爷爷的马车岁月

玉树芝兰

<p>  金秋十月,又到了乡下秋收的繁忙季节,此时我眼前又浮现出——爷爷挥动着鞭子赶着马车,一趟一趟从地里往生产队运送各种收割下的农作物……这是我从儿时至到今日一直定格在脑海里的记忆。</p><p> ——题记</p> <p>  爷爷是一个憨厚老实的庄稼汉,在辽南乡下一个不太起眼的屯子里,苦巴苦熬一辈子,没念过书,没见过世面,最远只去过城里的儿子家。大半生相守的就是那一间半土坯房,一个老伴,还有一辆破旧的马车。</p><p><br></p><p> 赶马车是爷爷一辈子的营生,马车也是他得力的工具,那时农业合作社还没散火,爷爷一年四季马不停蹄的在生产队上颠波劳碌着。在我脑子里铭刻的印迹就是:爷爷总是穿着一身黑衣黑裤,腿上缠着很高的绑带,腰间总爱扎个绳子,戴着一顶草帽,天凉了就换成了很旧的毡帽。小时候父亲每年都要把我送到乡下爷爷奶奶家住上一段。一年中,春秋两季是马车夫最忙最累的,春天,春耕播种,一车车往地里送粪、送肥料。秋天,是个收获的季节,自然少不了骡子和马车的功劳。每到这时,爷爷起早贪黑的干,每天日落才到家,进屋后第一件事是先在热坑头上躺一会伸伸腰歇息一会,然后才能吃饭。我最愿意秋天去奶奶家了,因为这个时候好吃的太多了!我的嘴基本就闲不住了。院子里枣树上满是熟了的红枣,又甜又脆,烤地瓜、烧花生、烤玉米……都是奶奶做饭时用灶坑柴火灰熏制的。每次都吃的我手上脸上黑乎乎的。而爷爷每天回家也不空手,我习惯去摸爷爷的两个大胯兜,一摸总有“干货",一把掏出来是地里烧熟的豆子,再一把掏出的是烧熟的带皮花生,又脆又香,别提有多好吃了!有时爷爷还会到池塘里摸几条泥鳅,给我们改善伙食。回家用大锅葱姜蒜一炖,最简单的做法,却能做出最鲜美的味道来。</p> <p>  冬天没什么农活了,人们可以猫冬了,可爷爷闲不着。去生产队里,用地里拉回的玉米杆,给马做冬天的饲料,还会去地里拾捡一些柴禾拉回家。数九寒冬,爷爷穿着厚厚的棉衣,披着羊皮大袄,腰间糸个草绳子,雪后的乡野,更是风卷着雪,天地一片白茫,让人辨不清东南西北,这些却难不倒爷爷,方圆十几里路爷爷闭着眼都知道。这时候的人们都会在家里围着火炉做手工活,沿途看不到人影,只有马车走过的痕迹。</p><p><br></p><p> 有时爷爷回来吃罢饭,坐在炕上歇息的时候,平时那严肃的脸,也绽开了笑容,凑到我跟前逗逗我,不会讲什么故事,就会冲我憨笑,高兴了,他也会用他那有力大手把我举得高高的。</p> <p>  爷爷的马车,是生活里最得力的助手。农忙时,拉肥料、运庄稼。农闲时,上地里拉柴、赶集购物、走亲访友,处处都有这辆马车的影子。我最喜欢坐爷爷的马车了,记得爷爷每次出车,只见他跨坐在车护栏上,一手拉着马缰绳,一手摇着马鞭子,甩出一阵阵脆响,马车便“哐啷哐啷”地奔驰起来,我的心也一颠一簸,满是自豪、欢快。</p><p><br></p><p> 村里人有急事,需要用车时,爷爷从不吝啬。只要打一声招呼,爷爷就赶着马车前去帮忙。记得一天半夜,我们突然被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惊醒。爷爷出门去看,原来是西街二大爷家的孩子肚子痛发高烧,急等着去医院。爷爷二话不说,立刻穿上衣服,套上马车连夜赶往镇医院。后来听说,是得的急性阑尾炎,去的很及时,再晚一点就穿孔了,多亏了爷爷这辆马车。</p> <p>  没过几年,我上学后再回乡下奶奶家,发现爷爷已苍老了许多,背也有些驼了,脸上下巴已长了不少白色胡须。也是六十多岁的人了!只见原来赶的马车,已变成了老牛车,这是生产队照顾爷爷年纪大给配备的。吃饭的家伙不能丢呀!也干不了别的,一辈子只会赶车。我坐在爷爷的老牛车上,慢悠悠的,再也找不到坐大马车那种兴奋快乐的感觉了。听爷爷曾讲过,他二十几岁正壮年时,是那时生产队里数一数二的好把式,赶的马车都比别人高一档,那是正经的骡子马车,到哪一站,趾高气昂,神气十足的,很是让人羡慕。一赶就是二十来年,随着年数增长,爷爷赶的马车也在变,由原来的大马变成小马,最后变成了老牛车。到了冬天,上了数岁的爷爷只能在生产队的场院上当个更夫,了度残生。父亲曾多次要接他们去城里住,爷爷都执意拒绝,可能是离不开那片故土吧。</p><p><br></p><p> 那一年爷爷68岁,在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突发急性脑溢血,父亲用单位派的车给爷爷拉到城里医院急救,住了四天院,最终没能挽回爷爷的性命,我的爷爷永远的离开了我们,长眠于那个一生最亲 、最熟悉,也最离不开的土地上。</p><p><br></p><p> 时至今日,每当我想起爷爷,心里仍一阵阵酸楚。我知道,爷爷恋恋不舍的,不仅是一份朴素的岁月荣光,还有那一生相濡以沫的乡邻乡土情。岁月漫长,纸张太短,难诉长情……</p> <p>图片:网络(鸣谢)</p><p>文字:玉树芝兰原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