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志愿军舅舅

郭东欣

<p>  舅舅是志愿军。孩提时代经常问母亲,让她讲讲舅舅在朝鲜的故事,母亲一句话“你舅不说,反正很苦。”小时候看完电影《奇袭》,《上甘岭》,总觉得舅舅当年也在上甘岭上战斗,也参加了奇袭白虎团的任务。甚至到了大学,也因舅舅是志愿军所以对抗美援朝的文献特别感兴趣。爱看朝鲜战争的书,喜欢相关战史资料,成了一种习惯,每每一看见抗美援朝的电视,脑海中总在勾画舅舅当年在朝鲜的情景。</p><p><br></p> <p>  小时候春节到舅舅家走亲戚,舅舅每次都是面带笑容、声音洪亮,“来了!”,因为自己腼腆从来不敢和舅舅说话。等大了参加工作,舅舅也老了,声音也不再洪亮,每次见舅舅就那一会儿,仍旧没问过舅舅打仗的事,反而和舅舅说话更客气。只好多问母亲,母亲说“你舅说了,打仗时你只管往前冲就妥了,也不知道怕。”别的再也问不出来。</p><p> 直到后来,舅舅给我的小厂看门,我才有机会和舅舅多次聊起朝鲜的往事。记得是我拿了一本关于志愿军180师的书给舅舅看,舅舅看完书触动很大,才说起了封尘几十年的故事。</p> <p>  舅舅家在洛阳孟津平乐镇新庄村,村子地处邙山岭上北望黄河,是洛阳北上山西的咽喉。外爷弟兄三个,祖上家境富裕,弟兄仨每人一所住宅,舅舅家的在最东边,是豫西标准的二进院子,临街的三间大房东边是大车门,进了二门是个三合院,东西各三间对厦(厢房),后面是三间上房,高屋台出前沿(带走廊),屋里院外全部蓝砖铺地,旧社会无疑是富家豪宅。没等解放外爷去世,所以家道中落,外婆一人撑家,地没卖,却被自家侄子“借去种了”,所谓“久占为业”,舅舅年小,一家人不敢吱声。不过世事难料,福兮祸所依,解放了西边两家地多成了地主,舅舅家的地被“抢”走倒成了中农。不过这是后话。</p><p> 舅舅的几个叔伯哥哥,在解放前还是“惦记”着舅家的好地,按母亲的说法外婆一直担心舅舅的人身安全,怕人家算计,因为舅舅的一个叔伯哥就是土匪。不过当年抗战时期八路军要来洛阳第一战区长官部汇报工作,必经新庄村过黄河,那位叔伯舅人家也积极抗战敢打敢杀日本🇯🇵人。</p><p> 对外婆来说,怕啥来啥。抗美援朝战争爆发了,舅舅也成了大小伙。征兵开始,王家一大家子弟兄五个,总得出个人吧?五一年舅舅十七,王家弟兄五个开会抓阄,谁抓到谁去,能不能回来就看个人造化。结果大哥发话“天义(舅舅大名),你最小,哥们让着你,你先抓。”舅舅明白这就是坑,但也没办法,人家人多势大!舅舅第一个抓,当哥的急忙说“打开看看!”,纸条打开上面写着“”去”!“天义呀,你可别怪哥们,都是你运气不好。”</p><p> 几十年后,舅舅把埋在心底的话说了出来,“那五个纸蛋,都写的是去,咱惹不起人家。”</p> <p>  外婆只能忍气吞声,但方寸不乱。能做的就是抓紧给舅舅成婚,给王家一个希冀,也算是给舅舅一个安慰吧。现在想来当年妗子(舅妈)很伟大,明知朝鲜战争的险恶却依然嫁给了即将赶赴战场的舅舅,新婚三天之后舅舅从军,两人就此分别。大人从没给晚辈讲过当年那情景,是“心像黄连脸在笑”?!悲壮的以至于全家人从不提及。</p><p> 舅舅先在洛阳暂七团训练学习六个月 ,三个月政治,三个月军事。五一年十月从安东入朝,步行一个月到三八线。部队番号二十兵团,六十七军二百师五九八团。入朝时,恰逢朝鲜百年不遇洪水,按兵团司令的回忆录,部队是在洪水中行军,在硝烟中接防。舅舅是一营通迅兵战士,按舅舅的回忆是炮兵,可想而知在洪水中将大炮的零件身背肩扛运到三八线,是何等艰辛。后来姨妈说“你舅舅的肺结核就是推大炮落下的。你舅才十七还是个孩子。”</p><p> <span style="color: rgb(31, 31, 31);"> 67军是参加抗美援朝的志愿军27个军之一,虽然入朝晚一些,但是在粉碎美军“夏季攻势”“秋季攻势”、金城战役中大显身手,曾创造了3天歼敌数量1.7万的记录,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是唯一的。在</span>金城防预战中,美军飞机大炮攻势凌厉,舅舅所在的一营打的十分惨烈,其中三连一天打退敌人二十二次冲锋,毙伤敌人600多人。五九八团所属的七连阵地几经易手,直至战斗至最后一人,战役惨烈程度可想而知。幸运的是舅舅毫发无损。</p><p> 后来的上甘岭战役,听舅舅说原先是说他们部队参战,最后成了预备队。</p><p> 舅舅和其它志愿军前辈一样从来没讲过残酷的战斗细节,母亲理解“你舅从不说战场上有多苦,但就是心疼孩子,不让孩子们当兵。”</p><p> </p> <p><span style="color: rgb(31, 31, 31);">  前些年,舅舅家二哥从北京回来,领舅舅去导弹院参观了导弹总装生产线,回来后我问舅舅怎么样?舅舅很是兴奋:“真先进,进去还要换衣服。那时候要是咱也有这武器,那可妥了!”,我知道人家能让舅舅这位老人参观保密生产线,也是对志愿军老前辈的一种敬意。不过由此舅舅说起了朝鲜战场上,美国人的精准打击。</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31, 31, 31);"> 朝鲜战场上美国人占据绝对空中优势,他们的侦察机几乎天天都在天上挂着,只要哪有烟冒起,没几分钟炮弹准打过来,快的你反应不过来。舅舅他们炮兵住在猫耳洞里,三五个人一个小洞,在朝鲜三年和衣而卧,三人轮换伸腿睡觉。为了防空,猫耳洞挖在山的背面,人出来活动可以,但绝对不能生火烧饭,一但有烟雾就会召来轰炸。所以,炒面才是志愿军生存立足的根本,当年提出炒面当干粮的后勤部长太伟大了!。 </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31, 31, 31);"> 舅舅他们排有两位战士想喝口热水,就在猫耳洞不远二十几米处生火烧水,刚把火🔥生着,被排长看见,排长急忙跑过去生气地骂到“你们不要命了!!”顺势起脚把🔥火堆给踢了,排长刚回到猫耳洞,敌人炮弹来了,大家回头看那两位战士已经倒在了血泊里。舅舅说敌人的炮弹打得真准,人家武器好。</span></p> <p> 1953年3月27号停战,舅舅同年11月回国在青岛即墨县驻防,任炮兵连九班班长。由于舅舅有初中文化,加上工作踏实,1954年5月经层层选拔,被团里选中去军校学习。但舅舅最担心的事还是发生了,由于长年睡猫耳洞回国后又刻苦训练,积劳过度,舅舅开始轻微咳嗽。舅舅担心身体有病上不了军校,所以起初不敢吱声,隐瞒着忍着,想着咳嗽两天就好了。谁知到后来咳嗽越来越厉害,直到吐血被送进潍坊陆军89医院,被诊断为肺结核,经过十个月治疗身体康复,却错过了上军校机会,第二年六月复员回乡务农。回家后,舅舅一直身体很好,无论多重的农活,如何劳累从没在患过肺病。一提起此事舅舅无不遗憾,晚辈无不替舅舅惋惜。</p> <p>  舅舅有个大姐早已出门,底下还有三个弟妹,家庭负担很重,三年自然灾害时期为一家姊妹能吃饱饭,1961年远走新疆,在哈密钢厂上班。两年后内地经济形势好转,舅舅重新回乡务农照顾一家老小。</p><p> 母亲很心疼舅舅,经常给我们讲舅舅从新疆回来时给她这个上初中的小妹买了只钢笔。我在家爱翻箱倒柜,找到小时候戴的虎头帽,帽子上的银饰、小铃铛很精致好看,我问母亲,这是谁戴的?母亲总是幸福地说“是你舅给你买的,还有银行圈,(儿童脖子上戴的银圈圈)”。手腕上也有两个。母亲经常说“你舅对我可好了!”在母亲心中,舅舅是心疼呵护她的大哥。所以,无论我考上大学,工作当了科长,家里的喜事母亲第一个告诉的是舅舅。从上大学离开家乡的那一天,每次放假回家,第二天母亲给我的安排永远是去看舅舅!</p><p><br></p> <p>  舅舅年轻时,高个子身体健硕,辛勤劳作,不知疲倦,在我们心中是硬汉子!小时候我们不懂事,正月初二跟母亲去舅家我们叫串亲戚,舅家的饺子馅全是白萝卜,烩菜也是白萝卜炖粉条白菜,清汤寡水,每年都跟母亲抱怨舅家的饭不好吃。等长大了慢慢明白,怨不得舅舅妗子仔细。舅家在邙山岭上,没有水浇地,基本靠天吃饭,五个男孩子那年月能吃饱就不错了。舅舅一直是生产队长,苦力没少出,洋罪没少受,就是富裕不了。改革开放后,先是给民兵食堂做过饭,后来和别人合伙办了个砖厂,最后也经营不善不欢而散。后来舅舅给生产队看机井,住在荒山野岭的机井房里,起初每月30元钱。我放假回家,母亲带我去地里看舅舅,舅舅在机井房周围种了不少蔬菜,虽然条件艰苦但比起朝鲜那是强多了,也算是悠然自乐。舅舅确实负担重,给五个男孩子盖房子🏠娶媳妇结婚都要银子说话,难为舅舅了!</p><p> 舅舅为人正直,人缘很好,还打得一手好算盘,账目清晰,在周围是受人尊敬的老人。</p> <p>  舅舅一生坎坷,能一次次从打击中走过来也令晚辈敬佩。当年没上成军校确实遗憾,但仕途毕竟是身外之物,对于从朝鲜血与火洗礼出来的军人来说能想得开,但失去亲人的痛却是绕不开。 </p><p> 文革武斗时,小舅高中三年级。由于小舅聪明好学,尽管在农村放学后放养喂猪干农活,没有学习时间,按母亲的话说“你小舅是过目不忘,没见学习,一考试就是第一!”在洛一高全校考试没出过前三名,可惜在召开批斗大会时擦枪走火,不幸打在主席台上主持会议的小舅头上,小舅当场“牺牲”。安葬小舅时,洛阳各个中学的同学来为其送葬,听大人们讲那场面感天动地。舅舅按当地风俗把二哥过记给小舅,二哥为小舅打幡,此事对舅舅外婆一家真是天塌了!后来小舅的同学,恢复高考后都陆续考上了大学,认识我的就说“你小舅要活着一定上清华,那才是人才!”谁心不痛?!</p><p> 九二年48岁的母亲因病突然去世,对舅舅的打击同样严重,我没见舅舅流泪,但我知道舅舅经常让表哥表弟们到母亲的坟头看看,生怕墓穴出问题。我知道舅舅不忘挂念自己的妹妹,心在流泪。</p><p> 九十年代舅舅就有了轻微帕金森症,嘴唇、手不时抖动。可天不遂愿,老天爷不长眼。前些年舅舅的老三儿子在工厂上班被严重烧伤,舅舅看着躺在急救箱被烧变形的儿子,那心难受的实在受不了了,回来跟我说:“孩子啊,你现河哥撑不住了呀,抢救着多疼呀……这回死了赔几十万也算有本事了呀……”舅舅哭了,我也跟着哭。老天爷呀,为啥拿白发人送黑发人来折磨近八十岁的舅舅啊!</p> <p>  今年舅舅八十七岁高寿,当年志愿军练就的坚韧性格伴随老人家风风雨雨几十年,如今身体硬朗,思维清晰,在院子里自己种菜做饭,就是耳朵稍微有点背,每天早上坚持到村头锻炼身体,多年从不间断。只是一见到我们这几个外甥外甥女,拉着手就高兴的眼含热泪。</p><p> 志愿军舅舅是国家的财富,也是我们晚辈福分。衷心祝愿舅舅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并以此纪念抗美援朝战争胜利七十周年,向舅舅的战友们致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