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霜有信又残秋,八公山下闪家冲

无极

<p>淮南有个昔日封闭落后的小山村,在创建民族特色美丽乡村中,一跃成为极具民族特色的“世外桃源”,这里山清水秀,林木繁茂;这里村美民富,乡风淳朴。</p><p><br></p><p>那就是我一直想拜访的闪冲回民村,八公山下如何会有一个回民村落呢?!重阳节的晨早乘公交车从张楼站下车进入去往闪冲村的乡道,风带着山的意味和残秋的气息,不胜清寒。</p><p><br></p><p>暮秋阳光刚刚露头时,八公山上的树木被镀上金光,优美地显现在淡蓝色的天空中。</p> <p>天海一样的蔚蓝,太阳像是那海中的火焰,把霜露的山林抹上闪如钻石的光芒。鸟儿沐了晨光,揉了揉眼睛,响亮的欢鸣着;蝉虫饮足了露水,瞅了瞅这响秋,又唱起了那季节的哀歌。</p><p><br></p><p>进入村庄,回民的印迹一路都在,带有阿拉伯字符的尖顶民居,头带白色帽子下地干活的村民,慢悠悠地赶着牛羊的牧童。一切都显现着有异汉族人的习俗。</p><p><br></p><p>这小村异常安静,村口的路上很少见到行人。村外山坡是大片的桃树和梨树林,村旁有四百多亩香椿树,一条小涧从山脚流入村庄,穿村而过后,流向了远方。四月中下旬桃红梨白时,这里的景色最为明艳,那香椿树也长出了暗红的芽。</p> <p>回民村庄里清真寺是少不了的,村里有清真寺一座,始建于北宋宣和年间,至今已有 800多年历史。</p><p><br></p><p>寺里那颗银杏,一千岁了,那银杏躯干粗大,华冠葱茏,扇形的叶子微黄俊逸,它无声地告诉我这个村最少落户八公山下有一千年了。五代十国未、北宋初年从西北迁徙而来。</p><p><br></p><p>那条穿村的小溪叫乐涧套,有水才能活人,可知当时的先民是逐涧而居。居民的房屋邻水而建。那溪流入村后宽约三至五米,水极清澈,溪边树木成阴。</p><p><br></p><p>溪水在卵石上潺潺流淌,发出轻欢的淙淙声。小村人在小溪旁,用最传统的方法洗衣服,用棒槌在石头上槌,那声音回响着旧时的光阴,使这祥和的山村在安宁的早晨有了袅袅的人间烟火气息。</p> <p>沿村庄一路向西,上了山道,越走越高,八公山的秋色一点点地铺展开了。层林尽染,红增绿减。</p><p><br></p><p>落叶铺满了山径,那飘忽、轻盈、温柔的瑟瑟落叶声,游丝般的浮动在这片静谧的山梁上。上山的几颗红枫在阳光中,被镀上满身金芒,有一种飘逸出尘的圣洁之美!</p> <p>被我惊起的鸟儿,腾空而飞,划出一道波浪形的曲线,落在了树稍。越走山色越深,一对鸟儿的鸣唱,引起了我的注意,唱的歌依旧,但调子低些,显得无限温柔、甜美、飘逸。原来是雌鸟在为它娇小的伴侣歌唱。</p><p><br></p><p>我简直不能相信我的听觉,一只极普通的鸟儿唱出一支似乎如此美妙柔和的抒情歌曲。这是我听到过的鸟儿最甜美的歌喉。究竟是它的歌声在那个时刻格外的清纯,又如此分明,如此异样地甜美,如此出人意料,还是那个孤寂的地方的静谧赋予它以几乎是超越尘寰的美,我说不上来,但是对我产生了巨大的震动,不禁停下脚步静听它的歌声。</p> <p>下山时发现了那条通住村庄的小溪,山脚下碎石上一涧溪水汨汩流淌,河床极浅,水流极小,山上不远处就是它的源头。小溪四周杂木从生,均为一人高的灌木。</p><p><br></p><p>这条叫乐涧套的小溪,灌概着八公山的林木,滋养着山下几个小山村,包括那个著名的宋太祖困南塘的南塘村。</p> <p>岁岁重阳,八公山这座神山,不仅有八公升天的神仙台,练丹池,也是《淮南子•天文训》记载二十四节气的地理坐标点。幕秋时节,山林的红色透着历史的血色,山谷里回响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山道上升腾着氤氲的神秘的雾霭。</p><p><br></p><p>几年来,闪冲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苗木葳蕤,溪流淙淙,乡间水泥路直通山涧,山泉水环村而过,回族民居点缀山林,一幅世外桃画卷。</p><p><br></p><p>深秋,这八公山的暮秋,若是留得的住,我想向天再借五十年,把河山仔细打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