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石·西江】一辈子的记忆

Taxue

<p>  西江是个小地方,小到从百度地图中放大若干倍才能找寻到。西江隶属于上栗县上栗镇万石村,由于地理位置特殊,319国道穿村而过。交通的便利,肥沃的土壤,加上世代辛勤劳作的当地百姓,西江历来都是万石最富有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西江招呼站座落在一个山坡上,道路两边下坡延伸的挂线很长,与其说它是一个站,还不如说它只是交通地图上的一个标记。五十年代初,这条路是上栗通往萍乡唯一的马路。当时的路面由砂石铺成,两旁间隔种有笔直高大的白杨树,老师告诉我们白杨树是做火柴的首选材料。我记得有一户龙姓的村民在路旁白杨树下种植了一棵葡萄,几年时间,葡萄藤爬满了整个白杨树,青酸的葡萄还没成熟就被我们小孩子惦记着,为了防止小孩们爬树伤着,主人在树干上绑满了一圈圈的荆棘,想方设法阻止我们去釆摘,而我们总是趁主人不注意,从地上捡起石头就扔,那些掉在灰地里青酸的葡萄来不及清洗就被我们塞进了嘴里,那种挤眉弄眼的样子至今依稀记得。</p> <p class="ql-block">  上栗与西江相距6公里,七十年代末,客车的票价是1毛五分钱,当时上栗镇中学食堂里带点肉星的菜一份也就五分钱。为了节省车费,放学后的我们一般都是爬手扶拖拉机回家。当时每个村都有一辆兰州产的手扶拖拉机,还得是村里最有出息的年轻人才能开,当时319线跑得最多的也就是这种拖拉机。由于路面不平,这种拖拉机最多也就跑个三、四十码。追爬拖拉机有诀窍,你得假装不会爬车的样子,避免司机踩油门加速,趁司机不注意的时候,一把抓住拖拉机的后面档板,紧跟着跑上几步,然后纵身一跃,一只脚就够到档板固定的端子上,然后麻利地爬进车厢里。大多数司机心肠好,还会故意减速让你上车,但也有司机小气,见我们有爬车的动机时故意开得很快。如果上去的人实在太多,司机会停车叫我们下来。拖拉机开到西江上坡路时一定会减速,所以记忆中的西江当时是个理想的上下爬车的好地方。下车同样得讲究方式方法,否则会出意外。经常有同学爬车时不小心摔倒在地上,一般也是快速地站起来,拍拍衣裤上的泥土就没事了,最多用平仄的上栗话骂上一句:"打短命个"。</p> <p class="ql-block">  西江招呼站前后是山,山虽然不高,但在军事地理上是个理想的伏击位置,听当地的老人讲,当年走日本人的时候,这里也曾发生过战斗,至今在后面的炮台山上还埋葬着牺牲的战士。</p> <p>  计划经济时代,为了给当地村民提供方便,在西江站的侧后方建起了一座供销合作社万石分社。由于资源相当匮乏,当时的供销社和粮食系统一样,在人们的心目中都是最好的单位,如果有家人或者远房的亲戚在合作社、粮店上班,十里八乡的亲朋好友都会知道。供销社主管布匹、洋油(煤油)等生活用品供应,当时万石分社的釆购员叫刘文高,经常会用木板车把供销社分配下来的物资小心翼翼地拉回到店里。买布匹用布票,买米用粮票,买豆腐用豆腐票⋯⋯所有的稀缺物资都是凭票供应。在当时那个年代,能吃上一口合作社卖剩下的烂苹果都是件幸福的事。</p> <p>  在西江,最出名的小吃那得算外婆家祖传的松花片和油片子,那是几代人传承下来的小吃,至今在萍乡、醴陵和浏阳一带还有不少忠实的粉丝。特别是部分上了年纪的老人记忆中,一边烤着火,一边嚼着松花片那种回味无穷的感觉难以释怀。独特的手法和制造工艺,造就了谢家松花片百年不衰的地位,虽然现在市面上好多人去模仿,都没有谢氏松花片那种一吃就停不下来的味道。</p> <p class="ql-block">  历史上进出斑竹山的入口就在西江。当时西江的魏家巷子非常热闹,商古川流不息,依河而建的民居,小溪穿流其中,友驼子家的碾米臼,筒车昼夜不停地旋转;魏公山家那厅堂、那风格、那气派,一看就知道是有钱人家。小时候放学回家,喜欢走在巷子的青石板上,一边戏着水,一边听着碾米臼发出"嘭喳"的声音,不知不觉就来到了巷子的尽头,再往上走有块石壁,当地人相信那个地方有菩萨显灵,会将自己的愿望写下来张贴在石壁上,我清楚地记得当时有张小纸片上是这样写着:"天皇皇,地皇皇,我家有个叫夜郎,过路君子念一念,一觉睡到大天光"。</p> <p class="ql-block">  穿过石壁,经过一座水坝,绕过一个回水湾,就来到了西江油榨坊,这是附近几十里地加工茶油规模最大的地方,每当到了茶籽丰收的冬季,这里便是人头攒动,车水马龙。松木燃烧的松脂味,茶油榨出的清香味,以及大户人家请客带来的谷酒香,让路过的行人忍不住停下脚步。在那个年代,能够吃上粘点油的食物那就是美味佳肴,至今还忘不了当年父亲用沾满热油的蒸红薯递给我吃的味道。毎当夜幕降临,河岸两旁蛐蛐的鸣叫,榨油时木头与木头的撞击和劳工们发出的低吟声此起彼伏,像一首美妙的《西江夜曲》在山涧里回荡。</p> <p class="ql-block">  西江不出名,但它是过往客车司机和售票员口中念念不忘的地方,是西江外出游子的根,回到了西江就回到了自己的家;西江不是很富有,但生活在这里的百姓安居乐业,世代享受安然恬静的乡村田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