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帖展过后的思考与讨论,文/杨植野

观物观我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font-size: 20px;">  毋庸置疑,连云区第四届临帖展,是连云区书法界最高规格的一个临摹性展览。日前,连云区第四届临帖作品展览,经过初评、复评、终评评审工作已经圆满结束。尤其本届临帖展作品,足以值得好好赏读。</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font-size: 20px;"> 在我看来,本届临帖展比以往几届又有了很大提高,不论是获奖数量,还是入展质量,都是前所未有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font-size: 20px;"> 我作为本届临帖展初评 终评评审和观察员,在对待每一幅作品时,我都会仔细观赏,甚至在一幅作品前站立许久,想一想作者是临写的那一位古人碑帖,怎么写出来的,笔势是怎样的,会在手中笔画一下,观察一下整幅作品的布局,看看每一行的变化,笔画有粗有细,笔力有轻有重,空间有疏有密,墨汁有浓有淡等等。由此在我自己的心中,书法当如庖丁解牛,由技而进乎道。“书者,心画也。”书法,说到底是书法者精神的自我观照和表达。古人将书写从实用中独立出来,成为表达心灵的载体,从而使书法成为文人墨客的心灵化生活方式。尤其在当今浮躁的现实社会中,潜心书法,并为之如痴如醉,使书法成为精神的一片自由天地,这大概就是每一个书法者平心静气于书法的理由。</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font-size: 20px;"> 道理很简单,学习书法不仅要学习传统技法,更重要的是学习古人的书法创作思想意识,一定要有明显的传承,古人经典的元素要占有更大的比例,要占七八成以上,自己的东西多古人的东西少,那就坏了。因为中国汉字是创作书法的基础,当代书法审美标准就是在古代标准的基础上创造出与古人不同的现代感,即在传统的基础上创新,更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突破传统“字”的观念,以整体形式构成的意识改造传统的形式,这一点显得非常重要。首先,每一个书法者必须要弄懂中国书法的优秀传统博大精深,代有杰创,从古至今是一个环环相扣并未中断的连贯运动的历史过程。其二,史上的精品无不渊源有自、风格特立、格调高尚、技巧高超,这些都为我们提供了继往开来、笃学新创的一系列典范例证,的确是一面最好的镜子。其三,“古不乖时,今不同弊”,事实上仍是当下学习与创作中必须高度重视并亟需更好解决的问题。一旦有了这个基础,再去学习临创就会事半功倍。当然此中的关键,是研究、发掘、借鉴、活用古代优秀传统时应持的科学态度与当代立场,以及预流而不逐流,清醒地判断今人是非,保持独立的批判精神。概括起来,人文精神内涵与形式技法本是不可割裂的统一体。不管你学习那一种碑帖,你都得在技法层面,投以巨大的劳动。只有冥思苦索,乃是心智的激活,只有以饱满的激情进行系统艺术语境的提纯,乃是心气的释放。</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font-size: 20px;"> 一个好的书法者,就是要善于神游于天地之间,与古人尽情对话。如果一味地继承没有创新,哪怕写得再好,那也只不过是书奴。倘若没有继承地创新,那么无疑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有句话说的好,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对于那些不踏踏实实写字爱走捷径的人,动不动就创新,而忽略了继承这一重要内容,这一点也是不可取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font-size: 20px;"> 展览期间,我也酝酿很久,建议在下一届临帖展评审中,能不能对获奖者,不但要有一幅临摹作品,还要拿出一幅创作作品,经过两幅作品的比较,更能观赏到书写者对临创在笔法上的把控能力,然后再面对临创作品,用文字描述一段临创体会,或者说是感言,同时发表在连云区书协群里,供大家相互学习交流,共同进步。如果没有这样一种心眼去审视,做的再多恐怕也是盲目的。所以我们审视问题的眼光也应该相应地打开,这一点又非常关键。</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font-size: 20px;"> 还有,就是建议大家要熟读书法史,通过遍览古代经典作品,才能真正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对于什么是书法艺术才会有一个比较正确的认识,多读书,会对学习书法有很大的帮助。宋代黄庭坚说“士大夫处世可以百为,唯不可俗”,如何去俗,就是要多读书,提高自己的学养和内涵。其实,书法到了一定时候,写的就是思想,是气质,是情绪,是一种精神和人格修养的表达,这也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宏观方面还可以读更多的东西,读那个时代的历史。比如我们写宋代刻帖,知道不知道宋代刻帖的历史?知道不知道某一个书家的历史、习性?</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font-size: 20px;"> 回想一下,连云区临帖展已经走过了八个年头,如何推出“精品”,我们只是在讨论,但最终推出的是否是真正代表我们连云区书协当下临创最高水 平的“精品”,作为我不敢说。我只认为是尚好的佳作。因为真正检验我们连云区书协临创作品水平的高低,最终还是要通过一些国家和省市级的投稿,还是要提倡大家积极参赛,这也是我们应当思考和探索的问题。事实上,这种思考也许会促使我们对书法临创有着更为深刻的理解。鉴此,我觉得还是应该回到本体来思考,因为高度决定视野。</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font-size: 20px;"> 前段时间,我一直都在顾老工作室临帖创作,一起学习,一起交流,一起分享书法带给我们的那份快乐。</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font-size: 20px;"> 也许很多书法人与我有同感,总会在一个阶段里,仿佛灵感的到来,让你冲动不已。所以很快进入状态,及时捕捉灵感,即刻创作出自己想要的东西,所以自我感觉良好。说起来,我也算是个很注重文化学养、经过了长期的艺术磨砺的书者,而不是一个急于追求时下功利的速成者。在学习书法道路上,我努力让自己沉得住气,这样才会工心文细,使书风更趋向于散发着高古气质的书法作品。其实,我选择低调,就是有颗归心,返璞归真,归于生活,归于自然,归于艺术,并由此得到了更深的彻悟。</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font-size: 20px;"> 有人说,看我的隶书线条,不事矫饰奢华,而是追求平实质朴,厚道大气。可我觉得,几至简、拙,而这种简、拙不是书法技巧技法的匮乏,而是书者内心和思想的一种倾诉。当然也是一个渐渐的过程,而对于书法艺术的经营渐入真趣,溯向本源。使作品的表现,更能够让观者了悟我的心性世界。说实话,我对书法的理解乃至对艺术这个更庞大体系的理解,并不亚于在我身边的那些书法同道。因为我喜欢探索,让自己始终保持书法传统功夫深厚,创新意识强烈。以临摹为例,无论临经典,还是临民间,结体宽博开张、自我意识突出是我的书写特点,也是我一以贯之的东西。 我始终告诫自己,学习书法一定要以当代人意识解读古人,跟他们平等对话,然后进一步发挥,推陈出新,这也是我多年来学习书法的点滴经验。孔子讲“述而不作”,强调在阐述前人成果时表达自己的观点。“心既伫之,随意落笔,皆得自然,备其古雅”,正因如此,其书法风貌才会古朴,而又看不出拘泥古法的痕迹。</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font-size: 20px;"> 归根结底,一幅好的书法作品,往往会通过和谐统一的章法、浓淡谐调的墨色、匀称俊美的结构、遒劲生动的笔力来焕发起高雅的情趣,彰显美学意味的艺术渲染力。对此,我向往不已。然而,每每陈纸抚案,多有笔尽意未及之惑。继而旁试他法,或雅或俗,或正或野,唯利实现书法作品的视觉冲击和意境渲染,我皆受为所用。这也许应了法无定法,艺无止境的真谛。</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font-size: 20px;">——庚子十月二十八日写于耕耘草堂</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