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志愿军战士的勋章—《滴血的青春》后续故事2020.10.25

关山海

<p>长篇小说《滴血的青春》,叙述了发生在50年代抗美援朝战争中的故事。作者陈绥之。百花文艺出版社1994年10月出版发行。</p><p>这本书在网上仍然有售。</p><p>美篇中的图片,是一位志愿军老英雄的功勋奖章,其中有几张是该勋章本人在朝鲜战场上留下的珍贵历史镜头。</p><p>照片中这位英姿勃勃的年轻人,就是这几枚勋章的主人,也是《滴血的青春》小说作者陈绥之先生。</p><p>借此美篇献给抗美援朝战争取得伟大胜利七十周年纪念日,也献给陈绥之老人做个纪念。</p><p>下图:陈绥之保存的志愿军胸章</p> <p>我们先说陈绥之的《滴血的青春》</p><p>《滴血的青春》小说的故事梗概:</p><p>小说中的马琳和她哥哥马钧、父亲马冶陶一家三口人,在抗美援朝中经历了的几个重大历史事件的故事。</p><p>马琳的父亲马治陶是一位昆虫病理学专家教授,赴朝参战的主要任务是调查和帮助清理美国对朝鲜进行细菌战留下的后果。</p><p>马琳和哥哥马均都是文工团队员,同时遭遇了战争艰苦考验和洗礼。作为父亲马治陶怎么也没有想到,自己的儿女也参加了抗美援朝来到朝鲜。马家父子三人共同投入到了烽火连天的战场中。</p><p>小说中讲述的马琳一家的经历,只是这些重大历史事件的局部,但也从另一方面地表现出敌人的野蛮、残忍,也反映了抗美援朝的艰苦卓绝的斗争和志愿军战士们的英勇顽强的精神。</p><p>下图:陈绥之登记名篇,左侧写有“陈绥之”。</p> 这部小说主要描叙中国人民志愿军某军文工团团员马琳、刘汝珍、马钧、吕鹏、李曼华、郑兆雨、赵洪海、凌霄等人从1950年底到1953年7月的近三年时间里在朝鲜所经历战争场面。<br>一部70年前,一群青春芳华演绎的为国奉献青春的动人画面。<br>文工团的这些人大多是刚参军的青年学生,他们带着青春的热情和朝气,投身到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场上。有的在战地医院帮助护理伤员,有的在行军路途中为部队说唱表演以鼓舞士气,有的到战斗连队兼职文化教员,有的到前沿坑道火线,宣传鼓动甚至直接参与战斗。<br> 他们做的看似平凡的工作,但同样对抗美援朝作出了伟大贡献。他们中有些人为新中国献出了年轻的生命。他们才是最可爱的人。<br>小说的主人公是女文工团员马琳。她十六岁初中刚毕业,在新中国成立所带来的蓬勃昂扬激情中,千方百计主动要求参加了革命军队,参军后不到半年就随队跨过了鸭绿江。<br> 马琳她俏丽活泼,热情洋溢,对革命生活充满美好憧憬。她单纯幼稚,带有青年学生的虚荣心和任性,最初对不符合自己心意的医院护理工作有些懈怠,遇到困难或受到惊吓常忍不住哭鼻子。但这个娇弱的女孩子有着强烈的追求进步之心,这给了她坚定的革命意志,在团结奋发的战斗集体中,在文工团政委张旭的关心和教育下,在分队长刘汝珍的帮助和带动下,她经受住了艰苦生活、艰难行军、艰巨工作和艰险战场的考验,逐渐成长为一个深受战士们欢迎的文艺战士,成为让军里和文工团领导赞许的“女兵娃娃”。<br> 马琳在战火中成长,多次与几个文工团战友一起冲过敌人炮火封锁区,进入“猛虎团”六连二排坚守的上甘岭主阵地坑道,慰问战士,搬运弹药,救护伤员,在敌人向坑道发射毒气弹并炸塌坑道口、马琳和战友们目睹了战友们的牺牲,时刻面对死亡的威胁,她表现出坚强的革命意志。<br> 而她的牺牲却十分壮烈。就在朝鲜停战协定已经签订、停战即将实现的最后时刻,在敌人疯狂地最后倾泄炸弹、炮弹的危险环境下,她主动承担护送人民军伤员的任务,面临敌机的疯狂扫射,用自己的身体遮护住伤员,最终献出了年轻宝贵的生命。以此,她完成了从幼稚学生到英勇战士的跨越和升华。<br> <p>同为文工团员的马钧被临时借调到朝鲜停战谈判我方代表团的警卫部队,在38线开城谈判中立区,亲眼目睹了敌人偷袭我方巡逻队致姚庆祥排长牺牲的挑衅事件,他自己也在敌机轰炸中立区我方一侧营地时,不幸身负重伤。</p><p>马琳的父亲马治陶因为是一位昆虫病理学专家,有比较成熟的处理细菌战的经验,在得知美国鬼子使用细菌武器后,踊跃报名参加了“美帝国主义细菌战罪行调查团”奔赴朝鲜,深入敌人细菌弹污染区采集昆虫标本,并热心地指导当地部队和群众焚烧、埋葬毒虫毒物,用喷雾器对污染区域进行彻底的消毒处理等。</p><p>看下面这张图片:是文工团员手绘的战友们牺牲的场景。</p> 小说用不多的笔墨描写了志愿军,某军政治部主任高克和文工团政委张旭,他们理解文工团青年人,善于调动青年人的积极性和上进心,对青年人既有严格要求和严厉批评,又有关心爱护教育鼓励,赢得了青年们的尊敬、信任和爱戴。这两个人物是我军政工干部的生动写照。<br>小说还描还写了朝鲜人民对志愿军的感激和支持,以及志愿军对朝鲜群众的抢救与爱护,反映了中朝两国在共同战斗中结下的深厚情谊;描写了马钧因伤住进朝鲜人民军医院,与护理他的人民军女战士金英姬相识、相处而产生爱情。但马钧恪守军纪竭力回避,金英姬却执着追求。后来马均和文工团战友郑兆雨在上甘岭坑道中濒临窒息死亡时,互诉久藏心底的衷情。<br> <p>上述描写着墨不多,却真实、美好动人。体现了作者本人有身在火线第一现场时的创作灵感。</p><p>这部小说的作者陈绥之,杭州人。1950年高中毕业后参军,成为部队文工团员,旋即入朝参战,曾带职下放到战斗连队当文化教员,上前沿阵地做宣传鼓动工作。</p><p>显然,这部小说里的人物事迹很多是作者耳闻目睹或亲身经历的,小说倾注了他的情感和信念。抗美援朝题材的文学作品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亲历者所著,这部小说也是其中之一。</p><p>下图:《滴血的青春》小说封面</p> 报名参军,抗美援朝,陈绥之那年刚17岁,血气方刚,才华横溢,激扬文字,为新中国解放,保家卫国做出了巨大贡献。<br>《滴血的青春》凝聚了陈绥之先生的毕生心血。后来陈老还将其改编成30集电视连续剧《青春绽放在38线上》,受到广泛好评。<br> 陈绥之擅长写作,文笔流畅,曾记录战场的烽烟,又拍下山河壮美。<br>晚年的陈绥之也没有闲着,他在83岁高龄的时候又出版了一本书《情系西域:耄耋老人的西部之旅》,这本书适合旅行爱好者以及中老年人去西部旅游来阅读。在叮当,在淘宝很多网上书店依然有售。<br>《情系西域:耄耋老人的西部之旅》是已经耄耋之年的陈绥之老人关于西部旅行游记的作品,集中了作者这几年来,于北疆、青海、广西、云南、西藏等地的旅行感悟。除了分享优美文字和精美摄影外,还提供私人西部旅行经验、景点的背景链接和旅行指南,具有很强的西部自助旅行的实用参考价值。<br> <p>该书封面上有陈绥之寄语:“人的本性都爱玩,老了阅读是玩,旅行也是玩,只要身心尚健,迈得开腿,吃的下饭,就该抓紧玩,再不玩就没有时间,没有机会了。——作者陈绥之,时年八十又三,2015年6月6日”</p><p>我也曾去过西部很多地方旅游,也写了很多游记,但是对比陈绥之的这本书,的确逊色不少,为此而收获颇丰,该书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又不失娱乐性,更显旅游知识普及性。</p> <p>编辑这个美篇我觉得很珍贵,不是我编写摘录的文字资料的内容有多么珍贵,而是美篇中的图片是相当珍贵的,尽管在网上能看到类似的抗美援朝纪念勋章的展示,可是与之不同的是,美篇中的照片珍贵在于这些纪念勋章,它的主人陈绥之我认识,他就在我们身边,最最珍贵的是陈绥之老先生还健在,今年陈绥之老先生87岁了。</p><p>下图:陈绥之在朝鲜战场上的留影,一个英俊潇洒,筹怀满志的青年。</p> <p>我感到很荣幸的是我和陈绥之老人生活在一个小区里,有时候散步时还能遇见到他。我经常在小区的群里看见陈绥之老先生发表一些时政观点,特别新颖独到。</p><p>他老人家依然没有改变做为一个军人的铁血豪情,没有放下他那只敢于鞭打社会丑恶现象的锋利之笔,没有停下一直为民呐喊,为群众办事的脚步。他始终保持着一颗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的那颗火热的心。</p><p>下图:陈绥之参加了板门店谈判有关战俘交接的工作。</p> <p>他头脑十分清晰,视野远瞩,笔下犀利,语言表达思维性很强,文章组织逻辑性很到位,阅读感很精炼。加上一副硬朗的身体,真不像快九十岁的人。</p><p>陈老又善于书法作画,行书刚劲有力,如风卷残云,其作品在网上可见。</p><p>在小区里陈绥之德高望重,深受居民们的尊重。</p><p>这就是《滴血的青春》后续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70年前一段戎马生涯的经历,战火中历经磨难的考验,岁月里留下了英雄足迹。</p><p class="ql-block">87岁的老人依然精神矍铄,仍是生命不息,工作不止,如同他的抗美援朝勋章一样都将被载入史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抗美援朝的老兵仍健在的,随时光流逝而会逐渐减少。他们是社会的财富,国家的宝贝,人民的自豪。如何让他们安度晚年,摆脱生活中的某些困境,既是社会责任,更是政府的重要职责。</p><p class="ql-block">历史会记住他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前辈赴汤蹈火,血洒疆场,保家卫国,滴血的青春,滴血的勋章。</p><p class="ql-block">我们团结一致,努力奋斗,建设家园,浴血的青春,迟暮的晚年。</p> <p class="ql-block">再一次向参加抗美援朝的志愿军将士们致敬!</p><p class="ql-block">向无数名牺牲在朝鲜战场的英烈们致哀!</p><p class="ql-block">向抗美援朝战争70周年纪念日敬礼!</p><p class="ql-block">以此美篇献给保家卫国的子弟兵将士们!</p> <p class="ql-block">祝陈绥之老人身体健康,晚年生活愉快!</p> <p class="ql-block">十分感谢您关注我的美篇</p><p class="ql-block">朋友们再见!</p><p class="ql-block">2020年10月25日于海南三亚</p>