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师一典两诗(小结5—8期)

石竹居士

<p>5—8期</p><p> (5)柳公权,唐代著名书法家、诗人。字诚悬,汉族,今天的陕西省铜川市人。他是兵部尚书(相当于今天的国防部长)柳公绰的弟弟。他30岁便考中进士,之后做了58年的朝廷官员,先后经历了唐宪宗、唐穆宗、唐敬宗等七位皇帝,最终官至太子少师,故此大家都称他“柳少师”。他生于公元778年,卒于公元865年,享年88岁。柳公权擅长楷书,是楷书书体的总结者、创新者和集大成者,与欧阳询、颜真卿、赵孟頫并称“楷书四大家”。他的书法初学钟繇、王羲之,后学颜真卿、欧阳询,他博采众长,最终创造出了骨力劲健、独树一帜的“柳体”,成为倍受后世尊崇的楷模,成为了“唐书尚法”的突出代表,他与颜真卿齐名,后世有“颜筋柳骨”的美誉。在唐宪宗元和年间,大约是柳公权40来岁的时候,书法造诣已修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在当时已声名远扬。到宣宗(公元846年-859年在位)时期,李忱尤为珍爱柳公权的墨宝,曾召他到殿前,由观军容使(相当于今天军队中的将军)西门季玄捧着砚台,枢密使(相当于今天的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崔巨源拿着笔抻着纸给他搞服务,大家从这个片段当中不难感知到,柳公权当时的书法水平在朝野上下的影响力有多么大,两位当朝重臣为了一睹柳公权挥毫作书的风采,不惜为他亲自搞服务。他当场用楷书写了“卫夫人传笔法于王右军”十字;用行书写了“永禅寺真草千字文得家法”十一字;用草书写了“谓语助者焉哉乎也”八字。三个作品一挥而就,妙不可言。宣宗大喜,赏给他锦彩及瓶盘等许多贵重物品。之后,柳公权更是名扬天下,当时的王公大臣为家族先人立碑,如果得不到他亲笔所书的碑文,大家就认为这是不孝行为。甚至在外夷进贡时,使臣都会专备钱财购买柳公权的书法作品。唐文宗亦曾盛赞其书法,称若钟繇、王羲之再世,也难匹公权的书法水平。直到今天,我们初学书法,入门大家都习惯首选唐代颜、柳、欧、褚、虞等书法家的作品为范帖。特别是柳公权所建立的一整套的楷书规范,一直以来是大家学习的典范。柳公权在漫长的书法艺术改革和发展历程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突出的贡献,尤其他对唐代书法的发展进行了系统的、完整的总结,更为整个楷书书体能在以后得到持续长足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p> <p>  (6)王献之,汉族,他于公元344年在今天的浙江省绍兴市出生,卒于公元386年,籍贯是今天的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人。王献之是东晋书法家、诗人、画家、官员,是“书圣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是东晋简文帝司马昱的驸马,是晋安帝司马德宗的岳父。他自幼聪明好学,少负盛名,才华过人。跟他父亲一样,一生阅历丰富,历任州主簿、秘书郎、司徒长史、吴兴太守、中书令等职。王献之七八岁时便随父练习书法,以行书、草书见长,在楷书、隶书上亦深有造诣,后世将他与父亲王羲之并称为“二王”,因此他亦有“小书圣”之称。并与张芝、钟繇、王羲之合称为“书中四贤”。张怀瓘在《书估》中评其书法为天下第一等,他的作品《中秋帖》被乾隆皇帝奉若珍宝,收入了《三希堂法帖》,常常搁于书房案头把玩欣赏,后来竟成为了乾隆帝工作之余消遣放松的必然方式了。</p> <p>  (7)欧阳询,汉族,他生于公元557年,卒于公元641年,享年八十五岁,籍贯是今天的湖南长沙。他的阅历也很丰富,在大唐盛世时期,累迁光禄大夫、给事中、弘文馆学士等职。欧阳询是初唐最伟大的书法家,唐太宗李世民经常向他请教书法。当时国家设立弘文馆,五品以上的官员必须在弘文馆进修书法,而且要经过严格考核达到官方所要求的标准。欧阳询和虞世南做为当时书法课的主讲,因此他对唐宋元明清整个后来书法发展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尤其在书法理论方面,他结合自己长期的书法实践,归纳出了习字“八法”,并撰写了《传授诀》《用笔论》《八诀》《三十六法》等书法理论文章,比较具体系统地总结了学书的用笔、结体、章法等技巧和美学要求,是中国书法理论的珍贵遗产,因此欧阳询不仅是一位伟大的书法家,更是一位伟大的书法理论家。他的楷书代表作《九成宫醴泉铭》,是他75岁高龄时创作的作品,其内容讲的是唐太宗李世民避暑时发现了一处泉水,泉水清澈甘甜,皇帝大喜,遂命宰相魏徵撰文,由欧阳询书写碑文以记此事。因为是皇帝亲自安排部署的任务,所以碑文书写的整个过程非常严谨,一丝不苟,每个字的结体和每个字的笔画都是经过精心设计、深入推敲的,字字精妙,笔笔精到,被后人称为楷书的极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一度被后世人尊称为天下第一楷书。欧阳询和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并称为初唐四家,他与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并称为传统楷书四大家。他的楷书被后人称为“欧体”,欧体笔画方中带圆,结构奇险,临摹难度大。导致后来人学习欧体,大多数人都只能写得工工整整,但缺乏神韵,越练越古板,最终甚至演变成了印刷体,当然这是练习书法不足取的,应该极力避免的(因为书法艺术的精彩与魅力一定是来源于无穷无尽的变化的)。但如果只是规范书写的话,我倒是觉得印刷体也可以作为练字的有益参考(譬如在清朝,文人秀才考取功名答卷时,统一用的字体“馆阁体”,也是当时那个时代的王侯将相、达官贵人等,争相推崇和普及的官方字体,也相当于当时那个时代的印刷体,盛极一时)。</p> <p>  (8)智永禅师,生卒年不详。他本名王法极,字智永,今天的浙江绍兴人,书圣王羲之七世孙。智永善书,书有家法。他将王羲之的《兰亭序》作为传家之宝,带到云门寺保存。云门寺建有书阁,智永禅师居书阁中临书20年,留下了“退笔冢”“铁门槛”等传说。他后来对“永字八法”进行系统的阐述和解读,对后世书法的发展影响深远,为后世楷书立下了典范。他所临写的《真草千字文》800多本,分别赠予了天下各个寺庙,发放范围之广,影响远波日本。直到今天,《真草千字文》依然是学习书法的经典教材。</p> <p>5-8期 典故</p><p>(5)柳公权的【拜师“脚书老人”】 </p><p> 柳公权12岁即能读诗撰文,并写得一手好字,被人们称为神童,渐渐地他变得骄傲起来。一天,小公权和伙伴们在树下写字玩,这时过来一位卖豆腐脑的老人,小公权上前很得意地炫耀自己的字说:“老爷爷,你看这字棒不棒?”老人摇了摇头说:“写得像豆腐脑一样,软塌塌的,没筋骨”。柳公权很不服气,硬要老人写个字看看。老人说:“我写不好,可有人用脚都比你写得好,不信你可以去看看,就在华京城寿门附近。”起初小公权很生气,认为老爷爷在骂他,转念一想,老爷爷和蔼可亲的面容和爽朗的笑声是在激励他,因此,决定到城里看一下。华京城离柳家塬40多里,第二天,他起了个五更早,悄悄给家里人留了个小纸条,背着干粮袋就往华京城去了。他一进华京城寿门,便看见北街一棵大槐树下挂着个白布幌子,上边写着“字画汤”三个大字,字体苍劲有力,笔法雄健洒脱。周围许多人,他挤进人群一看,不禁惊得目瞪口呆。只见一位黑瘦瘦的畸形老头,没有胳膊,光着双脚坐在地上,左脚压住铺在地上的纸,右脚夹起一支大毛笔,挥洒自如地书写对联。他运笔如神,字如万马奔腾,龙飞凤舞,博得围观者阵阵喝彩。小公权这才知道卖豆腐的老爷爷所言不虚,他惭愧极了,心想:和面前的老爷爷相比,我真是差得太远了。他“扑通”跪倒在地说:“我叫柳公权,老人家能否收我为徒,好学习书法的秘诀……”老爷爷连忙放下笔,用脚拉起小公权说:“我是个孤苦的残疾人,生来没手,干不成活,只得靠双脚混生活。虽能写几个歪字,怎配为人师表?” 小公权一再哀求,老人才在地上铺了一张纸,用脚写道:“写尽八缸水,砚染涝池黑;博取百家长,始得龙凤飞。”老人说:“这就是我写字的秘诀。我自小用脚写字,风风雨雨练了五十多年了。我家有个能盛八担水的大缸,我磨墨练字用尽了八缸水。我家墙外有个半亩大的涝池,每天写完字就在池里洗砚,池水都染黑了。可是,我写的字还差得很远呢!”小公权把老人的话铭刻在心里,他深深地向老人鞠了一躬,依依不舍回家去了。自此,小公权发奋练字,手上磨出了厚厚的茧子,衣肘补了一层又一层。他经常看人家剥牛剔羊,研究骨架结构,从中得到启示。他还注意观察天上飞的大雁,水里游的小鱼,草原上奔驰的骏马,山林中跳跃的糜鹿,他把自然界各种优美的形态都融入到了书法艺术当中,形成了“结构严谨,刚柔相济,疏朗开阔”的书体特征,为书法界所珍视。但柳公权一直到老,对自己的字仍不甚满意。他晚年隐居在华原城南的鹳鹊谷(今天的郑州市中原新区柳沟),专门研习书法,勤奋练字,精益求精、恪求完美,一直到他 88 岁去世为止。</p> <p>(6)王献之的【父亲教书】</p><p> 小献之在书法方面禀赋出众。有一回,王羲之看见小献之正在聚精会神练字,便悄悄走到孩子背后,突然伸手去抽小献之手中的毛笔,没想到孩子握笔很牢,没被抽掉。父亲很是高兴,夸赞道:“我儿日后必有大出息。”小献之心中沾沾自喜。他天质聪慧,在学书法的同时还兼修绘画。有一回,王羲之的一位朋友让小献之在扇面上写字,他略加思索挥笔便写,却不小心将笔掉落在了扇面上,把已经写好的字染坏了,小献之灵机一动略加修改,一只小牛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众人对小献之高超的书画技艺赞不绝口,小献之便滋长了骄傲浮躁的情绪。他的父母见此情景,深表担心与忧虑……</p><p> 有一天,小献之问他母亲:“我再练上三年,是不是就能赶上父亲的水平了呢?”母亲摇摇头。“五年总可以吧?”母亲又摇摇头。小献之急了,冲着母亲说:“那您说究竟还要多长时间呢?”“孩子,你要记住,等你把院子里的18缸水写完了,你的字才会有筋有骨,有血有肉,才会立得直站得稳。”小献之心中不服,但啥也没说。他暗下决心,一咬牙又练了5年。有一天,他把一大堆写好的字拿给父亲看,希望能听到几句表扬的话。谁知,王羲之一张张掀过,一个劲地摇头。等掀到一个“大”字时,父亲的表情才显现出一丝的满意,便随手在“大”字的下边添加了一个点儿,然后把厚厚的一沓儿字全部还给了小献之。</p><p> 小献之心中依旧不服,又抱着字给母亲看,说:“母亲大人,我完全按照父亲的字又临摹了5年,您再给仔细看看吧,看我和父亲的字还存在哪些不同?”他的母亲十分认真地看了3天,最后指着“大”字下边的那个点儿(就是他父亲王羲之后来添加上去的点儿)说:“吾儿磨尽三缸水,惟有一点似羲之。”</p><p> 小献之听后泄气了,愁眉苦脸地说到:“真难呀!看来我永远也赶不上父亲了。”母亲见他的骄气、躁气已经被消磨尽了,就鼓励他说:“孩子,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你只要像这几年一样再坚持不懈练下去,就一定能实现你心中的梦想!”</p><p> 小献之受到母亲大人的鼓励后深受感动,又锲而不舍地练下去了。功夫不负有心人,小献之练字用尽了18缸水,在书法技艺上得到了突飞猛进的提升。后来,王献之的书法也达到了力透纸背、炉火纯青的程度,他与父亲王羲之齐名,被人们尊称为“二王”。</p> <p>(7)欧阳询的【赏碑】</p><p> 欧阳询对书法极其痴迷。有一天,他骑马外出游览,突然看到路旁有一块西晋著名将领、书法家索靖写的石碑。当时只是匆忙间瞟了一眼,觉得字写得很一般,就没有太在意。但却骑在马上越往前走就越是想得不对劲,他反复回想,索靖乃晋代的书法大家,其书法作品当中一定有许多的精妙之处,一定有许多我应该学习的地方,于是他掉头折回,蹲在碑前仔细观看,越看越觉得美妙,越看越感到迷恋。因当时天色己晚,他干脆备好马料把马安顿好,自己就决定在碑前度过这一夜。等第二天的晨曦透过了地平线,他还在反复观看欣赏,折了根小木棍做笔在地上不停地比划、揣摩,直到领悟到了其中的真谛,他才恋恋不舍地离开了。</p> <p>(8)智永禅师的【退笔冢】</p><p> 智永禅师晚年时,有天他正在指导小和尚练字,几位年轻书生慕名来寺谒yè求大师的墨宝,并请教写字秘诀。智永禅师笑容可掬地说:“赠字不难,但秘诀实在没有,不过老衲可奉送诸位‘勤学苦练’四字共勉,汝等若能持之以恒,保你一生受用不尽。”书生听了,多少有些失望。智永禅师耐心开导他们:“俗话说‘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众所周知,东晋时期献之公学书用尽18缸水,老衲学书也是靠勤学苦练,才有今日的成就。”众书生听后,并未全信。智永禅师便让小和尚打开后院门,带他们到寺中的塔林,在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下有一座高高的坟冢。书生们大惑不解,禅师指着坟冢说:“我练习书法一辈子,练字磨秃的笔头尽埋于此。”大家看到,坟冢前立了一块石碑,上面刻有“退笔冢”3个大字,下边有“僧人智永立”几个小字,背后还有智永禅师写的墓志铭。偌大的一座坟冢,存满了秃笔头,书生们看罢,大为吃惊。</p><p> 书生们听后恍然大悟、茅塞顿开,明白了任何学术要想达到高峰,是绝对没有捷径可走的,亦无秘诀可言,只有勤学苦练,才是惟一的途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