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神州大地自古代传承着华夏衣冠,但我们美丽的汉服在三百多年前,随着满清入关推行野蛮的“剃发易服”政策而被斩断撕碎。今时今日,在现代忙碌的生活中,在经济大潮滚滚的时代背景下,你是否还会仰望星空?在少数民族姑娘穿着民族服饰翩翩起舞时,你是否想过汉族人为什么总是穿着洋装?我们自称华夏。你可知何谓华夏?古书有云:“有服章之美是为华。有礼仪之大谓之夏。”今天就让我们鉴赏汉服,共同感受华夏的精神气度,在这金色的秋天里,与汉服共舞,与蹴鞠相遇!</p> <p>汉服,全称是“汉民族传统服饰”,又称汉衣冠、汉装、华服,是从黄帝即位到公元17世纪中叶(明末清初),在汉族的主要居住区,以“华夏-汉”文化为背景和主导思想,以华夏礼仪文化为中心,通过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独特汉民族风貌性格,明显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传统服装和配饰体系,是中国“衣冠上国”、“礼仪之邦”、“锦绣中华”、赛里斯国的体现,承载了汉族的染织绣等杰出工艺和美学,传承了30多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受保护的中国工艺美术。</p> <p>汉服自出现以来,其在色彩使用上便有着明确的规定,反映古代人对自然色彩亲近的理念,汉服“五色”与中国的阴阳五行有着重要的关联,人们使人的自然行为与世间万物运行规律保持协调,体现汉服的审美意蕴。</p> <p>汉服也是我国民族的象征,对我国文化的传承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多元文化发展的今天,我们应该传承传统文化,对作为汉文化的一种的汉服加以深刻研究,展现我国华夏的璀璨文明。</p> <p>陈弈竹同学用优美的舞蹈完美的诠释了汉服的无限魅力!</p> <p>迎着飒爽的秋风,沿着古人的足迹,迎来了本次蹴鞠活动的开始,古人云:“蹴鞠当场二月天,香风吹下两婵娟”,“蹴鞠场边万人看,秋千旗下一春忙”。今天我们追风5班的同学们,也迎来了,一场真正的蹴鞠比赛!</p> <p>蹴鞠,又名“蹋鞠”、“蹴球”、“蹴圆”、“筑球”、“踢圆”等,“蹴”有用脚蹴、蹋、踢的含义,“鞠”最早系外包皮革、内实米糠的球。因而“蹴鞠”就是指古人以脚蹴、蹋、踢皮球的活动,类似今日的足球。据史料记载,早在战国时期中国民间就流行娱乐性的蹴鞠游戏,而从汉代开始又成为兵家练兵之法,宋代又出现了蹴鞠组织与蹴鞠艺人,清代开始流行冰上蹙鞠。因此,可以说蹴鞠是中国古代流传久远、影响较大的一朵体育奇葩。</p><p>2006年5月20日,蹴鞠已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p> <p>主持人梁子航为大家介绍了蹴鞠的游戏规则:</p><p>● 用球门的蹴鞠比赛一般是单球门,大多在宫廷宴会时进行。这比此前的直接对抗后退了一步,但对踢准要求更高。筑球时在球场中央竖立两根高三丈的球杆,上部的球门直径约一尺,叫“风流眼”。衣服颜色不同的左右军(两队)分站两边,每队12或16人,分别称为球头、骁球、正挟、头挟、左竿网、右竿网、散立等。</p><p>● 球头与队员的帽子亦稍有区别。比赛时鸣笛击鼓为号,左军队员先开球,互相颠球数次然后传给副队长,副队长颠数待球端正稳当,再传给队长,由队长将球踢向风流眼,过者为胜。右军得球亦如此。结束时按过球的多少决定胜负,胜者有赏,负方受罚,队长要吃鞭子,脸上涂白粉。</p> <p>到了汉朝,蹴鞠的形式越来越多样化,还出现了“蹴鞠舞”,类似于杂耍了。</p><p>汉画像有描绘蹴鞠表演,单人蹴1鞠、单人蹴2鞠、双人击鼓蹴鞠等,还有脚踢、膝顶、双腿齐飞、单足停鞠、倒勾等技术动作,为百戏中的重要节目。</p><p>在汉朝,历史记载中出现了竞技形式的足球。</p> <p>中国是文明、礼仪之邦,中华文明深深影响着亚洲国家甚至全世界。今天追风5班的全体师生着汉服、踢蹴鞠,希望用实际行动,为传承华夏衣冠,弘扬蹴鞠运动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