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 style="font-size: 20px;"> 这富民路也是小马路,是上只角的一条南北走向的小马路。在延安西路“中苏友好大厦”现在的《上海展览中心》的西面一点,长乐路的北面。我有幸陪伴小朋友去一位老师家学习,在这里逗留了一会。 </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从延安西路插入富民路再往南一点的富民路197弄。是个“古柏小区”。一进大门左手边有一栋造型简洁大气、线条干净利落的老建筑。门前的草地上有块大石头上刻了四个字——“福民会馆”。</b></p><p><b style="font-size: 20px;"> 老一辈的古柏小区居民,更习惯上称这里为富民路197弄69号“大礼堂”。在他们的记忆里,这座传奇建筑最初的模样和用途,也与现在有着诸多不同。</b></p><p><b style="font-size: 20px;"> 说到“古柏小区”,就不得不提到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滩上十分知名的 “四行储蓄会”——一个银行集团。其中有盐业银行、金城银行、中南银行、大陆银行。这四家银行又共同集资创办一家银行,名叫‘四行储蓄会’。古柏小区旧称“古拔公寓”,正是四行储蓄会为本银行职员所造的公寓。早年间,富民路还叫“古拔路”,四行储蓄会将古拔公寓名字中的“拔”改为了“柏”,即“古柏公寓”。建国后,古柏公寓改称古柏小区。</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富民路197弄69号“大礼堂”是古柏小区最重要的地方之一,几乎就是整个“古柏公寓”的行政中心。涵盖了社区生活的方方面面,也是当时“社区”概念的综合体现。</b></p><p><b style="font-size: 20px;"> 如今,“福民会馆”的大堂是二楼。如果仔细观察,能看到福民会馆正门阶梯的两侧还有两个小门,那其实是当时“大礼堂”的一楼。当年相当于小区的后勤处,如果要找花匠、修理工、巡捕、司机等等,都会来这里。一楼还放了个公共电话,由专人看管,谁家要是没有装电话,就会来这里打。一楼还曾经充当过食堂用途。</b></p><p><b style="font-size: 20px;"> 这个“后勤处”足以体现古柏小区当时先进的服务、管理意识。 “当时的公寓开发商如果有地,都想多造几栋房子,但古柏小区却专门留出空地,建造了封闭式的大花园,由专业的花匠打理,解放后这个花园开放了,改造成了居民休息的区域。底层还有接送职工上下班的大客车库,司机就在隔壁待命……”</b></p><p><b style="font-size: 20px;"> 二楼除了有大礼堂,还设有医务室,有医生为职工治病。一些居民还记得,当时医务室的徐医生叫徐伯儒,从日本留学回来行医。 </b></p><p><b style="font-size: 20px;"> 当时二楼还设有外廊,那是孩子们最喜欢待的地方之一,因为 站在外廊上,可以看到当时古柏小学的操场。</b></p><p><b style="font-size: 20px;"> “福民会馆”的第三层是职工俱乐部,有弹子房、图书室、棋牌室。第四层是单身职工宿舍,有小餐厅、浴室、卫生间。并派有专责的勤务人员照料单身职工生活。</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后来,“福民会馆”又加盖了两层,现在的4-6层都成了居民的住处,也有不少在附近上班的职工租住在这里。二十几平米的小单间,成为不少人在上海打拼的落脚处。</b></p><p><b style="font-size: 20px;"> “ 福民会馆”几经变迁,终于在几年前,由南京西路街道购回部分, 恢复其八十多年前老会所的功能,重新对辖区居民开放。</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有居民回忆,当时四行储蓄会有专门管房屋分配的部门,会按照职位的不同,给员工分到不同的居住面积和条件。“因此有些人家只能合用一个客堂间,但有些职工一家能分到两栋房。”虽说居住在这里职工的职位有所不同,从小在古柏长大的居民却从未觉得邻居之间会因为身份差异而产生隔阂。“不管对方是高管还是茶房伙计,总是‘张家伯伯’‘李家伯伯’地叫,孩子们也并没有因为对方家长的职位不高就不和人家一起玩。”</b></p><p><b style="font-size: 20px;"> 值得一提的是,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古柏小区就已经有了自己的小学——“古柏小学”,还有诊所、大礼堂,甚至篮球队等等。 </b></p><p><b style="font-size: 20px;"> 当我们小时候的心里面只有‘弄堂’的概念。但现在回想起来, 在七八十年前这个小区就已经有了‘社区’的雏形,这也是非常难得的。</b></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 2020年10月18日</b></p> <p><b style="font-size: 20px;">富民新村</b></p> <p><b style="font-size: 20px;">裕华小区</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上只角就是上只角,这么窄窄的马路,两面粗壮的梧桐树冠已经接拢,形成一条绿阴弄堂。马路两边都是老式房子,没有一间门面是居家的。全部是店铺,而且大多是由原来的居家改造的不大的小商小贩。生意还很好!由其是卖吃的,个个“网红”。</b></p><p><b style="font-size: 20px;"> 像我这样的“乡下人”真是涨姿势了。我们家周围的几乎所有原来开着的小店都被作为“五违章”拆除了。形式上看差不多的,都是在原来民居的基础上开出来的商业。这么多年了怎么就一下子成了“五违章”了。</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