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的五十年(一)

山川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一、充满朦胧憧憬的年龄</p><p class="ql-block"> 五十年前的今天,我们从口泉中学毕业 ,当时十七八岁,个头不高,瘦小单薄,一身灰旧的衣服,<span style="font-size: 18px;">满脸的孩子气,</span>一顶那年头常见的帽子,女同学大多梳着那个年代特有的两条大辫子。临近毕业,是插队还是回家待业,大家内心深处充满了不安躁动。然而,好运不期而至,1970年10月份70届的同学们又一次逆转了上山下乡的怪圈。四大行业敲定了我们的去向,先后被山西省建筑公司综合加工厂、大同市树脂厂、化纤厂、口泉区商业公司、616厂招走。离校那天,同学们没做多想就告别了朝夕相处的学校和老师,甚至相互相互间连个告别安慰话语都没有,就匆匆分离了。人生以来最有意义最重要的一次分离就这么轻易地不经意间流失了,现在想来,真是傻啊,那离别或许意味着从此杳无音信——永远的分开。俊男靓女曾有过朦胧的憧憬就此“短路”。对一些毕业后相继逝去的部分同学来说那相当于一场永别!</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15px;">参加五十年纪念座谈会的同学们队伍依然齐整,激情不减当年,铿锵有力,放声高歌“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上甘岭插曲“我的祖国”,唱出了对祖国的挚爱!</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76, 79, 187);">69排群主张德全同学致欢迎词</span></p> <p class="ql-block"> 我们从68年进校,到70年毕业,朝夕相处两年多,<span style="font-size: 18px;">时间不长</span>(应该是三年,文革期间有一年在家赋闲),依然成就了我们一生中彼此不能忘却的情怀和缘分,凝聚着津津乐道永不磨灭的记忆。孩提时代的天真,调皮,执拗,时时浮现在眼前,各式各样奇葩想法,花样不一的“恶做剧”,都有说不完的故事,五十年过去了,时过境迁,人已暮年,每每想起仍心潮澎湃,激动不已。现如今,过去的一切都成了久远的记忆,且这记忆时隐时现,只有相聚时同学间相互印证相互“揭秘”才使当年的“嚗料”更加完美清晰,成为大家欣赏怀念的“珍藏之版”。那保存至今微微泛黄了“毕业照”是打开我们记忆大门的“纽扣”,<span style="font-size: 18px;">五十年前发小面容依稀可见。</span>只要看到它,那个年代所有的一切都一一浮现在眼前,泛起多少青春浪漫的遐想啊。</p><p class="ql-block"> 岁月如梭, 五十年了,老同学们,你们好吧!</p> <p class="ql-block">二、五十年难忘的岁月</p><p class="ql-block"> 走出校门,便入单位大门,一个学生瞬间变成了单位一员,什么都不懂,什么也不会,有的只是单位传统教育,连绵不断的政治学习,早请示晚汇报,发扬“<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革命精神”等等,听</span>老师傅们的话,干老师傅所安排的活。树脂厂没厂房,在几个技术人员指挥下,十七八岁的同学(也是建厂首批新工人),人人以铁人王进喜为榜样,用革命加拼命的干劲,挖地基,搬砖,抬石头,一身灰土,满头大汗,硬是在荒地烂坟滩上建起了大厂房。为了尽快投产,他(她)们不分男女抬设备,钻地沟,爬架子,接管道。男同学以瘦小身躯,拼足力气,咬紧牙关,扛着200斤重麻袋(盐)一步一颤抖踏在跳板上向盐库堆盐的“小山头”冲刺,保证了工厂按期试产投产。</p> <p><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15px;">从左至右: 吴振忠、张 旬、李文忠、相云珍、张 跃、崔延锡、张德全</span></p> <p class="ql-block">  在口泉沟各矿商店菜铺粮店男女同学们(女同学居多,约占90%),个头大多都没长起来,有的几乎跟柜台平齐,同她们的老前辈们一样,用单薄的身驱抱起重达近几十斤重的布匹,五十斤袋袋面粉,一桶一桶油盐酱醋,在三尺柜台前忙前忙后,生怕前辈们说个“不”字。为了练就一手算账本领,白天黑夜扒拉着算盘,不停地练,手指练的僵硬了,甚至磨破了,仍坚持着,直至算盘打的哗啦巴啦响,称重拉尺算账不差毫厘,个个都是三尺柜台前的一名合格售货员或业务骨干。</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76, 79, 187);">前排: 陈翠萍、宁淑琴、张鸾凤、赵月娥、王秀兰、王 锦、谷兰存。</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76, 79, 187);">后排: 刘连芳、纪贵如、王秀清、何素兰、李凤莲、纳春叶、李桂莲、管转英、相云珍、李玉凤</span></p> <p class="ql-block">  在616厂的我们,为了国防建设,月底赶任务时,老师父们加班,我们跟着加,<span style="font-size: 18px;">拉大杆(一种紧固螺帽的大板子),装电机,</span>推着<span style="font-size: 18px;">小铁车满车间来回搬装起</span>动机、发电机。两只手不停交换着各式紧固工具,急速拧着各式螺帽。月底“连轴转”是常有的事,30个多小时<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不脱工作服,</span>不离车间,吃饭由厂大食堂给送。累的吃饭时<span style="font-size: 18px;">拿着筷子的手都在颤抖</span>,等最后一台发动机总装验收合格后,我们到车间澡堂泡澡时不经意就睡着了,头扑通一声沉在水里才被惊醒。就是这样白天连着黑夜,黑夜连着白天不停地干,身体虽然疲倦,但心里却有一种不便外说自豪感,“我为国防建设装机器,我努力,我骄傲”——多么憨厚、淳朴、“傻楞”的一代人。</p> <p><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15px;">臧荣、李孝忠、谷兰存同学在纪念聚会现场认真聆听召集人的发言</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15px;">这是从北京专程赶回来的张鸾凤同学,虽深居都城,却情系同学,这是她与老同学宁淑琴热情交谈。</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15px;">这是专程从太原赶回来的管转英同学,一脸的笑容,在鲜艳的红领巾陪衬下,仿佛又回到了魂牵梦绕的童年。旁边坐的是正在忙乱的张洵同学</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15px;">温 玉、吴振忠同学亲切交谈</span></p> <p class="ql-block"> 远在太原的同学们背井离乡,忍受着对家乡的思念,对亲人的思念,住在山区土建房子里,吃大锅饭,喝山涧水,头顶炙热的骄阳,脚踏冒烟的土地,加工各式建筑板材。一干就是一辈子,最终也没能回到生他养他的口泉街,在太原定居(只有四五个人回到大同)。</p><p class="ql-block"> 这就是当年的我们,不讲待遇,不计得失,热火朝天为国家各行各业发展,<span style="font-size: 18px;">奉献着青春,牺牲着自我</span>,贡献了毕生的力量。</p><p class="ql-block"> 我们这些50后,从文革中承接了拨乱反正经济复苏的重任,现代化建设中又在基层干着最基础最繁重的工作,可以说,我们是伟大祖国动乱年代到各行各业蓬勃发展承前启后的一代。其中不少同学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拼搏,勤奋学习,精湛的专业知识,成为军工企业专家级高级技师、一般企业的管理者,大型民营企业家以至大型企业领导者。</p> <p><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15px;">李凤蓮同学神态自若凝情远视,似乎在琢磨和规划哪一年再相聚?纳春雁笑脸相迎,随时奉陪!但愿二十年后我们再相聚。</span></p> <p class="ql-block"> 受那个年代政治思潮的影响,我们这一代经历了太多的磨难,也有诸多的遗憾!</p><p class="ql-block"> 学业上的荒废</p><p class="ql-block"> 初中阶段正是学习文化基础最佳时期,我们却处在文革动乱年代,以莫须有罪名斗走资派,批地富反坏右分子(学校主要是批斗出身不好的老师),校园四周挂满了杀气腾腾的大字报;除此之外,同学们还投身到备战备荒深挖洞广积粮行列中,用最原始工具铁锹、珑筐,在操场上不停地挖地道,天黑站岗(防敌特),深夜查岗;动员老三届上山下乡,没完没了的“工作任务”,占据我们大部分时间。后期“复课闹革命”老师们刚给我们讲了课本上的三角函数勾股定律知识。毕业临期了,<span style="font-size: 18px;">受那个年代制约,我们没能按部就班升入高中(</span>升高中上大学是痴人说梦),学业就此荒废。唯一留给我们的是,二十年后各行各业晋升工程师经济师会计师时,大部分人因没有相应的文凭,而被拒之门外,成了这一代人终身的遗憾。工作在最基层,生活在最底层,工资待遇方方面面都上不去,一辈子忙忙碌碌,生活却平平庸庸。</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76, 79, 187);">杨增孝、管志祥、王秀清、管转英、段生义、张 宝、温 玉同学合影留念</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15px;">藏龙卧虎的69 排人才济济,歌者芸芸。这其中有三位女歌者: 左一;王 锦,何淑兰、谷兰存,文艺人:刘林海,男歌者: 杨增孝,正切磋技艺,准备自己演唱的曲目,为纪念座谈会助兴。</span></p> <p class="ql-block"> 家庭成分的制约</p><p class="ql-block"> 在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阶级成分论盛行,家庭出生决定着你的现在和未来,毕业招工时,红五类的子女大都被用人单位招走,有了自己工作岗位,一些家庭成分有点“问题”的,无形中受到了牵连,个别同学直接被用人单位拒绝,看着在同一蓝天下一起长大的发小们被用人单位一拨一拨接走,而这其中的他(她)却备受冷落,无人问津,这使他们心灵深处蒙受了重大打击,成为一辈子难以释怀的阴影。</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76, 79, 187);">张 孝、杨增孝、张德全、李文忠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 除此之外,惟阶级成分论还影响着这部分人和一些有上进心青年男女婚姻生活。在谈婚论嫁的年龄,一些成分高的同学一想到自己的家庭出身,就觉得低人一等。只要有人要,管他人好人赖,便匆匆结婚;有的被迫成全了男女差异特大畸形婚姻;有的虽两情相悦,却因出身问题残忍相别,造就了一辈子的遗憾和怨恨,甚至毁坏了其终身的婚姻幸福。</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76, 79, 187);">风韵犹存的谷兰存同学,富态端庄的李桂莲同学和笑容可掬的王秀兰同学合影</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76, 79, 187);">陈翠萍、王秀兰同学不言不语,像片中微微一笑,显露出两姐们心心相印的默契。</span></p> <p class="ql-block"> 无知的婚姻,无奈的生活</p><p class="ql-block"> 如果拿现代人对婚姻观的认识和理解来返观四十年前的一代人的婚姻,可以说我们的婚姻生活是新中国最愚昧,最无知的一代,自己的另一半应该怎么找,谈对象谈什么?婚姻家庭的实质是什么?一无所知。在什么都不懂的情况下,大多数人的婚姻是父母做主或媒妁之言促成的。婚后生活全凭自己的运气或被命运所使,绝大部分人维持着婚姻是父母安心,孩子能有个完整的家。事实是: 两个相互不了解,价值取向不一致的人生活在一个屋檐下,那生活矛盾无处不在,此消彼长,冲突不断,双方的积怨和委屈都难以释怀,有的索性离异,但是那个年代,更多的一大群人,还是把自己的婚姻坚持了下来。</p> <p class="ql-block">  人类历史中空前绝后的绝育手术也让我们这一代女同学们遭受了巨大痛苦,排着长队,人人过关,伴随着撕心裂肺的疼痛深深铭刻在这些女性的记忆中。</p> <p class="ql-block"> 而最最使我们感到遗憾的是,这些年来我们班有十二位同学相继逝去。五十年来,他(她)们与我们情同手足,<span style="font-size: 18px;">聊天,说心里话,</span>形影相伴,不离不弃。有需要帮忙的,不管是男同学还是女同学,都能出手相助,心甘情愿地付出,从不说三道四。不曾想,他们(她)尽早早地离我们而去,地默默地“走了”,每每想起,眼眶湿润,心痛不已。我们再也无处找寻他们熟悉娇健的身影,再也看不到他们微笑的脸庞,那给人信任、力量的目光,再也听不到他们亲切热情的话语,相互之间逗趣的幽默,以及网上那经常闪现的“你好”“最近在忙什么?”的牵挂,再也,……也没有再也了。</p><p class="ql-block"> 他们是:</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聪明睿智,常常笑容满面的——乔瑞同学 默默无闻,谨慎持家的——陈兰娣同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热情豪爽,敢作敢为的——张福成同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一生坎坷,颇多磨难的——吴月兰同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说话直爽,病魔缠身的——郭玉梅同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善良忠厚,热情助人的——武喜儒同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校长”“团长”,忙于“出镜”,却疏于健康的 ——李亚琴同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一身正气,耿直热情的——任高祥同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平平淡淡,勤劳节俭的——刘连生同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这些年“掉队”的还有梁淑珍、王 文,刘 占同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有的英年早逝,有的是在这一两年间相继逝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愿他们在天堂安好!</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76, 79, 187);">张鸾凤,相云珍,李玉凤在纪念座谈会上</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76, 79, 187);">宁淑琴,张鸾凤,李桂莲三姐妹合影</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76, 79, 187);">张 洵、武 贞、高 敏同学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  三、五十年后的顿悟、 感慨</p><p class="ql-block"> 光阴似箭,一晃五十年过去了,我们从少年走到了老年,在传统教育中成长,在文革中的迷茫,拨乱反正中觉醒,改革开放中明白,经历了太多的事事非非,看清了人性本质和人世间尔虞我诈,弱肉强食。老了,回头反思,忽然,茅塞顿开,茫然醒悟,感概颇多: </p><p class="ql-block"> 1. 婚姻生活从不知到相“知”(知其性格上的巨大差异)从相互看不上眼到懒得吵闹,从一辈子心里委屈到“认命”,慢慢逐步地适应了这“别扭”。岁月不饶人,我们老了,也逐步”成长”着。儿女们成家了,在外面顺风顺水,原来这不离婚的“坚持”也是一种战胜自我的“胜利”——起码孩子们心灵没有受到重大的伤痛,也为他们全身心投入到事业打拼中提供了安详的外部条件。</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76, 79, 187);">陈翠萍、王秀清、赵月娥在座谈会会上合影</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76, 79, 187);">李凤莲同学、王秀兰同学戴上红领巾似乎回到了童年,像个孩子般笑开了花</span></p> <p class="ql-block"> 老了,相互都明白了,过去的都让它过去吧,多宽忍,多体谅,少计较,活好当下,白头偕老,共度晚年。</p><p class="ql-block"> 2. 老了,什么最重要——健康!什么最难的——健康!怎样活出健康: 那就要注重健康饮食,对身体有益处的食品要多吃。对这是绝对不合乎健康要求的陋习。应该是: 对身体无益的食品要少吃,即使好吃也要绝对少吃就多吃,把住健康的进“口”;还有一个健康要素是: 乐待生活,放松心情。要利用孩子们相对独立,年轻时我们无暇顾及自已爱好的,要充分利用能走能跳的这一“黄金段”,把过去失去的时光补回来,爱穿漂亮衣服的就尽情穿,想美容化妆的就去美容,把自己年轻时的劲头找回来,亮出更精彩的你;<span style="font-size: 18px;">想诗情画意琴琪书画的,就静下心来好好补补课;</span>想放歌的就高亢响亮地去吼一嗓;想旅游的,想活动锻炼的,那就认认真真地去干,痛痛快快地去玩。怎么高兴怎么来,高高兴兴过好每一天!</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76, 79, 187);">纪贵如,赵月娥正在专心翻看69班同学群信息</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76, 79, 187);">武贞同学正享受“老师”的授勋奖励</span></p> <p class="ql-block"> 3. 老了,更加懂得珍惜同学情: 同学的情是一生情,同学的爱是一世爱。有了欢乐找同学分享,有了难处找同学述说。<span style="font-size: 18px;">同学间的问候热血沸腾。</span>常聚首,问长问短,情深义重,常问候,忆忆当年,乐在当下,欢声笑语心气顺,身体安康精神爽。愿老了的我们精神抖擞,愉愉快快地生活,活出质量,活出品味,活出自我,健健康康度晚年,谱写”最美不过夕阳红”的新篇章!</p><p class="ql-block">愿所有老年同学们晚年安好!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0年10月19日(修改)</p> <p>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