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见眼脑</p><p> 【释义】:看起来比较多,叫见眼脑。</p><p> 第一次听说这个词,是三十年前在一个农家喜宴上,那时的农家喜宴,多数是自家置办,全家老少齐上阵,择菜的、洗碗的、燎水的、生火的,热热闹闹,喜庆氛围浓厚。特别在肉案子上,切、片、剁、涮,各种刀工考验着各家媳妇的手艺。尤其是切肉,还真是个技术活。当年参加过莒县子弟兵连炊事班的二爷爷是切肉的权威,同样多的肉,经他切的,炒出来装盘,感觉比别的盘子里肉多。其实窍门很简单,他说,顺着肉的纹路切,炒出来不萎缩,肉丝细长,感觉肉多,这就叫见眼脑。</p><p> 这个方言很有意思,眼见,入脑,愉悦了眼睛,欺骗了脑袋,很是考验你的判断力。</p> <p> 蔀土</p><p> 【释义】:蔀土,莒县方言中对灰尘的叫法。灰尘是悬浮在空气中的微粒,灰尘来源于工业排放物、燃烧烟尘、土壤扬尘等。灰尘是人类健康的大敌,它带着许多细菌病毒和虫卵到处飞扬,传播疾病。灰尘也是有好处的:灰尘使大自然中有晚霞朝晖、闲云迷雾、彩虹日晕等气象万千的自然景色。</p><p> 记得小时候有一次生病没去上学,躺在床上,百无聊赖之际,便观察屋内各种景致,一缕阳光透过窗户斜照过来,光柱中有一些细小的灰尘在飘飘浮浮,并折射出各种颜色,呈现出各种姿态,这些“蔀土”的奇妙变化深深吸引着我的目光,让这段寂寞时光充满乐趣,便感到其实生病也不是一件十分烦恼的事情,不觉间病也就好了许多。</p> <p>昂了</p><p> 【释义】:“昂了”,指随意、任意花钱,有挥霍、浪费的意思。例如,他这个人有钱就“昂”,没钱就罢,一点也不过日子。</p> <p> 猜闷儿</p><p> 【释义】:猜闷儿就是猜谜语。猜谜语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智力游戏,起源于中国的易经八卦。 是指通过给定的提示性文字或者图像等,按照某种特定规则, 猜出指定范围内的某事物或者文字等等内容。 猜谜的形式中以中国灯谜最为常见, 往往利用汉字、汉语的特点进行有意识地别解谜面。</p><p> 莒县人把猜谜语叫成“猜闷儿”,“闷儿”含有封闭的意思,即先把谜底“闷儿”起来,出题者叫“抛闷儿”,猜谜者才叫“猜闷儿”。流传于莒县的“闷儿”如:兄弟四五个,围着柱子坐,长大要分家,衣裳都扯破——大蒜;住在麻屋子,身外红罗帐,撤去屋和帐,原是小白胖——果子(花生);蹊蹊跷,蹊蹊跷,站着不如坐着高——狗。</p> <p>起手</p><p> 【释义】:过去集市上有一种小偷,专偷钱包或装在口袋里的小件物品,这种小偷叫“起手”,可能干这种营生的小偷主要作案工具就是一双手,或戴在手指的一种利器,故名。</p><p>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我在当时的莒县电影院售票窗口就遭遇过“起手”的光顾,记得那时挤在拥挤的购票人群中,不知不觉背包面上被割了一道绷直的口子,装在里面的钱包不翼而飞,所幸损失并不大,我的钱包中只有5毛钱,但这个钱包当时的售价是7元2角8分,我不知道那个“起手”面对这个“价格不菲”的钱包会作何感想?</p><p> 传说某晚在文心广场有一个“起手”,一把撮下某女士戴在胸口的项链便飞速离去,不一会儿,该“起手”又速度回来,将项链掷在地上,满脸怒容的吼道:“戴不起别戴,糊弄我干啥?”原来,该女士的项链不是真金白银的,枉费该“起手”的一番心机。</p> <p>面汤耳朵</p><p> 【释义】:面汤,莒地的一种面食,以面条为主,入汤中,煮熟即食。面汤代代相传无处考其出处,做法简易快捷,养胃驱寒,尤其肠胃不好或体衰者宜以此汤养胃养生。</p><p> 面汤希软,故将“面汤耳朵”比喻为听不得软话的人,或经不得别人的劝说的人,例如,他就是个面汤耳朵,别人三劝两劝就改变了主意。</p> <p>看偏把子的</p><p> 【释义】:下棋、看牌(纸牌)、打麻将等除了参与者双方外,周围往往有一些看热闹的人,这些人叫“看偏把子的”,也叫“看闲点的”。</p><p> 常言道:“观棋不语真君子”,其下一句是“把酒多言是小人”。这句话是有道理的。从这两句简单的俗语中,老祖宗为我们传达下来的是深刻的做人道理。一方面是因为这样做会打扰到别人的思路,我们都知道做事专注的时候,尤其是在清点数量时,只要有人在旁干扰,那么经常会出现差池,工作效率也是低下的;另一方面,这样做会破坏游戏的公平性。下棋也好,工作也好,学习也好,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规则。不时的在旁边提醒,会破坏原本的公平性。</p><p> “看偏把子的”有时会惹出不必要的麻烦。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我在某村小教书,课余时间老师们喜欢下跳棋,其中,两人对弈,其余人观战。但,酣战处,观战者往往忘了老祖宗的教诲,喜欢指导一番。这番指导,另一方肯定会不高兴,尤其另一方输棋的时候,会更加不高兴。一次,连输三盘的某老师冷不防端起一杯热茶,一股脑儿倒在了一“看偏把子”老师的后脖颈里,顿时疼得他嗷嗷大叫。好在,烫的并不重。</p> <p> 偏沉</p><p> 【释义】:载重货物时,前后、左右载重量不一致,导致“偏沉”,分为前沉、后沉、左偏、右偏四种。莒县民间有句俗语:“小车不倒只管推。”应该是说这辆小车前后左右载重量都很适中,任何一种“偏沉”,都不会好推。</p><p> 小时候看见叔叔们推车子送奶奶去公社卫生院看病,在奶奶坐的另一边放上一块石头,我不解,那不是更沉了吗?叔叔告诉我,这就是解决“偏沉”的问题,只有两边一样重,推起来才稳当。我想起我们这一带闺女出嫁,当时也是用这种车子推,需要一个“趁车子”的小孩(现在叫伴童,一般一男一女两个小孩),其最初的缘由也应该是这样吧?</p><p> 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我们村曾经利用冬闲时间组织青壮劳力去博山推煤炭,一来一回需要7天左右,去时轻装,来时每人负重800斤左右。我的一位近支大爷自恃体壮,推了整整1000斤。车子过了沂水县兵房岭,大爷渐感体力不支,且头上冒汗,便把棉袄脱下来,放到车子右边,推了一会,感觉“偏沉”,于是,换到左边,推了一会,又感觉“偏沉”。放到前边,感觉前沉,放到后边,感觉后沉。如是者四,直到放到车梁中间,才算了事。</p><p> 后来,大爷告诉我,任何事,不要逞能啊。</p> <p>央及央及</p><p> 【释义】:表面上要求别人做什么,含有虚让、客套,表示一下心意的意思。例如,别人为你办成了一件事,按常规应该收取一点费用或讨点好处,明知道别人不会要,也要拿上钱或礼物前去“央及央及”,这样,办事者脸上有光,求人者亦表示了心意,平衡了人际关系。</p><p> 再例如,到了某村村口,不期而遇了这个村的一个老同学,本不是去他家做客,也要打趣一下:到了你家门口,也不‘央及央及’去喝口茶?</p> <p> 一吖吖</p><p> 【释义】:很少的意思。孔乙己说:“多乎哉?不多也。”其实用莒县方言说,就是“一吖吖”。</p> <p>刷鼓钱儿</p><p> 【释义】:弄俩钱儿花花,莒县人叫“刷鼓钱儿”。</p><p> 旧时农村挣钱不容易,除了做点小买卖,“刷鼓钱儿”的方式多数是把自家的粮食、家畜家禽或农特产品拿到集上去售卖,换几个钱,一般金额也不大。现在条件好了,就连80岁以上的老人也知道到银行去“刷卡”支钱了。同是一个“刷”字,代表着不同的时代,但在闪烁的电脑屏幕上,久久地盯着这个字,我惊讶的发现,其实聪明智慧的莒县人早在几百上千年前就知道“刷卡”消费了,“刷鼓钱儿”也是“刷”啊,只不过彼“刷”与此“刷”,虽方式不同,但性质和意义都是一样的,都是为了“弄俩钱儿花花”。</p><p> 莒县人含蓄、幽默,有时视金钱如粪土。对金钱,莒县人还有一句俗语叫“瘪鼓”,此语何来?我一时也考证不出来(这个问题留待日后慢慢来吧,有兴趣的朋友不妨先考证一下)。让我们暂且把时光倒推到40年前:</p><p> 初冬,中午,阳光正暖,一老农手推两粪篓地瓜干子在去往集市的路上,有人问:“大爷,干什么去啊?”老农答:“去‘刷鼓’俩‘瘪鼓’花花!”不是莒县人,你绝对不知道他们在说什么。</p><p> </p> <p> 绌绌(chuchu)</p><p> 【释义】:单讲绌,是不足、不够的意思,例如,支绌(款项不够分配),相形见绌(相比之下显得不足)。两字连用,在莒县方言中则表示原物缩水,体积变小了。与另一句方言“蔫油”相比,程度更严重一些。例如,这只苹果,搁在案板上久了,严重缩水,“绌绌”的像个核桃。</p><p> 对于不愿意上台面的人,莒县人会说他:你看你,缩头缩脑,“绌绌”噶有,上不了台面。见他向人群里钻,不愿意出头露面,又会大喝一声:你“绌绌”什么!给我出来!</p><p> 我做民办教师时有一个老同事,他发明了一个词,叫“绌绌鱼”,这绝对是对“绌绌”这句方言的活学活用。话说二十世纪80年代初,农村民办教师的生活还是比较清苦的,该老师的小女儿在邻居家吃了一点煎咸鱼,没吃够,回家便嚷嚷着要爸爸买,该老师手中正缺钱,他灵机一动,到咸菜缸里捞出一块陈年的腌菜疙瘩,用刀切成鱼的模样,连同少许廉价的虾酱一起在锅里熥熟,告诉女儿这是“绌绌鱼”,味道跟煎咸鱼一样。天真的女儿信以为真,竟然吃了很长时间。别人把这个故事当笑话讲,我笑着笑着却笑出了眼泪。</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