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宰相蔡新传说

写手阿敏

<p>  一门两帝师、孝廉百世名</p><p> 蔡新(1707~1799年),字次明,号葛山,别号缉斋,福建省漳浦(今漳浦县大南坂下楼村林西墘)人。乾隆元年进士,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加授太子太师。有清一朝,文华殿大学士不乏名传青史之人,如李鸿章、和珅(臭名也是名)、蒋廷锡(著名画家、“蒋派”花鸟画创始人)、荣禄。一百多个个兵部尚书中,更是人才济济,如纪晓岚、洪承畴、和珅、阿桂(乾隆时期最厉害的武将)、梁诗正(清朝书法第一人)、&nbsp;李鸿藻(著名书画家、同治帝师傅)、荣禄等等。而蔡新在清朝政坛上也是一个非常显赫的官员,在福建人出仕为官者中,他是任职时间较长(50年)、贡献比较大的一个代表。</p><p> 蔡新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得病去世了,家里经济条件很差,所以他从小就懂得与哥哥一道帮助寡母到农田里耕作、到山上打柴度日。贫穷没有限制他的志向,他刻苦学习,尤喜闻儒家性理天命的学说,因而深受堂叔蔡世远(宋代理学家蔡元鼎的后裔,人称“梁山先生”)的钟爱。蔡新荣光的一生,他的叔叔蔡世远对其影响至深。蔡新自小在蔡世远办的学堂里读书,并一直秉承着蔡世远为官要坚持“慎独”二字的训导,始终坚持秉公办事,廉洁自律。</p><p> 蔡世远是康熙四十八年(1709)进士,选入翰林院为庶吉士,以后位列九卿,但他生性廉洁,淡泊为怀 ,雍正元年,蔡世远奉特诏进京,授翰林院编修,入直上书房,侍诸皇子读书。乾隆十分敬重蔡世远。雍正十年,尚是皇四子的乾隆前去探望病重的老师蔡世远,看到蔡世远清苦的生活,作诗感叹:“一线阳回节近春,先生独卧病兼贫。”雍正十一年(1733),蔡世远因病逝世,年仅52岁。</p><p> 蔡世远、蔡新分别是乾隆皇帝和嘉庆皇帝的老师,成就了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一门两帝师、叔侄皆名臣的传奇佳话。</p> <p class="ql-block">  乾隆元年(1736年),蔡新一举登进士第,并被选为翰林庶吉士。散馆考试成绩优秀,授翰林院编修。当时,乾隆皇帝命史馆官员每日呈进经史讲义,各抒己见,以考察其学问根底的深浅。蔡新呈进讲义数十篇,深得上赞许。乾隆十年(1745年),蔡新奉命入直上书房,侍诸皇子讲读,并授翰林院侍讲。乾隆十一年督学河南。十七年,典江西乡试,未几迁内阁学士,再晋工部右侍郎,调刑部。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秋,蔡新以母老,乞请归养。归家后却接到圣谕,命为内廷总师傅。蔡新上疏辞谢,请求留家奉母。又接乾隆皇帝亲笔谕示:“并不是要你马上来上任,你可以等日后方便的时候来”。蔡新就在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回京,不久就调任礼部尚书。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再兼理兵部尚书。此时蔡新已69岁了。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转为吏部尚书兼国子监事务,授协办大学士。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七月,授文华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乾隆五十年(1785年)正月,78岁的蔡新终于获准以原官致仕,加授太子太师,令驿站车马送回漳浦,沿途所经地方官在20里以内照料护行,御制诗章以宠其行。清嘉庆元年(1796年),蔡新89岁时。嘉庆皇帝又亲自书“绿野恒春”匾赐, 嘉庆四年(1799年)十二月,蔡新卒于家(位于漳浦县大南坂,现名为蔡新故居),享寿92岁。晋赠太傅,赐祭葬,谥文恭。</p><p class="ql-block"> 蔡新历任吏、礼、兵、刑、工等部尚书,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德高望重;任《四库全书》总裁,劳苦功高,深为时人敬仰。他历次归家时,遇灾荒,捐资平粜,置义学、义仓、义冢,修葺先贤蔡襄祠、黄道周祠,兴废举坠,有德于乡。漳州一带有史以来未出过宰相(唐朝龙溪人许光亨没有上任,明末黄道周则是南明小朝廷的宰相),蔡新可算是漳州“亘古未有”的宰相第一人,所以有关他的传说很多,比如说漳浦填鸭就是蔡新从北京带回的技术。当然,还有更多的传说。</p> <p class="ql-block">  传说一,流落枫亭得乡人助</p><p class="ql-block">漳浦蔡新3岁失父,家贫。稍长,同兄蔡溎共帮寡母耕作,捡拾柴火作炊。不幸的是染上怪异的皮肤病,使他失去生存的信心,就流浪到枫亭(今莆田仙游白沙兰友村)渔街集英亭桥下,准备投水自尽。东沙雾顶村有个叫蔡白久的,在集英亭西开了一家豆腐店,恰好碰到蔡新沉入水中,立即救回豆腐店,又聘请枫亭名医会诊,断定皮肤病是食物中毒引起的,很快治疗痊愈。然后又发动18户捐白银让蔡新京赴考。蔡新得中进士后,把枫亭人救他和县办了的事情报告了皇帝。皇帝当即下旨宣蔡白久入京面圣。</p><p class="ql-block">蔡白久临回家时,蔡新特地送给他23个响炮,并交代蔡白久在路上每逢驿站就放一响炮,就会有官员过来接待,可是白久忘记了放炮,又因衣服破旧,所以经常受驿站的官员虐待,经常被挡在驿馆门外。就这样一路来到了福州乌龙江,蔡白久在桥上抽烟歇息时,终于想起了这23响炮,联想到自己一路被虐待,越想越气,干脆一下子把炮全点燃,官员们都惊呆了,连忙下跪恳求蔡白久饶了他们。蔡新当上宰相后,还特地于乾隆四十六年回到东沙度顶居住6年,在莆阳连江里办了3件大事。</p><p class="ql-block">一是整修枫亭蔡襄陵园,扩建占地60亩,还在墓前竖立一对石望柱,刻有“四谏经邦,昔日芳型垂史册;万安济众,今朝古道肃观瞻”的华表。二是划清蔡、朱海域界限,把秀屿港大部份海域归蔡襄纪念馆管辖。第三件事是编修蔡氏族谱,并从北京博物馆带给东沙蔡襄标准像——《宋端明殿学士蔡襄》肖像,同时制作大匾“装架”,以此来纪念名臣。《莆田白沙西坂蔡氏族谱》有记载上述之事。</p><p class="ql-block"> 传说二,与土地公对对子</p><p class="ql-block">龙海九龙岭下有个老者一年到头在土地庙旁卖冬至汤圆,见到上京应试的举子就出对子考,其上联曰:“九龙岭下日日冬至”。起初,蔡新对不上,因而也就名落孙山。一天,蔡新偶至漳浦六鳌海边游玩。晚上见港湾点点渔火,与天上明月相辉映,遂灵机一动,得出下联:“六鳌海上夜夜元宵。”次年,他果然金榜题名。18年后他归乡省母,路过九龙岭时,却遍寻不到那个卖汤圆老者,于是进土地庙休息。因天气太热,就顺手把头上花翎顶戴脱下,戴在土地公头上,谁知临走再也取不下来,才悟到那卖汤圆老者乃土地公所化。如今的九龙岭土地公庙,土地公仍然戴着宰相帽,此乃全国独一无二。 </p><p class="ql-block"> 三、帮助宗亲调解官司</p><p class="ql-block">广东澄海华窖,古时有蔡姓族人在此定居并繁衍至今,蔡新与华窖蔡氏同为皇初祖元鼎公后裔,公元1738年,蔡新公携夫人何氏临幸华窖蔡氏大宗探望族人,族人夹道而迎,争相观其尊容俊貌。乾隆四十八年蔡新升文华殿大学士,华窖蔡氏族人便将当时蔡新公一行人下榻的蔡氏祖宅尊称为“相府”,并代代相传,延续至今。1753年蔡新公告假省亲,适逢华窖蔡氏族人与村中一马姓人家发生纠纷打官司。事因马家风水坟墓压在蔡氏族人居住方位之上,致使蔡氏顿时人口锐减,竟出现鸡犬不鸣怪象。于是族老一行人便到福建漳浦,向蔡新公述说官司,蔡新公听完族老述说之后默然不语,并亲自带领族老们游山玩水饱览漳浦风光。每天盛情款待族老一行人,茶余酒后,只叙族谊不提官司。族人出于对蔡新公的敬畏,也不敢言及,族老们心中闷闷不乐,只能焦急等待。不知不觉已时近一月。蔡新公不与族老们谈官司进度,一月后老们与蔡新公辞别。蔡新公也不做挽留,只是微微发笑说:“你们放心回去吧,事情总会过去的。”族人听罢就离开了漳浦。族老一行回到家乡,宗亲们奔走相告喜讯,原来,在族老一行到达漳浦几天后,当地官府变派人从中调解,官司平息。蔡氏族人又显昔日祥和之风。蔡新公关怀华窖族人之美德,至今人口口相传。</p><p class="ql-block"> 四、铁面无私用好权</p><p class="ql-block">乾隆十一年,他督学河南,当地名门子弟托人说情,蔡新果断拒绝。而这时,两位已被录取的富家子弟却遭仇家诬告,称其依靠金钱贿赂而被录取。考官前来征询蔡新的意见,正直的蔡新表示,自己只知以文取士,并不考虑其他。结果这两富家子弟都被录取了。科举考试中,一些官员还习惯通过“递纸条”交代主考官照顾一些水平不高的人。当时朝廷权贵知道蔡新当主考官之后,也给蔡新递了不少纸条。面对皇帝跟前的朝廷权贵,蔡新秉公办事,录取了三百名学子,没有一个是因为他人递纸条而通过的。乾隆皇帝知道之后,不断称赞蔡新的公正廉洁。刚正不阿的秉性在对待自己儿子时同样一以贯之,蔡新对儿子一直严格要求。乾隆四十九年,蔡新任会试主考官。其子身为举人,本可入闱,但蔡新却为了避嫌,说服儿子回避不参加本次考试。对待老乡也是如此,一名本地秀才希望蔡新能够令其通过考试谋得一官半职,蔡新经过一番考察,认为秀才的才学还不足以达到那个高度,便告诉秀才,自己不能因为这层老乡的关系就滥用职权,私开后门,这样有违自己的官德以及为人处世的原则。</p><p class="ql-block"> 五、德厚流光称典范</p><p class="ql-block">漳浦民间也一直流传着蔡新的诸多故事。传闻,家里过节用的填鸭被偷后,蔡新了解到,这个偷盗之人家境贫穷,偷鸭是想给生病的母亲吃,便原谅了小偷。又传,一向廉洁的蔡新在家乡漳浦乘坐的是破旧轿子,途径溪南村时,村里小孩常向其嬉戏掷石头。族人气愤难当,蔡新却并不计较,也担心因惩罚而引起两村结怨,专门教育乡民:“有万世溪南,无百年宰相”。有一次知县林溪川和蔡新同行,执意将自己的新轿让给蔡新。不知情的孩童仍以掷石头为乐,气急败坏的县令打算追究孩童及其家长的责任,却被蔡新阻止了,并在该村办了私塾,让孩子们有机会接受教育,懂得礼节。</p><p class="ql-block"> 六、用计斩贪官&nbsp;</p><p class="ql-block">清乾隆年间,漳浦王知县,残暴受贿,贪赃枉法,不知逼死多少条人命,百姓无不切齿痛恨。告老还乡的相爷蔡新,也十分愤怒,本想设法除掉,但因“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一时无从下手。有一年秋天,蔡相爷的门生吏部侍郎吴礼谦奉旨巡察江南,身带尚方宝剑,操先斩后奏大权。吴钦差在巡察闽南时,顺便到漳浦拜访恩师蔡相爷。到了相府,递上拜帖良久,老管家才慢吞吞地出来请进。吴钦差在客厅坐了许久,还是不见主人,便转身来到花园。只见一个老人正弯着腰在剪修花草,那魁梧的身躯、熟悉的脸庞,一眼就认出是自己的老师。他急忙上前躬身拱手道:“恩师在上,门生拜望来了。”可是老人连头都不抬起来,继续修剪花木。吴钦差以为相爷嫌礼数不周,便弯身跪下,大礼参拜:“老师,难道你忘记了门生么?”蔡新这才抬起头说:“啊!你是吴侍郎,都怪我老眼昏花,加上近来耳聋,怠慢贤契了,快请到客厅叙谈。”吴钦差随蔡相爷来到客厅坐定,关切地说:“老师历来耳聪眼明,至今才退居三年,耳朵怎么就聋了?”蔡新叹着气:“唉!贤契有所不知,我的耳朵是被敝县王县令的马头锣震的。”吴侍郎惊讶道:“啊!”蔡新继续道:“王知县身为父母官,贪赃枉法,不顾百姓死活,不少民众找我诉苦,可是我有何能力为百姓撑腰呢!”吴钦差这才恍然大悟,明白了相爷的意思。吴侍郎离别相府后,暗访民情,查出王知县许多罪证。几天后,吴钦差高悬尚方宝剑,以王知县搜刮百姓,贪赃枉法等罪名,就地处斩,漳浦百姓无不拍手称快。</p><p class="ql-block"> 七、蔡氏族人</p><p class="ql-block">漳州蔡氏据说大多是隋末蔡允恭之后裔。隋炀帝授予他内史舍人,他不愿当,潜逃至闽。后经虞世南引荐为秦王李世民天策府参军、文学馆学士。年老至仕归家。死后葬于新恩里屿山头(原龙溪县三都永宁乡,后划海澄县,现为厦门海沧),宋代御史吴隧(曾任漳州知州事)为书“澄瀛”二字于墓前左边大石上。蔡允恭子孙遍及漳州各县及厦门等地。另有蔡彧、唐初随陈政入闽队正(后代主要居角美);蔡长眉,唐初随陈政入闽校尉,后裔蔡元鼎,从云霄火田迁漳浦大帽山下。蔡新至仕回家后,对自己家世也很兴趣,就四处收集有关蔡氏的族谱资料,对蔡氏是如何入闽的朝廷了研究总结。他曾为《莆田白沙西坂蔡氏》写序,序中提到:“蔡于我闽称著姓…,至漳则祖蒙斋公讳元鼎者为多,由蒙斋而上,在漳郡为武德将军(蔡彧),在漳浦、云霄为长眉公,皆自光州固始”。从中可发现,他是认可自己属于来自光州固始的蔡长眉派系的。但是蔡新对同样是漳州的其他蔡氏族人也很热心,比如前面提到的他曾去到莆田拜谒蔡襄,也曾为角美洪岱蔡氏(蔡彧派系)祖祠题字。细究这“一门两帝师”的成才历史,首先蔡氏家族是宋代名儒蔡元鼎的后裔,属世代书香之家,蔡世远的祖父蔡而煜是明代著名学者黄道周的学生;父亲蔡璧则曾任罗源县教谕,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福建巡抚张伯行创建福州鳌峰书院后,曾聘请蔡璧出任首任山长(即校长)。其次蔡氏一族的家规家训发挥着重要作用。蔡世远著有多篇关于家规家训的论述,具有代表性的有《庚子秋帖示族中子弟》《寄示长儿》《跋祖祠规条》等。如今在蔡新的家乡漳浦大南坂,有一座《蔡新纪念馆》,位于县城西宸岭下,坐北朝南,正殿安放着蔡新及其夫人的坐像,上方悬挂着五部尚书、上书房总师傅、太子太师、文华殿大学士、四库全书总裁等多个匾额,昭示着蔡新显赫的一生。政声人去后,清名在人间,蔡家两位帝师以其一生清廉节俭、勤政爱民的端严操守,光照后代,启迪世人。&nbs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