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游广富林

<p>金秋十月,秋高气爽,广富林遗址寻根, 民间有云:“十年上海看浦东,百年上海看浦西,千年上海看 松江 。”6000年人脉繁衍的历史,著就了一部“ 上海之根”的雄浑史书。广富林遗址位于松江广富林路以北和银河路以南。</p> <p>先去隔壁的广富林郊野公园从7号门进去,往遗址公园隔河方向走,公园里秋熟的迹象已经跃然眼前,路边稻谷田黄灿灿一片</p> <p>隔河相望遗址公园的广富林合掌度假村总建筑面约4万平方米,未来将做为温泉度假村及办公、会议中心。</p> <p>对面的遗址公园里面的民俗文化活动区</p> <p>公园的最西南角,沿着辰山塘,这里有两个景点,御舫和御赐桥。</p> <p>御赐桥</p> <p>御船</p> <p>越过御赐桥,就可进入遗址公园。广富林遗址公园占地1600亩,13万平方米的水域中,各类功能建筑星罗棋布。</p> <p>朱雀门</p> <p>正对朱雀门的是金钟台。圆顶的凉亭里悬挂着一口铜钟。朱雀门和金钟台组成了第一个粗犷雄浑、古色古香的景区。</p> <p>五孔红石桥为“相府桥”,桥后建筑为宰相府(华亭及第酒店)</p> <p>一幢幢徽派的小别墅,十分精致、漂亮。</p> <p>广富林里的青砖浮雕是广富林景致的一大特色,不仅有特大的气势宏大的富林壁照的浮雕,也有小巧玲珑的窗棂壁雕。壁雕的内容大多是古代传统遗留下的脍炙人口的经典故。</p> <p>集贤坊是一座红漆髹成的木石牌坊,牌坊古色古香,气派恢宏高大、具有典型的仿古的复檐层叠似的斗拱雀卯榫结构牌坊。 广富林人杰地灵,明清二朝共出进士21人,举人19人,众多贤才入仕为官,这其中有的既是朝中高官又是著名学者。由此广富林也被冠为“集贤镇”、”集贤乡“。集贤坊原名”双进士坊“,明正德年间,官府为表彰曹时和、曹时中二兄弟双双中进士,而建造了”双进士坊“。后原坊毁于战火,重修后才改为”集贤坊“。代表广富林名人辈出,贤士荟萃的辉煌历史。</p> <p>广富林遗址公园东面儒道佛文化展示区内“禅院桥”。</p> <p>一条小河,三座院桥将景区分成两个区域,桥的南面是广场和富林台,桥的北面是知也禅寺、富林塔和三元宫一字排开。知也禅寺,晚唐年间,由洛阳云游至此的高僧大致和尚,迷恋于九峰叠翠的美景,经十年辛苦化缘,建成了此庙,内有大雄宝殿,文殊院。</p> <p>富林塔:仿唐风格的四方三层木塔,居于知也禅寺和三元宫正中,不属于佛寺和道观,而是一道独立的风景,是广富林文化遗址中的最高建筑。</p> <p>富林塔门前池水清澈,四壁古松围绕、地面石板平坦、塔影倒印水池,美不胜收。</p> <p>三元宫(尧舜禹纪念馆),供奉尧、舜、禹(天地水三官),为的是保佑广富林风调雨顺,丰衣足食。三元宫属于仿宋代的建筑,屋顶飞檐斗角,常听老人提起“三官堂”,才知道三官堂就是三元宫,是道教创立时最早的信仰之一。古时三元宫没有门,经常接济无家可归的穷人,深受百姓崇拜。</p> <p>“儒道佛文化展示区”的东侧就是广富林遗址文化展示馆,两个精品景点的交集区,是游客最集中的地方。</p> <p>广富林文化展示馆。这座建在水下的展示馆是广富林遗址公园 最有特色的建筑。 他为了保留地下开采出来文物完整及湿度,故建造在富林湖水下11米的深处。</p> <p>文化展示馆大厅的架构设计成一个鱼篓形状,屋顶和墙壁全部是玻璃。光照很充足,不需要人工灯光,绿色环保,而且鱼篓的造型寓意广富林的先民是以捕鱼为生的。设计的理念非常的精妙。</p> <p>早在6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松江 的原住民在今天的广富林一带繁衍生息,渔猎耕作。至4000年前,来自黄河流域最早的一批移民来到这里,与原住民共同创造了“广富林文化”,上海的根系由此繁密起来。</p> <p>整个展馆设在水下,工程浩大。沿梯进入地下,前厅很宽敞,用水泥装饰的老树桩, 错根盘节,寓意着广富林遗址的年代久远。</p> <p>据介绍从1959年第一次被发现以来,已经有过多次发掘。2008年广富林地块的建设规划由方松街道和新城公司负责,项目名称也几易其名,最后定为“广富林文化遗址公园”。</p> <p>开采区栩栩如生的再现了当年开采的情形。初入时还以为这些人是参观的游客,走到近旁才发现是真人大小的蜡像。 1958年,当地村民在开河时发现了广富林古文化遗址,之后共进行过四次考古发掘。 第一次是1961年9月,经考定,广富林文化遗址早于马桥遗址,又略晚于崧泽文化遗址中层,为良渚文化遗存。1999年至2001年,相继展开了第二次、第三次发掘考古工作。在第二次发掘中,发现了大型汉代建筑构件;同时发现一件呈屏风状的竹木框苇编物,一说是汉代屏风,又疑是汉代宫殿建筑中的灵柩。第三次发掘中,除继续发现良渚文化遗存外,还于1号区域出土了一批不同于良渚文化特征的新器物,称“广富林遗存”,后取其文化特征的内在属性,定名为“广富林文化”。2012年2月开始,上海有史以来发掘面积最大,参与单位最多的考古发掘工作在此全面铺开,至今已经发现灰坑近500个,灰沟40条,水井240只,房址4座,良渚文化墓地4处,涵盖了新石器时代、周代、汉代、宋元、明清等诸多历史时期。这样的历史遗迹,对于上海这样一个缺少历史根基的城市来说,其历史价值、社会效益以及经济意义都是十分重大的。</p> <p>博物馆里面整个展区分为发掘现场,远古印记,海边遗址,崧泽文化、良渚文化、古城春秋,海滨沪读,广富林文化,先民生活,介绍我们原住民日常生活习性等,云间纪事,松江火车站,海上传奇等民国时期的景象</p> <p>重新走到地面看这绵延一公里的水下建筑露出深红色的屋顶,就像水中的金字塔。非常壮观震撼。它的外部形象由三组漂浮在水面上的大型坡屋顶组成。双面屋顶和圆顶建筑的形式灵感来源于新石器时代先民的房子,外立面的细节融入了中国唐宋以后形成的传统古建筑的特征。</p> <p>朵云书院</p> <p>朵云书院的来头不小,据上海松江介绍,其建筑是保存完好的“明代高房”,面积1600平方米,中轴对称,面阔三间,中为厅堂,两侧为室。景观庭院“水云乡”中有一朵“漂浮的云”,似飞欲飞,似囚未囚,应和了松江府古代的别名“云间”。</p> <p>一条大道南北向牌楼大门,北端的写着“云蒸霞蔚”。云蒸霞蔚:像云雾彩霞升腾聚集起来一样。形容繁盛艳丽。</p> <p>南边的牌楼大门:“芝英云气”。“芝英云气之,巧未损松铅。”</p> <p>爬山虎缀满禅寺红色的墙头</p> <p>广富林文化展示馆北面有一块巨大的浮雕照壁,记载着广富林和松江有史以来的重要人物和事件,展现的是当年广富林“归舟泝横浦,点点十幅蒲”的盛世场景。</p> <p>在其周围有许多粉墙黛瓦的徽派院落,由徽派古建筑整体搬迁、改造而来,风格雅致。</p> <p>骨针广场</p> <p>广富林遗址核心保护区</p> <p>广富林文化遗址考古研究展示馆</p> <p>各类文物</p> <p>公园西面的“古窑展示馆”</p> <p>天牛桥、柱</p> <p>走近合掌度假村</p> <p>经良渚文化和中原文化渗透融合,碰撞出了广富林合掌村独特的建筑风格,人字形屋面创造性的采用陶土板,取代了传统的稻草屋面,大气漂亮。</p> <p>官塘桥</p><p>越过官塘桥又可以回到郊野公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