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游中国第一道教名山,探访中国第一道教古镇,蒋 锡 才

高山流水

<p>今年十月十五日至十九日,我参加铁道兵南昌退役军人文化联谊会与《白浪情》网络综合体,联合江西光大国际旅行社,精心打造的《铁色之旅,鹰厦回眸》文旅活动</p> <p>沿着铁道兵前辈修建鹰厦铁路的足迹,观尝他们逢山开路,遇水架架,让高山低头,河水让路的伟大壮举。</p> <p>挖掘铁道兵精神的时代价值,让铁道兵文化传播四方,让铁道兵精神永放光芒。</p> <p>我们还沿着鹰厦铁路,游览了许多风景名胜,人文景观。</p> <p>鹰潭龙虎山,是我们出游的第一景点。</p> <p>龙虎山不仅是国家AAAAA旅游景区,而且是中国第八处世界自然遗产,在这里可以体验绝美的自然风光。</p> <p>它还是世界地质公园,在这里可以感受地球历史的变迁。</p> <p>龙虎山具有典型的丹霞地貌特征。</p> <p>自然景观,主要沿泸溪河两岸展开,丹峰环碧水,密林藏怪石,苍山挂飞瀑,候鸟映湖光,其绝美景色吸引了大批游客。</p> <p>景区内有天工造化的龙虎山。</p> <p>有维妙维肖的象鼻山</p> <p>有美若绝伦的僧尼峰。</p> <p>还有天下绝境一一思源壁等景点</p> <p>登高可览九十九峰龙腾虎跃之雄骏。</p> <p>乘伐可赏二十余里仙境飘纱之画屏。</p> <p>寻天师足迹,探崖墓之秘,其乐无穷。</p> <p>龙虎山鼎盛时期,建有道观8O余座,道院36座,道宫数个。</p> <p>是名符其实的“道都",是道士的世界王国</p> <p>千年古镇一一上清镇,是龙虎山旅游的亮点,被称为中国道教第一古镇。</p><p>相传张天师在此历经63代190O余年。中国古典小说《水浒传》开篇第一回《张天师祈讓温疫,洪大慰误走妖魔》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如果没有上清古镇,没有上清这块土地孕育出的道教文化,龙虎山要成为中国道教第一山和中国道教的发源地,恐怕是不可能的。</p> <p>相传龙虎山原名云锦山,东汉中叶,天师张道陵在此修行练丹,“丹成而龙虎现",山因此得名。从汉未第四代天师张盛始,历代天师华居此地,守龙虎山寻仙觅术,坐上清宫教化布衣,居天师府修身养性,世袭道统一千八百余年,他们均得到历代封建王朝的崇奉和册封,官至一品,位极人臣。</p> <p>上清镇,这条古街,虽未经专家设计,一切都自自然然,无形中有一种自然之美,然而,就是在这种自然之中,整条街具有独特的地方民裕风情。</p> <p>沿着这条街逆泸溪河而上,街左边的房子都成阶梯状,每一家的房子,总比前一家的房子往前凸出一米左右,据说这是当地人预示家事兴旺的像征。</p> <p>上清宫,位于上清镇东端,距嗣汉天师府约一公里,左拥象山,右注沂溪,实乃仙灵都会之地。古老相传,这里是九龙聚会的宝地。民谣云:"九龙集结上清宫,天师擒妖显神通,唯有一龙不听话,顺河漂流遇虎凶"。这九龙指的是上清宫周围的天门山,台山,乌剑山,狮子山,冲天峰,应天山,西华山,乌龟山和圣井山。</p> <p>真仙覌。</p><p>位于上清镇西头,原建于龙虎山脚下,唐代天宝七年(公元748年)封张道陵十五代孙为天师,并赐田敕免租税,从此,道门兴旺,前后建有十大道宫,八十一座道观,三十六座道院,宋崇宁四年(公元11O5年),迁移上清镇长庆坊。</p> <p>道教祖庭一一嗣汉天师府。</p><p> 它是历代天师掌管天下道教事的总署,也是张天师生活起居的地方。天师府正门匾额"嗣汉天师府",表明从东汉张道陵创立道教以来,历代天师的封号都是世袭的。</p><p><br></p> <p>嗣汉天师府头门抱柱对联曰:</p><p>麒麟殿上神仙客</p><p>龙虎山中宰相家</p><p>这副对联为明代大书法家董其昌所作。</p><p> 上联是指汉初开国军师张良的故事。麒麟阁是西汉未央宫中由皇帝刘邦召集朝庭重臣举行军事会议的地方,只有军事重臣才能出入。张良封留候后,即弃官隐居,跟随赤松子学道成仙去了。而张道陵是张良十代孙。</p><p> 下联表示历代天师的显赫地位。龙虎山是道教之山,历代天师多与朝庭关系密切,元武宗皇帝封第三十八代天师张与材为金紫光祿大夫,官至一品,相当于宰相一级,因此,天师相当于宰相,天师府也就是宰相之家了。</p> <p>仪门,甬道。</p><p> 仪门,是明清两代官署大门之内的门。既取”有仪可像"之意,又表示“列仪迎送"。</p><p> 甬道,指庭院中居中的通道,有"官道"的意思。</p><p>古代文武官员至此都要下轿,下马。张天师则根据客人的身份在此迎送。</p> <p>钟亭巨钟</p><p>离仪门不远处钟亭内有一口巨钟,相传是元朝至正十一年(1351年)由第四十一代天师张嗣德在浙江省富阳县铸造的,重达9999斤。铭文称"凡用赤金九千斤"。</p><p> 钟身周围四行篆文是:"国秦民安,风调雨顺,大道兴行,皇图巩固“。</p><p> 铭文为临川进士朱夏所撰,文字则由龙虎山道士丶元代著名画家方从义书写。</p><p> 民间传说此钟初一敲一下要响到十五,而且上清宫大钟一响,北京的金銮殿都可听到,真是神奇之至。</p> <p>玄坛殿一一财神殿</p><p> 原是张天师筑土为坛,讲经说法,祭祀天地的地方,明初改建为殿堂,几经毁建,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乃幸存。</p><p> 现在的玄坛殿,是1999年修复的。正殿三间,奉祀赵公民,关羽,陶朱公三位财神爷。所以又称财神殿。</p><p> 玄坛殿正中供奉的财神叫赵公明,也叫赵玄坛。他隐居终南山修道成仙,被封为财神。一手执鞭,一手托元宝的形像,率领招财,进宝,利市,纳珍四位童子,也称"五路财神"。赵公明曾为张道陵天师守护玄坛,所以又称“正一玄坛赵元帅"。</p><p>关习乃蜀汉名将,集"忠丶孝丶节丶义于一身,历代均列入祀典。宋微宗时,关帝圣君协助三十六代天师张继先平州盐池水溢,宋微宗以“崇宁钱"赏之,祀关羽为"崇宁真君,关羽变成了武财神。</p><p> 陶朱公,即范蠡。出身贫贱,博学多才,曾帮助越国国王勾践,兴越国,灭吴国。功成名就,激流勇退,隐居经商至富,乃我国儒商之鼻祖。世人誉为:"忠以报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p> <p>救苦殿,文昌殿</p><p>玄坛殿(财神殿)左右各配殿三间。</p><p>左边为救苦殿,右边为文昌殿。</p><p>救苦殿供奉太乙救苦天尊丶吕洞宾,黄大仙。</p><p>太乙救苦天尊,是道教神仙六御之一,专司拯救堕入地嶽的亡灵,他是哪吒的师父。</p><p>吕洞宾,是八仙的重要成员,道教尊为“北五祖"之一,在民间深受崇拜。</p><p>黄大仙,原名黄初平,晋代金华人,他能叱石成羊,扶厄济困,有求必应,深受民间崇拜。</p><p>右边为文昌殿,奉祀文昌帝君。</p><p>文昌帝君又名梓潼帝君,为中国古代学问,文章,科举的保护神,现在考博士丶考硕士丶考大学者,很多都來朝拜文昌帝君,有救必应,香火很旺。</p><p><br></p> <p>法箓局</p><p>这里原来是明初兴建的两个机构:法箓局和提举暑。</p><p>法箓局,是制作符箓的地方,蓋印后对外颁发。</p><p>提举暑,是历代天师"永掌天下道教事"的办事机构。于2O00年修复。现在供奉的是道教中地位较高的斗姥元君丶西王母丶后土皇地祗娘娘丶九天玄女丶妈祖丶魏夫人丶慈航道人丶何仙姑:碧霞元君九位女神。</p> <p>嗣汉天师府二门</p><p>建于清同治六年(1867),原为木质结构,1995年改建钢筋混凝土结构。</p><p> 门上方高悬"敕灵旨"三个大字,意为天师敕命。</p><p>门前抱柱上对联:</p><p>道高龙虎伏</p><p>德重鬼神钦</p><p>这是一幅古联,何人所撰已无从考察。由当代道教大师,上海道协原会长陈莲生所写。</p> <p>六扇门上的门神分别为:秦琼丶尉迟恭丶单雄信丶程咬金丶罗成、杨林,他们都是隋朝著名将领。</p> <p>仁靖真人碑</p><p>一块为四十四代天师张宇清墓志铭。</p><p>一块为清代嘉靖年间重修上清宫碑记。</p><p>均为真品</p> <p>七星古樟</p><p>院内的古树均7O0余年历史,而这七棵樟树呈"北斗七星"状排列,是天师府镇府的宝树</p> <p>官保第丶广缘斋</p><p>属古微派建筑风格的一体建筑,约建于明未清初。</p><p>"官保"二字乃“太子少保“,“太子太保"的通称。明末,第五十代天师张国祥,第五十一代天师张显庸,均加封为"太子",故有"官保第"。</p><p>广缘斋,是历代天师及家人用膳的地方,今已对外开放,荤素两全。</p> <p>玉皇殿</p><p>原为天师教练第子的演法大厅,1993年改建为玉皇殿,占地600余平方米。大殿正中玉帝神像高9-99米,金童玉女侍立两侧,另有十二天将陪祀两边。</p><p>殿门前有口"灵泉井",又称”法水井",是南宋高道丶南五祖之一‘的玉蟾大师与三十五代天师张可大共同开凿的,为历代道众饮用及画符所用,有治病强身之功效。</p><p> 台阶上的"二龙戏珠"石雕,称为“丹陛石",是天师府地位显赫的像征。</p> <p>私第门一一相国仙府</p><p>私第门原建于洪武元年(1368),是民太祖朱元章赐白银十五镒(约360两)重建,明嘉靖五年(1526),又进行了大修。门额上“相国仙府"四字,其中"国"字由"西、国丶人“三字组成,是道教独创的一个字。</p><p>一幅古对联:</p><p>"南国无双地</p><p>西江第一家</p><p>此处为天师府二丶三进院落的分界,构成“前宫后府的建筑风格。</p><p><br></p> <p>三省堂</p><p>是历代天师的私第内宅,为天师府第的主体建筑,分前厅,中厅,后厅三部份。</p><p>前厅左在有宽敞的厢房,中厅和后厅之间有天井式的庭院,环有楼阁廊房,构为绣花楼,后厅为天师食宿生活厅,整个内宅建筑门丶窗丶梁丶檐,精雕细刻,色彩艳丽,富丽堂皇,环境庄而严,静而雅。</p> <p>万法归宗坛</p><p>在元代时就已建成,明嘉靖五年(1526)重修。因宋元以來正一派符箓"三山合一”,明朝张天师"永掌天下道教亊",故将茅山上清法坛,阁皂山灵宝法坛,龙虎山龙虎宗坛,西山净明法坛,合并为"万法宗坛“。这里是"万法宗坛"的所在地,所以便是道教祖庭的像征。</p><p>"万法宗坛"匾额,系原中国道教协会会长黎玉航题写。</p> <p>天师府狐仙堂</p><p>相传张天师曾救了一自称狐仙的姑娘,之后狐仙多次报恩,救灾救难,而为其所设。</p> <p>狐仙堂设有狐仙灵位,供桌丶神台丶常明灯等供品丶神器</p> <p>道家博物馆</p><p>天师府文物古迹众多,藏有金匾丶铜镜,天师玉印,三五斩邪雌雄剑等文物珍品,不仅具有研究中国道教的价值,而且是我国古代文化的遗产。</p> <p>道藏符篆书籍</p> <p>道藏符篆记载</p> <p>天师文物</p> <p>古天师符</p> <p>天师符</p> <p>天师常用灵符</p> <p>天师五雷符</p> <p>庚子天师符</p> <p>辟邪刀斧文物</p> <p>镇宅太岁符</p> <p>六十甲子阴阳符</p> <p>太岁符</p> <p>三世桃花姻缘符</p> <p>大小七十二灵符</p> <p>文昌符</p> <p>平安符</p> <p>道教是我国正儿八经的本土宗教,以道为最高信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家文化博大精深,探访中国道教第一古镇,略見一斑,现整理为游记,有兴趣者可进一步深入研究。</p><p> 二O二0年十月二十六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