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该美篇分为两部份:</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8px;">第一部分: 人物志《内容来至团溪镇志》</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第二部分: 古城记忆《作者:李世建》</b></p> 第一部分:人物志 <p><b style="font-size: 20px;">国会议员一吴作棻</b></p><p><b style="font-size: 20px;">外交家一谢丰</b></p><p><b style="font-size: 20px;">左联老战士一肖之亮</b></p><p><b style="font-size: 20px;">早期中共党员一张宗启</b></p><p><b style="font-size: 20px;">川黔边区纵队副司令员一幸必泽</b></p><p><b style="font-size: 20px;">早期遵义县县委书记一杨天源</b></p><p><b style="font-size: 20px;">汉学家一赵乃康</b></p><p><b style="font-size: 20px;">团溪明德中学董事长一杨干芝</b></p><p><b style="font-size: 20px;">军旅记者、地下党员一王坪</b></p><p><b style="font-size: 20px;">早期遵义市妇联主任一赵俊英</b></p><p><b style="font-size: 20px;">汾城游击队一欧阳纯粹</b></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8px;">千年古镇 锦绣团溪 </b></p> <p><b style="font-size: 20px;">国会议员一吴作棻</b></p><p><b>[公元1884年-1924年]</b></p><p><b> 吴作棻,讳文芳,字南屏,遵义县团溪镇人。1884年生。</b></p><p><b> 毕业于贵州师范学校和法官养成所。历任遵义劝学、两等小学校长,暨贵阳商业养成所、时敏、乐群、广益等校教员,《贵州公报》、《锋报》总。省议会议员。洪江军事会议代表,关岭县知事。1911年滇黔起义后,任贵州护国军东路司令部秘书长兼咨议官。1913年选任中华民国国会首届参议院议员。1916年国会恢复,仍任参议院议员。1917年任护法国会参议院议员。</b></p><p><b> 1922年第二次恢复国会时,仍任参议院议员。1924年病逝于北平,终年41岁。1925年归葬故里遵义县团溪镇汪家寨。</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来至互联网)</b></p> <p><b style="font-size: 20px;">外交家一谢丰</b></p><p><b> 谢丰,1910年生于遵义县团溪镇,在贵阳读书时接受进步思想,1931年离开遵义,经南京去北平。1932年在北平加入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北平左翼戏剧家联盟书记、中共北平西城区委宣传部长,被内奸告密入狱,经组织营救出狱。出狱后,从报上发现中央红军突围转移到贵州的消息,1935年初离开北平,绕道上海、广州返回遵义,中央红军已撤离遵义苏区根据地,暂时隐蔽在团溪家中。</b></p><p><b> 1935年9月,中共贵州省工委军委秘书、遵义县团溪人杨天源受命返回遵义清理、恢复中国工农红军黔北游击队和遵义湄潭绥阳游击队。因时机和条件不成熟,返回团溪新民小学,以教书为掩护开展建党工作。</b></p><p><b> 谢丰、杨天源虽然没有互露各自身份,共同的理想把两名团溪籍共产党员结合在一起。杨天源、谢丰联络团溪进步青年张宗启,发起成立遵义青年反对帝国主义拥护苏维埃同盟。在反帝拥苏同盟成立大会上,谢丰当选为书记,领导反帝拥苏同盟开展宣传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救助安置中央红军和遵湄绥游击队失散人员。</b></p><p><b> 1936年,国民党遵义县党务指导委员会办事处抓捕中共党员和中共党员嫌疑分子,谢丰转移去上海,在中共上海地方组织领导的上海文化界参加抗日救亡活动。1937年11月,谢丰离开上海,去太行山抗日根据地,至1939年底,任太行文化教育出版社出版科科长。1940年初至1942年底,任太行抗战学院历史、政治教员。1943年初至1947年7月,任晋冀鲁豫边区政府民政厅民政科长、秘书室主任。</b></p><p><b> 1947年8月,谢丰随刘伯承、邓小平大军挺进大别山,参加创建大洪山根据地和组建中共江汉区委、江汉行署、江汉军区领导机关,先后任中共江汉区委宣传部宣传科长、办公室主任兼江汉行署教育处长。1949年5月至1951年4月任中共湖北省委宣传部教育、宣传科长,省委办公厅副主任。1951年4月至1953年3月,任《湖北日报》社社长。1953年4月至1955年7月,任中共湖北省委办公厅副主任、副秘书长。1955年8月,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办公厅副主任;1956年9月至1962年7月,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匈牙利大使馆政务参赞。1962年7月回国,任外交部亚洲司、非洲司副司长、代理司长。1982年离休。</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来至团溪镇志)</b></p> <p><b style="font-size: 20px;">左联老战士一肖之亮</b></p><p><b> 肖之亮(1910.06~1981.01),名汝富,别名肖导群、肖声、肖春、周明等,今遵义县团溪人,擅长书画篆刻和戏剧创作,代表作有独幕话剧《生路》《衬衣》《小棉袄》《三升米》。</b></p><p><b> 肖之亮在遵义三中(原团溪中学)读书,1926年进入上海大陆大学读书,期间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人突去小组,与陈沂合编《夜怒涛》杂志,抨击国民党反动派的倒行逆施,揭露周西成的腐败统治,与贵州学生合办《黔民之生》,接受同乡胡昌岐的邀约,参加了夏衍、冯乃超、陶晶荪、田汉等举办的戏剧讲座。不久 ,胡又约肖之亮去观看夏衍等组织演出的《梁上君子》《西线无战学了》话剧,逐步认识到话剧是一种宣传革命的好形式。</b></p><p><b> 1930年肖之亮母亲去世后回团溪,在团溪新民小学任教时与杨天源、赵俊生等组织演出话剧《生路》《衬衣》,把话剧的种子播在家乡的土地上。</b></p><p><b> 1932年1月,肖之亮又回到上海,同年5月1日在参加反对国民党不抵抗主义大游行时被捕入狱。他在狱中坚持斗争,一月后陈沂托贵州籍网球大王吕静作保出狱。</b></p><p><b> 1935年上海白色恐怖更加严重,陶行知先生得知上海特务,青帮头子潘公展要收买肖之亮的消息,田汉把消息转告了肖之亮,组织决定将他隐蔽。后决定回贵州,第二天向田汉作了汇报,当即离开上海回贵州。</b></p><p><b> 肖之亮回贵州后,一直从亊革命戏剧创作,在贵阳指导毅成中学排演《银色》《乡村小景》《逃狱》《父归》等独幕剧,1936年初肖之亮指导创作了《决堤》《三升米》。在贵阳沙驼业余话剧社帮助排演了《月亮上升》《暴风雨中的七个女性》《汉奷的子孙》《扬子江的暴风雨》等话剧。</b></p><p><b> 1938年5月,未经组织同意,以治病为由,南下杭州。在杭州继续从事革命工作,并与叶乃芬、王植之等组织左翼作家联盟小组。同年10月找到上海党组织,与田汉接上了党组织关系,留在上海工作,后在法租界被捕,经组织营救获释。此后肖之亮与聂耳、田汉、丁玲、金山等同志成业了左翼作家联盟小组。</b></p><p><b> 1938年春,肖之亮来到遵义,不久与徐惕冰、欧阳樛、周智武、周痒麟、诸葛振公、钱绍华等11人,成立了遵义萍舸画社?</b></p><p><b> 解放后,肖之亮先后在贵阳师范学校,贵州省教育厅,贵州民族学院,中国科学院贵州分院,贵州省科委工作。晚年潜心研究诗词书画,1981年1月31日在贵阳病逝。</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来至互联网)</b></p><p><br></p> <p><b>肖之亮创作的话剧《放下你的鞭子》剧照</b></p> <p><b style="font-size: 20px;">早期中共党员一张宗启</b></p><p><b> 张宗启(1914一1956),遵义县团溪人,1931年赴贵阳考入省立一中学习,在贵阳读书期间,受到贵阳人民抗日救亡运动的影响,1935年中央红军长征到遵义,红军在遵义创建新苏区,在云贵川宣传红军主张,打土豪分田地,张宗启看到了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1935年9月被中国地下党员杨天源邀请留团溪任新民小学教员,并参加杨天源、谢丰二人等筹建″反帝拥苏同盟″的讨论,并被选为代表参加成立大会。张宗启积极参加举办″贫民夜校″、《新民月刊》,宣传进步思想。</b></p><p><b> 1935年12月,在团溪加入中国共产党,任中共遵义县委组织委员。1937年初,经党组织批准去延安学习,因当时国民党对延安封锁甚严,便先去重庆、上海,与欧阳纯粹、田汝华、徐炬、周声等一行去了延安。此行得到了严希纯及陈沂、谢丰的帮助。</b></p><p><b> "七.七"事变后,在当时国共第二次合作的背景下,张宗启到山西的学兵队,后在山西临汾八路军任官传干事,副科长、股长、太岳军区陆军中学任教员。在延安中央党校学习后,先后任民教科员、教育科副科长、一人岳军区补充团三营政委,十八兵团、十二军教导大队政治部主任。</b></p><p><b> 1949年后,任最高人民法院民庭代理审判员1950年至1952年在中央马列学院学习。后因病于1956年在北京逝世。终年42岁。</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来至互联网)</b></p> <p><b style="font-size: 20px;">川黔边区纵队副司令员一幸必泽</b></p><p><b> 曙光社是中共贵州省委领导的进步青年组织,成立于1949年7月。以省立遵义高中的学生为主体,先后发展社员120多人。幸必泽任核心领导小组组长。川黔边区纵队是曙光社于1949年9、10月领导组建的革命武装组织,由已争取的部分驻遵国民党军和地方警察、曙光社掌握的绥阳和团溪的部分地方武装,以及部分曙光社社员共数百人组成。刘兆富任司令员,潘名挥任政治委员,幸必泽任副司令员。</b></p><p><b> 隐蔽在湖南常德的中共遵义县委书记杨天源,1949年9月底、10月初,受解放军二野联络处派遣,秘密回到遵义,向进步人士陈福桐等传达了迎接遵义解放的指示,陈福桐转告了幸必泽。曙光社和川黔边区纵队在此前后积极展开工作:搜集地情资料,宣传共产党和解放军的政策,争取国民党军政人员起义,防止敌人逃跑时破坏城市。</b></p><p><b> 得知解放军已入余庆县境,曙光社于1949年11月19日派白仲乾等3人前往迎接。20日上午11时许,在距遵义城约55公里的三渡关与解放军相遇。以联络暗号沟通后,白仲乾报告了遵义城的紧急情况,表明前来带路之意。部队决定暂不转向川南,迅速直奔遵义城。</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来至团溪镇志)</b></p> <p><b style="font-size: 20px;">早期遵义县县委书记一杨天源</b></p><p><b> 杨天源(1910一1991),又名象初,化名赵一帆。原遵义县团溪人,贵州省立一中毕业,赴广州入燕塘军政学校。回贵阳后,受聘于私立毅成中学任教。1935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任中共贵州省委军事委员,同年11月,经贵州省工委批准,建立中共遵义县委,杨天源任书记。皖南事变后,杨天源身伤因叛徒出卖而暴露,被迫赴湖南常德隐蔽。1949年8月,常德解放,杨天源在常德地委宣传部工作。9月,改任中国人民解放军二野联络员,奉命扮商人回黔侦察敌情。遵义解放后,历任遵义县人民法院院长,遵义县副县长、县长,遵义专员公署文教科长,中共遵义地委宣传部科长,遵义市一中校长,校党支部书记,中共遵义地委顾问等职。</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来至团溪镇志)</b></p> <p><b style="font-size: 20px;">赵乃康</b></p><p><b> 赵恺(1869一1942),字乃康,原遵义县团溪区人。光绪三十年贡生,民国初年执教省立遵义中学,主授语文,主张因材施教,教书育人。终生潜研汉学,考校郑珍(子尹)著述。先后辑有《巢经巢全集》《巢经巢诗钞后集》《郑子伊先生年谱》,以及《平山旧门耳》《近泉居杂记》《剑山庐杂话》等。与杨恩元总纂的《续遵义府志》,为我国志书的善本之一。红军长征到遵义时,与徐特立交往甚笃,曾受徐特立委托抢救遵义城内图书。</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来至团溪镇志)</b></p> <p><b style="font-size: 20px;">团溪明德中学董事长一杨干芝</b></p><p><b> 杨干之(1885一1959)字元祯,原遵义县团溪区西坪乡人,1911年毕业于贵阳政法大学。辛亥革命时期,在贵阳参加政治活动,曾加入宪政党,贵州省议会议员。周西城执掌贵州军政大权,充任省政务厅长。注有郑珍《巢经巢诗》。1942年,倡办团溪明德中学,任校董事长。遵义解放后,连任县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特邀代表,常务委员会委员,八至九届驻会副秘书长。曾任县政协委员,县政协第一届委员会副主席。</b></p><p><b> 注:《团溪中学的前身是明德中学、遵义市三中》</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来至团溪镇志)</b></p> <p><b style="font-size: 20px;">军旅记者、地下党员一王坪</b></p><p><b> 王坪,又名王正模(1917一1962),遵义团溪人。1934年在贵阳参加学习运动,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入党后,跟随邓止戈在毕节从事地下远兵工作。1936初回遵义开展党的地下活动,同年参加″反帝拥苏同盟",投资入股创办"黔北书店″,任店员,谢丰任经理,因谢丰被敌人严密监视,谢丰和王坪离开遵义去了南京,到南京后成了一名《南京早报》新闻记者。</b></p><p><b> 1937年5月,因嫌疑罪被捕,获释后考入了"国立戏剧学校″,日宼逼近武汉,学校搬迁去长沙,王坪转赴上海参加文化界救亡协会演剧八队当演员,后提任宣传部长,组织部长,为《新华日报》写通讯稿,担任《全民通讯社》战地记者。1939年到1942年任桂林《国新社》任记者,《力报》特派记者、编辑。1942年一1943年担任广西省立艺术馆研究员,并与田汉一起创办《新中国剧社》,后任《广西日报》特约记者,釆访主任。</b></p><p><b> 1944年黔南事变后,重反遵义,在老家团溪明德中学(即团中)以教书作掩护,与中共遵义县委书记杨天源和南方局地下党员赖卫民等互相配合,秘密组建抗敌武装游击队。抗日战争胜利后,随《力报》派遣赴南京釆访受降典礼。1945牟一1947年到上海《文汇报》任记者。在《国新社”孟秋江的支持领导下,(待续未完成</b></p> <p><b style="font-size: 20px;">早期遵义市妇联主任一赵俊英</b></p><p><b> 赵俊英(1911一1975),女,原籍遵义县团溪,1931年在贵阳女师读书,1933年毕业返回家乡团溪,任团溪女校校长。在贵阳读书期间,与同乡杨天源走得很近,由于思想认识一致,最后结成夫妻。</b></p><p><b> 1936年至1939年间,赵俊英在学校礼堂挂出了毛泽、周恩来、朱德、刘少奇画像,与驻扎在团溪的国民党军队五.五炮团政治部主任冯康候、总干事裴亮等人发生了激烈的斗争,赵俊英组织全校师生上街游行示威,虽然斗争取得了胜利,后来被免去了校长职务。经夏雨屏先生介绍,她到遵义老城杨柳街小学任教。后又到火神庙小学任校长,豫章小学任教员。 </b></p><p><b> 1941年初,杨天源因白色恐怖被迫离开遵义。赵俊英带着两个孩子,又失去工作,依靠杨天源五胞兄杨天泽维持生济。</b></p><p><b> 1943年经王萍、沈丹凤介绍到团溪明德中学任教。杨天源回遵侦查敌人军亊部署,都是赵俊英在秘密安排联络。</b></p><p><b> 1949年11月遵义解放,任遵义市妇联主任,1950年任遵义县妇联主任,1955年到中央妇干校学习,1957年任市师范任教员,后任老城小学副校长,1975年8月23日赵俊英因病逝世。</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来至团溪镇志)</b></p> <p><b>团溪新民小学(女校的前生)</b></p> <p><b style="font-size: 20px;">汾城游击队一欧阳纯粹</b></p><p><b> 欧阳纯粹(1910一1946),又名欧阳一生和陈鲁,遵义县团溪欧家岭人。幼年在团溪上小学,后到遵义三中和贵阳一中上中学。1935年回团溪观音阁新民小学任教员并负责新民校刊编辑,旋即加入中国共产党。同时兼任万寿宫贫民夜校校长,积极组织各种活动,成立读书会、文艺队、演出话剧、街头剧。演出的《三升米》,受到群众的欢迎和赞许。1936年12月22日冬至,遵义县国民党县党部拘捕进步学生。并策划拘捕欧阳纯粹,为保存力量,党组织决定被国民党反动派注视的同志尽早撒离遵义。欧阳纯粹于1936年冬,第一个离开遵义绕道成都到上海。</b></p><p><b> 欧阳纯粹到上海后,在先到上海的陈沂、严希纯的帮助下,按触上海的进步人士钱俊瑞、田汉、光未然等,向他们学习和求教,提高并锻炼自己。</b></p><p><b> 1937年7月7日,日本军国主义向我北平的芦沟桥发动武装侵略,激起全国人民的义愤,抗日救亡运动风起云涌,欧阳纯粹积极投入到救亡运动的洪流中,组织宣传队、救护队,走上街头、工厂,宣传抗日救国思想。由于形势变化的需要,欧阳纯粹第一个离开上海,投奔绥运马占山义勇军。</b></p><p><b> 1937年11月欧阳纯粹在薄一波同志领导下的″牺牲救国同盟会"的汾城游击队任政治部主任。1938年春,组织上调他去延安学习,到延安后,他被分配到中央党校学习。1939年他被分配去中央政治研究室工作,在王若飞、陶铸的领导下,做出了不少成绩。</b></p><p><b> 1942年中央决定知识分子到农村去,他被分配在中共霞县县委当秘书,霞县是新区,是国民党政府占据的县城,在这种局面下,工作极其复杂而艰巨,既要坚持党的团结政策,又要与落后势力作斗争,做到有理、有利、有节,在县委书记韩天石的领导下,欧阳纯粹做出了显著成绩。</b></p><p><b> 1942年陕甘宁边巨遭受国民党反动派的封锁,边区财政经济更趋困难。中央开展大生产运动,同时也开展对外贸易工作。霞县成立″当兴沅″商号,欧阳纯粹担任经理,以边区的土特产,通过公开半公开渠道,从敌占区换回棉布、盐、纸张和边区军需物资。他们历尽艰难险阻完成了党和人民交付的任务。而欧阳纯粹由于过度劳累,大量吐血而病倒了,当时医疗条件差,他基本上没有得到什么治疗。</b></p><p><b> 1945年8月15日,日本帝国主义宣布无条件投降后,欧阳纯粹盼望着病愈之后,与同志一起投入新的战斗,但天不如人愿,欧阳纯粹因医治无效,于1946年2月与世长辞,结朿了他年仅36岁的年轻生命。1949年4月中共绥德地委在他墓前立了一块石碑,以之纪念。</b></p><p><b style="font-size: 15px;"> (来至团溪镇志)</b></p> <p><b>观音阁</b></p> <p><b>潼关</b></p> 第二部分:古城记忆 <p><b style="font-size: 20px;">团溪川祖庙与福利川剧团</b></p><p><b style="font-size: 20px;">记忆中的团溪万寿宫</b></p><p><b style="font-size: 20px;">印象团溪一古刹回龍寺</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团溪川祖庙与福利川剧团</b></p><p class="ql-block"><b> 团溪川祖庙,位于团溪镇中心的文化巷,文化巷的名称原由川祖庙而得名。该庙由团溪四川会馆创建而成。川祖庙建筑规横宏大,川祖庙通往文化巷街面只有一道石门通道,内部设有戏台,戏台共两层,第一层为伴奏区,第二层是演出区,戏台后面是化妆和换衣区,二楼走廊贯穿整座川祖庙各大小独立房间,正殿高大雄伟,整体建筑系川派建筑风格,雕龙刻凤,非常气派。</b></p><p class="ql-block"><b> 川祖庙后因各种原因为对其保护,遭到不可预想的毁坏,导致最后彻底拆除,庙内设置过学校,以及各种社会活动的开展,后还是团溪名声较大企业一团溪皮鞋厂的厂区所在地,川祖庙是60年代以前团溪区的文化娱乐中心。</b></p><p class="ql-block"><b> 团溪福利川剧团成立后就设在川祖庙内;团溪福利川剧团是在50年代期间,由长期在重庆市经商的李尚芝、冯光荣牵头创办。李尚芝、冯光荣30年代住扎重庆经商近20年,因为特别喜爱川剧,加上在重庆多年的人脉关系,结实了著名川剧艺术家李俊清(李俊清后来到遵义市川剧团)、艺人廖小兰等川剧界和商界人士。和李尚芝一道在重庆经商的好朋友冯光荣以积极参与此事,李尚芝、冯光荣与李俊清在闲聊中,谈起了团溪的相关人士准备成立团溪福利川剧团一事,后得到了重庆朋友的认同,大家积极推荐帮助邀请川剧艺人。在李俊清、廖小兰等的大力促成下,由廖小兰出面邀请了部份川剧艺人随李尚芝来到了团溪。其中有廖小兰、肖永安、刘安全夫妇等八人,到团溪后,李尚芝、冯光荣、吴瑞品等组织了相关人员对成立福利川剧团作出了安排,团长由李尚芝担任,吴瑞品任副团长。</b></p><p class="ql-block"><b> 川剧团外籍外乡人员生活起居在川祖庙,川剧团核心人员以重庆艺人为班底,节目排练演出由廖小兰负责安排。对有川剧表演艺术基础的本地人士邀请入团,如本土的江绍云、郑廷焱、王永绿、余朝清等,川剧团共计人数未超出三十人。</b></p><p class="ql-block"><b> 我看过一些有关福利川剧团的描述,李光荣(李三爷)等部份人员只是喜爱川剧,但没在川剧团工作过,以他为代表的是团溪互助会的锣鼓队,起初他们锣鼓队只是为互助会丧者服务,自川剧团成立后演出的节目越多,他们都感受到川戏锣鼓的魅力,很想改变接收新的东西,加之江绍云等人进入剧团,通过这些关系,互助锣鼓队逐步与剧团接触开始学习川戏锣鼓。基本上每天晚饭后都要练习,并由剧团艺人指导。</b></p><p class="ql-block"><b> 剧团成立近两年时间,李尚芝、冯光荣因长期在重庆径商,在团溪时间很少,他们辞去了各自的职务,李尚芝就没继续担任团长一职,团长一职由吴瑞品担任,冯光荣以不再负责川剧团的日常业务。</b></p><p class="ql-block"><b> 剧团成立后的几年时间里,演出了许多老百姓熟知的剧目,如《四下河南》《白蛇传》《十五贯》《封神榜》《秦香莲》等,大家为看一场戏,有时不得也要头天把票买好,当天有时不好买票,因为看戏人多,场面热闹,川剧团成立一直到解散之前都深受老百姓喜爱,因为它是团溪老百姓唯一娱乐的方式。</b></p><p class="ql-block"><b> 剧团后期由于十年浩劫,一些传统剧目被迫停演。最后导致剧团解散,解散后由于经费不绝,只能变卖剧团所有资产,由于当时的环境影响,许多资产卖不出去,一般老百姓买不起,只能按人数分配给大家。</b></p><p class="ql-block"><b> 剧团解散后,重庆艺人全部没能及时离开团溪回重庆,原因是大家腰包里身无分纹,廖小兰、肖永安找到李尚芝,跟李尚芝谈到大家剧团解散后回重庆没路费和生活费一亊,李尚芝当场就表态由他个人给大家路费和生活费(每人给路费和生活费8元)。由于个人原因,刘安全夫妻俩愿意留在团溪不回重庆。李尚芝和赵小兰、肖永安面谈时说,大家是很好的朋友,绝不让大家饿着肚子走路,请大家放心,大家会高高兴兴回到重庆,来日我会在重庆和大家见面,感谢各位好友这些年来对川剧团的支持和帮助。</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 作者: 李世建</b></p> <p class="ql-block">李尚芝老先生旧照</p> <p class="ql-block"><b>福利川剧团演出川戏的历史照片</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印象团溪福利川剧团</b></p><p class="ql-block"><b> 我幼年时在福利川剧团生活了几年,我喜欢每天下午都要跑去剧团,因为剧团的叔叔阿姨都喜欢我,特别是廖小兰阿姨,她会做许多地道的特色川莱。我去剧团的目的不是为了看川戏,而是想吃廖小兰阿姨经常做的一道美食″大杂烩″,非常之美味的一道莱,至经想起都很留念,想吃东西只是儿童的一种天真吧,所以,当我回忆到这些往事,很想对这些逝去的老人说一声,我很怀念你们,五十多年来,我和我的家人一直对剧团都非常有感情。</b></p><p class="ql-block"><b> 近年来看到有作者对剧团历史的描述,很感动,非常感谢和认可他们的辛苦付出。向他们学习,致此深表敬意。</b></p><p class="ql-block"><b> 今天我写团溪川祖庙与福利川剧团的情缘,只是我个人的亲身经历和了解的一些往事。呈现历史,以是更好的学习历史,现在我以美篇的方式献给广大美友和读者,以示对家乡历史文化的热爱,希望大家能喜欢。</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作者: 李世建</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记忆中的团溪万寿宫</b></p><p class="ql-block"><b> 这张图片是长春电影制片厂,一九七五年在团溪万寿宫拍摄的电影《三寨火种》的记载。</b></p> <p class="ql-block"><b>团溪万寿宫历史照片</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记忆中的团溪万寿宫》</b></p><p class="ql-block"><b> 团溪有一座雄伟壮观的古建筑,叫″万寿宫″,由江西人所建,万寿宫又叫江西会馆。</b></p><p class="ql-block"><b> 万寿宫的由来,是因江西在外地的商人很多,遍布全国各地。明清时期,江西经济很发达,经营瓷器、茶叶、大米、木材和丝绸的赣籍商人行走全国。并在全国各地都修建了上百座万寿宫,团溪万寿宫就是其中之一,万寿宫也成为外地江西同乡的″江西会馆″。</b></p><p class="ql-block"><b> 团溪万寿宫位于原团溪镇中山路,现在的解放路,曾经这个地方叫″窝荡″。团溪万寿宫非常气派,它与全国各地的万寿宫一样,属赣派风格。万寿宫整体建筑结构属砖木结构的两层角楼房屋,与川祖庙的川派风格建筑完全不一样,万寿宫与邻街正排立,整体墙面选用了明清时期烧治的大青砖建成,石门两侧是一对雄壮威武的石狮子正守大门,进入宫内一眼就望见万寿宫正大殿,大殿非常庄严雄伟,沿十八级石梯可进入正殿,从大殿左右两侧就可沿楼梯上到二楼长廊,二楼长廊可贯穿各个楼道房间,连为一体,大殿左侧是小殿,整体两侧建有封火墙。解放前后,这里就一直成为团溪区革命委员会的办公所在地。</b></p><p class="ql-block"><b> 一九九三年,万寿宫内因电路老化,电路起火被烧为灰尽,从此团溪万寿宫就消失在人们眼前。</b></p><p class="ql-block"><b> 团溪万寿宫现无历史记载,江西人在全国各地修建万寿宫的时间是一七五五年左右,这正是明清江西经济最发达的时期。根据这个时间推断,团溪万寿宫建造的历史以应该在哪个年代。</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 作者: 李世建</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印象团溪一古刹回龍寺</b></p><p class="ql-block"><b> 历史上团溪有一座雄伟宏大的明清古建筑一回龙寺, 梵音阵阵的古刹回龙寺坐落于团溪银山顶下大桥河边的和平村大田坝。时越近千年,回龙寺庙宇今已荡然无存,这里现以成为了团溪镇中学的校园。</b></p><p class="ql-block"><b> 团溪回龙寺现以无任何历史记载,回龙寺是哪个年代修建的无法考证,只能从历史上各地修建回龙寺的年代推算,团溪回龙寺大概始建于明清时期,估计有好几百年或千年历史。</b></p><p class="ql-block"><b> 团溪回龙寺在十年浩劫期间被毁,现在只能从我儿时的记忆,对回龙寺的原貌作有限的描述。</b></p><p class="ql-block"><b> 团溪回龙寺跟全国各地的回龙寺一样,都是建在与有山有水的地方已之相邻。团溪回龙寺以不例外,同样是选择这样的地方修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古刹寺庙回龙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千百年间梵音阵</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回龙驻守百姓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萼溪岁岁丰年旺</b></p><p class="ql-block"><b> 回龙寺坐落在银山顶下,紧邻大桥河边,大桥河成″S″型流向乐稼经泉涧汇入湘江河。夜深人静时,只能听见河水哗啦啦的水流声,通往两岸的桥,是一块巨大的长形大石,横跨河两岸,这是一坐非常之有特色的石桥,真不知是什么年代?用什么技术建造的?时至今日终究是迷。随石桥过河就是团溪著名的银山顶,银山顶是儿时我们最想去玩的地方,因为我们看过电影《南征北战》,解放军渡过大沙河,在凤凰山战役中,阻击打败了敌人在凤凰山一次又一次的进攻,凤凰山之战深深牢记在我们的脑海里,银山顶就是我们心中的凤凰山,儿时的我们天天都在演示《南征北战》冲上凤凰山场景,银山顶。美哉!</b></p><p class="ql-block"><b> 气势磅礴的古刹回龙寺就修建在这风水宝地上,是老祖先人们的智惠结晶。寺庙的钟声响彻四方,大钟高悬在百年古树上。寺庙朝向正对团溪街上,从镇中心十字街以西的下河街(即老车站对面),就是通往寺庙的一条宽廠的马路,马路两边柳树成荫,粮田万亩,马路左面大约百米处,有一口水井(自今还在使用),从井里流出的泉水形成了一条长流不息的S小溪,小溪穿过马路汇入大桥河。</b></p><p class="ql-block"><b> 通往回龙寺的马路全长大约一千多米,直接进入古刹回龙寺,整坐寺庙的建筑风格是典型的江西赣派风格,回龙寺以正殿、厢房、膳房、寺庙等组成,其规模非常之大,整体建筑非常之雄伟壮观,在团溪的古建筑中算是历史最长、风格最典雅气派的大型庙宇之一。</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 作者: 李世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团溪家乡历史文化厚重,仁文志士辈出,身为团溪人必须要学习好宣传好家乡历史文化。该美篇展示了团溪历史文化的魅力。将分成几部分奉献给大家,由于水平有限,制作中如有不实之处,会及时进行修正。</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欢迎进入我的美篇空间,互相学习,取长补短。谢谢读者和美篇好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i>写美篇 记足迹 放眼世界 丰富人生</i></b></p> <p><b style="font-size: 15px;">美篇编辑整理: 久木子焰</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