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眼里只有你 ——写给电影《人生》中的“巧珍”

乙己

<p>  电影《人生》拍摄于1984年,是根据作家路遥同名小说改编。电影《人生》讲述的是文革十年浩劫后陕北农村的生活场景。主人公高加林高中毕业后回到农村老家,先在村里做小学代课教师,后被排挤顶替,心不甘情不愿回家和老父亲一块务农。他的辛劳、痛苦,同村的巧珍都看在眼里,疼在心里。高加林多才多艺、善于写作,不甘困守农村,困守土地。上个世纪80年代“吃国家粮”改变农民身份是所有农村人最大的奢望。高加林对未来,对城市充满了憧憬,正如一首歌里唱的“其实我想走,其实不想留”,在走不了的痛苦、艰辛、煎熬中,高加林“委屈”的和巧珍相恋了。女主人公巧珍,家庭殷实,漂亮、淳朴、能干,但大字不识。她对高中毕业,满身文化气息的高加林仰慕有加,充满了发自内心的爱恋。电影中高加林集市卖馍、地里劳作、费力挑水,高加林到哪巧珍的目光就摇曳到哪,满眼都是体贴、心疼、怜惜。他们相爱了,高加林的爱是无法出走后,无奈的一种寄托,巧珍的爱相比高加林,她爱得卑微,爱得无私。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电影中,因为高加林有一个军转在地区人事劳动局任局长的叔叔,他的命运在地方干部的“灵活处理下”发生了转变,他成为了县委报社的一名职工。采访、摄像,高加林在报社干得如鱼得水、风生水起。城市的诱惑,再加上二人文化的差异,巧珍进城只会谈村中的家长里短,家中母猪又下了几个猪仔的琐碎,让高加林最终拒绝了巧珍。心碎的巧珍随后选择了她无爱的婚姻。造物弄人,高加林不久后因人告发工作“走后门”,恓惶中卷铺盖又回到了农村老家。</p> <p>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和主题。电影《人生》中,男主人公高加林接受完高中教育,想摆脱“脸朝黄土背朝天”、脱去“农皮”成为国家的人,对于那个时代,对于他个人而言他没有错。刘巧珍没有文化,她倾心喜欢村里有文化的“高材生”也没有错。电影中他们的爱是不对等的,高加林是不甘、无奈、寂寞后的一种心灵慰藉般的选择,而巧珍是发自内心的一种付出。“痴情女子负心汉”是电影男女主人公爱情的最贴切写照。巧珍用错情了,巧珍被辜负了。电影中,巧珍漂亮、善良、体贴、包容、能干,这样的女子世间少有。高加林进城卖馍,巧珍一路相随,巧珍帮他卖馍,买烟给他;高加林地里劳作辛苦,巧珍给他送枣送鸡蛋;高加林进城工作,她准备行李准备钱;高加林的一个微笑,一个肯定,便如巧珍的冬日暖阳,让巧珍心花怒放;高加林的一句承诺,巧珍便可以不畏世俗,飞蛾扑火。好感情是用来辜负的?!</p><p><br></p> <p class="ql-block">  穿越时空,陆游的《钗头凤》回荡耳畔,让人扼腕!</p><p class="ql-block"> 回到电影,高加林的负心让人齿寒!</p><p class="ql-block">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我一直在思考:我是谁?我从哪儿来?我要到哪儿去?我要干什么?有人说这是哲学问题,我却认为这就是人生!人的一生说长也长,说短也短,爱情、婚姻、家庭是其中一个重要的也是无法回避的组成,要珍惜,要把握。男女间,诗词歌赋是爱情,花前月下是爱情,相濡以沫是爱情,锅碗瓢盆、柴米油盐又何尝不是爱情。愈久弥坚的爱情,不见得一定要海誓山盟、花前月下、卿卿我我。大书法家启功的爱情就感人至深,启功妻子章宝琛,年龄大启功二岁,既不识文又不认字,属于封建家庭的包办婚姻。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二人历经沧桑,彼此珍惜,让人称道。他们的爱情一点也不比钱钟书先生和杨绛先生的爱情逊色。</p><p class="ql-block"> “高加林”,你知道么,巧珍的眼里只有你!</p><p class="ql-block"> 爱人是人,被爱的人是神;如果你爱的那个人恰巧也爱着你,多好!</p><p class="ql-block"> 惜哉,痛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