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货币

源泉~尚古

<p>西汉时期的货币</p><p>三铢钱:中国货币史上流通时间最短的货币。铸于汉武帝建元元年上有“三铢”二字故名。三铢钱重8铢,铢字金旁从王,背无轮廓。三铢钱刚铸一年,武帝又令停铸三铢,改铸五铢,钱背增加了轮廓,重5铢。</p><p>四铢钱:又称汉半两。其直径为2.4-2.6厘米,重2.2-2.8克,钱穿孔比较小,无内外廓,钱文制作比较规范。四铢半两因顺应了当时的国势民情,一直被沿用了四十年。</p><p>五铢钱:五铢钱轻重适中,合乎古代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与价格水平对货币单位的要求,因而在汉武帝以后的西汉、东汉、蜀、魏、晋、南齐、梁、陈、北魏、隋均有过铸造,历时长达739年,是我国历史上铸行数量最多、时间最长最为成功的长寿钱。</p><p>皮币:武帝于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发行皮币,用宫苑中的白鹿皮制成。</p><p>白金币 :亦称白金三品”。西汉的银锡合金币。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铸造。当时以为天用莫如龙,地用莫如马,人用獒如龟,故用为白金币花纹。</p><p>王莽篡汉以后,改国号为新朝,王莽颁布一系列改变币制的法令,禁五铢,由于王莽禁汉,导致大量的汉五铢被集中销毁。</p><p>王莽时期钱币特点是:工艺精湛,选料优良,存世稀少,历史研究价值和经济价值高。</p><p>王莽当政後,为了削弱汉朝旧族势力,以及 对百姓的财富掠夺,他以“托古改制”为名进行了一系列的币制改革。刀币和布币都在改革中恢复,但从形态上与春秋战国时的并不相同。由於币制复杂混乱,导致民间交易很不顺畅。并且每次改制的钱币大小不断缩小,价却越来越高,实质上剥削了普通民众的财富。币制改革的失败也是新朝迅速灭亡的原因之一。尽管王莽的改革是失败的,但他所发行的一系列钱币却是古钱史上的精品。货币多采用悬针篆的字体,制作十分精美。国宝金匮直万是价值最高的古钱之一,存世仅两枚。</p><p>王莽先后推出的铜铸币有:1、一刀平五千,铸行于居摄二年(公元7年),一刀二字采用错金技法,故称之为金错刀,以一刀等同于五铢钱五千文行使,长约 7.3厘米,重20—40克;同年还铸行契刀五百,以一刀等同五百文行使。2、六泉:分别是,小泉直一,么泉一十、幼泉二十、中泉三十、壮泉四十、大泉五十。六泉之中相邻的泉差别较小,不易区分。3、十布:分别是小布一百、幺布二百、幼布三百、序布四百、差布五百、中布六百、壮布七百、第布八百、次布九百、大布黄千。从小布到大布各长一分,相重一株,其值各加一百,同样因差别小,很难区分。4、货布,天凤元年(公元10年)铸,与货泉并行,一货布当货泉二十五枚,长约506厘米,重约16.5克。5、货泉,天凤元年铸,直径约2.2—2.4厘米,重约2.8-3.6克。另有货泉饼钱。6、布泉,王莽后期铸,直径2.6厘米左右,重3.5克上下。</p><p>王莽之币制改革,均属违反经济规律,不合时宜的滑稽之举,有些则近乎儿戏。王莽违反了货币由复杂而趋于简单,由繁多而归于统一,由实物而金属,由低级金属而高级金属的发展规律,因而注定是要失败的。但不可否认的是王莽时期的钱币,在工艺和形制上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为后来历朝历代的铸币,提供了参考和借鉴。</p><p>东汉时期的货币</p><p>铁钱:公元30年,公孙述在四川铸造铁钱,历史上第一次用铁作币材。</p><p>五铢钱:公元40年,光武帝从马援建议恢复五铢钱 。</p><p>汉初铸造的铜币比较轻,重三株,后来越来越轻。文帝时期,三铢钱的弊端越来越明显,于是文帝下令使用四株钱,重四分之一两,可是币值标的却是半两。汉朝的货币危机其实源自于朝廷放任民间私自铸钱的政策,原本意欲加速货币流通,好改善财政收入。</p><p>可是这项政策的弊端远远超过利处,钱本来用铜铸造,但铸币者掺杂了价值低的铅和铁之类的金属,货币渐渐的贬值,民间的经济逐渐紊乱。许多人趁此机会铸造货币发财,如文帝的宠臣邓通依靠铸铜币家产超过王侯。</p><p>另外诸侯们都开挖矿山铸造铜币,吴王刘濞凭借铜矿铸币富比天子,他也因此有发动“七王之乱”的底气。汉武帝由于对匈奴的连年征战耗资巨大,文景之治积累的财富也逐渐用完,财政危机已经到了必须解决的问题。</p><p>从建元年间开始,武帝开始对货币动手,期间把四株钱改成三铢钱,后来又改回来。来回一改相当于没变,问题自然没解决。元狩四年,一次规模较大的货币改革出现。汉朝发行了白鹿币和白金货币。下令严令禁止民间私自铸造钱币,违者死罪。</p><p>元狩五年,武帝下令铸造五铢钱,铸币技术上也有了改进,有效防止私铸造货币发生。此后经历一些探索之后武帝决定一劳永逸的解决,下令严禁各个诸侯国私自铸造货币,把货币铸造权收归中央政府所有,此项政策一直沿用至今。</p><p><br></p> <p>西汉—三铢</p> <p>东西汉—五铢</p> <p>王莽—一刀平五千</p> <p>王莽—货布</p> <p>王莽—货泉</p> <p>王莽—布泉</p> <p>王莽—小泉直一</p> <p>王莽—幺泉一十</p> <p>王莽—幼泉二十</p> <p>王莽—中泉三十</p> <p>王莽—壮泉四十</p> <p>王莽—大泉五十</p> <p>王莽六泉</p> <p>王莽—小布一百</p> <p>王莽—幺布二百</p> <p>王莽—幼布三百</p> <p>王莽—序布四百</p> <p>王莽—差布五百</p> <p>王莽—中布六百</p> <p>王莽—壮布七百</p> <p>王莽—第布八百</p> <p>王莽—次布九百</p> <p>王莽—大布黄千</p> <p>王莽十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