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先烈 思雪峰 健体魄 勇担当

东洲暖.家长护学岗志愿者服务队

<p>  2020年10月24日星期六,东洲小学601班学生自愿组织,来到了义乌市赤岸镇神坛村,追寻红色记忆,重温峥嵘岁月,缅怀老一辈革命家的丰功伟绩。</p><p> 我们的第一项任务是“忆先烈,思雪峰”。</p> <p>  神坛村坐落在义乌赤岸镇,四面环山,层峦叠嶂,一条小溪自村中穿过,著名诗人、作家、文艺理论家冯雪峰就出生于此,神坛村旁立着纪念冯雪峰的石碑和政府,还有各界人士捐款建造的功德碑。</p> <p>  我们看到了石碑上刻着的长征精神:</p><p> 自强不息 百折不挠 </p><p> 团结精进 奉献忘我 </p><p> 艰苦卓绝 智勇双超 </p><p> 人民至上 信仰天高 </p><p> 世界大同 不胜不休</p> <p>  我们怀着一份敬仰,一份神圣,走进了神坛村,首先进行了神圣升国旗仪式。</p> <p>  “红色基因”孕育了永放光芒的抗洪抢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北京奥运精神、载人航天精神……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坚强自立、坚持梦想、勇往直前。</p> <p>  我们又来到冯雪峰故居,认真聆听“小小讲解员”讲解冯雪峰事迹。</p> <p>  冯雪峰(1903年6月2日—1976年1月31日),原名福春,笔名雪峰、画室、洛阳等,浙江义乌人。现代著名诗人、文艺理论家。1921年考入浙江省立第一师范,1925年到北京大学旁听日语,1926年开始翻译日本、苏联的文学作品及文艺理论专著。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结识了鲁迅,编辑出版《萌芽》月刊,并与鲁迅共同编辑《科学的艺术论丛书》。1929年参加筹备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后任“左联”党团书记、中共上海文化工作委员会书记。1933年底到瑞金任中共中央党校副校长。1934年参加长征。1936年春到上海,任中共上海办事处副主任。1937年回家乡,创作反映长征的长篇小说《卢代之死》。1941年被捕,1942年11月下旬被营救出狱。1943年到重庆,在中华文艺界抗敌协会工作。1950年任上海市文联副主席,鲁迅著作编刊社社长兼总编。后调北京,先后任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兼总编、《文艺报》主编、中国作协副主席、党组书记。</p> <p>  听完“小小讲解员”的讲述,孩子们陆续参观冯雪峰故居。</p> <p>  第二项任务是:“健体魄,勇担当”。</p><p> 我们又来到了赤岸军酷旅营地,体验课文《飞夺泸定桥》里面的艰险和恐惧。</p> <p>  泸定桥离水面有好几丈高,是由13根铁链组成的:两边各有两根,算是桥栏;底下并排9根,铺上木板,就是桥面。人走在桥上摇摇晃晃,就像荡秋千似的。现在连木板也被敌人抽掉了,只剩下铁链。向桥下一看,真叫人心惊胆寒,红褐色的河水像瀑布一样,从上游的山峡里直泻下来,撞击在岩石上,溅起一丈多高的浪花,涛声震耳欲聋。</p> <p>  </p> <p>  我们又切身体会“硝烟战争”的刺激,明白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体验战士冲锋陷阵的精神。</p> <p>东洲小学601班“红色研学之旅”参加活动人员名单:</p><p>黄宇轩、马裕宸、杜寒潇、李峻豪、单世杰、黄莹莹、刘文彬、吴朕宇、赵梓寒、熊厉宇、陈可馨、陈可涵、楼博文、何谦益、林川森、吴晓莉、陈宇浩、欧阳璐、董倪、施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