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曾經的校園

啰嗦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①地质部正定钻探技工学校</span></p><p>学校创办于1950年。</p><p>学校全称: “中央人民政府地质部正定探矿工程技工干部学校”,简称:“正定干校” </p><p>时任校长: 田苏</p><p>(1953_1957)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p><p>1952年第一期学员修业期满分配。</p><p>1953年10月第二期钻探工程专业学生修业期满,分配到全国各地地质野外队工作。</p><p>1953年,《勘探队之歌》问世。</p><p>1954老红军韩应魁在正定地质干校学习。</p><p>1956共青团正定干校第一届团代会召开。</p><p>1956学校改称: “地质部正定干部学校”</p><p>1956年大礼堂建成 </p><p> 当年学校规模,大礼堂可做见证,大礼堂正面宽31米,其纵向长度95米,能容纳三千余人。值得一提的是,宽31米,长95米,这么大而具有典型“前苏联式”建筑风格的大礼堂,在那个年代全国也是罕见的,保存下来真不容易。这座大礼堂作为那个年代“中苏友好”的见证,值得保存下去。</p> <p>1957年1月发生“正定事件” </p><p> 1957年国家紧缩编制,干校应届毕业生不能按 原计划如期毕业分配工作,1月8日,地质部正定干部学校一千多名学生聚会,并上街游行,至使铁路列车在正定车站受阻停车长达12小时,此事件时称之为“正定事件”。 </p><p> “正定事件”当时惊动中央,影响到全国。 </p><p>毛泽东在党的高层会议上曾几次提到“正定事件”。 </p><p>刘少奇当时在出巡途中两次路过石家庄了解“正定事件”。 明确指出: “正定事件”不是反革命事件,是人民内部矛盾。</p><p> 事件发生后,时任地质部副部长李济环到正定干校调查处理“正定事件”,经说服教育,讲清道理,事态得以平息。</p><p>1957年6月19日《人民日报》发表了毛泽东同志在最高国务会议第十一次(扩大)会议上的讲话《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p> <p>1957年学校</p><p>教职员工.六百余人</p><p>应届待分配学员.近四千人</p><p>学员大部分来自河北,山东,江苏等地</p><p>学科专业有: 财会,計划统计,劳动工资定额,物资供应,山地工作,保安机要。</p><p><br></p><p>1958年增设钻机机班长培训班</p><p>1959_1962年停办(三年自然灾害时期)</p><p><br></p><p>1963年恢复招生,学科有: 钻机机班长培训班,机修班。</p><p>1964年河北省内招生,学科专业有: 钻探,机修,汽车。</p><p>学校改称: 地质部正定钻探枝工学校 </p><p> 时任校长: 李丛林</p> <p>1965年南迁武汉,并入武汉地质学校</p><p>1967年 中国地质科学院 水文地质 环境地质研究所(简称: 水文所)入驻正定钻探枝工学校大院至今。 </p><p> 至此 “地质部正定钻探技校” 永远消失!所幸的是,当年的大礼堂还在,去看看它吧!对我们来说它是世界绝版</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②武汉地质学校</span></p><p>创办于50年代初</p><p>学校全称: “中央人民政府地质部武汉地质学校”</p><p>时任校长: 彭山</p><p>副校长: 郭象豫 鲁也平</p><p>55年第一届毕业生分配到全国各地</p><p>学科有地质,机械,化验。</p><p>1956年学校改称: “武汉地质专科学校”</p><p>1959_1962停办。(三年自然灾害时期)</p><p>1963恢复招生,湖北省内招生。设学科有: 地质 化验 机械</p><p>1965年广州地校和河北正定钻探技校并入武汉地质学校,广州地校地质班,河北正定钻探技校钻探等多班并入。 </p><p> 学校改称: 武汉地质学校 </p><p> 时任校长:记言</p><p>1966年文革开始学校大乱</p><p>1967年复课闹革命</p><p>1968年应届学员陆续分配工作 </p><p> 文革后武汉地质学校撤消 </p><p> 至今校址荡然无存</p> <p>  当我们看到正定学校的大礼堂,当我们看到武汉学校的废墟,有一种莫名之感......。</p><p> 自从我们从武汉分别,各自东西南北,“是那山谷的风”伴随我们穿林海,走群山,“是那狂暴的雨”伴随我们露营野餐。独特的工作环境,造就了我们独特的人格情操和乐意奉献精神。</p><p> 过去的年代,我们把自己的青春汗水洒在旷野山川。我们每一位都有自己难忘的拼搏历史,而使我们最难忘的还是那一段校园生活。 </p><p> 我们所思念的学校(1)一所校址时过境迁,(2)一所校址荡然无存。那心情,甜酸苦辣咸一起涌上心头,忆往昔,五味杂陈,百感交集。所幸的是,当年的大礼堂还在。 </p><p> 斜阳西下,只留下一抹余晖。</p><p><br></p><p>辛酸往事流年酒</p><p>坎坷沧桑岁月歌</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