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在三千里川藏线上,每隔几十公里,就有一座兵站。那是兵之站、车之站,是汽车部队和过往军人在雪域高原赖以生存的生命之站。</p><p> 川藏沿线兵站海拔高度大部分在3500米以上。长期工作生活在高原地区,身体为适应因海拔高度而造成的气压差、含氧量少、空气干燥等自然条件变化,而产生生理反应。头部剧烈疼痛、心慌、气短、胸闷、食欲不振、恶心、口唇指甲紫绀等症状长期伴随着官兵。</p><p> 川藏线,东起成都、西至拉萨,全长(含复线)3176公里。其间要翻越21座海拔4000米以上的雪山,横跨14条江河。汽车部队担负着极其繁重的进藏运输任务,每年要跑六至七趟高原,每趟往返一个多月,一年里有九个多月奔忙在川藏线上。</p><p> </p><p><br></p><p> 兵站为汽车部队提供饮食、住宿、医疗等后勤保障。</p><p> 二郎山下的新沟兵站,是川藏线上第一个组建的兵站。50年代初,汽车团某团副团长王宗和带领官兵,靠一根扁担挑水,三块石头支锅煮饭,创建了川藏线上第一个兵站。</p><p> 兵站的名称,一般以当地的地名命名。在川藏线上,有一个惟一不以地名命名的兵站,那就是135兵站。据说当年选定兵站的同志,从新都桥沿川藏线南线开进,走了好几个小时,前后几十公里仍然荒无人烟,只得就在135公里处选定兵站,并以此为名。</p><p> 授予“雪山红旗兵站”光荣称号的邦达兵站,海拔最高,条件最艰苦。初次来到海拔4400米的兵站,都有大脑涨得嗡嗡直叫、说话颠三倒四的高原反应。兵站官兵常年生活在“雪域孤岛”上,其艰苦可想而知。</p><p><br></p><p> 兵站官兵真实故事感人肺腑、催人泪下,令人难忘。</p><p> 1997年成都市电视台随车队上线拍摄《三千里川藏线》。在135兵站,当主持人采访一名即将退伍的老战士有何想法时,老战士回答“不愿意离开”,这句话令主持人百思不得其解,进一步问“这个地方究竟有什么让你留念?”战士回答“舍不得离开战友们。”女主持人抑制不住自己的眼泪。一般人难以想象和理解高原上的官兵们,长期在艰苦恶劣的环境里结下的特殊感情。</p><p> 自古忠孝难两全。中坝兵站站长,父亲病故。家里向他发了特急电报,半个月后才收到。他拿着电报,难以抑制心中的悲痛。面朝家乡连磕三个响头,希望父母知道自己远在西藏当兵,谅解他。</p><p> 海通兵站站长杨通建同志,从战士成长为兵站站长,在海拔3500米以上兵站奉献青春20载。2005年7月,杨站长带领战士们接待汽车部队时,因积劳成疾,突发脑出血,病倒在岗位上。经上级首长批准,安排直升飞机将杨站长接回内地治疗。杨站长得到及时救治,手术非常成功,身体恢复良好。</p><p><br></p><p> 在雪域高原上,正是有了那些兵站,正是有了那些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官兵,绵绵沉静的川藏线,才充满活力,畅通无阻。</p><p> 走进高原,走进兵站,你就走进了一片人间净土,走进了灵魂的殿堂。 </p><p><br></p><p><br></p> <p>昔日兵站旧貌换新颜,充满生机,朝气篷勃。</p> <p>川藏线第一座雪山—折多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