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畏生活 感恩惠赐

大风起兮云飞扬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国庆假前,学校通知各位老师离校前将各自办公室物品全部搬离,利用小长假将对学校教师办公室地面硬化处理。这才得空儿将挂在办公桌上方的几幅字取了下来。其中有一幅四条屏书法,已破损不堪,尤其是第四条,居然止剩半截了。这才想起来,暑假里学校实施电暖工程,施工人员进到房子后,将里面的物什倒腾了个遍。床也掀起来,有半张床下面的木支架损坏,塌得不成形了。房子本来就因为去年房屋墙壁及地基渗水,潮湿得厉害。开学后才发现墙上挂的那幅书法四条屏被弄断了。有半截竟然被丢在了桌子下的地面上,经过二十多天已发霉腐化了,心疼不已。</p><p>&nbsp;&nbsp;&nbsp;&nbsp;&nbsp; &nbsp;这幅条屏已伴我二十四个春秋了。一些物品相伴时间久了,便有了格外的感情,对于我等恋旧情结的人尤甚。它不仅见证着我流逝的青春韶华,承载着岁月印记,也蕴涵着许多亲情思忆。</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这幅书法条屏是二叔送给我的第一副作品。九六年初夏我从师专毕业后,八月中旬,被分配到了本乡翟池八年制学校任教。离家也就十五六里路程,骑自行车约半小时,大多是柏油路,平坦无坡,蛮不错的。而且这所学校就座落在眉肖公路北侧,距公路百米左右,公路边十来分钟就有往来于镇原和西峰的客车,就跟乘公交似的,特便利。学校后边西侧不远处就临着沟畔,此处沟壑宽广,有一座天然水池——翟池。屯字塬三四十里,却有三个天然形成的池子,太阳池、白马池、翟池。犹如镶嵌于陇东黄土塬的三颗明珠,最近几年都被开发,春夏之季周边市县的客人前来游玩消暑,络绎不绝。</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我在翟池这所学校呆了一年,那时还都没来得及结伴去觅此间山水之乐,第二年就调离了。还是三年后的那个初三毕业季,十多个青年老师结伴乘骑摩托车去翟池玩了一趟,体验了下划艇,在小池子戏水逗乐,耍得挺酣畅。 </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记得那时分给我住的房子倒也宽敞,但就是年时已久,墙壁挺暗的,感觉单调沉闷。有一次跟母亲说宿舍昏暗,缺乏点什么,自己把墙粉白下似乎又条件不允许,要不想办法搞点什么缀饰缀饰,……还有一次,与母亲唠嗑儿,说到二叔最近比较忙,在家里自己裱画呢,我赞叹说二叔的字真滴很好呢……母亲说你真喜欢吗?我笑着说,小时候总是好奇地看,现在是觉得就是好么……</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过了不久,秋未冬初的一个周五,放学回家后,吃饭时母亲笑着说“我给你二大说过了,说你喜欢毛笔字,又不好意思问……你二大答应有空儿了给你写呢”。我惊喜地说“您真问了……?!”</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第二天,早晨有点儿阴,似乎还有点儿冷。睡到八点多才起来,洗漱毕,母亲把饭做好了,热腾腾的。我端去和祖父、父亲一块儿吃了。饭后不久,听着老妈在院子唤我“俊良,你二大这会儿有空,让你去看滴写字呢”。我怕耽了工夫,赶紧出门到对面二叔那儿。二叔案子上已备好了纸砚,问我想写点啥内容,自己选选。我顺手拿起二叔的小册子,看了一会儿,选了一些。二叔先写了一幅中堂,是岳飞的《满江红》,对联是“骏马秋风塞外,杏花春雨江南”。既呈雄浑豪壮之气,又蕴婉约娟秀之韵,意象极佳,好喜欢。</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第二幅就是四条屏,选的内容其一“语无为以求名,言无欲以求利,此伪人也”《六韬-文韬-上贤》;其二“貌言华也,至言实也,苦言药也,甘言疾也。”《史记-商君列传》 ;其三、四为“言也者,德之华也,不可伪也,故德伪而言传者鲜矣。是故君子慎言先慎其德”王崇庆海樵子。这幅作品中有八个“言”字,八个“也”字,三个“德”字,三个“伪”字,“华”、“者”、“故”各二,笔意率性,结体迥异,取势参差,洒脱自如,气脉贯通。即使第三条中的第一个“德”字,起初误写作繁体听字,改了之后亦挺有特色,毫无违和感。</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二十四年,几经迁转,但这幅一直挂在桌前,没有收起过。不止是喜欢这幅书法,还因为钦服这些理儿。心中把它当作人生信条。</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回想起二十多年来辗转了几个地方,甚至迁换了七八次宿舍。之所以珍惜这幅作品,并一直挂着它,还有一个原因。记得就是当年二叔为我书写作品的那天。二叔刚写完不一会儿,一边翻看二叔的那些书法与国画册页,一边与二叔聊天。就听见母亲在外边唤我,说有个事儿让我回去呢。进了门才发现是村里的一位族叔来了,父亲和母亲正忙着招呼呢。寒暄过后,母亲笑着说“前些日子给你大大托付着帮你找个亲事呢,今天你大大有空儿了,来带你去相亲去哩。”我吃了一惊,父母预先也没有说过,今天咋这么突然,弄得我好难为情,讷讷地不知该咋回应。父亲笑着说:“今天礼拜六,你也有时间,刚刚好,赶紧拾掇好了去。”母亲见我腼腆扭捏,笑着:“怕啥哩,由你大大陪你去,我和你爸就不用去了,也不是太远,你们骑车去……”族叔与我骑车去了,大约半小时的路程,心里慌慌地乱乱地,以前还小的时候只是见父母张罗着为几个哥哥看媳妇,觉得挺新奇的,一晃相亲这事儿竟然也轮到我头上了,也不知咋个相亲法儿,冒冒失失地就跟着看了。那天也就是见个面儿,认识了下,紧张得不得了,都不知所措,不知所言,窘态十足……后来,我们就互相联系,来往交流。第二年春开学不久,我们俩就订了婚。再后来,金秋真是收获之季,国庆就把她娶进门啦![害羞][调皮][捂脸] 这就是我为啥对这幅作品这么上心,看见它,就想起我那一次相亲的窘憨之态。用我们农村过去的老话说,这是俺头一遭找媳妇儿,当然也是最后一遭呢![捂脸][害羞][偷笑]</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小时候刚记事那会儿,家里住的是土窑洞,做厨屋的那只窑年代久了,窑顶及四壁被烟熏得焦黑,过年节时,母亲找一些旧书报把靠近炕的几面洞壁裱糊了,再把炕前的那只窗子用白纸糊了,窑洞一下子就亮清了许多,便有了焕然一新的感觉,我们开心得很。</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有一年,大哥将祖父住的那只窖洞墙壁也裱糊一新,祖父还买了几幅彩画贴上,漂亮极了,其中有一副是“三打白骨精”系列,每一祯画下面还配有文字,精美而又别致,印象特别深的。</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记得大哥还在窑洞壁上贴了几张白纸写的毛笔字(应该就是用宣纸书写的书法),印象中有一幅写的是李白的《望庐山瀑布》。那时我还很小,有许多字认不得,而且还有繁体字,字体大小参差,墨色浓淡变化大,许多字歪歪斜斜的样子,觉得就像小孩子涂鸦似的,好奇怪,现在回想起来,才明白,恰似“少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在不知艺术为何物的孩子眼里,书法也就成了拙陋的模样儿。</p><p>&nbsp;&nbsp;&nbsp;&nbsp;&nbsp;每逢过年二叔回家,提前一两天在家里写春联,那时家里没有桌案,他常蹲着在地上写,窑洞的地面上就摆开了许多大红春联,我就常常蹲在旁边看稀奇,完了二叔就将晾干的春联整好,分给我几副带回家,大年三十中午父亲贴到门框上,那红艳艳的好看极了,顿时院子里便添了喜庆之色,洋溢着浓浓的年味儿。村子里就属我们几家门上贴的春联漂亮。那个年代物质贫乏,村子里许多人家不贴春联,不是不喜欢,是日子困难,柴米油盐都难以保障,还哪有钱买纸墨呀。富裕家的孩子过年添新衣新帽新鞋就很知足了,日子困难的家庭,孩子大冬天还光脚丫穿个破破烂烂的鞋儿,大年三十晚上,正月初一初二,小孩子能得几颗糖就乐颠颠的,偶尔能得到二三毛的压岁钱已是莫大的惊喜了。</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那时我们虽然在贫穷的小乡村,但许多长辈都有一种习惯“敬畏字纸”。也就是说对笔墨纸都很珍惜,对写了字的纸特别爱惜,不随便损坏和丢弃。</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我们镇原被誉为“中国书法之乡”。不论是城里人,还是乡下人,大多数人都有喜欢收藏书法和绘画作品的嗜好。许多粗通文墨的人,他们的字写得相当有水平,见功夫。寻常人家,即使不富裕,也讲究家中有墨宝丹青,还真不是附庸风雅,而是真心喜欢,是骨子里的一种传承和偏爱。镇原本土的中书协会员有几十位,这种文化气象还真值得引以为荣。</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刚参加工作那几年,中小学生还写毛笔字,小学还有小楷、大楷作业,中学生周记作文还是用毛笔书写呢。大约到了2002年以后,似乎就不要求学生用毛笔写字了,毛笔几乎就退出了中小学生的学习天地,一段时间里,除了有业余练字的师生,学校和家庭都很少见到用毛笔和墨汁了。中国传承千年的“文房四宝”淡出了许多人的视野,庆幸的是近几年,“国学”再次兴起,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又迎来了新的时期,掀起了一波波书法热国画热。中小学又开设了书法课,学生有了书法作业,前几天看到朋友圈一位老师分享的日志明确告诉人们,教育部日前发布重磅消息“到2022年力争全覆盖,全面实行将美术、书法纳入中考成绩”。相信这必将有利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面提升国民美育素养,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