家级科技专利发明人、中国海洋大学北京校友会1985级校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