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游巫峡是中部户外•豫见巫山户外旅游文化节 的第一项活动。巫峡自巫山县城东大宁河起,至巴东县官渡口止,全长46公里,有大峡之称。 巫峡 以幽深秀丽著称。整个峡区奇峰突兀,怪石嶙峋,峭壁屏列,绵延不断,是三峡中最可观的一段,宛如一条迂回曲折的画廊,充满诗情书意。巫峡峡长千谷深,迂回曲折,奇峰嵯峨连绵,烟云氤氲缭绕,景色清幽之极,如一条美不胜收千奇百怪的画廊。 群峰如屏,船行峡中,时而大山当前,石塞疑无路;忽又峰回路转,云开别有天,巫峡又如一条迂回曲折的过道。 巫峡两岸群峰,它们各具特色。“放舟下巫峡,心在十二峰。”屏列于巫峡南北两岸巫山十二峰极为壮观,而十二峰中又以神女峰最为峭丽。古往今来的游人没有不被这里的迷人景色所吸引、陶醉的。 巫峡名胜古迹众多,除有十二峰外,还有陆游古洞、大禹授书台、神女庙遗址、孔明石碑以及那悬崖绝壁上的夔巫栈道、川鄂边界边域溪及“楚蜀鸿沟”题刻,还有那刻在江岸岩石上的累累纤痕等,无不充满诗情画意。滋润了历代迁客骚人的生花妙笔,留下了灿若繁星的诗章。 <p>单溜欣赏晨景后,我八点半准时赶到游客中心,与团队汇合。</p> <p>从领队手里领取登船卡,准备登船。</p> <p>九点开始登上小三峡号游船。</p> <p>游船离开码头,欣赏一下码头风光。</p> <p> 停靠在码头上的大游轮,比我们乘座的游船大N多倍,想起了在新冠疾情时大游轮的遭遇,还让我心有余悸。</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游船驶离码头现场视频。</span></p> <p>小三峡号游轮机舱,这里是游船的心脏,不让游客进入。</p> <p> 码头位于大宁河与长江湾道的汇合处,这里水面宽,北面是新建的巫山新城,历史上就是一个天然避风良港。</p> <p> 因修建三峡大坝水位上升,巫山老县城被淹入水底,这里的新建县城己初具规模,特别是夜晚的城区亮化真漂亮,简直就是小重庆。</p> <p> 在游船上能清楚的看到神女大道,我昨晚和今晨己走过两遍,该大道依山而建,全程由上千个台阶组成,与山城五条道路相联,是整个县城的中心。</p><p><br></p> 巫山神女大道因其阶梯长、坡度陡、步道连贯而闻名,是巫山县城的中轴线。从滨江路穿越平湖路、广东路、祥云路、净坛路至顶端的巫峡路,把巫山城分成了东西两边,与巫峡口长江大桥遥遥相对。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乘游船观城区神女大道和过巫山长江大桥畅游巫峡现场视频。</span></p> 游船的左方是大宁河,在这里汇入长江,游船的正前方是彩虹般的巫山长江大桥。 <p>保障航行安全和夜航的玉皇阁信号台和航标。</p> <p>游船将穿过巫山长江大桥。</p> <p>穿过大桥后回望。</p> 文峰塔在巫山文峰观位于长江巫峡口文峰山,顶峰海拔720米,距巫山县城19公里。 <p>穿过巫山长江大桥,游船进入三峡的中峡一一巫峡。</p> 长江三峡西起重庆市奉节县白帝城,东至湖北宜昌市南津关,全长193千米,沿途两岸奇峰陡立、峭壁对峙,自西向东依次为瞿塘峡、巫峡、西陵峡。我们今天只游巫峡的一段。 巫山十二峰 分别坐落于巫山县东部的长江巫峡两岸,江南江北各有6峰,各距县城10-30公里不等。江北六峰有:登龙、圣泉、朝云、望霞(神女)、松峦、集仙,均一一可见;江南六峰的净坛、起云、上升隐于岸边山后,只有飞凤、翠屏、聚鹤可见。十二诸峰绮丽如画,姿态万千,古往今来。擅奇天下。“放舟下巫峡,心在十二峰”这两句古诗词道出人们对十二峰的倾慕之情。 巫峡古址三台八景十二峰,巫峡主要景观有三台(楚怀王梦会巫山神女的楚阳台,瑶姬授书大禹的授书台,大禹斩孽龙的斩龙台)、八景(南陵山顶“南陵春晓”,杨柳坪“夕阳返照”,大宁河口“宁河晚渡”,清溪河上“清溪鱼钓”,宁河渡口“澄潭秋月”,五凤山上“秀峰禅刹”,城西望夫“女观贞石”,高塘观“朝云暮雨”)和十二峰(即江北岸的登龙、圣泉、朝云、神女、松峦、集仙六峰,南岸的飞凤、翠屏、聚鹤、净坛、起云、上升六峰)。 巫峡名胜古迹众多,除有十二峰外,还有陆游古洞、大禹授书台、神女庙遗址、孔明石碑以及那悬崖绝壁上的夔巫栈道、川鄂边界边域溪及“楚蜀鸿沟”题刻。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畅游巫峡中段现场视频。</span></p> 唐朝诗人元稹曾赋诗曰:“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可见巫山云雨乃是天下云雨之冠了。今天虽是阴天但没有下雨还是不错的。 唐代诗人赞美巫山十二峰的诗句,有“巫山十二峰,皆在碧虚中”、“巫山峨峨高插天,危峰十二凌紫烟”、“巫山案十二,合沓隐昭同“。 巫峡十二峰的来历<br>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长江巫峡南岸翠屏峰下的青石洞里,住着十二条蛟龙。一天,这十二条恶龙窜出了山洞,搅得巫峡上空天昏地暗,百姓们被大风卷上了天空,房屋树木被飞沙走石打得稀烂,人畜死伤无数。这时,西王母的小女儿瑶姬正好从东海云游归来,她驾着彩云路过巫山上空时,看到十二条恶龙为非作歹,十分生气。瑶姬用手一指,天上响起了惊天动地的炸雷,把十二条恶龙炸成了千万段碎尸,纷纷落下地来。 可是,恶龙的碎骨堆成了一座座崇山峻岭,利刃般的山峰直插云霄,填满了河谷,堵塞了水道。江水急剧上涨,淹没了村庄、田野和城镇,眼看就要把四川变成一片汪洋大海了。瑶姬情急之中想起了治水英雄大禹,连忙驾云去找大禹来帮忙。 大禹听说后,一口气赶到巫山。他挥舞神斧,驱赶神牛,不停地开山疏流。谁知恶龙化成的山石坚硬无比,怎么也劈不开。瑶姬被大禹治水的精神感动了,又邀请她的姐姐们下凡来帮助大禹开凿河道。她还回到天宫,向王母娘娘搬兵求救。王母十分疼爱她的小女儿,就趁玉皇大帝午睡的时候,到他的宝库中找到了《上清宝文理水》天书,授予了大禹。大禹得到宝书后,呼风唤雨,用雷炸,用电击,用水浇,很快劈开了三峡,疏通了积水,从此,四川变成了物产丰富的“天府之国”。 大功告成之后,瑶姬本来是要回天宫去的,但是,她看到还有很多恶龙尸骨化成的顽石隐藏在江水里,形成了无数暗礁险滩,来往的船只经常被阻或触礁沉没。瑶姬放心不下,决定和她的十一个姐姐一起留下来,为船工们导航。天长日久,十二位仙女化作了十二座山峰,耸立在幽深秀美的巫峡两岸。 船过巫峡,旅客们总是情不自禁地依栏眺望,兴致勃勃地欣赏著名的巫山十二峰。这十二峰全由石灰岩组成,高出江面千米左右,屹立在峡江南北,有的如腾霄汉,有的如凤凰展翅,有的形似画屏,有的峰若聚仙……千姿万态,引人入胜。人们按照山峰的形态和外貌,分别取了形象化的名字,还用一首诗把它们患连了起来:“曾步‘净坛’访‘集仙’,‘朝云’深处‘起云’连。‘上升’峰顶‘望霞’远,月照‘翠屏’‘聚鹤’还。才睹‘登龙’腾汉宇,遥瞻‘飞凤’弄晴川。两岸不住‘松峦’啸,料是呼朋饮‘圣泉’。”诗颇有道家的味道,但便于人们记忆。 十二峰中,六峰连袂于江北,依次为登龙、圣泉、朝云、神女(即望霞峰)、松峦(即帽盆峰)、集仙峰(即剪刀峰),沿江排列,放舟而下,可以一览无余。南岸六峰中,在港上能够见到的只有聚鹤、翠屏、飞凤三峰,上升、起云和净坛三峰则必须从长江的支流青石溪上溯十五公里才能望见。因此,宋代诗人陆游有“十二巫山见九峰”的诗句。 登龙峰<br>海拔高度1130米,位于县城东15公里处的横石溪西侧。其山之高处,若一个昂首的龙头。"龙头"后的山势,又如起伏的龙身。 逶迤三十里,气势雄伟,层叠而起,象一条长龙跃跃欲飞,疑上九天。彩云缭绕峰间,长龙仿佛在空中狂舞,壮观之极。清朝诗人沈鸿逵写诗赞美登龙峰云:“极目层峦似卧龙,就中高处彩云丛。” 圣泉峰<br>海拔高度870米,圣泉峰位于巫山县横石溪东侧与登龙峰各踞东西。又名大丹山。这里也有古诗赞云:“止水一泓澄道岸,飞流万派浸书田。”在其错落参差的山势中,有一个形若狮状的山头。山头前有一块银白色的光洁岩石,如同一块银牌挂在“雄狮”的颈上,当地人称之为:“狮子挂银牌”。峰下有一股长流不断的清泉,其味甘美清冽。泉随山势而下,好看之极。山以泉名,称为“圣泉峰”。 朝云峰<br>海拔高度820米,位于江北的箭穿峡口,其峰势宏阔。每天清晨,日出之前,峰顶氤氲缥缈;日出之时,彩云环绕,时聚时散,变幻出各种图景,仿佛仙山,因而得名“朝云峰”,最妙的是云光彩霞。可领略到“除却巫山不是云”的神奇景色。古人咏此峰时写到:“看山可以咏今朝,最爱云峰在碧霄。不羡夕阳成彩笔,露浓五色半岩浇。”说出了朝云峰的云雾之奇。 望霞峰又名神女峰<br>海拔高度860米。是自然界最有诗意的一块石头。位于巫峡北岸,离县城30里处,西临朝云峰,东界松峦峰。峰顶内侧兀立着一个人形般的石柱,高6.4米,宛如一位婀娜多姿、亭亭玉立的少女,她明如秋水的眼睛,在那里望断长江、迎送舟帆。在巫山云雾缭绕中,更显得神奇而美丽。每当晨曦初露或夕阳西沉,这就是神话传说中的巫山神女瑶姬的化身——神女峰。关于神女峰的传说,在巫山广为流传。春秋战国时期,楚国伟大爱国主义诗人屈原作《九歌·山鬼》记叙了神女的故事。宋玉也在《神女赋》、《高塘赋》中记载了楚怀王与神女相会的情景。唐刘禹锡在《巫山神女庙》中也写下了“巫山十二郁苍苍,片石亭亭号女郎。晓雾乍开疑卷幔,山花欲谢似残妆”的句子。当然,这些众多的故事里,最动听的要数民间传说了。三峡人民为了纪念心目中的“神女”,尊她为“妙用真人”,并在飞凤峰旁修建了“神女庙”,把飞凤峰山腰的一个平台称为“授书台”。 “神女本是人间石”, 广大游客把她当成了“东方女神”是一点也不过份,因为她亭亭玉立在巫峡之巅,确实给游人许多联想和陶醉。 松峦峰<br>海拔高度820米,松峦峰位于巫峡北岸、紧挨神女峰东侧。峰顶成圆形,苍松环盖,枝叶茂盛,形状象帽盒。又称帽盒峰。松峦峰以松盖峦得名,昔日古松遍地,莽莽苍苍,一片林海。每遇山风起,林涛阵阵,如潮如浪。人入其中,犹如置身惊涛骇浪的大海。若遇明月当空,松林静穆,归鸟倦睡,又有一番恬静的悠闲,如蹬仙界。古人作诗颇多,赞美此峰胜景。其中一首这样写道:“节彼层峦翠万重,何年蟠结几株松。苍烟日午高冲雁,老干春深欲化龙。啸雨半空声谡谡,吟风长峡韵淙淙,岁寒劲节历千古,不羡桃园挹露浓”。盛赞了古松遒劲耐寒的气节和松林的气势。 集仙峰<br>海拔高度 840米。位于巫峡北岸,紧靠松峦峰东侧。 峰高入云,峰顶石林环列,参差矗立,如一群神仙相聚。故名集仙峰。又因峰顶自然分开一叉,恰似一把张开的剪刀,又称为剪刀峰。集仙峰的独特之处在于峰高峥嵘,石林环绕,极象九天众仙相聚之状。相传每年八月十五月明时,峰上有丝竹之声,猿鸣达旦,好象天宫古乐飘飘,猿啼鹤鸣,一派仙风道俗之景。峰旁因雨水长期侵蚀切割,形成深沟,更使峰势挺拔突出,直插云霄,又增加了它的神秘感。正如诗人描写的那样:“维石岩岩降列仙,置身高近五云边,不于蓬莱消灵蜕,来共巫峰证旧缘。”诗句惟妙惟肖地展现了集仙峰的美景。 飞凤峰<br>海拔高度740米。位于南岸青石镇西,神女溪对岸。山势从西向东延伸,形如一只凌空翱翔的飞凤,直下江中饮水。因而得名飞凤峰。神女将一只金凤变成了一座山峰,留到了巫峡,成了一道美景,与神女朝夕相伴。这就是飞凤峰。 翠屏峰<br>海拔高度740米。位于江南岸,青石小镇的后面。东连聚鹤峰,西邻飞凤峰。北望神女峰。此峰突起于缓缓山坡之下,漫山苍翠,郁郁葱葱,超然卓立,形如一道绿色的大屏风。因此得名翠屏峰。关于翠屏峰的美丽,也有历代诗人咏唱赞颂。其中一首较为典型: “巫山四面屏无二,却望东南欲滴翠。碧色分明云母光。清辉掩映琉璃器。”很形象地描绘了翠屏峰苍翠欲滴、五色斑斓的图画般景色。线路提示:巫山坐船直达青石镇,沿骡马古栈道石梯上行一个多小时到达。也可以坐车通往巫山石碑乡公路,到青石崖下车,步行半个小时到达。 聚鹤峰<br>海拔高度820米。位于翠屏峰东面,峰顶怪石嵯峨,四时松杉茂密,长青不败。传说夜间有千百只白鹤聚集在此峰,故取名聚鹤峰。这些白鹤朝而往,暮而归,形成三峡的又一胜景。每当明月星稀或凄风冷雨之时,白鹤引颈长啸,与猿啼接应,最是消魂断肠的场景,使无数游子过客洒泪沾襟,思乡不已,产生了一种感伤。有诗曾经这样描绘此峰:“猿声巫峡愁漂泊,别有高峰招野鹤。松径兰崖任往还,雪翎砂顶相依托。”这诗刻画了聚鹤峰的景致和表达了游聚鹤峰的心情。 上升峰<br>海拔高度780米。位于神女溪东岸6公里处,七里塘东侧。上升峰山势险峻峭拔,尖峰高突,巍然屹立。其一角斜上,飘飘欲飞,直上云霄,犹如巨鸟飞升九天。因此得名上升峰。又因峰形似鲲鹏展翅,扶摇直上,当地百姓又称它为老鹰岩。到达上升峰顶,可以远看万里长江,截断巫山云雨,一水奔腾,万峰峭拔。还可看到大宁河从莽莽群峰间穿行,犹如飘在群山间的银带。 起云峰<br>海拔高度720米。位青石镇东侧约8公里处,从蓝厂岩神女溪前行,过七里塘便到了起云峰。起云峰常年云雾缭绕,云雾常从山腰由下而上渐次腾起,变幻无穷,是观云海雾山的好去处。因此该峰取名起云峰。历代诗人描写此峰最多,如其中一首是这样描写的:“极目烟岚欲烧空,荡胸石壁疑翻水。地云云复起奇峰,变幻无端从此始”。由此可见起云峰的美妙壮观之处了。 净坛峰<br>海拔高度1020米。位于巫峡南岸神女溪南约5公里处的南广岩。离青石镇约15公里。万壑群山之向,一峰独秀而立,高数百丈,周长不过千米。山峰犹如一个静坐神坛之上默颂佛经的仙人。峰下有一泓清潭,水波微微,清洌甘甜,峰上有一个大平台,很象一处洁静的祭坛放在龙宫之上。取名净坛峰,有诗人赞美净坛峰:“三清世界翠微巅,谁筑仙坛不计年。自有层城瞻紫气,更无纤翳累丹田。” 为了永保百姓的安宁,观音菩萨就把空瓶放在七里塘上面,天长日久,空瓶就化作了一座山峰。老百姓遇到什么灾祸,只要在观音庙对面的空瓶山峰烧几柱香,磕几个头,灾祸就自然消除。久而久之,百姓年年朝拜,这里就变成了一个求神的法坛。 巫山十二峰之最神女峰到了。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畅游巫峡至神女峰段现场视频。</span></p> 神女峰<br>海拔高度860米。是自然界最有诗意的一块石头。位于巫峡北岸,离县城30里处,西临朝云峰,东界松峦峰。峰顶内侧兀立着一个人形般的石柱,高6.4米,宛如一位婀娜多姿、亭亭玉立的少女,她明如秋水的眼睛,在那里望断长江、迎送舟帆。在巫山云雾缭绕中,更显得神奇而美丽。每当晨曦初露或夕阳西沉,这就是神话传说中的巫山神女瑶姬的化身——神女峰。 在十二峰中最为挺拔秀丽的,要数神女峰了。船至峰前,仰望峰顶,可以看到有一突兀的石柱,形似矫健的少女,“神女峰”因此而得名。 关于神女峰,古代文学作品中曾想象巫山有朝行云,暮行雨的神女。另外,还流传有一段“神女导航”的神话。神话中说:古时候西王母的水女儿瑶姬,腾云来到巫山上空,看到一群孽龙在天空殴斗,骚扰百姓。她便停了下来,击毙孽龙,为民除害。后又派人帮助大禹凿开三峡,疏通河道,并且自己留下来为行船导航,最后就化成了神女峰。她日日夜夜俯视着江面,第一个迎来朝霞,又最后一个目送晚霞而去。“神女导航”的神话,反映里,就在神女峰下,不知有多少船工和旅客江洒江中,葬身鱼腹。 关于神女峰的传说,在巫山广为流传。春秋战国时期,楚国伟大爱国主义诗人屈原作《九歌·山鬼》记叙了神女的故事。 宋玉也在《神女赋》、《高塘赋》中记载了楚怀王与神女相会的情景。 唐刘禹锡在《巫山神女庙》中也写下了“巫山十二郁苍苍,片石亭亭号女郎。晓雾乍开疑卷幔,山花欲谢似残妆”的句子。 当然,这些众多的故事里,最动听的要数民间传说了。三峡人民为了纪念心目中的“神女”,尊她为“妙用真人”,并在飞凤峰旁修建了“神女庙”,把飞凤峰山腰的一个平台称为“授书台”。 “神女本是人间石”, 广大游客把她当成了“东方女神”是一点也不过份,因为她亭亭玉立在巫峡之巅,确实给游人许多联想和陶醉。 历朝历代,数不清的文人墨客慕名而来,把“神女峰”和“巫山云雨”要么入诗要么入画,一颗颗多情的心,共同把这里的风景抬进了中国文化的殿堂。 一块石头、一幅美景,已在长江边展览了千年。 我没找到神女的位置船就过去了遗憾没有拍到神女。下载一张图片让大家欣赏一下神女峰上的神女。山凹中的人形石柱就是神女。 一根巨石突兀于青峰云霞之中,宛若一个亭亭玉立、美丽动人的少女,故名神女峰。古人有“峰峦上主云霄,山脚直插江中,议者谓泰、华、衡、庐皆无此奇”之说。每当云烟缭绕峰顶,那人形石柱,像披上薄纱似的,更显脉脉含情,妩媚动人。每天第一个迎来灿烂的朝霞,又最后一个送走绚丽的晚霞,故名“望霞峰”。巫山十二峰各有特色,有的若金龙腾空,有的如雄狮昂首,有的像少女亭亭玉立,有的似凤凰展翅,千姿百态,妩媚动人,其中以神女峰最秀丽最有名。三峡大坝蓄水后,游人泛舟神女的石榴裙下,仍需仰头眺望,才能欣赏到神女的绰约风姿。 “巫山披云雨而神秘莫测,云雨绕神女而变幻迷离”,后人对“巫山云雨”神奇美丽的遐想从来没有停歇过。然而,此处的美丽不仅仅是一种自然奇观,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浪漫的一个章节,而最令我们幸福的是,我们依旧能看到这块叫做“神女”的石头在巫山烟云里,永远多情下去。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从神女峰至神女溪段现场视频。</span></p> 我们在此下大游船换小游船游,再游与神女峰隔江相望的是神奇梦幻,深藏于大山之中的神女溪。 <font color="#ed2308">再见!巫峡。请关注下一篇:豫见巫山——游神女溪。</fo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