觚(读作gū),是中国古代一种用于饮酒的容器,也用作礼器。圈足,敞口,长身,口部和底部都呈现为喇叭状。觚初现于二里岗文化,到西周中期已十分罕见。盛行于商代和西周早期。 觚为酒器,始见于新石器时代陶器,夏、商、周时期流行青铜觚。仿青铜觚的瓷质花瓶,俗称“花觚”,流行于元、明、清三代。 宋人喜用古铜器插花,铜觚在宋时开始被称作“花觚”。由于觚的造型别致,器形优美,符合文人的审美雅趣,在宋代逐渐普及。然而铜觚在当时毕竟是少数显贵的收藏,为了适应更多人士的需求,在南宋时期开始出现仿铜觚造型的瓷器。 如果没有肩上粘连的三个唇口瓶,这个造型一定是比较符合花觚的定义,资料中提示瓷器花觚最早始于南宋,而眼前这尊器物看起来年份更老一些,那么我来说下主要理由: 整个器身布满不规则烟熏和窑灰熔融痕迹,说明器物不是在匣砵内装烧的,烧造时受热不均匀并且容易粘上窑灰,这样一件从设计到工艺都一流的器物绝对会使用匣砵(如果当时已经有)从而提升器物的成品率和完美程度,而资料显示匣砵最早出现在唐初,所以年份的下限基本可以确定。 综合器物胎色胎质以及底足的修胎工艺,这件器物的年份最早可以追溯到东晋时期,而器物的形状更接近类似佛前供器,我们可以把年份暂时定为南北朝时期南朝的越窑器物, 唐朝诗人杜牧有诗云:“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盖极言南朝寺庙之多。南朝由于佛法兴盛,帝王提倡佛教而造寺塔者颇多,其后妃、公主兴造寺塔之风尤盛,故南朝寺院林立,且以木材构筑者居多,绝大部分佛寺皆在都城建康(今南京)。 开始我以为这件是耀州窑的东西,后来发现器物胎有杂质比较粗,胎釉结合部位泛出来的窑红更倾向越窑器物,并且耀州窑很难找到如此不协调的釉色。 至于这样的造型确实非常少见,网上没有查到一样的器物,我的理解这是一件佛前供器,用来插花和供奉净水。在此欢迎各位老师和各位同好补充指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