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产土楼

月隐年华

<p>  阳产村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古村落,为郑姓居地。位于安徽省歙县深渡镇千岛湖黄金旅游线上,交通十分便利。郑姓于宋时由歙北迁移定潭而居,后迁阳产,为郑半洲再能公之后。据传郑公狩猎到此,跟随的猎犬卧于阳产山凹不愿返回,郑公见其四面环山,山泉清澈,古木参天,经几番审视,认为是块风水宝地,决心迁移定居阳产。</p><p> </p> <p>  阳产村四周群山环抱,空气温润,山水养人,是个隐居避世的极佳之地。“阳”有面向阳光,具有生机的意思,“产”在徽州方言里意为陡峭。群山之中的向阳之地,故名“阳产”。</p> <p>  阳产村地势高,位于皖南山区的群山之中,是一个依山而筑的小山寨,最初只有一条古道通向外界。由于交通不便,数百年来,山民就地取材,采周边青石铺路架桥,取红壤木材筑巢而居,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渴饮山泉,饿食五谷,流年之中,形成了鳞次栉比、错落有改、质朴壮观的土楼群。</p> <p>  土楼群是阳产村最大的特色,一座座、一排排,密密麻麻,一幢接一幢。均以青石砌磅为地基,再建土楼,土楼与土楼之间有石板或石板台阶或青石铺地。</p> <p>  无论是每一座单体土楼,还是整个村落的土楼群,它都有一种乡土美感,体现出独特的画境美、意境美、雄浑美、气势美。</p> <p>远望群山如黛,土楼自有一番原始、古朴的气象。晨起静看日出溶金、霞光尽染;</p> <p>闲观雾起云涌、气象变幻万千;日暮时分夕阳给山野披上琥珀色的光影……在这里,可以安然独享超然物外的意境。</p> <p>  提起徽派建筑,大家多想到的是“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其实阳产土楼建筑群也是徽派建筑一朵奇葩,是徽州山越人智慧的结晶。阳产土楼保留了土越人的生活建筑风格,是徽州地域独树一帜的地方文化代表。</p> <p>  土楼的优点是坚固、省工、省料,就地取材,从粘土、石片、石灰按一定比例混合成土,以竹片、松枝、杉木代替了“钢筋”,用固定的桥合把粘土、石片、石灰合成的原料用特殊的木锤把它筑实。</p> <p>土乡土色的导游。</p> <p>数百年来山民就地取材,以青石筑基,开山取土,夯筑成墙,伐木建梁,采竹为筋,自建土楼。</p> <p>  土楼依山就势,千姿百态,布局合理,错落有致,与村中水垌、小桥、亭台共同组成了独特的山地建筑风貌。</p> <p>村民自家地里种的大冬瓜。</p> <p>郑小河宅。</p> <p>  土楼并不像一般的徽派建筑那样厚重丰富、精雕细琢,也没有太多精湛的砖雕、石雕、木雕,但其艺术性主要体现在整体造型上的系统性。</p> <p>  土楼群依山就势,虽不着力于细部刻绘,但整体群落错落有致,饱含雄浑古拙的韵味,在崇山峻岭之间,它以壮观而又浑然一体的纯粹形态出现,构成一幅古朴壮美的画卷。</p> <p>居民自称的“五角大楼”🤗😀</p> <p>敬业的拍摄者。</p> <p>惺惺相惜。</p> <p>“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最美的秋天,不在山川河流间,不在唐诗宋词里,而是藏在那遍地斑澜的丰收色彩中。</p> <p>秋天是土楼最绚丽的季节。</p> <p>一夜秋风吹过,这里硕果压枝,枫叶渐红,稻谷金黄……</p> <p>  晒秋人家,黄墙黛瓦,鳞次栉比,棱角分明,走在其间,宛如闯进了世外桃源。</p> <p>  阳产依山而建,地势复杂,村庄平地极少,每到秋天,农户便开始把家里的农作物和怕潮的物品进行晾晒,以利保存。</p> <p>  “晒秋”不仅是一种传统农俗现象,也成了广大游人最热衷拍摄的题材。</p> <p>  心灵手巧的人家,把晒匾当画板,将支架作画笔,以粮食作画,绘制出了最有诗意的秋天。</p> <p>站在山顶,放眼望去,整个村庄就是一个晒簟的世界。</p> <p>  整个山间、房屋、晒架上,都是五彩缤纷的丰收果实,看似平淡的淳朴民风现象,却是最让人暖心感动的一幕。</p> <p>  在秋色的浓烈下,一切变得诗意有层次。没有刻意的摆布,没有精心的设计,只是出自农家人心底那份对粮食最真挚的感情。五彩缤纷的各色农作物,点缀着古朴的土楼,晒出了富足,更晒出了一年的希望。</p> <p>来作一个农家女。</p> <p>  晒秋,惊艳了时光,温柔了岁月。秋日的暖阳洒在土楼和黄叶上,好一幅安宁美好的画卷。</p> <p>  贾平凹说,找繁华的地方容易,找拙朴的地方难。禾黍盈满,与世无争,静心入秋。行走在山水之间,穿行于土墙石路,阳产会让你产生一种千般跋涉,蓦然回首的感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