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时。2020年10月28日上午,麓台文化研究会在潍城区教体局优秀传统文化名师工作室召开纪念尹增昌同志先进事迹座谈会。 </p><p> 出席会议的有中国楹联学会常务理事、山东省楹联艺术家协会常务副会长、潍坊市潍城区诗词楹联学会会长、麓台文化研究会会长陈宝玉,潍城区诗词楹联学会原副会长王谦一、于志超、张冠军,潍城区诗词楹联学会、麓台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王乃森、王丰邦、刘思成、武福河、张玉欣,业务副会长陈延云、崔英智、武法聪、王存胜、陈军,学会办公室主任韩杰华,副秘书长许东方,诗联骨干于明华、王克华,潍城区教体局优秀传统文化名师工作室主持人、麓台文化研究会文史组组长孙波共19人。</p> <p> 座谈会由陈宝玉同志主持。</p><p> 首先,陈宝玉同志做题为《党的好书记,人民的好干部——尹增昌同志》事迹介绍。</p> <p> 陈宝玉同志用自己的亲闻、亲见、亲历介绍了尹增昌同志。</p><p> 尹增昌同志系1975-1981年望留公社党委书记。1974年,尹增昌同志以县委工作大队长的身份驻点望留公社,1975年接任党委书记。</p><p> 陈宝玉说:“每当提到焦裕禄,我马上想起尹书记这样的好干部;每当提起撸起袖子加油干,我就想到尹书记撸着袖子在大寨田、万亩方!”</p><p> 一是抓好各村的班子建设,敢于斗争,敢于碰硬。大张旗鼓地治理各种乱象,开展理整”劈扎子头”。经过一个阶段的努力,全社几十个村社,全部恢复了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理顺了各种关系,为整个公社的发展奠定了组织和群众基础。</p><p> 二是改天换地,冲破制约农村发展小农经济意识,彻底解决土地小块耕种,旱不能浇,涝不能排,靠天吃饭旧的耕种模式。借力全国农业学大寨运动,全公社统一调整土地,形成沟、路、渠配套的万亩方、大寨田。</p><p> 全社上下,男女老少齐上陣,不管刮风下雨,不论黑夜白天奋战万亩方、大寨田。他骑着自行车,天天奔波在田间地头转遍每个万亩方,夜上一直很晚才回指挥部。雨天,他是逆行者,他披着雨衣,撸起裤腿,到坡里察看雨水的流向,了解积水的状况。他吃饭没时间,没定所,走到那里随便吃上一点,赶不上吃饭点,饿着肚子继续工作。他曾夜上十点多钟没吃晚上饭,到村里,在老百姓家十一点吃顿晚饭。他曾深夜到指挥部找吃的,没有办法,我跑到家里,拿了一瓢面,做了一锅面疙瘩给他吃。</p><p> “说了算,定了干,天大困难也不变”,是尹书记工作作的充分体现。“老尹老尹不肯打盹”是老百姓对尹书记不分昼夜连续奋战的朴素赞美。“干到腊月二十九,吃了水饺就下手”,是尹书记工作壮态的真实写照。</p><p> 在万亩方大寨田的建设中,他提出了“沟,路,渠配套;总渠,支渠,毛渠相连”“埂直如线,地平如镜,一寸水棵棵到”的要求。在治理农村歪风斜气斗争中,尹书记提出“扎子不劈,老百姓不安”“干部不正,班子不硬”等口号。</p><p> 尹书记这些七十年代的口号和他的工作实践,与当前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学习焦裕禄的精神,要撸起袖子加油干等要求,是多么的吻合。</p> <p> 三是,大力兴修水利,彻底改变农村靠天吃饭的状态,是尹书记坚定不移的信念。他提出“一眼好机井,就是一片好庄稼”“庄稼一枝花,全凭水当家”。当时,他提出了搞好望留水利的三条途径。1,利用白浪河水库水源,北部平原靠自流灌溉。南部山区兴修水渠,提水灌溉。2,在白浪河水库水源不足的情况下,整个公社形成寻找地下水源,大打机井的热潮,在近两年的时间里,基夲上达到每一块地方一眼机井的要求,解决了农村天旱无收,从历史上从来没法解决的问题。3,在南部丘陵地区,提倡兴修大口井,利用大口井集水较多的特点,闲时雨时集水,旱时使用,较好的能决了因地下无水,沒法打机井的问题。万亩方形成后,浇地的问题解决了,望留公社的生产条件得到了根本性的解决,老百姓的吃饭问题有了保障。吃水不忘打井人,尹书记一心为了望留人民过上好日子的思想和作风,牢牢的植根于老百姓的心中。</p><p> 四是,他关心群众的疫苦,急群众所急,帮老百姓所急,时刻把老百姓的事情挂在心上。在他上任的前两年,正逢秋涝。当时农村大面积的种植红薯,深秋时节正值晒红薯干的时候,秋雨连连不断。地里白茫茫的红薯干一片接一片。在当时那个年代,红薯干是老百姓大半年的口粮。看到这不停的连阴雨,老百姓心急火燎。望留党委一班人看在眼里,急在心中,分工到各片各村,与老百姓一起研究抢救的办法和措施。尹书记冒着绵绵细雨,到田间察看红薯干的霉变情况。提出了先急后缓的抢救方案,采取一切措施,首先把即将晒干,遇到雨水容易腐烂的红薯干。他同村干部和村民,共同研究办法,采取用线挂,用炕凉,用烤烟的屋烘,千方百计把到嘴边的口粮抢回来。</p> <p> 五是,他讲究科学种田,发动群众沤制农家肥,推广稭杆入田,兴办磷肥厂。他大胆进行农科实验,亲自指青储饲料,利用地瓜秧头育苗,解决春季地瓜苗急需问题。七五年冬季,山东省省长、中共山东省委第一书记兼山东省革命委员会主任白如冰同志,亲自带领考察组到望留公社进行参观。</p> <p> 六是,他注重加强农村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着力解决散班子、懒班子、滑班子的问题。重点选拔培养一把手。他善于树立典型,发挥典型引路的作用。先后树立了马家村的老书记马瑞琪,小圩河村的老黄牛支书陈洪祥,二甲王村老书记王宝珍等一批几十年如一日,忠心耿耿为党工作的老书记。他注意年轻干部的培养,让他们脱颖而出,武家村的书记武法述,小圩河村的书记朱风英,狼埠村的书记王守学,庄头村的书记楊继臣等。</p><p> 七是,他带领党委一班子,形成坚强的战斗堡垒,培养和锤炼了一大批年轻有为,敢打敢拼的干部队伍。经他培养走出去的干部有,曾经是生产小队长的年轻共产党员高俊才,成为国家发改委农经司长。交通员出身,在他身边一步步成长起来的花兆贤同志,成为潍坊常人大副主任。同样也是在他身边成长起来的王善春、王新伟、高忠德、刘朋善、刘宝福等,都在各级党政机关,单位担任重要领导职务。</p><p> 八是,他在工作上严格要求,在生活上体贴如微。心里装着百姓,装着他人,唯独没有自己。他一心扑在工作上,全心身关注望留公社的发展,但对家庭对子女没有尽到应有的责任。妻子拉着四个孩子含辛茹苦,有时因为家里缺粮缺煤找到机关。他长时间靠公社,他家在寒亭,县里开会,他很少提前回家,经常是忙到开会的那天早上赶到会埸。孩子们想他时,都是利用周日到公社,到生产指挥部見上一面。因此孩子们说,爸爸是一个称职的书记,是一个没尽到责任的爸爸。但对身边人的工作安排,对象的调动,交通工具的配备,甚至在路上碰到群众有困难,都帮着用车送回家。</p><p> 尹书记在望留的五年,是为望留人民奉献的五年,他同党委一班人,彻底改变了自古以来的旧面貌,至今依然留存着他留下的痕迹和脚印。他离开望留整整四十年,但人民没有忘记他,既使是从没見过他的小孩,都知道曾经有个大老尹。老尹老尹,不肯打盹己经成为人民的口头惮。一眼好机井,就是一片好庄稼,己经文化为一个好书记,就是一个好村庄。尹书记己经离开了我们,但他撸着裤腿,手挽雨衣的高大形象,依然在我们的面前。他那说了算,定了干,天大困难也不变的坚强信念和干事创业的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p> <p> 其次,潍城区诗词楹联学会、麓台文研究会常务副会长王乃森同志作补充发言。</p> <p> 最后,陈宝玉同志总结,布置了撰文、写联、绘画等具体工作任务,用一个星期的时间完成。</p> <p> 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陈宝玉同志的报告,怀着对尹书记的深情厚谊,字字揪心、句句感人,让人听后无不眼热心酸。今天的会议,是一场生动地好党的好书记、人民的好干部的事迹报告会,从尹增昌同志身上,感受到了一位老党员担当作为的博大情怀,看到了一位老党员热爱人民、艰苦创业的崇高精神,是我们学习的榜样!</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编 辑:孙 波 武福河 张玉欣</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制 作:孙 波 </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撰 联:王丰邦 </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签 发:陈宝玉</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潍坊麓台文化研究会</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2020年10月28日 </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