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来山乡美如画 两校携手看扶贫——《我看贫困村新变化》重新启程

鹏大将军

2020年春节,突发新冠疫情,阻断了同学们探索实践的脚步,从冬到春,从春到夏、从夏至秋,经历了漫长的等待,轵城镇实验小学、轵城镇实验中学两校联合开展的以《我看贫困村新变化》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重新启程。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整装待发</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一、观郝山好水</b></h1> 我们活动的第一站:郝山村,郝山村周素玲书记亲自迎接实践小组的全体成员 在党建室落座后,郝山好水组小组长杨子晨首先向周书记说明了走进郝山村活动的目的和任务,接着进入采访环节,周素玲书记曾经从事十几年教育工作,见到孩子们显得格外亲切,她像拉家常一样从1、郝山村的村情村史2脱贫攻坚的重大意义3郝山村在脱贫攻坚战中所取得的成绩三个方面回答了同学们的提问。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周书记带领大家走进寺河居民组的一家贫困户</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王思雨的爸爸为老人送上了礼品</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同学们看望这家的残疾儿子</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参观美丽乡村</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参观党建文化广场</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漂亮的农舍</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美丽的街道</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丰收后的玉米堆积如山</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参天古树</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认识古老的生产工具:牛轭、耕犁、耧车</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周书记为学生上党课</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公共厕所比城市里的还要高级</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污水处理设施</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即将投入使用的垃圾中转站</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脱贫攻坚 共奔小康</b></h1> 郝山村位于坡头镇北部,毗邻小浪底专用线,北接轵城,西连承留,辖7个村民小组,138户,573人。辖区山高沟深,耕地多坡地且贫瘠,常年缺水,2014年识别为省级贫困村,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10户24人。<br> 2015年全国打响脱贫攻坚战之后,全村24名党员在驻村第一书记王友世和村支部书记周素玲的带领下,立下愚公移山志、发扬滚石上山的精神,带领村民,攻坚克难,真抓实干,成绩喜人,全村截止2019年底,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脱贫。昔日的贫困村进行了华丽转身,变成了远近闻名的美丽乡村。 <br> 一、基础设施新变化<br> 2017年完成安全饮水工程,全村村民吃上深井水;电力设施满足需要,所有农户全部通电;道路实现组组通户户通;2015年投资40万元建设党群服务中心及标准化卫生室,并配备合格医生;宽带覆盖各个自然村,通讯方便,济源至小浪底班车穿村而过,村民出门乘坐公交班车,出行非常方便。<br>2018年,建设污水处理站,垃圾中转站,公厕,游园,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br> 二、涉农产业新发展<br> 1、农业产业情况。全村耕地面积800亩余、林地面积700余亩,蔬菜制种是主导产业,目前有83户参与蔬菜制种,制种面积近400亩,年收入120余万元,贫困户张奇丰就是通过蔬菜制种和养殖脱贫的,目前养羊100余只。<br> 2、稳定务工就业。全村外出务工有60多人,其中24个贫困人口中有4人在本村务务工,5人在镇外市内务工,1人在郑州务工,收入稳定,无返贫风险。<br> 3、集体经济情况。2019年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14.79万元,其中土地出租2.2万元,以100万元村集体资金注入阳光兔业科技有限公司项目收入5万元,石磨面销售收入7.59万余元。<br><br>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二、秋到栗树沟<b></b></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 综合实践活动小组在郝山村的参观、采访结束后。乘车到栗树沟村开展活动。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栗树沟党支部书记王新周在欢迎同学们的到来</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参观电商扶贫大卖场</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书记客串讲解员</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参观仰韶文化遗址公园</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参观党建文化广场</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参观游乐场:卡丁车赛车场</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参观水上娱乐场</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同学们坐上动车</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红红的柿子树挂满了枝头</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滑草场</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星级公厕</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垃圾中转站</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三、看石槽老家新变化</b></h1> 中午十二点,综合实践活动小组走进石槽沟村,热情的老家人已经为孩子们准备好了午饭,村干部亲自为孩子们盛饭,他们非常开心。 <p>  驻村第一书记陈见正和村支部书记兼村长董建军联席接受同学们的采访。</p><p>  新时代最可爱的人驻村第一书记:陈健正,他是一名转业军人,有着15年的军龄和30多年的党龄,是示范区审计局的一名干部,受审计局委派,于2014年驻村担任第一书记,六年来,他扎根石槽沟,冬天陪伴他的是凄风孤灯,夏天伴随他的是酷暑蚊叮,为脱贫攻坚,他走遍了村子里的沟沟坎坎,访遍了村子里的组组户户,为脱贫攻坚他跑项目,引资金,一个中年汉子、已是鬓染霜花。为贫困村的巨变默默地坚守和付出,感动着村里的每一个人,被全体村民亲切地称呼“一家人”和“终身荣誉村民”。</p><p> 石槽沟党支部书记兼村长: 董建军,他也是一名复原军人,有着7年的军龄和46年的党龄,1985年任村支部书记已经36各年头了,三十多年来,老书记和全体村民经风雨,共进退,亲身见证了石槽沟村由贫到强、由强到富的艰难跋涉历程。</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科技助力风正帆 扶贫攻坚唱大风</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1><p> 石槽沟村因盛产石槽而誉名,位于坡头镇东北部,东邻孟州,南临吉利,北与柳峪沟接壤,地广人稀,山高林疏,,干旱缺水,全村130户502人,2014年识别为省级贫困村。全村 建档立卡贫困户22户,贫困人口82人。</p><p> 2015年在党中央的领导下,打响了脱贫攻坚战,全村三十一名党员干部俯下身子,克难攻坚,六年的苦干、实干,为我们展现出一幅美丽的画卷。</p><p>一、惠民新设施</p><p> 1、安全饮用水</p><p> 水是生命之源,村民生存的基础保障,的为了彻底解决村民吃水问题,从2015年开始,村干部先后邀请郑州、新乡、济源4家勘探公司进行实地勘查,最终在村东南方向半山坡的一处位置发现了源头活水。在2两年年时间内协调资金228万元,建成一口深369米的水井及3个容量200立方米、3个容量500立方米的蓄水池的饮水及配套工程。2019年,又投资30万元,新建4个净化水站。目前已实现了全群众安全用水全覆盖。石槽沟村的安全饮水专项工程是济源贫困村中目前投资最大、规模最大、成效最好的水利项目。</p><p> 2、农村灌溉工程</p><p> 2019年,申请政府扶贫资金,建成拦河大坝,一期工程投资120万元,大坝建成集防洪、灌溉、养殖、观光等功能,同时也极大改善生态环境。前景可观。</p><p> 3、招商项目休闲农庄</p><p> 柴河水库的波光粼粼、万佛山石窟的历史积淀、千亩梯田硕果累累,是近年来的人们节假日休闲观光的好去处。石槽沟村“两委”班子用敏锐的目光、快捷的思路及时捕捉到了这一信息。他们集思广益,本着合作共赢的理念,成功促进洛阳某公司的“硒谷庄园”在石槽沟村落地开花,淳朴厚实的民风、让人回味的美食、返璞归真的韵律,让石槽沟村多了一分名片、让群众多了一份收益。</p><p> 4、垃圾集中处理</p><p> 多年来,村里的群众的生活垃圾大多以随手倾倒。但近年来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加快,解决此类事项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刻。村两委用改革和发展的思路,大刀阔斧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他们争取“一事一议”资金30余万元,在全村建了13个垃圾池,同时积极协调用公益岗人员专职负责垃圾的清运,为确保石槽沟村的碧水蓝天奠定了良好基础。</p><p> 5、卫生室建设</p><p> 多年来,石槽沟村没有专用卫生室,也没配备专职医生,群众看病极为不便。2017年,石槽沟村干部积极与上级有关部门协调,投资20余万元,新建标准化卫生室一座,并配备一名专职医生全日制值班。专职医生与全村建档立卡户进行签约服务,定期上门入户开展体检或义诊服务。群众的健康保障得到了根本保障。</p><p> 6、危房改造</p><p> 住房安全是脱贫攻坚战 “三保障” 中的重要环节。通过摸底排查,石槽沟村争取上级资金10多万元,对1户贫困户进行了易地搬迁,对3户进行了拆危建新,对6户进行了加固改造,群众的住房安全问题得到了彻底解决。</p><p>二、脱贫新项目:</p><p> 1、2017年,石槽沟村提前谋划、主动出击,积极协调示范区农科院,对全村土壤进行检测,并根据化验结果确定了“富硒+绿色+优质”特色农业发展规划。通过努力成功促进了“河南省四优四化科技支撑行动计划优质小麦专项济源市规模化种植示范基地”和“济源市农科院科研示范基地”落户该村。由农科院提供小麦种子和制剂药物、开展技术培训、定期检测小麦长势、指导群众科学管理。石槽沟村将本村和邻村的1200亩划为7个示范区,并确定专职技术员,形成系统的技术管理体系,从而确保农产品得到“富硒+绿色+优质”质量要求。</p><p> 2、2018年,石槽沟村成立了村集体经济组织“济源市石源农业专业合作社”,同时协调资金40余万元,新建了粮食加工厂,专职生产富硒石磨面粉和玉米系列,带动本村及周边近百户农民从事富硒特色农业产业,为村集体和群众经济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p><p>三、帮扶新机制:</p><p> 石槽沟村采取“合作社+贫困户”的形式,将全村群众和耕地纳入合作社管理。实行“五统一”的管理模式,即统一供种、统一技术、统一收购、统一加工、统一销售,有效规避了品种五花八门、质量参差不齐、经营杂乱无章等风险,为后续市场经营做好铺垫。</p><p>四、帮扶新模式:</p><p> 合作社的帮扶模式体现在“五统一”的全过程,群众在每个环节都受益。统一供种:由合作社组织协调,农科院以每斤1元的价格向群众供种,每亩可减少支出35元;统一技术:农科院免费进行技术培训、免费提供硒药制剂,合作社对专用农药报销零头,群众每亩可减少支出近50元;统一收购:合作社高于市场价回收粮食,群众每亩每季可增收200元;统一加工:加工季节,合作社安排4名有一定劳动能力的建档立卡户人员在加工厂从事保洁、包装等工作,每人每月增收1500元;统一销售:合作社用收益部分为8户建档立卡户按10%利率发放入股分红、为群村群众春节统一发放福利等。</p><p>五、脱贫新成效:</p><p> 合作社通过不断努力,村集体经济收入由2017年1万元增至2019年30万元,群众人均收入连续3年呈11%的增长比例。困难群众的相关事项在基层得到了完善解决。2019年高质量完成贫困户清零工作。</p><p> 目前,石槽沟村已完成了“绿色认证”申报工作;加工厂设备升级已试车成功;延长产业链、开发新产品正在进行中。借着国家各项惠民政策的恩泽,石槽沟的未来必将更加美好。</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参观富硒石磨面粉加工车间</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精洗设备</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石磨工艺生产工序</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自动化包装工序</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参观成品车间</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新建的卫生室</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优质小麦专项郑麦7698规模化种植基地</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播种下了希望</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休闲农庄——晒谷庄园</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拦河坝</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水产养殖区</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深井泵房</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走访贫困户</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受到村民的热情招待</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四、走进柳峪沟</b></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柳峪沟村支部书记兼村长薛高领在迎接同学们</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胡豪星代表柳林成荫小组提问</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喜看旧村换新颜</b></h1><div><b><br></b></div> 柳峪沟村因柳树成荫而得名。北接轵城,东联孟州,西与狄沟相望,南临石槽沟,总面积9.7平方公里,下辖8个自然庄,12个村民组,255户,总人口905人。柳峪沟地处丘陵地带,常年干旱缺水,生产生活条件差,是远近闻名的穷村,过去有几句顺口溜来形容它的落后,“柳峪沟 沟连沟,五道岭 十二沟,岭又高 沟又深,不长粮 因缺水”。2014年被识别为省级贫困村,建档立卡户19户62人, 享受全家低保2户7人,残疾人45户56人,分散供养1户1人,五保户3户4人。<br> 脱贫攻坚,注定是一个艰难的跋涉之路,从2015年开始,驻村第一书记刘国宣和村支部书记薛高领带领全村28名党员,立下愚公移山志,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负重前行,在脱贫攻坚的路上大踏步的前行,用汗水浇灌希望,用劳动创造辉煌,书写着新愚公传奇。昔日的贫困村变成了美丽乡村。<br><h3><b>一、脱贫新进展</b></h3> 截止2018年底,建档立卡户是19户62人,其中稳定脱贫1户2人,2015年脱贫2户5人,2016年,脱贫5户15人, 2017脱贫1户2人,2018年脱贫6户27人<br><b>二、产业新发展</b><br> 耕地面积1339亩(其中300多亩是旱地),林地面积700亩。该村种植业以种植小麦、玉米为主,养殖业以养猪、养羊、养牛和养鸡为主。整合林地资源,发展草食性牲畜(牛、羊)和小家禽(鸡),搞好柴鸡、肉鸡及生猪养殖。通过项目扶持等形式,鼓励农户利用台院地和荒坡,发展核桃干果,促进村民增收脱贫。目前,种植优质薄皮核桃由无发展到100余亩,养猪户由原来的1户增加到10户,存栏达到500余头;养羊户由原来的1户增加到4户,存栏达到400余只;集中养鸡2户,存栏1400只。<br><b>三、项目新工程:</b><br> 1、2015年打饮水井1口,井深150米,覆盖第7、8、9、11居民组居民214人。投资35万元。<br> 2、2016年修路4公里11511.26平方米,覆盖全村255户905人,投资70万元。<br> 3、2017年打安全饮水井1口,覆盖第1、2、10居民组358人,投资48万元。<br> 4、2017年建水坝1座,可解决第1、2、10居民组358人200多亩地浇水问题,投资45万元。<br> 5、2018年共争取各类扶贫资金400多万元。用于改善村里基础设施,为进一步发展提供物质基础。<br> 一是人畜饮水工程项目,三月份完成村委会所在村村民铺设水管的挖沟工作,1、2、3三个居民组433人都吃上了安全的饮用水。扶贫资金投资79万元,学院配套资金4.5万元,打深水井1眼,100方蓄水池2座,50方蓄水池1座,配套管网700余米,用于解决300多人的安全饮水问题。<br> 二是完成村里2017年新建土坝的提灌工程,投资21万元,新建提灌工程一个,铺设管道2000余米,受益耕地面积为200多亩。<br> 三是投资277万元,完成沟北咀自然村周围300亩土地的土地提升项目,新建3个2000立方米的蓄水池,铺设管道3000多米,提灌站一个,修田间路将近1公里。<br> 四是学院投入2万余元,在村内主干道种植1400多棵景观树,种草坪300多平方,对全村垃圾进行了清除,对村部周围进行了重新粉刷,建设了文化墙,制定了大型宣传版面,安装了篮球架,进一步提升了柳峪沟村人居环境。<br> 五是镇里投资40余万元,对村部周围进行了绿化,建设了2处游园,修建了党建广场,丰富了群众的业余生活。 <br> 六是协调好铁路桥东灌溉井配套的初步设计和预算,计划投资15万元,列入2019年镇政府计划。<br> 七是对村部通往市区道路和通往铁路桥道路进行扩宽,方便群众出行。<br><b>四、经济新措施</b><br> 紧密结合坡头镇精准脱贫产业扶贫“三助力”模式,积极谋划扶贫产业发展,根据柳峪沟实际情况,与村干部多次商讨,通过走访调查,修订了《2018-2020年柳峪沟村集体经济增收三年工作方案》。<br> 一是制定了《2019年度坡头镇柳峪沟村养殖产业扶贫项目实施方案》,已经进入济源市脱贫攻坚项目库,按照乡村振兴“产业兴旺”发展要求及发展壮大柳峪沟村集体经济需要,柳峪沟村根据自己沟域资源丰富的特点,发展水产、散养鸡等养殖,发展集体经济,引导产业发展。<br> 项目建设内容:建设散养鸡养殖基地、水产养殖基地及配套设施。<br> 投资概算及资金来源:项目概算共计99万元,其中开挖20亩鱼塘3个,共40亩需要30万元,新建水泵、生活、储物等配套用房5间,需要12万元,发电机、管材、修路附属设施等需要18万元;养鸡管理用房39万元。<br> 受益对象:项目建成后,贫困户优先入股,通过分红、务工、销售贫困户产品,可带动建档立卡户19户63人。<br>带贫减贫机制:本项目计划建成后,依托学院做后盾,合作社引导广大村民和贫困户种植无公害时令蔬菜和核桃等瓜果类,由合作社统一指导种植,统一收购销售,让老百姓无后顾之忧,提高收入。养殖基地、石磨和鱼塘让贫困户用现金入股,对外承包经营,便于增加集体经济收入和贫困户增收,对贫困户及边缘贫困户实施帮扶,解决务工及优先收购,实行产、中、后全程帮扶。<br> 绩效目标:该项目建成后,可引导群众种植蔬菜等经济作物,对农副产品进行统一指导种植,统一收购销售,让老百姓无后顾之忧,提高收入。贫困户务工、产品销售优先,可以带动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脱贫,提高边缘户群众的收入,不再出现贫困人口。村集体经济收入2019年超过10万元,贫困户人均增收3000元。<br> 二是成立了柳峪沟农业经济合作社,通过积极收购群众农副产品,带引导群众种植经济作物,2018年合作社已经开始运营,销售金额19万元,纯利润1万元。积极引导18户贫困户入股村级经济合作社,通过优先收购其农副产品和土地资金入股形式进行分红,提高贫困户收入,争强其造血机能。<br> 积极调整产业结构,组织科技人员进行丹参种植知识讲座、核桃修剪、葡萄种植、蔬菜技术讲座,2018年种植优质小麦100多亩,蔬菜制种20多亩。<br>2018年集体经济收入已经得到7.5万元。<br><h3><b>五、远景新规划</b></h3> 1、积极谋划项目,加大协调力度,确保项目顺利进行。针对每个项目,成立由村支书、工作队任组长的项目组,村干部和党员分包项目,全力以赴推进项目的进行。2019年计划新建石磨加工厂一个,投资180万元新修建道路5公里,投资30万元新建拦水坝一座,积极争取资金对全村水渠进行修复。<br> 2、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集体经济。三个提灌工程完成后,受益土地大约700多亩地,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引导群众种植蔬菜制种和种植无公害蔬菜等经济作物,成立合作社来提高农户的抗风险能力,也可增加集体收入。<br> 3、在新建成大坝下游第10居民组建设2个鱼塘,在铁路东第三居民组河道建设2个鱼塘,每个鱼塘15亩,资金来源为社会投资,村里收租金,租金一年可增加集体经济收入5万元。<br> 4、要利用学院互联网人才优势,积极发展电商,充分利用农村淘宝、益农信息社等平台,引入“互联网+农产品”的模式,让柳峪沟农产品走出大山,走出济源。<br> 5、加大帮扶力度,确保已经脱贫的贫困户不再返贫,各户实际情况,制定出详细一户一策帮扶措施,加大政策宣传力度,提高群众的满意度,做到应享尽享。<br>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参观新建的卫生室</h3> 正在建设中的手工榨油厂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参观2000立方的蓄水池</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党建文化广场</h3> <h1><b>  行走在美丽的村庄,看到村民脸上洋溢出幸福的笑容,因为他们居家舒适,衣着时尚,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子女享受义务教育,饮用上了甘甜的自来水,饮水思源,不忘党恩,愿我们的乡村更加美丽,父老乡亲永远幸福安康!</b></h1>

脱贫

贫困户

石槽

沟村

万元

全村

柳峪沟

户人

合作社

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